- 經論講記
- 2001年於新加坡淨宗學會弘法培訓班習講無量壽經_法會聖眾第一_玫萱習講(仁敬法師)
- 2004年於台中生命電視台主講_釋教三字經節錄
- 2010年馬來西亞_四十八願要義講記
- 2010年馬來西亞_觀無量壽佛經要義講記
- 2010年馬來西亞主講 佛說阿彌陀經要義 講記
- 2010年馬來西亞_印光大師文鈔 講記
- 2011年印尼北干圓緣寺_無量壽佛經要義
- 2011年馬來西亞_觀無量壽佛經 上品上生章 要義講記
- 2012年淨土教道次第廣論班課前預習教學文章
- 2012年馬來西亞_淨土教道次第廣論大綱要義
- 2013年馬來西亞古來_隨師行佛門弟子規
- 2013年新加坡_隨師行佛門弟子規 講記
- 2013年印尼北干_隨師行佛門弟子規 講記
- 2013年馬來西亞麻坡_隨師行-佛門弟子規要義
- 2013年加拿大多倫多_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 講記
- 2014年印尼北干開示_佛說阿彌陀經要旨深意
- 2014年美里居士林開示_佛說阿彌陀經奧旨深意
- 專題講記
- 佛一
- 釋愛(仁敬)比丘尼以佛法觀評時事
- 2010年馬來西亞_念佛超度及助念之方法 講記
- 2010年馬來西亞_瑜伽拜佛的功德與實效分享 講記
- 2010年馬來西亞_淨土思想研討班的研討方式與原則要義
- 2010年馬來西亞_瑜伽拜佛的方法與修行之道 講記
- 2012年馬來西亞_往生信心成就的心境略談
- 2012年馬來西亞主講_三時繫念要義
- 2013年新加坡南普陀寺_當下離苦得樂的方法
- 2013年馬來西亞_如何建立必定往生極樂成佛的信心
- 2013年馬來西亞麻坡_食存五觀 講記
- 2013年加拿大_教授瑜伽拜佛 講記
- 2013年多倫多_精彩現場佛學答問
- 2014年新加坡_藥師琉璃光如來之十二大願與西方極樂淨土相應之處
- 2014年埔里淨塵精舍 當下建立往生信心的要門講記
- 2014年馬來西亞_石山佛教會開示
- 2015年巴西美景巿芒果樹國家公園講座_ 身心靈的淨化與環保
- 2015年武漢蓮溪寺_對僧眾法談參學心得
- 專修淨土十六年的心得報告
- 2015武漢孝感蓮台寺佛教機基地佛七開示
- 2015年巴西聖保羅彌陀寺_念佛成佛的成就關鍵
- 釋愛-仁敬法師主講2019年9月6日馬來西亞昔加末八關齋戒佛學問答
- 釋愛-仁敬法師主講2019年新加坡_啟發本能大愛的實境練習
- 釋愛-仁敬法師主講2019年9月28日馬來西亞昔加末開示問答
第三場
第三場
(一)萬法皆空 因果不空
尊敬的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接著我們要繼續學習《隨師行—佛門弟子規》第八首偈誦。
八、看破 「萬法緣起自性空,因緣苦報亦在中,於諸幻相了宿業,上求下化顯神通。」
這首偈誦的內容,就是世尊用了二十二年講《般若經》的精要,主要的目的是要幫助眾生看破這個世間種種的幻相。「萬法緣起自性空」這個「緣起」講的就是因緣和合而生起,這個世間所有的人事物,我們眼中所看到的一切現象,通通都是一種因緣和合而暫時現有的現象,這個是事實的真相,只有佛陀能夠看得清楚,開悟的聖者能夠看得清楚,而我們眾生總是會迷惑在種種的現象當中,被這個假象所迷惑。
譬如這尊佛像,眾生看到的是一尊佛像,但是開悟的人的眼中所看到的不只是一個佛像,還看到了佛像的本質。就好比是它的材料,爲什麽會有這尊佛像的暫時的現起,佛像本身是不存在的,他能看到的是它的本質,原來是有材質,有種種的工藝造作所形成的一個像,而這個像因為本身它原本沒有,所以稱之為幻相。
那麼這個是事實真相,聖者能夠明瞭,而凡夫眾生就執著在眼睛所看到的這個像上面,執著為真。就像我們對自己的色身,對身邊的親朋好友,乃至于種種的物質,都只是看到一個表像而執著為真,沒有看到它的本體是空,因此為它產生了種種的造作,而生出了煩惱。
譬如說認為我們這個身體是真,所以你會執著。這個身體是「我」,那既然身體是“我的”,它是真實存在的,我所擁有的,所以我們就為它去造作。女眾會為這個身體去打扮,那麼去打扮就需要錢,於是有些人,家裡沒錢的就怎麼樣?想盡辦法,出賣色身的都有,賺了種種的這些不義之財,來滿足自己為色身的種種需求裝扮,造了無量無邊的罪業,而自己卻認為是理所當然,因為這個色身是我的。
假如我們看清楚,這個色身是四大假合,地水火風這四大物質所和合,再加上精神,這些物質種種因緣和合而聚集暫有的一個現象,當壽命到了因緣散去的時候,隨著這些物質它會分離,那麼這個色身就沒有,不存在了,如果我們瞭解這個真相,我們就不會再執著生死。
一個人如果不怕死,那當然有兩種情況,一種就是徹底解脫,一種就是不斷的造業,放心的造業。那所以呢,雖然世尊告訴我們這一切是幻相,但是在幻相當中還有一個因果,「因果不空」。有些人只看到了空性的道理,但是認為沒有因緣果報,一切皆空了,於是就盡量的造業,反正沒有「我」去受報,那這個問題就很大。
所以第二首偈誦,這個偈誦後面第二句,我就講到「因緣苦報亦在中」。雖然萬法緣起是自性本空,不需要為它去執著造作,所以內心可以得到解脫,但雖然如此,在一個真理法則自然法則當中,還是有它的因果存在的,那眾生很難明白這一點,既然是空,怎麼會有一個因果存在呢?
事實上,這個「中觀」講空講到最徹底,也就是空亦空,連空的概念都沒有,所以確實萬法是徹底的究竟空。那爲什麽又說因緣果報亦在中呢?因為眾生的執著很堅固,所以在眾生眼裡,這一切現象是真的,既然是真的,那麼自然就因緣果報的一些感受,你種善因你就會感得善果,種惡因你就會感得惡報,這一些因果現象,善惡報應對眾生來講,是非常真實的。
所以在這裡特別要提醒,特別有一些同修喜歡研究空性這些理論的人,很容易修到最後變成偏空。偏空這種境界是非常可怕的,很容易毫無忌憚的去造業,所以我們特別要注重在因緣果報這個地方,而且這個果報不但是有還是苦的,所以一般來講是寫「因緣果報」,我特別是把它寫成是「因緣苦報」。目的是要強調,我們這個世間因果報應不但是真的,而且其實本質都是苦的,純苦無樂!
弟子傳護恭敬節錄 (仁敬師父審定)
第三場
(二) 世間一切現象的本質都是苦的
雖然我們造善因也有可能感得善果,但是在這個現象界當中,在娑婆世界當中,我們眾生所感受到的這一種善果,實際上它的本質也是苦的。就像世尊講的我們世間有八苦,八苦當中又分為「苦苦,壞苦,行苦」。這個苦苦呢,本身本質就是苦的,所以稱為「苦苦」。本質本身就是苦,所以是苦的那一種性質的苦。
那麼壞苦就是它看起來是樂,看起來本質不是苦的,譬如說這東西很好吃,它是甜的吃起來還不是苦的?滋味是很享受的,但是因為這種享受,樂受,善果看起來是很好的東西,但是它會變化,它只是暫時讓你有一種錯覺,認為它是一種善果,是一種快樂的覺受。所以你會誤認為它是一種善果,是一個很好的狀態是快樂的,因此你就會貪著在這裏面。實際上我們如果看清這種現象,它是會變化的,它也是一種苦,那麼你就不會去執著它,你就不會去歡喜去沉迷,那麼這一種樂叫做「壞苦」。
譬如說我們東西吃,現在吃了很好吃,但是吃多了我們就覺得噁心,你任何東西你在談戀愛的時候,看的對象怎麼看都看不膩,可是再相愛的人,總有一天那個感覺還是會變,如果就專家的說法,熱戀期只有三個月。我是不太清楚你們自己去研究,通常過了三個月以後,開始都挑毛病,很奇怪!為什麽會這個樣子?沒有道理的!同樣是一個人同樣是這些習氣毛病,以前他的腳不乾淨你就不會嫌他,現在三個月過了以後,熱戀期過了以後,同樣是這個東西為什麽感覺不一樣?開始生起那種嫌棄,這就是一種壞苦!它會變化,當然我們人心也是無常,種種的一種變化,會促使我們本來是快樂的東西,本來是美好的東西,結果就變化了,那麼變化之後就產生苦受,因此這一類的這一種狀態,世尊稱之為「壞苦」!
