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論講記
- 2001年於新加坡淨宗學會弘法培訓班習講無量壽經_法會聖眾第一_玫萱習講(仁敬法師)
- 2004年於台中生命電視台主講_釋教三字經節錄
- 2010年馬來西亞_四十八願要義講記
- 2010年馬來西亞_觀無量壽佛經要義講記
- 2010年馬來西亞主講 佛說阿彌陀經要義 講記
- 2010年馬來西亞_印光大師文鈔 講記
- 2011年印尼北干圓緣寺_無量壽佛經要義
- 2011年馬來西亞_觀無量壽佛經 上品上生章 要義講記
- 2012年淨土教道次第廣論班課前預習教學文章
- 2012年馬來西亞_淨土教道次第廣論大綱要義
- 2013年馬來西亞古來_隨師行佛門弟子規
- 2013年新加坡_隨師行佛門弟子規 講記
- 2013年印尼北干_隨師行佛門弟子規 講記
- 2013年馬來西亞麻坡_隨師行-佛門弟子規要義
- 2013年加拿大多倫多_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 講記
- 2014年印尼北干開示_佛說阿彌陀經要旨深意
- 2014年美里居士林開示_佛說阿彌陀經奧旨深意
- 專題講記
- 佛一
- 釋愛(仁敬)比丘尼以佛法觀評時事
- 2010年馬來西亞_念佛超度及助念之方法 講記
- 2010年馬來西亞_瑜伽拜佛的功德與實效分享 講記
- 2010年馬來西亞_淨土思想研討班的研討方式與原則要義
- 2010年馬來西亞_瑜伽拜佛的方法與修行之道 講記
- 2012年馬來西亞_往生信心成就的心境略談
- 2012年馬來西亞主講_三時繫念要義
- 2013年新加坡南普陀寺_當下離苦得樂的方法
- 2013年馬來西亞_如何建立必定往生極樂成佛的信心
- 2013年馬來西亞麻坡_食存五觀 講記
- 2013年加拿大_教授瑜伽拜佛 講記
- 2013年多倫多_精彩現場佛學答問
- 2014年新加坡_藥師琉璃光如來之十二大願與西方極樂淨土相應之處
- 2014年埔里淨塵精舍 當下建立往生信心的要門講記
- 2014年馬來西亞_石山佛教會開示
- 2015年巴西美景巿芒果樹國家公園講座_ 身心靈的淨化與環保
- 2015年武漢蓮溪寺_對僧眾法談參學心得
- 專修淨土十六年的心得報告
- 2015武漢孝感蓮台寺佛教機基地佛七開示
- 2015年巴西聖保羅彌陀寺_念佛成佛的成就關鍵
- 釋愛-仁敬法師主講2019年9月6日馬來西亞昔加末八關齋戒佛學問答
- 釋愛-仁敬法師主講2019年新加坡_啟發本能大愛的實境練習
- 釋愛-仁敬法師主講2019年9月28日馬來西亞昔加末開示問答
第一場
第一場
(一)隨師行《佛門弟子規》殊勝不可思議之緣起
尊敬的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今天因緣非常的殊勝難得,我們即將在麻坡的攝影棚裡,為現前以及當來有緣的四眾佛弟子錄製《隨師行-佛門弟子規》的內容。
這一次的時間有限,我們先給大家做一次要義性的講解,以後再有因緣可以在課堂上細講,大家手上有拿到這本小冊子,這本小冊子份量不多,裏面只有十首偈誦,但是展開來細講,卻是釋迦世尊四十九年當中所講的三藏十二部,一部大藏經的佛法通通在裡頭。
這個小冊子是我們在上個月在台灣剛剛印製了,初版有兩萬本,要跟海內外的同修結緣。這個內容我們編排有英文,還有繁體和簡體字三種文字,這是方便各國籍的共修可以學習。
那麼內容,我們這個題目雖然是《佛門弟子規》,看起來好像是非常基礎的課程,實際上我們從目錄這邊可以看到這十首 ,從第一首讚師一直到最後一首無作,這個無作是什麽境界?講的是等覺菩薩,法身大士的行持,甚至於是往生成佛之後乘願再來,遊戲神通的這些大菩薩們的境界,通通都包括在這十首偈誦當中。從入門的基礎一直到圓滿佛道,乘願再來行菩薩道的,這些修法境界都包括在裏面。
弟子承音恭敬節錄 (仁敬師父審定)
第一場
(二)儒家傳人王財貴教授隨喜題字
那麼這個第一頁當中,我們先翻開第一頁,我們看到“殊勝妙寶 積累福善 ”這八個字的題字。這個墨寶是台灣最早提倡兒童讀經教育的王財貴教授,他是現今儒家的傳人,特別為我們這本小冊子隨喜題字,這個意義非凡。
我跟王教授的這個因緣,早在大約十八年前就已經結下了,結下了法緣。因為當時初學佛的時候,我曾經發心教授兒童讀經班,培訓班,我也算是他的學生。因為在台灣來講,可以說現今海內外這個兒童讀經這麼樣的興盛,可以說是千千萬萬人都在讀經,這個功勞,這個開山祖師應當是非王財貴教授莫屬。
那當然,這幾年我們淨空老和尚在海內外也大力地提倡儒家的弟子規,這個也包括兒童讀經的部份,那麼這些都是在現代來講也算是一種非常好的,打開了一種非常好的教育風氣,最早發動讀經運動的人,當然功不可沒,所以我們這一本冊子能夠得到王財貴教授隨喜題字,可見得他的心量也是非常的廣大。
弟子 承音恭敬節錄 (仁敬師父審定)
第一場
(三)台灣佛教界傳戒和尚果清律師題字
另外還有一個因緣更殊勝,怎麼講更殊勝?因為王財貴教授他是屬於儒家的傳人,以他的立場是隨喜。另外我們台灣佛教界有一位果清律師,他是傳戒的長老大德,本身持戒精嚴,目前在台灣教界是非常德高望重的一位長老,他也發心隨喜,鼓勵我們晚輩,幫我們這本《隨師行佛門弟子規》題字,為我們的題目題字。
現在手上這本是在第一版的時候,因為當時還沒有結上這個法緣,第一版的時候是電腦打字,第一版是印了兩萬本,在第二版的時候才成就這個因緣,我們在這裡也可以看到,這個是果清律師親自為我們題字的墨寶,這個意義特別的非凡。
因為我們是佛弟子,佛弟子的修行特別要從戒律這個部份,這個根基,無論是各宗各派通通都要遵守共修的課程,果清律師他願意幫我們這個本子題字,正說明他已經認同這個本子的 內容,乃至於跟我也是有相當的一個法緣。
這是之前我們在印製出版的時候沒有想到的一個殊勝的因緣,所以換句話說,這個是三寶加持,無論是我們教界的長老大德,乃至於儒家他宗教派的這些善知識,都能夠歡喜隨喜來成就這個因緣,可見我們這個本子可能對現在或者是將來同修們的學習會有十分重大的影響和幫助,所以大家不能小看這個小本子。
因為現在大家也是提倡環保,現在我們海內外看到了佛教界的興盛,無論在法寶光碟各方面的流通製作的量都非常的多,所以我們也考慮到說環保的問題,雖然這個法寶是非常的珍貴,內容頁非常的豐富,可是爲了便於大眾的學習也儘量減少對樹林的一些破壞,所以我們就印製隨身本,一方面方便攜帶,一方面也可以多少盡到一點保護環境的這種心意。
弟子承音恭敬節錄(仁敬師父審定)
第一場
(四)隨師行《佛門弟子規》集著緣起
接下來先簡單介紹一下這個本子的緣起,還有題目,我們先翻到第一頁,第一頁《隨師行-佛門弟子規》這個集著的緣起,大家手上可以看,這邊是簡單講是,其實這個因緣還有很殊勝的情況,因為我們時間有限,在此就不多深入談,以後有機會講解的時候再給大家提一提。
主要是去年2012年在台東,本來我是安排了一年是要禁足念佛,大家都知道我們海內外 非常重視2012年的災難預言,特別是我們佛弟子,我們抱的心態,其實照佛教界來講的話,我們釋迦牟尼佛的法運還有十萬兩千年,當然不可能是世界末日,不過在整個無常的一種生滅變化當中,大大小小的災難也是難免的,所以我們去年的心態就是不管它是真的世界末日還是假的,我們隨時隨地都把這種因緣當做是精進辦道的助緣,所以真的就是萬緣放下,一心念佛等往生,所以去年本來我是這樣子安排禁足,方便禁足,是不出門一心念佛,所以這個本子是集著在台東這個道場。