那麼「行苦」!這個是更微細,一般人體會不到,如果透過佛法的熏習就能夠理解,我們可以觀察得到。一般的講法就是「輪回之苦」,那麼輪回我們還沉迷在一生的一個狀態當中,所以感受不到輪回之苦。因為輪回是下輩子的事情,或者是上輩子輪回,我們已經忘記了,忘記我們上輩子從哪裡投胎輪回來的,所以一般比較不容易理解到行苦的狀態。
但是還有一個方式可以體會,譬如說我們從早到晚做同樣的事情,早上起來刷牙洗臉,然後面對一天的工作壓力,然後在下班之後大吃大喝,天天都是這樣,日復一日拼命賺錢,拼命花錢,天天都是過著重復的一樣的日子,這一個也是一種輪回!不斷的重復不斷的重復,到最後你會產生一種疲憊之感,覺得很累很無聊,天天都是這個樣子,大家不曉得有沒有能夠體會,我就真的曾經有那個體會,感覺到是活得不耐煩,太沒意思了,你玩也玩過了,吃也吃過,苦也苦過了,難道還要這個樣子永無止境的這樣子過下去嗎?
當然你還沉迷在裏面的時候,你當然不會有這種感覺,你還樂在其中,可是如果你覺得嘗够了,這個世間的東西你嘗夠了,每個人的感受力不同,有的人嘗到一點點就覺得够了。我在20歲左右的時候,這種感受就很深刻,覺得活得不耐煩,沒意思…這個世間沒有一樣事情讓我們覺得,雖然不錯也有它的好處,你吃東西還是很好吃,各種享樂感覺還是很棒!可是我們也很清楚這種感覺是會變化的,而且天天這樣子實在也很無趣,你再喜歡的東西你天天去做做看,你感覺還是會變的,所以到最後你會覺得,真的慢慢體會到一種行苦的感覺,就是佛陀講的「行苦」的意思,天天日復一日重復。
生命其實是無止境的,所以如果我們不修行,我們就會被困在這種無可奈何當中,我們真的會很痛苦,所以經上形容地獄的苦是無有盡時。爲什麽?因為人的生命眾生的生命確實是無止境的,那你想想真的很可怕,如果我們不修行我們永遠是困在痛苦當中,「苦苦,行苦,壞苦」當中,那真的是苦不堪言,太恐怖了!
現在有些沉迷在五慾享樂當中,他還不知道苦,當然覺得沒什麼,當你覺醒以後,你知道如果不解脫的人,其實當下每一個時刻都是苦的,都是在苦的一個狀態當中而且又了無出期,那一種情境是非常可怕的。大家可以慢慢去體會,我自己就嘗到一點,所以我曾經想不開,想不開不是一時的衝動,是真的活得很無聊,很不耐煩,在還沒有學佛的時候曾經做過傻事,當然現在不會了,因為自己也是眾生,對眾生也要好好愛惜。
弟子傳護恭敬節錄 (仁敬師父審定)
第三場
(三) 唯有修行方能轉苦為樂
那麼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從我們的念頭當中也可以看到行苦,這個又更微細了。我們的念頭刹那刹那之間,那是無量無邊的念頭生滅,只有心比較靜的人或有禪定功夫的人可以觀照到我們自己的念頭,刹那無常的生滅,念頭一生,念頭一滅,就是一次的生死啊!所以我們一天當中我們活了多少次?過了多少世了?念頭的生滅就是一次生命的輪回,這個是要有修行一定的功夫的人才體會的到這個境界,這個是真相!
我們凡夫的心很粗,覺得從出生到往生這樣一生,一個生命的週期,這個是我們凡夫的認定,實際上在實相當中是生滅,由念頭的生滅刹那生滅為一個生死輪回。所以我們如果妄想多的人特別會感覺到好累,對啊!你一直在生死生死不斷生死輪回,當然累啊!所以行苦嘛!川流不息這種狀態會讓人感覺到很苦,所以佛陀沒有說行樂,他說「行苦」。
所以我們這個世間那,佛陀歸納為「苦苦」,這個八苦就是涵蓋在苦苦當中,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這八苦是涵蓋在苦苦當中,它本質都是苦的,世間一切本質都是苦的,生老病死這些全部都是苦的。
那麼還有分別出壞苦跟行苦,所以整個歸納是這三種「苦苦,壞苦,行苦」。所以總而言之,這一切世間的種種現象通通都是苦的,所以我第二句特別把「因緣果報」改成「因緣苦報」,強調這個世間的現象就是如此。雖然我們瞭解到這個世間萬法緣起自性本空,但是我們不能撥無因果,我們要瞭解這個世間的苦報,但是它也有因果的報應在當中,因果不虛!所以不能夠隨意造惡,不但不能夠隨意造惡,因為我們瞭解到生命它是川流不息的,所以我們必須要轉苦為樂。
那如果轉苦為樂,透過修行解脫之後能夠轉苦為樂,那麼你生生不息的生命,那更好!就是永遠處於極樂的狀態,那就非常理想啦!假如我們今天得到了快樂,可是我們生命有限,那也沒有什麽意思。所以每一個人都必須要修行,必須要讓自己解脫,讓自己住在極樂世界的境界當中,那麼面對這種生生不息的生命的一個狀態的時候,我們才能夠永遠安住在快樂當中。
生生不息的生命,這個是事實真相,自然規律就是這個樣子,誰也改變不了,誰也不離開這個因緣規律,這個因果自然規律。那麼你如果不修行,沒有轉苦為樂,那你就苦受無盡哪!永無出離之日,所以到地獄受苦的眾生就是這樣子,很多經上形容到地獄受果報的人,他那個是萬萬劫啊!萬萬劫難以出離,可不是我們概念當中的能夠有出離的時期,這個時間是沒有辦法去推算的。
因為我們實相當中,本來生命就是沒有止境的,那麼你的心沒辦法達到解脫的時候,你當然永遠都困在這個行苦當中,所以一旦受苦那個也是無盡的,時間是沒有辦法去推斷的。當我們瞭解這個事實真相之後,我們就不會在事相上去執著,去為它生了煩惱,去為它造下種種的罪業,那麼同時我們也瞭解,雖然萬法都是幻相,可是因為還有因果的存在,所以我們也不敢去造惡,這首偈誦就是讓我們看破這個世間的真相,然後學會如何正確的生活態度。
第三句就是告訴我們「於諸幻相了宿業」。我們雖然知道一切法皆是幻相自性本空,但是要如何面對?就是要在現象當中隨緣去了宿業,因為我們生生世世還沒解脫之前,我們跟眾生也造下了很多的業,有善緣,有惡緣。那這些緣份因緣成熟的時候,它會現前,所以我們這一生當中會碰到一些好的緣,也碰到一些惡緣。
那我們個人本身已經解脫,已經看破一切幻相,不會再認假為真,知道這些幻相都是假的,當然我們不會受到任何的影響,可是因為眾生他執著,還沒有解脫,執著你跟他的因緣是真實的,所以他該討債的他還是來跟你討債,該宿業未了的他還是要來跟你結這個緣,所以我們要怎麼樣?隨眾生的心隨緣去了這個宿業。
那怎麼了呢?當然不是你生生世世再繼續跟他輪回不斷,而是我們要幫助他解脫,幫助他認清萬法緣起自性空,幫助他放下看破,在幻相當中解脫出來,那麼這個真正才能夠徹底的了宿業。這種情況之下,我們在生活當中種種的造作,對自己而言,因為不是困在這個幻相業力當中,對自己而言是過什麽樣的日子呢?過這個神通自在遊戲變化的日子。所以我們必須要看破這個真相,我們的日子才能夠自在。
弟子傳護恭敬節錄 (仁敬師父審定)
第三場
(四) 發菩提心修行度眾生
那麼這個「上求下化」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因為還有很多眾生沒有得度,那麼同時我們也要做一個身教示範。上求佛道這個是引導眾生,一方面我們念念不離三寶加持,一方面做給眾生看,表演給眾生看,人活著應該要怎麼過日子?只有一條路就是修行。在佛法裡面在三寶當中求得修行的方法,正確的生活之道,這個是我們本身要做給眾生看,表演的。所以佛成佛之後,都做些什麼事情?不是每沒事坐在佛堂上給你們拜,當然不是,更忙,忙什麼呢?忙進入到眾生的幻相當中跟他們遊戲神通,表演一個正確的一種生活態度讓眾生效法學習,那麼這個也就是我們大乘講的「發菩提心」。
當我們自己解脫之後,必須要下化眾生,發菩提心來幫助這些還沒有解脫的眾生,真正能夠了宿業,因為你過去生跟他有緣,這也是你的責任。不然的話,你覺得在你的眼裡一切都是幻相,可是在他們眼裡這是真實的,所以你這個業還是跟他沒完沒了,除非你永遠住在常寂光境界當中,但是一個真正解脫的大乘佛菩薩不可能只顧自己,那就不叫大乘的佛菩薩的境界,那個是小乘的阿羅漢,證得阿羅漢果,也就是說對於佛道還沒有真正圓滿,自己的智慧慈悲都還沒有真正的圓滿。真正圓滿的佛他一定會憐憫眾生,而本身這個境界,本尊是安住在常寂光土涅盤的境界永遠不動。但是,同時間又能夠分身十方,到十方世界當中去度化跟自己宿世有緣的眾生。
所以這首偈誦,如果我們學會了也懂得運用了,那麼你就是也可以說是乘願再來的活菩薩,最低限度就是阿羅漢,你已經明心見性了,甚至於是在阿羅漢之上,因為明心見性當中,你還不離因果,並且能夠在現象界當中隨緣消舊業,能夠上求下化顯神通,這個是大乘菩薩的境界,不是小乘人的境界。
那弟子規也要做到這一點,才能夠圓滿,我們本身的境界要能夠徹底的證得大乘佛果,我們弟子規才真正做到圓滿,不是只有相上這些規矩,行住坐臥表面上的規矩而已,不只是有五戒十善沙彌律儀,乃至於比丘比丘尼的基本的戒侓,這些相上的戒當然是要做,規矩都要學,乃至於展開來世間所有一切法律規矩通通都要遵守。更重要是我們內在的解脫境界,我們必須要證得圓滿,這個是我們這本《隨師行佛門弟子規》真正要做到的標準,所以不容易。這個本子要伴著我們到成佛了,然後都還能夠受用。
事實上,大藏經展開來真的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的無量無邊的內容,但是如果法真正要濃縮,可能一句話就能夠包容了,所以有一句話叫「芥子納須彌」,芥子很小但是它可以含納須彌,所以「一多不二」這是《華嚴經》上講的,所以《華嚴經》講的就是佛果地的現象境界。所以我們這個本子只有十首偈誦,它確實是含蓋所有的佛法宇宙真相在裡面,但是我們學習要有次第,要從最前面的讚師禮敬這個根要先紮好,你才有辦法再往前修學。
佛菩薩度眾生有很多種種的善巧,所謂的顯神通,神通並不一定是出現一些做一些怪異的現象,度化眾生很多方式,有的跟你講道理像老師教學生,有的用一些佈施用一些方便在你身邊慢慢的引導你,這個看起來也是很平常。那有一些也會用一些一般人認為比較特殊的現象,那比較在佛教界比較常被允許的比較常見的就是我們一心仰仗佛菩薩名號的功德,這個部份這種神通的概念就比較超乎我們一般人的想像。
那如果再厲害的像外道,他可能飛天遁地讓你見光見佛,這個就不是我們佛教去提倡的。佛陀當時在世,有弟子都是證得這種六種神通的,還有一個弟子故意現神通去逼人家來學佛,被佛陀呵斥,說以後不准你現神通!他恐嚇人家:你不學佛,我就常常出現在空中在你上面,飛來飛去嚇死你!你不學佛都不可以。當然不可以用這種方式,所以被佛陀呵斥。
其實外道的神通,我們佛門裡面證果的聖者通通有,而且外道神通是小Case,佛菩薩的法力才是無邊,但是佛陀度眾生不強調這個,甚至於是呵斥這種神通,為什麼?一方面擔心就跟外道是混淆,一方面怕誤導眾生,反而去追求心外求法,去追求外面的種種異相,而不往心內求證得內心的般若智慧,那你修的就不是佛法,為了避免眾生容易走錯路,所以一般我們度眾生,佛弟子度眾生不強調這些神通感應,現象上的一些種種的特殊的異相,不用這些來度眾生。
除了用佛號的力量,這個可以!佛號的力量它就是有一種神通的善巧來接引,因為看不到!佛號它就是一個名號而已,你說它法力無邊,一般人就會覺得蠻神奇的,真的有這種事情嗎?對眾生來講就是難以思議也難以相信,但是我們可以從這個方式來建立起大家對佛法的這種好樂心,因為畢竟要啟發眾生信仰的心也是不容易的,所以還是需要一些善巧,那特別是淨土法門完全是仰仗佛的力量,那佛看不到,而且佛祂的願力是透過這個名號做媒介,所以我們一定要對這個名號的功德產生信心,真實相信你才能夠進入淨土門,真正建立信願行這個資糧,最後蒙佛接引往生成佛。
弟子傳護恭敬節錄 (仁敬師父審定)
第三場
(五) 現神通善巧度眾生
所以在淨土法門來講,我們就特別地強調名號的功德,以名號功德的神通示現善巧來度化眾生。像唐朝的時候,善導大師他是我們淨宗的二祖,他本身透過自己的行持精進念佛證得般舟三昧,念佛三昧,行般舟三昧也證得念佛三昧,他念佛每念一句佛號就口出一道光,這就是透過名號功德的神通所顯現出的光明現象,這個就是用善巧。
像善導大師在世的時候,也有外道好像是一個上師,不知道是修密宗還是什麽人,來到善導大師的寺院講堂問難來找麻煩,說:「你們這個根本就不是真的念佛可以成佛!」來這邊辯論。善導大師也不跟他辯論,因為淨土教理的理很深,講了你聽不懂所以你也不會相信也不會接受,講了也是白講,乾脆現神通給你看,如果我懂得現神通我也不跟你們講那麼多,直接現就好了,你就相信了嘛,目的達到比較重要。
所以,善導大師對這個問難的人都不跟他解釋,他只說:「如果我今天講的話是虛假的,念佛不能成佛的話,就讓我當場在這個講臺上下地獄。」這個地會裂開來,提婆達多就是真的在地上裂開來就直接掉到地獄裡去,那麼善導大師也這樣子發誓,他是發誓喔!那如果我說的話是真實不虛的,念佛必定可以成佛,那麼就讓講堂這兩尊佛,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跟阿彌陀佛的像放光為我證明。他話一講完而已,這個講堂裏面的佛像馬上放光,支持他!給他做證明!