本來是要精進念佛,可是真正修行也是隨緣,大概是佛菩薩要我多帶一些人去極樂世界吧,所以去年想要安安心心地念佛還是不行,就有人啟請希望在臉書上,在網絡臉書Facebook上面祈請希望我能夠開一些有系統的教學課程,當時因緣雖然自己已經有了安排,整年度的安排,可是真正大乘的精神是行菩薩道。在行菩薩道當中成就自己的佛道功德福德,所以我們肯定必須要恒順眾生,隨順因緣,因為臉書上這個課程的因緣,我們才有了要集著這個小本子,這是最開端的一個緣起。
弟子承音恭敬節錄(仁敬師父審定)
第一場
(五)集著此本之緣由
那內容是佛門弟子規,當然爲什麽要編這樣的一個教材?一方面是爲了方便學生學習得一個教材的需要,一方面也真正是看到了我們在佛門里面出家修行十多年也真的看到無論出家在家,這個基礎確實沒有打的很好,特別是在台灣,台灣教界這個佛學院研究所,可以說海內外最興盛,但是這種興盛德這個情況,實際上它是很容易往學術性的發展,所謂的學佛變成佛學,研究佛學。
那問題出在哪裡?就是這個五戒十善,沙彌律儀這個根沒有扎好,因為學佛最重要的是實踐。如果這個根扎好了,即使你懂的名相不多,你一樣能夠成就真實的功德。相反的如果你學習得三藏十二部都滾瓜爛熟,可是你沒有真正去持戒實踐,踏踏實實地修行,那這一輩子最多也是成為一個大佛學家,并不是學佛的佛弟子,那麼這種現象確實我們也不難看到,海內外都有這種趨勢在這個佛門教界,所以才會想到我們就來整理這個《佛門弟子規》,從這個基礎來引導大家來實修。
這個集著意思也要略略說明一下,集著并不是我個人的創作而是整理。從這個佛經當中,有些是像第一首完全是取自《讃僧功德經》第一首偈誦-讃師這個內容,那麼有些部份,後面的部份大多數是我透過十多年來在佛教經典的深入學習和體驗,消化之後,從這個義理當中把這些佛教的經論的義理重點核心的理論,用比較白話的方式,以偈誦的形式整理出來,所以我們稱為集著,并不是我自己本身開悟的境界或是創作。
我只是述而不作,只是整理,用一種比較新的形態,因為現在三藏十二部很多的論著祖師大論著太多了。那麼現在的學習上真的是有困難,那麼時間又越來越少,大家都很忙碌,所以想一想是以偈誦的方式,而且儘量的白話語文來表達,讓大家方便學習,服務大眾,并不是我個人開悟的境界或者是論文。
弟子承音恭敬節錄(仁敬師父審定)
第一場
(六)此本精簡義豐,可小兵立大功
這個本子的特色,因為分量少所以受持容易,大家隨身隨時帶著,先把它背誦下來,背誦下來常常再翻閱,隨時都容易有悟出,雖然分量不多,但是都是精華,每一首偈都非常重要。這個適合的對象,因為內容有淺到深都有,所以不只是初學佛的人乃至于老修,甚至於你還沒有證得法身大士,你都適合學習,都需要學習,還有就是社會人士,即使不學佛的人,我們也可以介紹給他們。
這個本子成本很低,可以小兵立大功,台灣製作一本不用到十塊錢,數量少的話十塊錢台幣,數量多的話一本只要七塊錢,七塊錢哪,三藏十二部就可以送給別人,而且他還有時間真的有能力可以消化受持,你送他一部大藏經,他看不懂而且成本又高,但是這個小本子可以達到這個效果。
那麼他不學佛怎麼辦?一樣可以跟他結緣,怎麼說呢?像前面我們講的“讚師”、“禮敬”,第二首禮敬這個就是講的最基本為人弟子,乃至於你在學校上課,你做人家學生或者是在家裏面做為子女,這個精神都是共通的,怎樣做為晚輩,學生乃至於佛弟子,當人家的徒弟,這個理是想通的,待會兒學習之後大家就能夠明白。
所以即使他不學佛你本身你對這些偈誦啊,你接觸之後你有了一點,有一點點領悟之後,你可以有機會去接引一些即使學佛因緣還沒有成熟的人,你都可以跟他結緣,并不一定是限於佛弟子,那麼佛弟子也包括了四眾乃至於七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就是在家男居士,女居士,爲什麽?因為從淺到深都有,甚至於前面的內容是很多人都還有沒做到,你容易啊!後面學了以後就知道,就可以觀照到自己的程度到底做到了幾分。
弟子承音恭敬節錄(仁敬師父審定)
第一場
(七)隨師行釋題
隨師行這個題目我們也簡單介紹一下。隨師行很白話,很容易懂,跟隨老師修行,我們這裡講的老師指的是本師釋迦牟尼佛,還有我們主修是淨土法門,所以還有一位阿彌陀佛,再來就是現前的我們依止學習學法的師父-僧寶。主要是這個本子所講的老師,主要是這三個對象。
當然你也可以展開來,我們剛講過了你在學校教導你的老師,那就是也適用我們這裡講的標準,乃至於父母也是一樣。你跟隨老師,你跟隨父母,你要怎麼樣去成就你的道德,做為一個子女該要學習的跟隨父母身邊,這個大家都知道。父母親就是我們最第一個老師,特別是母親,對不對?所以其實跟父母親有沒有師生關係?也有,這個道理都是相通的,但是就我們來講,我們指的主要是阿彌陀佛,本師釋迦牟尼佛,還有現前指導我們的老師,我們要跟隨這個老師身邊修行。因為只有真正跟隨老師身邊的修行才談得上能夠真正地落實弟子規,才能真正更圓滿地落實弟子規。
在古代儒家教學也都是採用私塾的方式,學生都是住在老師家裡朝夕相處,彼此很瞭解而且什麽毛病隨時都會出現,出現了才有辦法對治對症下藥,才談得上修行。如果你只是現在因為大家福報大,通訊也很發達。科技通訊也很發達,所以法寶取得容易,常常都是自學,看到光碟看到網路上的資料,實際上這個都是自學,你不一定真的有跟隨一個老師在修行。
真正跟著一個老師在修行,是他瞭解你的情況,而且隨時可以指點你,那麼你呢?作為弟子呢?也能夠真正在老師身邊落實種種的規矩,你要奉事師長。這些弟子規,這些規矩是要做出來,你沒有對象怎麼去做?那都是空談,所以沒有辦法很圓滿的做到,所以我們這裡這個標題特別還強調“隨師行”,我們是以這個標準來談論的,來指引大家落實弟子規。
弟子承音恭敬節錄(仁敬師父審定)
第一場
(八)如何具體的落實師生關係
如何具體的落實,大致上有幾個方向就是從小處就是生活的瑣事,這個也涵蓋了儒家的弟子規,你在身邊儒家講到的弟子規,比如說“父母呼,應勿緩”這些生活上的細節都要做到。那你跟隨老師身邊你也要做些事情,早上老師,師長要盥洗,你要端洗臉盆,現在都很方便了,不用這些,但是它的精神你要掌握到,師長生活上的所需你都要奉侍,在一旁奉侍要跑腿,大大小小的事情。
大呢?大到要護持師長內外一切弘法的事務,居士有居士的做法,出家眾有出家眾的做法。出家眾在寺院裏面也是屬於護法是內護,居士是屬於外護,居士有老師,你必須要依止個師長學習,那你也要做到弟子規。
我們這個弟子規就是不只是儒家弟子規,生活上的一些奉侍的事情,這裡講大到要護持師長一切弘法的事務,這樣子才能夠做到圓滿。相對的師長跟你的關係也是一樣,他能夠必須要指導到你能夠成就,所以師生之間的一個關係是一生的,是相互成就到圓滿,不是像我們現在的這種一般人的概念錯覺,反正法師很多,師長隨便隨時可以換一個。
是可以換,沒有錯!問題你真正從來就沒有真正建立一個師生關係,你也沒有真正能夠學到弟子規這個基礎,也沒辦法做到,所以現代的人都不懂,不懂,吃虧的是誰?自己,因為沒有辦法真正成就真實的福慧,所以我們都要學習,從頭學習啊!