這個就是神通!有時候還是需要,因為要啓發一個人的信仰心是非常困難的,沒有辦法拿出證據,佛在哪裡?佛本來都在,是你看不到,那我沒有辦法讓你看到因為你的業障就在,沒有辦法讓你靠自己的力量看到,那只好我顯神通讓你看到一些不可思議的現象而產生一種信仰力。
少康大師更厲害,少康大師據說也是善導大師再來的化身,他也是我們淨宗的祖師。那他當時就是看到善導大師的像,善導大師在他自己的畫像當中放光從像走出來,也是示現神通來接引少康大師,讓他生起敬仰心。少康大師本身已經是修為很好的人,你要去度化這些人都很不容易的,除非能夠讓他對你產生折服,所以善導大師從他的自己的畫像,因為少康大師去看他的紀念館,對他很尊重敬仰去看他,結果善導大師就從畫像走出來全身都是光明,所以當時少康大師受到這樣的攝受也發願專修淨土專弘淨土,後來成為淨土宗的祖師。
他自己本身念佛接引眾生是怎麼接引的?他口念一句佛號口出一尊佛,嘩!更精彩!本來是出光明的,那傳到他這一代變成出一尊佛像,所以我們一般有看到的一些相關的圖,少康大師的祖師像,就是會畫他從口中飄出一尊一尊的佛像,這都是有歷史記載的。
我這裡可以提供一個事情,我自己經過的事情給大家參考,我自己得到的一種感應對我自己的加持。一般特別我們是弘揚教理的人,我們特別注意不要去顯神通講一些很神妙的事情,所以我個人也不會特別去接觸這方面的東西。有一次,跟一個修密的居士在聊天,他們一對夫妻修的不錯,是修東密的,自己都有道場,兩個人負責也收了一些徒弟。有一次我在他們家做客,他們道場兼家裡,在那邊做客。那個女眾居士就跟我聊天,倒了一杯茶請我開水,她故意拿出四杯水,她兩杯我兩杯,她說:「師父!你有沒有加持過水?我說:沒有!我說我相信水,我們的念力有這個加持力,這個江本勝博士他也做了一些科學實驗。」那我們本身修學淨土的人,不可能不對佛號產生信心,早就有這個信心,相信這個佛號還有力量。可是,我們沒有真正去實驗過,還有外道也都常常去用這些我們講加持,像我們最熟悉的是大悲咒水,用這種透過名號或者是咒語加持過東西,去幫眾生治病來接引眾生,這個都是用神通來接引的一種善巧的模式。
那我們在佛門裏面不強調但是也會用,譬如我們剛講的大悲咒水,這個很多人都知道。但是我們修淨土的人一般不會太過於強調這一些,不會說念阿彌陀佛的佛號,弄個阿彌陀佛的咒水然後再給眾生治病,通常不會的,要這樣做也可以但通常是不會的。那反正閑聊嘛,我們聊天也不會聊其他的一些瑣事,就談談法大家交流,他說:「師父!你沒做過加持的水,我們來做做看,好不好?」他平常都會做。我說:好啊!我就隨那個因緣,那他就念他的咒,我就念阿彌陀佛,他說他們加持水都是這樣,加持過以後的水是真的會不一樣,我們當場做實驗。結果他在念他的咒,念了不到一分鐘,我是配合他嘛,他念完了停了,我就停了。大概不到一分鐘,我們的專注力集中我們的注意力在那杯水上面,對著它念佛號,然後我看他停一分鐘我就停下來,他說師父你喝喝看。真的!兩杯水不一樣,嚇我一跳。我都覺得,哇!怎麼這麼厲害這麼明顯,你自己親身去做了感覺不一樣,對這個佛號的力量,你會有那種更親切的一種感受,平常我們理上當然還有因為我們自己也經歷過很多的感應,知道這個佛號產生力量。
有一次差點被狗咬,佛號救了我,等等的這些大大小小生活上當中的事情,我們真的會對這個佛號的力量深信不疑,越來越加深,但是透過一個物質的媒介,我們刻意去做的倒是沒試過。所以那次我自己的體驗,我自己覺得真的很神奇,你們回去都可以試試看,這是佛號力量不是你的力量,才不到一分鐘,兩杯水一杯是甜的一杯是澀澀的,一般沒有過濾過的自來水你打開喝澀澀的,很明顯!他一杯加持過,他是當場倒的,本來是一杯滿一杯空杯,他是倒一半他不是用兩杯不同的,沒有做過手腳,明白嗎?他倒兩杯滿滿的水,他一杯我一杯,然後又拿兩個空杯子,那我們就從這個滿滿的杯子倒過去,所以這水質,一杯有加持一杯沒加持,拿下來喝完全不一樣,所以你會很直接的去感受到佛號的力量,這個也是接引。他們密宗經常是用這種方式來接引,幫人家治病嘛。
或者是說有的人如果是外道,他就會把他導向不是依佛號的力量,他是依自己的力量,那這樣就是外道,就有問題!他會讓你去崇拜他,要你把他當做活佛,把他當做法力無邊,那他就可以對你予取予求,這個就有問題。
所以用顯神通的人,他心必須要是非常清淨的無私無我的,那個才是屬於佛法的神通,如果是有我在造作那就是搞名聞利養,或者是說我不要眾生的名利但是有我,那就是魔王,魔王就是這種心態,有我我是最強的,你們全部都是我的子民,我的法力最強,你們都沒有人超過我。這種概念來顯神通,這個就是魔。
所以神通是不可以隨便使用,那一般眾生也沒辦法分辨,只是看使用的人他的心,起心動念是怎麼樣?所以我們一般對這個神通,我們不要去執著人,我們在這個念佛人來講,最多能夠仰仗這個佛的名號的功德力,這樣還可以,這樣是很安全的,不要再去追求其他的神通感應,很容易走偏。那麼接引眾生的方式善巧也是一樣,我們就是以名號為主,不要強調個人的法力,不要強調自己個人的種種的其他善巧,那你就念念增長我執,慢慢你自己就成了魔啦!不知不覺成了魔了你都不知道,你還以為自己在善巧度眾生。這個是順便一提,解釋神通的一種顯神通的一種狀態。
弟子傳護恭敬節錄 ( 仁敬師父審定)
第三場
(六) 發菩提心度化眾生能達到無我
接著我們看第九首偈誦《無我》:「心繫眾生我執淡,念念佛號心不亂,藉假修真成佛事,不知不覺已到岸。」這個境界是一種聖者的境界,但也同時也可以是指導我們進入這個境界的方法,那方法很簡單,這是屬於我們這個淨土法門的善巧,大乘淨土法門的善巧。大乘教你度眾生發菩提心,把我們的心放在,念念放在眾生上面要度化眾生。這個心念念要度化眾生,我執自然就淡,所以當我們在度化眾生的時候,其實也是同時在度化我們自己成就我們的功德,所以這是小乘沒有的善巧。小乘是自己先修,修完了有的就沒事了,有的再回小向大再修大乘法。那大乘法是圓修圓證,基礎到這個圓滿的境界,小學課程跟博士班可以同時上,所以它讓你心繫眾生,它讓你去度眾生,其實我們都還沒得度,我們憑什麽去度眾生?
但是大乘入門就是要讓你先發菩提心度眾生,然後隨份隨力去做,剛開始沒力那就先發心,有多少力了就做多少事,做得越多你的福德功德成就就越大,總而言之這就是大乘的善巧,讓你心安住在度化眾生上面,那當下你就「無我」了。我們修行就是要破我執跟法執,這一切都是幻相,你執著為有。那你說跟你講「我」 不是真的,這個種種的萬法這個是緣起的,是自性本空的,你感受不到啊!對不對?特別是「我」這個身體跟我那麼多年了,怎麼會是假的?你要不執著身體,不可能啊!你一定是很愛惜它的,為它打扮化妝,為它去造業,為它去塑身,為它去運動累的要死你也甘願。反正你就是爲了要把它裝扮的很好,這就是你沒有辦法…即使聽到道理,這個「我」是假的,你也沒有辦法把它放下,如果你放得下那你就不在乎別人怎麼看你了,沒有我執了,沒有「我」哪來別人的眼中的評論,這個是沒辦法做到,很難!