這本弟子規的十首偈誦,如果我們真正做到,成佛的德行福慧都能夠圓滿,相反的,這個德行沒圓滿,就是缺德所以有一點缺德,聽起來不太好聽,但是這是事實,講白話一點就是這個樣子,我們現代的人就是缺乏德行,要從這裡補課。
弟子承音恭敬節錄(仁敬師父審定)
第一場
(九)冷靜反省自己能否體會師恩
我們想想看,自己好好冷靜下來想想我們現在對教導我們的師長,師父乃至於學校的老師,父母親有沒有恭敬心,特別是佛門,它不跟你收費的。在世間一些講座,一些什麽心理課程,可能課程收費很高,開價越高的越尊重他,覺得他法力無邊,怎麼樣也要硬去買一張票去學習,對不對?好像看起來還有一點重視這個指導的教授,講課的人。那學校因為學校老師這個薪資是跟教育單位拿,你跟他也沒有直接的一種收費的關係,你也不會好像不得不聽話,但是內心有沒有真正的恭敬?不見得。
在佛門更糟糕,爲什麽?全部免費,免費的好像就不值錢,不值錢因為太多了隨便你挑,那本身初學的人又沒有能力,不識貨,不識寶,沒有能力去欣賞,當然你就不懂,沒辦法珍惜,沒有辦法升起這種恭敬心,這是普遍的現象,看看觀察自己的行為就好。
你在看這個衛星電視臺,隨便選看這個幾分鐘,看一下“這個講得不錯,這個怎麼今天這樣講”,實在是隨便評論幾句,好像是很平常的,但是這樣的一個關係就跟你在看一場電視劇沒有太大的差別,或是聽一個表演的人,歌星表演的人,這樣的一個隨口評論沒有兩樣。你不是在學法,你不是在學法的態度來聽法師講解,這個稍微聽了覺得不太順耳,換一台隨便你換隨便你挑,這樣的一個過程當中,這個法對你能不能產生力量?沒辦法,你根本沒有聽進去,你只是聽到了很多的名相,就是這樣子而已。
那我們冷靜想想,如果我們真的要學法,法師對我們的影響力,師長對我們的影響力跟恩德有多大?我們的法身慧命等於是,這個法身慧命可以幫助我們解決生生世世輪回的問題,它可以是救我們無數無數的生命,這個慧命,這一生的父母他給我們的恩德是什麽?給我們一個生命,有一個身體可以方便做很多事情,這是我們這一生對我們有恩。
但是老師對我們的恩德是生生世世的,爲什麽?如果真正給了我們的法身慧命成就了功德,我們可以超出三界解決生生世世不斷輪回的痛苦,那麼換句話說,生生世世的生命都給救度,因為你沒有得度,你就必須不斷的輪回一世一世的生命,但是如果一旦從老師這邊真正獲得了法身慧命你,你能夠真正成佛,解決了輪回這個問題,這個大問題也等於是救了你無數世的生命,所以老師的這個恩德超過父母親,它有這樣的影響力,這個是我們要細細思維,明白了真相自然就對師長能夠升起感恩心,恭敬心。
弟子承音恭敬節錄(仁敬師父審定)
第一場
(十)不識師恩是忘恩負義之人
現在一般來講,我們很普遍的一個現象,我也曾經聽過幾個居士,有一個特別讓我震撼,他說,在談話當中他就跟我抱怨:“我聽某一個老法師講經已經十多年了”,他的那個語氣好像是“我願意聽他講經十多年已經算很忠心了,看得起他,十多年,我跟他學十多年”,但是最近他(老法師)都講,已經開始講法有點變了,可能以前講的他認為很相應的佛法,現在可能講世間法比較著重或者是種種的,他(老法師)有不同的因緣,他就評論說:“這個老法師變了,變質了,所以我不跟他學了”,而且不學也就罷了,他還說“害我浪費了十多年的時間”這句話,令我很震撼,“浪費”?你怎麼不說你欠了這位師長十多年的學費啊,對不對?他沒有跟你收錢,然後他也沒叫你來學,你自己來學的,他怎麼會欠你呢?我真的替這位老法師不值得,打抱不平,但是我不只是替這位老法師打抱不平,我是替整個僧寶,整個三寶打抱不平。
三寶是無條件教育眾生的,你要護持,有的人護持越多如果他的觀念不對,護持越多那更不得了,口氣更差,三寶欠了他多少,都還沒還他,大家要瞭解,三寶福報比任何眾生還大,釋迦牟尼佛王子不要,什麽都不要,修苦行來度化眾生,他規定弟子不可以收費,不可以盈利,一定要托缽,目的是給眾生一個種福田的機會,然後因為你修了因,修了福,自然也結上緣,給你法,給你免費的法,幫助你出離三界。
透過這樣的一個互動,居士,讓大家修福在三寶們中結上緣,你修了因,將來果報是不是自己收,自己得?從頭到尾三寶沒有自己需要你什麽,也沒有真正用在自己身上什麽,都是輾轉在為你的佈施,為你的供養在利益十方眾生,是這樣的一個情況,所以這些觀念沒有弄清楚的話,自己一直在造業,做越多錯的越多,所以我第一首偈誦特別強調讚師跟禮敬,就是要先建立大家這個根基,也是導正,避免大家繼續再造業。
弟子承音恭敬節錄(仁敬師父審定)
第一場
(十一) 修行要從恭敬奉行的態度紮根
去年開始在臉書上開了《淨土教道次第廣論班》有一群學生一直跟著我到現在,已經將近一年半了,已經過了陣痛期。早期真的每個人的功夫一個比一個厲害,業障一個比一個重,慢慢調教到現在,也相當穩定,進步很明顯,而且大家都修學得很歡喜,天天越來越精進,自動自發上網學習。
爲什麽能夠進步得這麼神速?最重要的就是紮根的工作,特別的注重。早期每一個同修只要,幾乎沒有一個人真正懂得學法的態度和恭敬心,所以特別花了很長的時間給大家紮這個根,導正正確的觀念,所以一旦這個根紮上以後,可以說不用到一年的時間,每個人都進步神速,自己都有能力舉一反三,因為你學習的態度對了以後,往後在教學,教你什麽你很容易立刻恭恭敬敬地領受,依教奉行。
相反的,如果沒有這個恭敬心,你修法學法的態度不對,你學再久也很可能就像我們剛剛講到的這個人,學了十多年好像很忠心地跟隨這位老法師學習,突然之間就為了一點點他認為的觀點,老法師的作風不一樣了,全盤否定。這個真的是,也等於是自己完全浪費了時間,十多年的時間白費了,就是沒有這個根。
事實上,三寶在教育眾生有各種各樣的善巧,隨著時節因緣的不同,種種所謂的神通變化,這絕對不是我們一般人做弟子的,乃至於做弟子的能夠想像理解的,所以這個態度非常重要,跟隨師長絕對不能有絲毫的懷疑,無論師長示現,哪怕是行為看起來有點問題,當然不是破戒,這個就太離譜了,甚至於你看濟公和尚,他是活佛,他也連破戒都事事無礙,人家沒有罣礙,照樣示現那個樣子,特殊的形象去度眾生,即使這樣的示現其實我們都不應該懷疑,因為人家就是真的活佛。
一般來講只要不是那麼樣的離譜,那做為一個弟子都不應該對師長有任何的懷疑,應該怎麼樣?應該靜下心來好好去思維體會學習,爲什麽師長會這樣做?這其中有什麽奧妙?如果能夠這樣子客觀的,恭敬地來領受,來學習觀察,這正好是你開悟的契機,提升境界的契機,所以態度非常的重要,可以決定你的修學能不能成就,或者是說,修到來修越久造的業越重,所以總而言之,作為一個弟子,如何要具體落實,我們剛講的是外在的一些侍奉,護持,但是內心的這個態度更重要。
弟子承音恭敬節錄(仁敬師父審定)
第一場
(十二)要發願老實跟隨師父修行直到成就
主要一個原則要老實聽話,老實沒有那麼簡單,現在人幾乎沒有一個老實,除非你已經開悟了,你已經相當的有修養,在學的人幾乎都沒有一個老實的,你自己不知道,所以說每個人都要學習這個本子,自己要老實,另外要發願跟隨老師修行,不是今天換一個明天換一個,不是這樣,不是像一般世間的教育,國小有國小老師,中學有中學老師,不是這樣,因為真正佛法的教學他是開悟的人來指導你。
我們淨土法門特別,像我們沒有開悟,我有沒有開悟我不知道,佛菩薩比較清楚,但是不管有沒有開悟,我們做的工作是替阿彌陀佛招生,作為阿彌陀佛的使者,所以這個法門比較特別,我們只要對這個法門真正得到了利益,真正對往生有把握,教育修法也都很清楚,你就可以來替阿彌陀佛接引眾生,教化眾生,那麼一般的其他的法門自力修學的法門自己必須要,作為師長必須要證得開悟,明心見性相當的證悟才有資格教學生。
一個具格的老師,師父當然他就有能力讓你開悟,不是這個負責教小學的,那個負責教中學的,不是這樣子分的,他是生命的教育,是啓發你智慧的教育,所以你能夠跟隨一位真正的善知識,你這一生所有的苦難通通都可以獲得解決,所有的智慧,我們本具的般若智慧就能獲得開啟,不需要到處去找。
因此我們跟隨師父學習佛法修行,就應該要發心終生跟隨一直到開悟,開悟之後,老師自然知道你的,師長知道你的法緣在哪裡,他會叫你到哪裡去接引眾生或者是說你就繼承老師的教法,繼承如來的家業,這樣才是圓滿的師生關係,圓滿的師生之道,不是這邊學一點那邊學一點,你這輩子親近再多的大善知識也沒有一個是你真正的老師,你也從來沒有做好一個弟子,作為弟子的一個規矩,你都沒有學會沒有這個根,當然你這輩子什麽都學不成,只是學一點表面的名相,所以這個根不能夠輕忽,不能夠輕忽過去。
弟子承音恭敬節錄(仁敬師父審定)
第一場
(十三)「淨土教道次第廣論班」真有“六和敬”道場的氣氛
我們廣論班也算是一個很好的一個實驗證明,確實我們同學,你們有機會上臉書看他們的留言,個個都很歡喜,被修理得越厲害的越歡喜,因為他會突破會嘗到那個法喜,甚至還有一個同修留言,她說因為她是經常在道場常住的居士,常住領眾當維那之類的一個女眾,她有感而發留言說是“現在呀到處都看不到六和敬的道場”,她感覺我們這個廣論班有六和敬的味道,真的是這個樣子,大家互相地恭敬讚歎感恩,這是我強調,非常要求是從真心當中去流露。
所以最開始每個都很虛假的,也很不禮貌的,也不懂恭敬,這些都一個一個調教過來,現在都已經透出這種味道,大家互相的關懷尊重,沒有需要做表面功夫,任何一個虛假馬上就被我修理,我就會發現,然後該懲罰的,甚至於我逼退學的,但是後來他們都賴著不走,不走就成長就能突破,能夠真正感受到自己的缺點,自己看不到的,還好她們都還有善根,有心要學嘛。
有心要學的時候,人家跟你指正,你一開始還不能夠理解,有的人他就會不相信師長,“我沒有啊,我沒有這個錯啊,你說我不恭敬,我沒有不恭敬啊”,死不承認哪,所以有一個同修就頂嘴:“我沒有啊,我沒有犯錯啊”,我說:“那你沒錯是我錯囉”,對不對?他當下很有可能無法看到自己的缺點,即使知道師長也一定是好意在教你,他不一定認同,這是人的一個疑心,自我保護的一個反射動作。
那麼有一個,其他人都還不敢那麼大膽,只有一個習氣特別重,結果被我罰了很嚴重,那麼這個也是一個樣版,大家同學當中都會去注意,自己就會避免,以後就會避免這種情況,後來這個同學他也能夠虛心地接受處罰,然後真正在過程之後的過程當中,他領悟到了他錯在哪裡,會懂,剛開始是反抗的,那麼懂了以後真的是非常的懺悔。
這次來新加坡有看到我,看了眼淚就流下來,我們很多同修啊,因為已經自己有感受到一個很大的蛻變,所以這種感恩之心就會油然而生,而且是越來越真誠,真實的流露,所以我們師生之間的關係越來越好,看得出來時一種從真心當中透出的味道,當然凡夫的真心還是有限,大家有待提升,不過確實我們的方向方法都對了,就是這個根有紮好,只要這個根紮好了大家有一個至誠的一個態度來,師父真正願意教你,用心地教你,學生願意受教,這樣的話,再笨的根器的人都能夠逐漸成長,所以我們不到一年,現在已經一年半,不到一年大家已經程度相當的穩定,天天都有能力看貼文看光碟當中也都有辦法不斷提升,比較少犯錯,差別很大。
以前一開口就是錯,一留言就是錯,我那時候天天忙著打香板,打香板有時候半夜起來,本來四點鐘開鬧鐘,四點鐘,常常就是兩三點就爬起來打香板,打香板用文字打香板,再慢慢調教。大家在文字上,這很明顯的一留言一看就知道你的思想,還有你對法的理解有沒有錯,你的態度有沒有錯,很明顯的,所以真的大家慢慢的已經形成一個,第一個“見和同解”,你有沒有修學目標很明確,很明確是依照善導大師的思想,我們專修淨土以戒律為根本,導向淨土,這個見解大家知見都很一致,所以在談到善導思想的時候不到一年啊,他們都可以跟同修分享,法益上大致上不會有太多的問題。
弟子承音恭敬節錄(仁敬師父審定)
第一場
(十四)要了解作為同參道友的義務
早期不是這樣,每個都錯,每個都錯都認為有的老修還修了一二十年,專修淨土啊,等等的都有一些問題自己看不到的,現在知見上也都漸漸地統一了,很整齊了,還有態度上這種恭敬心。就有一次,一個同學因為剛好我不在,那幾天出國還是什麽的,去年,那個同學犯錯了,他貼文因為我讓他們負責貼文跟大家分享法語,貼文的這個同學犯了一些錯,沒有一個同修指正他,沒有一個同修幫助他改正,他自己沒發現,結果我一回來看到通通罵。
“你們這些同參是做假的嗎?」眼睜睜的看到同學犯錯你沒有主動的去協助,這個是不是缺德?” 罵得很重,每一個都缺德,罵得很重,一般你大概也聽不到這種這麼重的話啦!因為一般人哦,如果關係不夠,你父母親也不可能罵這麼重的話,好像會很傷人嘛!但我講的是真的啊,這個就是德行,每個人都只顧自己自私自利,一個班的同學同參道友,什麽叫同參道友?互相在道向成就啊!