所以教我們一個善巧的辦法,怎麼樣無我?就是把心念念放在度眾生上面。所以,你不要以為教你修大乘法,吃虧了!其實就是在幫助你修行,破我執。我執破了你才能解脫,才能真正離苦得樂,所以你越是全心的把心放在眾生上面,你那個我執你那個解脫就會越徹底,我執就越淡,所以你心發的越大你得到的好處是越多。所以我們常常講,聽到度眾生就是度自己,確實就是這樣子!心量越大越無我。然後,這個是講幫助去掉我執的一個方法,和達到無我的一個方法。然後「念念佛號心不亂」,因為我們的我執還沒有完全斷除,心還是會散亂妄念,特別是這個微細的妄念是很難時時刻刻集中在一念當中,住在一真法界,眾生是做不到的。所以怎麼辦呢?在還沒有證入一真法界,安住在一真法界的一個狀態當中,我們要透過佛號讓我們的心不再散亂,這個是最圓滿的一個方式。我們八萬四千法修戒定慧,無非就是要讓我們的心不亂嘛,達到這個一真的境界,那麼你才能夠啓發你的般若智慧,六種神通現前。
不管你修禪法,修止觀修什麽,都是爲了要達到這個目的,那麼最方便也最可靠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用佛號,念念佛號來安住這個散亂心,這是最好的方法。爲什麽?因為佛號有功德力,它可以加持你不會著魔,如果你沒有佛號,你只是靠自己隨便選一個所緣境,為止觀我把我的心放在這朵花上面,那我當然就不會,如果有禪定功夫的,我就不會散亂,心就制心一處嘛,無事不辦!你這個心住在任何的地方都可以,都可以顯發自己的這個六種神通。問題是這個過程你會很危險,因為這朵花沒有神通力,它沒有佛號的功德力來幫助我們不會著魔。這個花觀久了,我們觀到有禪定功夫,搞到會現出什麽種種的幻相。哎!花怎麼變成什麽仙女啊花仙子啊,什麽樣子通通都有,因為我們內心本來就很多妄想,那幻想會化成種種幻境嘛,所以你觀的水為境,如果是沒有加持力的佛號之類的,那是很危險的!太多人著魔就是這樣子,你一旦有了禪定的功夫,你觀了太入神了。
甚至有密宗他觀本尊嘛,我就碰過這種女眾居士,還跟我化緣兩千塊。我當居士的時候,我們經營法寶的流通社,很多人可以進來請法寶,有一次,有一個女眾看起來就像大學生,口齒伶俐很清楚,跟我談話我就接待她,讓她請法寶,後來她說,講到主題了,在聊天的時候還很正常,後來才講到,她說:其實我今天來是要跟你化緣兩千塊。我說:啊!化緣兩千塊?然後她就說:對啊!她說:你要給我,因為我是觀世音!我那個時候就傻住:啊!妳是觀世音?觀世音缺兩千塊?那個時候我就會意過來,原來她是修過頭了,她修密修的很專心很精進,所以她才大大方方認為我也要護持她,她是觀世音嘛,她不是要去做壞事,她是剛好錢花完了,缺兩千塊,要坐車要吃飯幹嘛的,是真的就卡在那個境界當中,她以為她真的變成觀音菩薩,她的本尊是觀音,卡在那個她的禪定當中,她那個是邪定,很可怕的!
弟子傳護恭敬節錄 ( 仁敬師父審定)
第三場
(七)藉假修真 圓成佛道
所以要透過佛號來修這個一心,那我們一心不亂是最保險的,念阿彌陀佛也好, 念觀音菩薩也好念什麽都好,佛號本身有力量特別是阿彌陀佛的名號,因為其他的佛菩薩不一定有發這樣的願,但是阿彌陀佛祂是藉由名號來度眾生,所以祂所有的功德都放在名號當中,所以你稱念阿彌陀佛名號的時候,阿彌陀佛的所有功德力,當下都在保護你,所有的邪魔都沒有辦法入侵,讓你能夠很安全的很順利的證得一心,讓你的心不亂。這兩句就是指導我們從淨土宗淨宗法門,淨土法門的立場來成就我們的戒定慧,達到一心。那麼這個是講一種境界,當然我們前面有講過,第三首偈誦《至誠》的時候,已經講到我們淨土法門的修法,那首偈誦做到,我們就可以這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一生成佛。我們淨土法門的學業,就能夠完成了。第三首偈誦《至誠》:「一門深入無二心,真信真願從中顯,不受境緣萬般擾 ,自性萬德自然圓。」
第三首偈誦,其實淨土法門可以畢業了,那我們在最後為甚麼還提這些呢?因為我們還沒往生嘛,我們還有餘力還有時間,我們就順便嘛,順便再藉由戒定慧,我們不是一定要靠這個修持,但是我們順便也做給眾生看,一方面也讓我們生活更快樂更自在。如果我們還沒往生之前,我們的我執能夠越來越淡,我們心繫念在眾生上面多修福修慧,我們福慧增長,我們也越來越解脫,然後多念佛號我們心也不會散亂,做事情就比較不會出錯,日子就好過多了。所以真正念佛求往生的人,他在行為上是更精進的,怎麼精進呢?那一樣戒定慧、一樣念佛、一樣斷惡修善,所以這本裏面我們前面也提到,這個弟子規戒律方面,那也是必要的,佛法的修學就是不外乎戒定慧三學的次第。
只要能夠透過這兩句來過日子,「藉假修真成佛事,不知不覺已到岸」,我們雖然這樣子修,但是我們前面已經知道講到空性的東西,知道說即使我們這樣子做,所有的造作我們度眾生也好,我們念佛也好,其實這個都是藉假修真,表演這個成佛這樁事情,一切都是在幻中做佛事,這樣子過日子呢,不知不覺就到達彼岸,這彼岸是指成佛。我們不覺得我們在修行,可是我們只要照此這樣子做呢,自自然然你就能夠契入佛的境界,這個是大乘法度眾生的善巧,小乘人沒有辦法理解的。
小乘人你就是一定要先持戒,然後持戒持到一個程度,你就要修禪定,修禪定到一個甚深禪定當中啓發智慧,他不會先去度眾生,不會在度眾生的當下同時也自度,大乘法是自度度他同時完成圓修圓證,不可思議非常的微妙,所以大乘法是很是高妙的境界。那小乘法呢,就是跟世間的儒家道家都有這麼一樣高深的境界,很多的學說境界都很高深,跟這個小乘法講到的都很接近,那大乘法的佛果地,圓教佛果的境界那真的是不可思不可議啊!超勝一切世間法,超勝!
那大乘法的境界在哪裡?在《華嚴經》,《華嚴經》你去看,沒有一句你看得懂,對不對?你世間法儒家道家這個《道德經》等等,你都還可以研究出一套自己的理論,《華嚴經》你是看有看,沒有懂,舍利弗小乘尊者他看不懂啊!世尊在菩提樹下證果的時候,本來是講《華嚴經》,小乘聽不懂,你們去翻翻看就知道,所以大乘境界這是最圓滿最高妙的。但是也能夠懂,因為大乘有,那個《華嚴經》它也有分大部中部小部嘛,所以既然世尊有講,有開講的祂就用一種最淺白的方法,就像我們在講淨土法門一樣,可以深講可以淺講,可是我們是用很白話的方式,讓你能夠聽得懂的方式來講,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華嚴經》,其實我們也有能力去理解,不然老和尚怎麼講《華嚴》?祖師大德怎麼講《華嚴》?他不理解他不能亂講的啊,所以後來世尊就用了一些善巧,所講出來的部份是小乘人也可以看得懂,不然祂講了我們沒有人能受持,那講的都是戲論,世尊不可能做這種事情。任何一部經典世間人都有人能夠證果,能夠接受,能夠得利益,世尊才會講。因為搞不好你們在《華嚴經》上面都可以開悟,說不定喔!不要小看自己。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這當中有善人有惡人各個善知識,他也到惡人那邊去參訪,然後從整個一個過程當中證得後得智,種種的不同境界當中成就他的功德,這也是示現一生成佛,所以依照《華嚴》修你也可以一生成佛。如果靠自力修行,但是我們自己是沒辦法,那個可以多少可以儘量修學一點,但是主修還是以依靠阿彌陀佛的佛號願力來接引。
弟子傳護恭敬節錄(仁敬師父審定)
第三場
(八)如何能達到念念佛號的境界
那麼「念念佛號心不亂」,怎麼樣能夠讓我們能夠做到念念佛號?我們一不念佛心就亂,對不對?一不念佛就想東想西,所以不可能做到,那因為我們要工作要做事甚至習慣要打個妄想,所以我們不可能念念都是放佛號,對不對?所以有一個方法可以做到,但是也要從稱名念佛開始,念久了以後才有辦法進入到這個境界,真正進入到這個境界,你就真正有可能做到念念佛號不離心,讓你的心不亂,心不亂你做事就會做的很好,這是我們講的「默觀念佛」。
這個「默觀念佛」的名詞,是我自己在2012年,我在念佛當中我體會到一點境界,這個境界,我覺得用一個名詞來作為一個說明,眾生比較容易懂,我們名相也不用執著,不是我創新一個法,不是!這是我當時的一個感受,我用這個名詞來讓大家容易理解我講的那個境界,而這個境界其實就是《圓通章》,這個大勢至菩薩裏面講的「憶佛念佛」,「憶佛念佛」的境界。
以前我們都錯解,什麽叫憶佛?就是想著祂,回憶嘛!想著佛,對不對?一般人的理解,可是如果你想著佛,那你做事的時候怎麼辦?你不可能不做事整天在那邊想著佛,那如果你要做事,佛號必定要斷,所以那種情況之下,如果你是必須要想著佛,那你就不可能做到念念佛號都不離心,而大勢至菩薩祂是等覺菩薩,祂的佛號是念念不離心的,所以祂所講的「憶佛念佛」絕對不可能是我們概念當中的,用想的用回憶的那種狀態, 那明白嗎?大勢至菩薩祂是等覺菩薩,當時在那個楞嚴會上,世尊是叫祂們一個一個來發表自己的修學心得嘛,那與會的全部都是等覺菩薩,所以祂說祂來做這個修學報告,說祂是怎麼修學的,其中一段「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這是祂的修法。而且登地以上的菩薩本來都是二六時中不離佛的,所以如果說我們自己以我們凡夫來念佛,有沒有可能做到憶佛念佛?不可能!因為我們要工作還要打妄想,常常會有間斷,不可能二六時中不間斷,所以我們概念中那種回憶著佛,回想著佛,憶念著佛的那種不是真正《圓通章》這裡所講的境界,不是!是要真正能夠做到二六時中不離佛號,心中不離佛這個才叫這個大勢至菩薩所講的「憶佛念佛」。那怎麼做到呢?