在大家在共學的過程當中同修有了錯處,就像我們戒律上就很明定的我們出家戒律,比丘尼跟出家眾之間他犯了錯,我們有義務要提醒他,私下勸諫,三次有規定,再講再多不聽就要翻臉啦,不可以,有規定三次,這就是義務,應該要做的,所以同參之間的一個,就是也是自己應該要做到的一個德行修養,規矩啊,你不幫人家就犯錯,就像菩薩戒裏面也有這樣明確的戒條,菩薩戒,比如說菩薩有這個,你受了菩薩戒你就有護持三寶的義務,主動,如果你沒有做,這是你該做,你該做沒做,這也是犯菩薩戒。
你就覺得“奇怪哦,我又沒做什麽,也沒犯錯!”沒做也錯,有些東西就是該做的,這個就是一個,這樣你才能夠具備這個本身的德行。什麽樣身份有什麼樣的德行標準,同參有同參的義務,弟子有弟子的義務,這些大家因為不懂,平常誰也不管誰,自己管自己,自掃門前雪,這樣的話你就沒有辦法培養出真正的道情嘛!
大家是要在真實的一種互動的互相成就當中去培養出一種道情或者是師生關係,所以必需要從這些小細節當中去鍛練去改進,所以剛開始我也是盯得很辛苦啊!這些每個人的狀況很多,到最後大家真的學會了懂了,知道怎麼樣在這些細節當中去落實“六和敬”,去落實自己的這個義務啊!
那懂了以後就容易啦!懂了以後要做,你願意修行嘛,他們願意來學習,駡了還不跑,那當然是有心要修學也是很有善根,只是方法不懂也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一旦知道了要進步就很快,所以我們已經度过陣痛期,這個班也可以算是一個實驗班,那個同修他留言,每個留言都很坦誠啊,一點都沒有虛假的,有一種過度膨脹的讚歎或是什麽,沒有,就是內心的感覺,他們留言因為有規定他們要寫心得,學習的心得,那位同修真的很有感觸,海內外看不到這種“六和敬”的道場。
我們這個網路教學,當然人與人之間沒有直接碰面,可能是非也沒有那麼快容易產生,有一點距離,但是問題是,真的要有是非的話,即使你沒有碰到面,沒有共住一樣是很容易的,人的煩惱隨時可以透過文字表現出來嘛!所以也不要以為說“哎,我們是網路教學容易避免人事是非!”并不是,根本的關鍵還是于有沒有建立共識正確的修學態度,有沒有建立真正的恭敬心,同修之間的一種相處之道,這些基本的道德觀念,你有沒有掌握到,有沒有真正願意去做。
因為我們班也沒得混,你沒做馬上我就察覺,沒有得混的,你不進步都不行,有的實在是很混的哦!也不是真正想來了生死的,想說是來這邊大家一起多少學一點的,這種最後都會被我遷到放牛班去,你比較適合在放牛班,就是我們在動態,你可以有空就去,去學,沒有空你就做你的事情,每一個人的程度,你發心越強,你感得的助緣越好,那麼當然這個果報就不同,所以我們現在留下來這些人確實真的我們也感覺得蠻欣慰的。
細細的反省,關鍵在哪裡?並不是我教得很好或者是說有什麽樣特別的一些手法,倒不是,你教人啊,你用什麽樣的技巧手法都不管用,最主要是要從心改造,讓大家這個法能夠入到心,然後能夠真正感受到修學的利益,這樣這個教學就能夠成功,所以剛剛講的我們奉侍師長,做為個弟子的態度,一定要學老實。
弟子承音恭敬節錄 (仁敬法師審定)
第一場
(十五)修學佛法也就是要破我執
幾乎大家都不懂得怎麼樣老實,所以要學啊,這個老實是要學的,什麽叫“老”就是至始至終不改變,你學習要有這樣的一個態度,除非老師說你畢業了,你可以走了,不是自己設定說我要學多久,我要跟多久,你怎麼知道你有能力吸收到什麽程度,多少時間你能夠學到多少東西,是老師在判定的,不是自己,所以跟老師學法一定要抱一個觀念,我要至始至終不改變,這個是“老”的意思。
“實”就是踏踏實實說到做到,師父叫你怎麼做你就怎麼做,不要陽奉陰違,自以為想一套更好的方法,那就是不恭敬師長,覺得你比師長想得更周到,你的方法更好,事實上是你根本就用的全部是世間法,自己的那一套,你就沒有辦法真正學習到出世間佛法的智慧,你還是用你自己的那一套,你覺得“誒,這一方面我比師父更專業,我就是做這方面的工作。”,哇,那這樣更不得了,自己意見很多勝於師父交代你的,你自己自作主張。
所以我們有些同修也是自作主張,每個都好意,越發心的被我罵得越慘,自作主張就是陽奉陰違,這個是非常大的忌諱,非常大的忌諱很重的果報,你一旦有自己的主見,你就學不到新的東西,而且還要完全放掉,你留有一點,法水進來還摻上你的貪嗔癡,對不對?那個法水進來也就不清淨了,所以要百分百的把自己放掉,修學佛法也就是要破我執。
它不是要你學到什麽東西,不是要你學到什麽學問,而是要你清楚你的污染,我們的佛性本具,智慧本具,今天爲什麽不能啟用,就是貪嗔癡太多了,太重了,修學就是要把你的“我執”“我見”這些全部都清乾淨,清乾淨我們的真如本性自然就會顯發,所以不要堅持自己的想法,師父叫你做什麽,你就做什麽,不要去爭執對錯:“我的更好,師父的好像還不夠好。”
你只要有“我見”的堅持,你的法水就沒辦法進入,你就不是一個真正的好弟子,不是一個法器,法進不了,法器就是裝“法”的一個容器,你不是這塊料啊!沒辦法修行,師父沒有辦法教你,所以跟隨師父也很重要,你必須要跟隨一個師父,他讓你能夠升起恭敬心,你願意聽他的話,這樣的話師生關係就更容易圓滿。
恭敬心是很重要的,也就是一個緣份啦,宿世結的善緣,願意聽話,這種東西是沒有道理的,沒有辦法說出理由的,讓你看到一個對象一見鍾情,對不對?情人眼裡出西施,別人看他都不怎麼樣嘛,你看他,你就把他當成寶,這就是宿世的緣份,總而言之要投緣,然後你要能夠真正願意老實聽話,那你就很容易真正建立起弟子規的一個規矩。
弟子承音恭敬節錄 (仁敬法師審定)
第一場
(十六) 弟子規的總原則是老實聽話
那麼特別啊,剛剛講的是內心的態度,然後前面提到弟子規的一個總原則就是要老老實實的,以老實的心態侍奉師長,這是作為一個弟子的一個總的規矩。怎麼侍奉呢?就是聽話,師父叫你怎麼做你就做什麽,照師父所交代的方法把它完成,不要自己另想一套更好的,越發心的人想出的點子特別多,到最後事情就做不圓滿,就變樣了,所以這個就是要這樣的心態才能夠真正的修到福。
你聽話照師父講的去做,這個福報你就可以真正修到,自己一套做出來的,你這個台語有句話“做到流汗,給人嫌到流口水”做越多越錯,沒有智慧,方法沒有掌握到,所以這裡是很關鍵,要老實要聽話,即使我們世間人看到的,世間人標準看到“啊,他這樣做,師父好像教錯了嘞!你這樣不對呀!應該是人家專業的看那樣的會更好。”其實你不能夠瞭解到師父要做這件事情他真正的目的是什麽。
或許他是要調教你的柔軟度,他的目的不是要把這個事情做到多好,凡是所有相皆是虛幻,事情好不好修行人不在意的,表相,并不在意結果,結果得圓不圓滿,還是世間人看的標準不一樣,跟修行的人看的標準不一樣,他可能會借這個事情成就你某些功德,或者是他試探你到底會不會聽話,對不對?
師父有師父的用意,是你猜不到的,不要自作聰明,師父的眼中,弟子永遠就像幼稚園的小朋友,你一舉一動通通都是像扮家家酒,知道你在想什麽,下一步要做什麽,所以不要自作聰明,這樣的學生師父才會喜歡調教,也好調教,你自己進步也很快,不要自作聰明,這個是關鍵。
弟子承音恭敬節錄 (仁敬師父審定)
第一場
(十七)越有學問的人越難做到弟子規
特別有一些人啊,所知障特別重的,大學生,博士啊這些非常難以做到弟子規,他跟老師,跟師父學沒有多久,學一點名相,因為這個語文能力比較強,理解力強,甚至於他的學歷比師父高嘛,有些師父他沒有文化的,沒讀書的,收到那些大學畢業的,還好我有讀一點書,我碰到這些大學畢業的我還辯得過他啦,碰到那種博士的這些自認為非常有自信的,對自己非常有自信的更難教,更難調教,調柔他很難,學一點點短期間好像學得很多的東西,甚至於其實他看到的都是表面的,學到的都是表面的。
其實佛法有時候真的你看著了沒,就像淨土法門真的很簡單啦,沒有什麽,你要講它很淺它根本沒有所謂的很深的教理在裏面,要有展開來也是無量義,那是你說要簡化也可以,簡單啊信願行念佛求往生都OK啦,所以很多他宗他派的,利根的人,自利根性的人他看不起念佛法門,沒有教理沒有系統等等的覺得很淺,事實是他沒有能力看,這是佛的境界,怎麼會淺呢?
凡夫沒有能力去理解這當中的奧妙,所以這一些人更難教,覺得學一點的就開始要自己出去創業了,自立門戶了,他覺得自己可以教了, 能不能夠創業自立門戶要師長來認可,他覺得你可以了,那最好你有能夠真正承傳到這個師父所交給你的法,那當然能夠代代承傳是最好,但是問題是很多人啊都自己給自己畢業,自己給自己認可,這個是很糟糕的,爲什麽?
佛法講的是德行,真正的功夫是德行啊!不是技術,一個有德的人他會說自己很行了嗎?他會覺得他自己可以判定自己的境界,認可自己,不需要師長認可,這是有德行嗎?很明顯的嘛,不管你講出來的法益再精彩口才再好,那個都不是佛法,那個都是虛幻相而已。
弟子承音恭敬節錄(仁敬師父審定)
第一場
(十八)真正的佛法就是道德
真正佛法就是一個道德,「道」裏面就有慈悲有智慧道德,所以印光大師特別教人要厚積薄發,我們懂十分懂八分,我們只發一分,而且是隨緣發,而不是自己愛現,不是自己愛表現,你要表現給誰看?增長我執嘛,需要表現的時候是眾生需要你,你的佛法是藥,你給他藥,眾生不需要你,你自己去到處表現自己有學到多少東西,那這個也是道德上有缺失,都不圓滿。
那現在的人就是懂一分,你就要急著表現七八分,而這七八分呢還不是真的是你的,還是這裡湊一湊,那裡拿師長的東西來湊,變成是你的東西,自己不知道這個都犯盜法誒,對不對?現在講的智慧財產權,就像我們寫學士、博士論文或者是碩士論文這些論文,你要引用人家的學術思想你也要註明出處嘛,這是尊重智慧財產權,這不是你發明的東西。
雖然你現在聽到了,你從網路上很多文章,從師父的這個教導,你懂了很多的道理,這個經文的義理,你好像懂了,但是這個懂了是不是真的是你的東西?不是,差遠了,恐怕還要三五十年的一種生活上的淬煉實踐當中,你才真正能懂,那個時候就是從你內心當中去體會到的,你現在自己認為是已經懂了,那只是文字上的,表面上的,或者是說你認可,認同的相應的一個境界,對師長所教得這是相應的,似乎有一點理解。但這東西還不是你自己,不是你自己冒出來的東西嘛,是你師長那裡學來的,那師長,僧寶是從哪裡來?從佛這裡來,從祖師這裡來的。
所以真正有修有證的人,有德的人是無我的,他不會說這是我的境界,我在教人,也不會覺得自己有能力要去教人,但是現在很多人是這樣啊!你學了一點皮毛就到處,這個叫好為人師,戒經上都有提到,要避免過失,那麼要怎麼樣?要發願,要發心一生跟隨老師,什麽時候你可以去度化眾生,老師自然會替你安排,也就是因緣要具足嘛,各方面的因緣要具足,然後龍天推出,不是自己硬是要強求,要做些什麽事情。
要做些什麽事情,那自己以為是好意,事實上沒有人事真正的好意啊!人都有私心,你想要做的事情,你刻意做要做的事情都一定有目的的,都一定有目的的,因為聖人他不會,絕不會自己想要做什麽事情,他是看到眾生需要什麽,他才會去做,眾生有感佛菩薩才有應,絕對不可能有自己的意思。
我現在可以教學生了,我現在可以自立門戶了,我現在要去做些什麽,這些都是我,都是我,有我就愚癡,有我就有私心,你會覺得我無所求,那也是你想做啊,那也是一種求,對不對?你想做的這個念頭也是私心,這樣明白嗎?所以這個可以慢慢去體會,因為要做到這個無我相,當然這個境界也不太容易,自己犯了都不知道。
因為凡夫就是執著有我,你才會是凡夫嘛,所以他能夠體會到真正的無我,那當然是不容易啊,但也只有真正的無我才是有真實的功夫,所以剛開始怎麼去做呢?只有把自己完全想法,做法都放掉,就聽師長的,這樣的“無我”最快,“無我”的境界你最容易契入,一方面就是說心心念念為眾生,我們偈誦裏面有提到,這個也是破我執的一個很好的一方面善巧,那麼同時又可以增長福慧,這個是我們要避免的,作為一個弟子不能夠去犯到的部份。
弟子承音恭敬節錄(仁敬師父審定)
第一場
(十九)熟背偈誦的方法與意義
接下來我們要學習的是偈誦,偈誦我們可以簡單講一下要義,那麼要學習這個本子啊,方法也要瞭解一下,十首偈誦要先背起來先背熟,這古代教學也都是這個樣子,以前孔子教學生都是教材都背熟了然後出門去遊山玩水,走到哪裡講課講到哪裡,根本不用帶書,現在小朋友,小學生就天天背著書包很沉重,然後上完了課又全部還給老師了,那個書本啊內容也沒記在腦子裏面,過程又讀得很辛苦,就是方法就不太一樣。
以前的人教學啊可以教出大人物,可以教出高僧大德,現在很困難,所以這些基礎我們要扎扎實實要做到,先把它背起來,好在這個內容不多嘛十首偈誦,十天就可以背起來啦,一天背一首,找空擋都可以,背完以後呢就要天天熏修。
那麼這裡順便給大家提醒一下,我們背誦經文或者是要背咒語,特別是楞嚴咒五會那麼長,你怎麼背?咒語又更難背,沒有意思所以你又不能聯想,要死背,那麼死背還有一個方法,就是它有一個關鍵就是我們不要貪多,比方說,這個背誦我們一次就背一首,背了很熟了你再背第二首,然後第二首也背熟了以後,接下來不是馬上背第三首哦,是還要重複第一首第二首再一起背,再一起背都很熟了,連貫都很熟了以後再背第三首,第三首背好了以後也不是直接背第四首,是前面一二三再合起來再一起背,這個是關鍵,以此類推。
特別是在背咒語的時候,因為楞嚴咒那麼多啊,那個佛菩薩名號這麼多,咒語那麼多,那你如果沒有這樣子背你會漏掉,你會漏掉幾句,所以不能貪多哦!我要一次背一大篇,你一定要一句背完再背第二句,第二句背完,前面再反覆從前面從頭再背下來,這樣你就很順,沒有一句你會漏掉的,這個就很扎實,背誦就很扎實。
然後背好了以後呢,你平常在生活當中,當然要繼續聽講解,那麼你自己背熟了,平常在生活當中就很容易有悟出,很容易有悟出,你會現在背起來你看不懂,有些內容你不懂,不懂沒關係,突然之間你在生活當中某些造作,你在做些什麽事情的時候,那個理是一樣的,突然就通了,這個叫開悟,開悟有大悟跟小悟,這種悟呢是真正的功夫功德,不是你刻意去背的道理,那個是理解,你聽講解聽得再好,你所懂的也是理解到了那個道理而已。