一般人一下子是做不到的,那剛好在2012年因為那年當中,我本來是要打算要求往生,也不是求,我們隨時都是在求往生,等往生。但是剛好有一個預言,我就隨著那個預言當做是克期取證,所以我整年都沒有排任何事情,就是專門方便禁足來念佛,所以時間特別長,念佛的時間特別長。那有幾次就突然在一個剛剛念幾小時佛之後,不然就是去掃地啦,去做一些事情的時候,心中突然感受到說: 我現在正在做這件事情,我正在專心的做這件事情,這個叫「觀」,但是我的內心當中我突然感受到,佛祂并沒有離開我的心,但它是很清淨安靜的,所以我說「默」,它的狀態我把它形容是「默觀念佛」,當下那個狀態,爲什麽?因為我現在在專心做事,我並沒有去想著佛或者是去念著佛,都沒有!這就是像天臺講的止觀,你這個觀有一點類似而已不是真正的止觀,觀就是把我們的注意力完全在我們做事的行住坐臥當中,這個叫觀嘛!
那我當時做事,我并沒有想說佛,我是專心的在做事,可是佛號不是佛號,就是佛的一個感覺,它在我心中突然浮現出來,這是當下的一種狀態,但是它內心因為我不是刻意去,不是作意去念著佛,或者是心中去想著有一個佛像或者是名號,如果是想我又不能夠把這個注意力完全的專注在你做事的上面嘛,我們只有一個心嘛,看你是要放在那裡,對不對?不是放在外境就是放在內觀嘛,那當時我是放在外境,可是奇怪!同時怎麼內心感受到佛就在我心中,祂沒有離開!
這就是當下的一種境界,那為什麽會有這種感覺浮現?因為我之前一直念佛,念佛時間很長。那因為你念時間念長了以後,其實佛就會跟我們打成一片,而且我們又知道佛原本就沒離開我們,佛就在我們心中,佛就在整個法界,這個道理我們也明白,用這種明白的心來念佛,而且又真的念,要時間念得長,你光是明白道理也沒用,你要念!有理有事,所以這個佛號,這個佛就跟我們打成一片是很自然的。
所以我就把那種境界,我自己當時感受到的那種境界稱為「默觀念佛」。默就是內心都沒有,你不用刻意去把你的心再去注意到心裏面在去放一個佛或者是佛像或者是什麽,那這樣你做事沒辦法專心。譬如禪宗在參話頭,他的注意力他的那個一心是放在那個話頭上面,就像貓抓老鼠,它一直要對著對象不能夠跑掉,你一跑掉你就離開你的所緣鏡,但是這樣子是不是很危險,你做事的時候是不是容易出錯?你沒有注意到外境,你的心是往內觀,所以修內觀禪的人,他必須要靜坐,他一個很好的環境讓他好好去內觀,觀自己的妄念的生滅,然後觀久了以後,那個生滅心就越來越不做怪,越來越不做怪,心就越來越靜而進入甚深禪定,他是這樣修的。
但是它的當下狀態它是不能夠關照,不能夠照顧到外境的,所以有些禪和子,他參禪的時候他就會好像一下子撞到墻一下子發生什麽事情,那所以就又大乘有發展成止觀,止觀雙運!止就是內心,內心修禪定如如不動不讓妄念生起,不是說不讓妄念生起,而是它這個妄念生起,他只是觀照它不去理會它,這個是天臺止觀的一個特色。他要運用止觀雙運,這個內心的禪定跟慧觀,他要同時去進行,這是另外一種修法。但是這種修法也不容易,也是靠自己修行,靠自力修行,你要去觀照外境,這個我們在這裡我們就不多談,而且很容易跟我們這個默觀念佛混淆。
弟子傳護恭敬節錄 ( 仁敬師父審定)
第三場
(九)默觀念佛與觀想念佛的分別
事實上默觀念佛,憶佛念佛的修法它純粹就是稱名念佛而已,很簡單!大勢至菩薩也講的很清楚,祂就是從初發心一直到成就, 就是一句佛號,執持名號!所以我們就是稱名,稱名稱到最後自然就會契入默觀念佛這個狀態。在生活當中我們的心,我們的舉止都是照顧到每一個行住坐臥,乃至於你在跟人家談話,你還是心中有佛。這樣你才可能做到念念佛號心不亂,心不亂而且還把事情做得更好。除了用契入到這種境界,你才有辦法讓這個佛號隨時不斷,那當然剛開始沒辦法,你還是要常常透過稱名念佛,念到一個程度之後,自然契入這個境界。這念佛的功夫呀,沒有取巧的,還是常常透過稱名,直接念熟了以後,你跟佛就是很親,佛祂就是隨時跟你在一起。
那麼你在做事的時候,你不要刻意去想祂,你即使在做事你也知道佛也沒有離開。而雖然沒有離開,但是我內心也沒有一個特別的一個佛像或名號放著,因為我必須要把注意力放在外面做事,我沒有再刻意去照顧內心還有一個佛號,放在那裡去關注它,沒有!所以叫做「默」,我用默來形容是這個意思,那我們的心是關照在外面的,我舉一個例子: 譬如說我們現在在開會,你跟董事長開會這個要決定一筆生意幾千萬的,那是大事!那你是不是要全神貫注在這個外境?這就是「觀」,你的心,一心要在外境,可是剛好開會時間超過了,你要去接小孩了,這小孩是我們心頭一塊肉,最重要!那他在校門口等你,你又怕他被壞人抓走,超過時間了,你會不會掛念著小孩?會!但是你會掛念你又不能分心,你又不能走,當時又不能走,然後又不能分心,可是你明明心裡有小孩,這個是你不可能忘記的。
你小孩最重要,你一定會心裏面有小孩這麼一回事,小孩要等著你去接,可是你現在在開會這個事情又非常重要,必須要你全神貫注去操作,大家想像一下那種狀態,你的心注意力是在事情上面,可是這個小孩還是在心裏面,這個小孩有沒有一個形象?沒有!因為你要專心在外境裏面,這個支票,這個數字多少多少,你一定是全神貫注在這個你在做的事情上面,但是有沒有妨礙我們心中有佛,把這小孩換成佛一樣,不妨礙!你還是可以專心做事,而佛有沒有離開我們?沒有!如果這個小孩,這個佛祂已經跟我們很熟悉的,就像小孩他就會放在我們心上一樣,那佛永遠沒有離開。
我們二六時中乃至於睡覺,你在睡覺忙著做夢,沒關係!一邊做夢一邊心裡面有佛,甚至于到最後你妄想少了夢也少了,那就只剩下佛,這個就是法身大士的境界。法身大士也有初地二地三地也有深淺,我們只是嘗到一點點,我不敢說這是法身大士境界,我沒有這個意思,我只是說我自己有嚐到那麼一點點味道,突然之間感覺到說,原來這個就是我們所謂的「憶佛念佛」,這是我的感覺跟大家分享,我對於這句話的理解,透過我們自己去念佛,也念了十多年了,各種念法都嘗試過,然後我自己念到這樣的一個感覺,那當然可能也有更圓滿的一種狀態,那如果有機緣我們可以有人跟我們分享也是更好的,我們也希望不斷的提升,那麼這個只是一種,個人嚐到的一點法味,我也不知道它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境界,處在一個什麽樣的位階?我們不重視。
像天臺宗它是會做一種很分析的性的一種記錄,分判!天臺的判教,還有種種境界上的一個判別,它是講的很細,但是我們淨土宗我們也不追求這一些,也更不需要去判斷我們這個道理是屬於什麽境界?這個都不需要,只是我們自己有感受到,然後也是一種學習的心情,因為我們既然要受持《圓通章》,我們就要知道怎麼樣來憶佛念佛,要學習!那以前我自己覺得那種憶佛就是回憶回想,這個不是!我確定不是!你一回憶你就沒有辦法照顧到外境,你的所緣境就在內觀,在這心裏面你所想的這個佛,那你就沒有辦法同時運作,那你不可能做到在我們生活當中,因為你不可能二六時中就坐在那邊念佛,你還是要吃飯行住坐臥,所以當你在吃飯行住坐臥當中你就斷掉了,你如何做到念念佛號,住在心中?不可能!