你沒有真正在生活當中,行為當中去跟現象界結合,現象界的情境結合,所以像這種你背熟了之後呢,那個內容突然之間在你生活當中啊,你行住坐臥當中,你做某些事情剛好跟這個偈誦內容是一樣的,類似的事情的時候,你突然通了,這個是開悟,這個就證得了,要這樣子學習你才能夠得到真實的功夫,所以背誦的這個部份啊不能省略,這個是學習的第一步。
弟子承音恭敬節錄(仁敬師父審定)
第一場
(二十)能理解就容易感發證悟的境界
那接下來就是要看講解,看講解的話是幫助我們理解,因為佛法不離世間法,你理解了之後,你在生活當中呢你就更容易感發這種證悟的境界的情境很容易現前。那我們先看第一首,第一首在第三頁,在這裡我先把這十首偈誦先讀誦一遍,
(一) 讃師 :殊勝妙寶大德僧,長養眾生功德種;能與人天勝果者,無過佛法僧寶眾。
(二) 禮敬 :一心領受遵師言,奉行師教無二意;如孩無力須仗母,百依百順真佛子。
(三) 至誠 :一門深入無二心,真信真願從中顯;不受境緣萬般擾,自性萬德自然圓。
(四) 踏實 :五戒十善及律儀,行住坐臥皆須行;時時懺悔宿世業,積累福善養德行。
(五) 受教 :師所傳授諸教言,須由真實心中受;放下我見及慢執,甘露法水方得入。
(六) 得法 :法賴僧傳由師授,明了師心為印心;以師之志為己志,法脈貫通得法傳。
(七) 家業 :如來家業四眾傳,僧弘俗護兩相成;各安本位方如法,依佛遺囑方孝子。
(八) 看破 :萬法緣起自性空,因緣苦報亦在中;於諸幻相了宿業,上求下化顯神通。
(九) 無我 :心繫眾生我執淡,念念佛號心不亂;藉假修真成佛事,不知不覺已到岸。
(十) 無作 :行住坐臥無造作,六度十願妙中行;無願無作無成佛,默觀念佛顯萬行。
在這里呢這十首把它念一遍,一方面也是方便大家讀誦的時候一個參考,那另外我們也還會有一位同修錄製英文的發音部份,到時候我們也會附在這個光碟後面來給大家學習,有的英文程度不好的或者華文程度不好的,可以配合著一起學習,方便大家學習。
那我們講第一首讃師,這一首的內容啊是全部取自《讃僧功德經》的一段偈誦,一般啊我們看到佛經裏面都有這種讃佛的內容很普遍,幾乎每一部佛經裏面都有,爲什麽會有這樣的一個內容呢?這裏面都有表法的意思,大家不要輕忽,這一首偈誦你如果能夠做到,那個不得了啊,待會兒我們會提到具體的例子。
我們現在一般人有沒有讚歎師長,不要譭謗就不錯啦對不對,不要批評,沒事想到但是已經習性了,自己有時候沒有察覺,批評人很容易的嘛,不知不覺你就批評了,平常有這個習慣,那你跟隨師長一樣,你不知不覺的你就是沒事評論一下,你自己都沒有察覺,那如果要刻意批評那更不得了啦,還一大串的內容都有,所以有沒有養成這個讃師的習慣,沒有,很少,所以這一首偈誦,每一個人都要重新受持,學習,要養成一個善的習慣,那這有什麽好處呢?這是培養我們的善根,恭敬心還有福德。
弟子承音恭敬節錄(仁敬師父審定)
第一場
(二十一)讚歎師長能修大福報
讚歎師長的福德有多大?我在這裡舉個公案。釋迦牟尼佛是賢劫中,本來他是賢劫中第五尊佛,成佛的,那麼彌勒菩薩是第四尊佛,照理講現在是彌勒菩薩先成佛可是爲什麽推到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以後當來下生彌勒尊佛,就是因為釋迦牟尼佛讃佛的功德超前九劫成佛,那麼這個公案是這樣的,他們兩個人啊曾經在弗沙如來座下修行,那麼弗沙佛呢祂能夠,祂觀察彌勒菩薩的善根已經成熟了,已經可以成佛,但是他的弟子,彌勒菩薩要度的這個弟子的善根還沒有成熟,如果說彌勒菩薩先來成佛,哇。。。,那衪的弟子每個都不能得度,那就白來一趟了。
然後呢祂觀察釋迦牟尼佛的善根還沒有成熟,當時釋迦牟尼佛善根成佛的善根還沒有成熟,因為他原本是到第五尊佛的時候才會成熟,但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的善根已經成熟,所以弗沙佛呢就想好吧,度一個人比較容易啊,度很多人相對是比較難 ,所以祂決心先度釋迦牟尼一個先成佛,如果祂先度釋迦牟尼佛成佛幫助他善根成熟,他就可以示現成佛,然後就可以去度很多已經根熟的這些弟子,祂是這樣來的一個抉擇,所以弗沙佛就把度化的重點放在釋迦菩薩,他當時叫菩薩,要幫助他早一點成佛。
於是祂就在一個寶窟中入火光三昧,然後就故意在那邊等釋迦菩薩來,那釋迦菩薩當時呢上山去採藥,突然間就看到一尊佛在裏面,這個寶窟就像山洞一樣放大光明,放光,然後看到了佛像,像我們的一個同修常常會看到佛像,現在竟然看到了也沒感覺,慘了,常常看到啊,拜佛都看到,以前剛剛看到很激動,很感動,現在沒什麽感覺,慘了,福報太大也不好,然後他,釋迦菩薩當時就看到佛現身,放光給他加持,法相莊嚴,他就心生歡喜,當時他就像金雞獨立,翹一隻腳站在那裡,這個很著名的一首偈,他就合掌向佛一心諦觀,七日七夜就是那種對佛的恭敬啊,可以一心諦觀,觀佛七日七夜這樣的一個時間,投入在那個境界當中。
然後他以一首偈誦在讚佛,「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那是他當時內心的感動,他就哇。。。沒有看過這麼莊嚴的,世間真的沒有像佛這麼莊嚴的這個對象,發自內心的一種讚歎,真誠的讚歎,才一首偈誦而已哦,他就超過他圓滿善根,超過彌勒菩薩提前九劫成佛,才一首偈誦哦,我們現在好好的去想一想怎麼以偈誦來讚歎,讚歎一下,不要說讚歎我啦,讚歎釋迦牟尼佛,讚歎你的師長,對師長,所有的佛看一切眾生都是佛,都是恭敬如佛看待,更何況我們啊。
我們對自己的師長,乃至對每一尊佛都要升起這樣的恭敬心,才能夠成就我們自己的善根,這是成就我們自己的善根,不是別人佔便宜,你去讚歎他,讚歎師長是修大福報,是成就我們的善根,也是表現我們的恭敬心的一種具體的方法,所以我們走到那裡我們要讚歎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功德。
弟子承音恭敬節錄(仁敬師父審定)
第一場
(二十二)以自身對佛的信心來讚師
我們自己也要給阿彌陀佛做證明,我們真的在這個法上得到很大的利益,讓大家建立起信心,這個也是在讚歎師長,我們自己對這個法沒有信心,人家說啊,那你阿彌陀佛不怎麼樣,對不對?度不了我們,是不是?度不了的話那你就乾脆不要說你是佛弟子,不要念佛,不然給佛丟臉,還把祂的招牌砸了,不敬!你如果沒有辦法升起真正的恭敬心跟信心,相對其實就是不敬,這是很微細的也是事實,那你就乾脆靜靜不要講,也不能說謊,對不對?
你沒辦法讚歎那你也不要顯示懷疑,你做為一個佛弟子對三寶沒有信心,那你是在誹謗三寶,真的是這個樣子,讓人看了沒信心啊,人家外道說那你們佛弟子都修成這個樣子,對不對?對自己師長都沒信心,那你的法也沒什麽力量,對你沒有改變,對不對?這個是很微細的部份,所以一定要讚歎師長 。
我們剛講的這個師,我們這一本所提到的師,本師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還有現前教導我們的師長,看你是修學哪一宗哪一派,我們這一本,我們本身主修是淨土,我們提到阿彌陀佛,但是弟子規呢是各宗各派每一個佛弟子,出家在家都應該要讀的課,所以看你的師長是哪一位師長,你要恭恭敬敬地經常讚歎他,這是修大福報,讚歎他不是巴結他,而發自內心的長養自己的善根,同時也是做給眾生看,用你的身教對師長的一種仰慕讚歎,讓別人對你的師長,對佛法升起好樂心,這樣你就在度眾生了.