我們一般以為回想憶想念佛,這個是在唐代的宗密大師,《華嚴經行願品別行疏鈔》裏面它有講到,稱名念佛有四種方法:一個是持名念佛,一個是觀想,觀相,一個是實相念佛。剛剛我們一般概念中所想像的憶佛,就是觀相或者是觀想,是屬於這個部份,不是大勢至菩薩所講的憶佛。大勢至菩薩的憶佛是屬於實相念佛。那麼這個實相念佛,實相無相嘛,沒有相所以說默觀,它是沒有相實相是沒有相,沒有相但是也能現一切相。總而言之,透過這個宗密大師他四種念佛的一個歸納,持名,觀想,觀相跟實相來對照,這個大勢至菩薩的境界肯定是實相念佛,實相無相所以內心是沒有一個觀相或者是一個觀想的一個境界在裏面,祂才能夠二六時中不間斷。
那如何進入這個大勢至菩薩講的憶佛念佛這個實相念佛的境界呢?就是從持名開始。自自然然念熟了,當然一方面我們也知道一些道理就更容易進入,傻傻的念也可以,如果你知道說佛本來就在你心中,佛本來就無處不在,從來沒有消失過,這一些的理論如果你越來越深刻的感受到,當然就更容易幫助你在持名念佛當中契入這個境界,嚐到這個境界,這樣你們會不會聽得“霧煞煞”?講境界的東西是就是這個樣子,你沒有體會到你是聽一聽很難進入,那或者說你已經接近了,你自己也差不多有這些經歷,你聽就容易,哦!對對對!我也有那種感受過。你必須你自己要有行持,你才有辦法聽的懂。那有一個印象就好了,總而言之,我們怎麼樣做到這句所講的,念念佛號心不亂?一定要透過持名,因為我們希望我們終日念佛不斷,如果能做到只有用默觀念佛的方法實相念佛的方法,你才能夠做到二六時中不間斷。
凡夫是做不到,你會間斷你要忙這個忙那個。而且這樣的一個境界有好處,你心中有佛你做什麽事情你會做的更好,你心很安穩你很幸福很自在,你不會覺得你孤單你一個人,因為佛跟你在一起,很安穩!很安穩會讓你的那個心更平靜的安住在你正在做的事情上面,你會清清楚楚做的不會出差錯,所以透過持名念佛的精進受持趕快進入這種實相念佛的境界,對你做事生活當中一舉一動行住坐臥都很有幫助,讓你的心更專注,生活更自在,不是說爲了修行就很不自在,有的人一定要關起門來才來修,出了門就不能修了,最後被境界又拉走,是不是很困難?這種方式我們可以把佛帶在心中,我們佛帶在心中不離開,修行不離開不間斷二六時中不間斷,照樣做我們眼前該做的事情,而且做得更好,這個就是默觀念佛,觀就是觀外境,觀你正在做的事情任何事情,關照裡外這個就有點像那個止觀禪一樣,那個動中禪。
動中禪它也是那樣,它就是讓你的所緣境在你的一舉一動穿衣吃飯舉手投足,穿鞋你就把這個注意力放在鞋,穿起來這個動作上面,吃飯你就把這個注意力放在你的筷子怎麼拿,怎麼樣入到口裏面,怎麼樣嚼碎它,這樣子怎麼吞下去,整個動作都看得清清楚楚。這是在動中當中去修禪定,心不亂!但是這個是靠自力,我們這個默觀的觀就是這個狀態,但是它沒有默沒有這個佛力住在心中的加持,他只有一心住在所緣境修禪定,沒有額外的加持力只是靠自己,所以功夫很難成,很辛苦,那我們有佛心中隨時隨地就很溫暖,有一種強大的電力在我們內心當中,做什麽都很開心能量很強嘛,然後就可以放心的很安穩的把我們的心注意在所緣境上面,你做任何事情上面,你會做得更好,所以有必要好好的來體驗一下這種境界。
弟子傳護恭敬節錄(仁敬師父審定)
第三場
(十)《隨師行佛門弟子規》總體精神
好!那我們看最後一首《無作》:「行住坐臥無造作,六度十願妙中行,無願無作無成佛,默觀念佛顯萬行」。這個是法身大士等覺菩薩的境界,等覺菩薩是法身大士當中最高最圓滿,也就是我們《無量壽經》上講的普賢菩薩的境界。所以我們念佛人所行的菩薩道標準是最高的,不是六度,是十願是普賢菩薩,六度當然也涵蓋在裏面啦,所以說「六度十願妙中行」全部涵蓋在裏面,六度跟十願的標準不一樣、心量不一樣、境界不一樣、層次不一樣,那麼也可以說是乘願再來之後,我們往生成佛之後, 乘願再來,你就是…你所示現的就是這種境界,因為你是化身再來的,所以你行住坐臥你沒有「我」嘛,你的我執法、執都已經徹底沒有了,那但是你來做又有一大堆動作, 什麽都有,你化身來的嘛, 演戲嘛,雖然做行住坐臥什麽都有, 但是你沒有造作的感覺, 很自在啊,做什麽呢?「六度十願妙中行」什麽都做啊,當然不是做殺盜淫妄,做六度十願,我們講六度十願就涵蓋了無量的菩薩道,無量的善法。
然後「無願無作無成佛」是講他的境界啊,他的願都沒有啊,我沒有說我發了什麽願,我現在我正式發了什麽願然後我正在做些什麽善事,甚至於連成佛的概念都沒有,究竟空到了極處,連空亦空《般若經》圓滿了,當然圓滿因為這個是乘願再來的境界,這個才是究竟圓滿,連願都沒有了,十法界裏面的佛還有「我」成佛的概念,「我」已經成佛了,所以還不圓滿,真正的圓滿是連「我成佛」的概念都沒有,所以「無願無作無成佛」,然後呢「默觀念佛顯萬行」,爲什麽用默觀念佛?因為只有默觀念佛你才有辦法同時顯萬行啊,兼顧外面所有的造作,又內心又不離佛。那個名詞是我創的,你也可以用其他的方式,因為我們只是形容,你可以用其他名詞來代表都可以,但是我只是想表達我所理解的這個憶佛念佛的狀態是什麽樣,那這是一個跟大家一個分享啦,大家一起共學啦,我們境界還是有待不斷地提升,那方法很簡單很保險,就是持名念佛,老實念佛,我們沒有其他的奇特的一個方法,所以它是很安全很穩當的,也是我們淨土法門主修的法門,主要的行門就是持名念佛,老實持戒念佛。
好,那麼這十首偈誦我們都已經把它的這個要義啊簡單的講過,真正要講完啊可能要至少一兩百個小時展開來講,但是目前來講因緣也不具足,那眾生大家都在忙碌,講得那麼細可能大家也沒時間看,所以我們這一次就利用這一點時間幾個小時我們就做一個要義性的講解。那整體來講呢,《隨師行佛門弟子規》的總體精神啊,第一個前面的部份我們強調一定要培養真誠、禮敬三寶、奉侍師長、至心皈依三寶、確實去實踐這個根一定要做到,無論在家出家都一樣,那麼社會人士沒有學佛一樣可以學習這樣的精神,你用在你的對父母親對學校師長理都是通的,所以我們大家都可以發心,這小冊子很便宜啊一本不到馬幣不到七毛錢啊,台幣不到十塊錢印多一點七塊錢,你就可以去度多一個人成佛啊,不管他學佛不學佛你都可以,你們自己發心去印或是我們流通處都可以請得到拿去送給別人,很簡單你只要叫他背起來就可以了,十首偈誦背起來,將來有因緣他就會慢慢地消化吸收,自己就會領悟,你就可以度一尊佛成佛,這是現在度眾生最方便的一個方法。
第二個呢就是重點,第二個重點就是要勸我們能夠真信佛真念佛,依阿彌陀佛的願力,這個真信切願、一門深入、專修持名念佛然後信願求生極樂世界,這個是我們這個本子當中一個主修的法門,也就是依淨土法門的修法來受持,這樣子的話成佛最快,當然我們佛法還有很多的法門各宗各派也都很好,但是我們沒有選取在這裏面就是因為這個八萬四千法, 法法都好,但是我們希望眾生能夠很…每一個眾生都能夠快速的成就,只有這個法門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所以我們在主修的部份就選擇依念佛法門第三首偈誦來作為我們這個弟子規的一個核心修法。那麼最後呢就是重點就是講到這一本弟子規,它的一個總的精神當然是以戒為主軸,你奉侍師長,禮敬三寶也是一種戒法,那麼事相上五戒十善展開來還有沙彌律儀都是戒,都是戒法的落實,所以當然佛陀是入滅之前有交代我們要以戒為師啊,佛陀都必須要以戒為師,祂也教導眾生囑咐眾生以戒為師,所以戒的這個精神就是我們這個弟子規的主軸,最重要的一個重點,那這個就是我們這十首偈誦的幾個核心,各人可以隨著自己的因緣發心,你隨便受持一首偈誦兩首偈誦你都能夠得到這個不可思議的受用。
弟子傳護恭敬節錄(仁敬師父審定)
第三場
(十一)信才能跟阿彌陀佛合為一體
最後呢想跟大家分享一個公案,一個故事很有趣,這是幫助大家對於信仰的一個升起,也瞭解到信仰力量的不可思議,信仰是幫助我們也就是宗教情操,我們人要有信仰的心,如果沒有你很難成就,很難成就這個話這個故事特別是針對科學家,這些知識份子啊給你們的一個分享。有一個這個故事: 大概在一百年前在法國,有一個大學生他搭火車,那麼旁邊坐著的人是看起來很像農民,很不起眼的一個農民,然後這個老人手上拿著念珠,拿著念珠但是基督教、天主教他們也有拿念珠,這個主角不是我們佛教弟子但是我是取他來作為一個啟示,說明信仰的重要,因為像基督教它也是純粹以信仰為入門嘛,信我得永生嘛,這個信跟我們佛門的信它是有很多的雷同之處的,就是一種對宗教的信仰,對你的本尊,他們的本尊是上帝是基督,我們的本尊是阿彌陀佛嘛,一樣我們是要那種信仰的心。
那他們兩個呢這個年輕人大學生呢,他就是看到坐在旁邊這個老人拿手上拿著念珠念念有詞,他就跟他說:“誒,先生,你這都什麽時代了你還在信這個”,現在很多年輕人很不屑嘛看我們這個修行人哦不以為然,特別是那些無神論的科學家也是一樣的,他嘴巴不講啊,他有修養啊有規矩他不會這樣子嘲笑你,心裏面是在嘲笑你的,對不對?然後呢他就跟他說:“ 誒,你還相信這個東西啊”,那個人看起來像農民的老人就跟他說:“對啊,我相信啊,你不相信嗎?”他就反問那個大學生,學生就笑一笑說:“我才不相信這種愚昧的東西”,年輕人嘛有話直說還很好意跟他說:「誒,我跟你講,你聽我的建議啊,你把你的念珠扔掉,多瞭解瞭解科學嘛,這樣比較能夠得到真正的智慧啊,你不要這麼愚癡啊,念這個東西有什麽用?」,然後那個老人就跟他說:「科學哦,我不懂科學嘞」,他說:「不然你跟我講講看什麽叫科學」,那個老人就跟這個學生說,那學生就說:「噢,科學哦這個是博大精深,這不是一兩句話就可以說得清楚,不然這樣你留下你的地址,我寄一些書給你,你先看嘛」,他就跟那個老人講,老人就拿出一張名片要把他的地址給他嘛,這個學生一看臉就紅了。
上面名片上寫說「路易斯巴斯德 巴黎科學研究院院長」,哇!晴天霹靂,那種衝擊很大, 你知道誰是這個「路易斯巴斯德」嗎?這個學生遇到的這個人正是十九世紀著名的科學巨人哦,世界一流的化學家和生物學家,他被稱為生物學,微生物學之父,可以說在科學界裏面是最完美的人,我們現在一般在超市看得到那個消毒牛奶奶瓶上面有寫“金巴氏消毒法消毒,巴氏消毒法”就是他發明的。科學之父啊,竟然一個大學生在嘲笑他,然後呢其實哦這個人啊他本身,巴斯德他自己本身把他所得到的所有科學成就功勞完全歸功於神,換句話說他覺得今天他能有這個成就,如果沒有神力的加持他是做不到的,科學的成就再偉大,如果沒有神的力量他做不到,所以科學只不過是神力當中,我們講佛力當中的能夠做到的一小部份而已,在神力面前科學是微不足道的,它只是一部份嘛,我們講佛力,講神力也好就是一個圓滿的一種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嘛,但科學不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啊。
我們很知道科學它有很多的瓶頸啊,它不斷在推翻以前自己的理論嘛,這是事實嘛, 所以科學它是不圓滿的啊,對不對?那什麽東西才能圓滿?只有佛力,什麽叫佛力呢?我們講的佛力,他們講的神力啊,因為這個東西它就是代表一種宇宙的真理,一種最高的能量,它是什麽?無形無色, 但是它也可以變化無量的一種現象,它就是一種宇宙的力量,也就是講阿彌陀佛我們的自性,自然的力量,最大的力量,在這個最大力量面前任何人都要謙虛啊,任何學說都微不足道啊,那這個人本身他是一個成就者嘛,科學成就者,他自身體會到他能有這些成就是因為他有這個信仰,他有這個信仰他才能夠吸收到這個信仰的力量,而在這個科學上得到這麼大的一個成就,所以他回到他的母校去演講的時候,他有講到他說: 信心很重要。
你看我們《華嚴經》裏面講「信為道源功德母」還有「信唯能入,智唯能度」嘛,信是入門的一個重要的條件。他說相信神的啟示啊,「信心是一條繩子,它可以維繫你周圍所發生的事情,與你內心的呼喚成為一個和諧的關係」,也就是我們講跟阿彌陀佛交心感通,你透過信心來感通,它就像一條繩子一樣,然後「跟你的內心的呼喚成為一個和諧的關係」就像我們講的我們跟佛,讓佛的功德注入到我們的內心,我們跟佛交心跟佛成為一體,我們就跟宇宙偉大的能量合為一體啊,我們自己很渺小,對不對?能量只有一分,這個宇宙的能量有一百分,如果我們跟它合為一起我們也變一百分啊,爲什麽不要?對不對?那怎麼才能合為一體?相信它嘛,你要相信你才能夠和它產生聯繫嘛,所以「信唯能入,智唯能度」這是佛法講的,唯有信心才能夠進入真理之門,才能證得佛果的境界,跟佛的功德合為一體,當然如果靠自力修行那麼信心只是幫助你入門啊,入門啊入道然後你還要自己慢慢修, 修證得佛果。那我們淨土法門是只要你有信心,你就直接跟阿彌陀佛的功德,修成的功德圓滿結合,不用修不用一階一階的修,你當下就接收阿彌陀佛的功德而證得一生成佛的果報,所以這個故事啊真實的事情啊是特別針對那些無神論啊,崇尚科學啊, 然後看不起信仰的這些人啊真的好好警惕啊,那天你取笑的人他正是你在你的這個學說當中最崇高地位的人,那麼很諷刺, 但這個是事實,這是事實, 這不是一個故事這是事實。
好,那我們的學習《隨師行佛門弟子規》的學習就到這裡圓滿,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完)
弟子傳護恭敬節錄(仁敬師父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