你真正有辦法度眾生,不是你背一大堆佛學名相,然後出去說破嘴,人家根本不理會你,對不對?而且你講的不會比你師父講得好,不是用這種方式去急著去好為人師度眾生,不是!用你對師長的恭敬,對法的依教奉行,自己的身教來度化眾生,人家看你弟子規做得那麼好就被你度啦,這個人是你度的,這是實修啊。
真實的功德不是你把師長的法這樣子一知半解拿出去再講的,說破嘴那個沒有用的,因為最重要還是德行,如果你讚歎師長,如果你依教奉行你就是有德行,你就真的能夠感化眾生,對不對?這個才是真正的自利利他,真正能夠成就福慧功德,所以這個弟子規啊能夠掌握到,成佛有餘啊,乃至於成佛之後回來度眾生的一種境界,無作的境界啊,我們裏面都提到,這個是總的介紹讃師的功德。
弟子承音恭敬節錄(仁敬師父審定)
第一場
(二十三)佛弟子修學的目的是了生死成佛道
「殊勝妙寶大德僧,長養眾生功德種」,殊勝妙寶大德僧這裡的寶是指僧寶,那麼佛也是僧,祂也是屬於僧寶,“佛”是從祂的境界上來講,祂本身也是僧寶,跟我們都是平起平坐的,在僧團里面照戒律上眾生供養三寶,每個人平均一份的,佛法講平等法,那麼三寶能夠長養眾生的功德,啓發眾生成佛的種子,功德的種子,所以稱之為妙寶。
「能與人天勝果者,無過佛法僧寶眾」,這個能與,與是給予,能與人天勝果者,勝,不只是殊勝,是超勝,能夠給你超勝過人天果報的只有佛法僧寶眾,沒有比三寶能夠給你的更殊勝的果報。比如說儒家,儒家也很好,但是他主要的教育是在一生的教育,他也不談來世,也是敬鬼神而遠之嘛,其他道眾生他沒有談到這麼多,當然在理上的境界,儒釋道都是很相通的,境界都相當高,但是在現象界來講這個儒家度化的眾生主要是在人道,以人為主。
那麼基督教呢?到天上去,你信祂呢也能夠得到利益,然後到天上去當祂的子民侍候祂,但是我們不是,我們佛弟子是透過佛法三寶的一個教化,我們人人都可以成佛,人人都可以出三界證得成佛的果報。之後我們跟佛是平起平坐,不是去當佛的侍者,在這里是當使者,彌陀使者,因我們還沒證果,證果也不能說證果,你有了證果的念頭,那你就不是真證果,這是金剛經上講的道理,所以有沒有超勝?當然超勝啦,太明顯了,不止是給你人天的果報,來世可以大富長者,國王,這些都不稀罕,也不是升天去,去享福而是能夠超過人天果報只有三寶可以給予,所以我們真的打心底是認定三寶是最殊勝的。
釋迦牟尼佛那一首讃偈一點都不為過,「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我們今天有幸成為佛弟子真的是,不是普通人是大福報,那如果錯過這個因緣不能夠享受到成佛的果報,那實在是太可惜了,來世再做人,或者是升天去,那個都是小Case ,而且還會不斷地輪廻墮落白忙一場,你沒有真正得到什麽,只有透過佛法的教導真正超出三界,永遠不必再輪廻,你可以來去自由,當時候來十方世界隨便你去遊戲神通,你要示現什麽樣的角色,你要去哪一道十法界隨便你遨遊,旅行啊多自在,真正是了生死。
所以釋迦牟尼佛爲什麽要示現二千多年,爲什麽要示現在印度,當時印度已經有九十六種外道,他們都修得很厲害,神通可以飛到天上甚深禪定啊,九十六種外道他們修行的氣氛很濃厚,那爲什麽要到去那邊示現?就是因為他們這些外道都沒有辦法解決這一件最大的事情,就是了生死出三界成佛道,只有佛有能力幫助眾生得到這麼圓滿的果報,所以佛才示現,如果眾生能做的事情,祂不會來錦上添花湊熱鬧,不會那麼無聊,所以這件事情是我們作為弟子特別要知道,我們做佛弟子真正的目的不是要來生當國王,當大富長者,也不是要升天去享福,我們真正的目的只是一個,就是要了生死成佛道,這才是真正的佛弟子目標很清楚,也是佛陀示現在世間真正要給予眾生的大利益,這個要很清楚。
弟子承音恭敬節錄(仁敬師父審定)
第一場
(二十四)圓滿師生之道真正標準是無我
那麼弟子規做到圓滿是什麽標準呢?你成佛了才圓滿,那還沒有成佛之前呢,在現前你必須要繼承師長的家業,師長的法你要真正能夠用心學習融會貫通,然後不是自己又跑掉自立門戶,要奉事師長一生,那麼師長會安排你的法緣要你去度眾生,要你做些什麽事情,做外護、做內護、要領眾、要弘法?他會觀察你的因緣把你擺在什麽位置對眾生最有利益,這樣就很圓滿,這些觀念很多人都沒有。
我最初我也不知道啊,出家的時候師父叫我剃的嘛,我本來去請法寶,我哪裡知道一去原來今天就註定要被剃頭了,不知道,什麽都不懂,所以師父叫我剃度我有提一個條件,我說那是不是可以跟著師公淨空老和尚學法,因為知道當時心裡就知道,早就知道老和尚是封刀嘛,以後不可能是跟他剃度,那我也不在意出家或在家,但是念頭只是想到,你要叫我出家那我若出家是不是可以跟老和尚身邊啊,如果可以好好好…,這種反應就是說無論出家在家我都不在乎的,只要能夠跟老和尚學法,當時的心情是這樣,就這樣傻傻的就剃了。
剃了以後呢沒有辦法真正如當初的約定,順利的跟隨老和尚,當中有種種的一些因緣障礙等等,那最後呢,我這個人就是這樣,我決定要做的事情一定要做到,我不會隨著因緣,好像被逼迫再接受其它因緣,然後就這樣痛苦一生,自己會走不出來,所以就算我堅持錯了也一定要去完成當時的一個決定,所以最後不能最初約定的願我就決定離開,我就跟師父告假,我就離開,自己去找師公學法,那麼我當時這樣做是犯了弟子規,我不知道,我自己離開師長,又是真正出了家的人,特別是出家就是要完全聽師長的話,沒有任何理由的,當然雖然我們剃度之前是已經講好了,但那因緣沒有成熟,是師父沒有照約定讓我去跟師公學法,那這就不是我的錯啦,不是我的錯。
但是因為我們不懂,我們不懂,事先不瞭解這個作為弟子的本分,本來就不應該有自己的意思,應該完全聽師長的教誨,那所以這個部份我就沒有辦法做到很圓滿,就有缺失,不管我們有再好的理由,雖然講好的說剃了度後一定就可以去跟師公,那或許當時的因緣就是師父的善巧也說不定,想先把你剃了再說等等的,總之這個因緣可能就很複雜,那所以現在很多人都不知道作為一個弟子的一個本份啊,那個尺度怎麼去拿捏,自己都不清楚,那其實是這個理都是相通的啦。
你在學校,現在的學校師生關係也都很疏離,甚至於很不好,所以學生不太聽老師的話,即使聽也是很淺,像古代的私塾,學生是住在老師家是很親的,那個親密的程度是遠超父母親的,所以對師長的話一定是百依百順的,是要做到這個標準才叫弟子,那麼師長也負責你的法身慧命嘛,一定要把你教育到成就,至少不能讓你誤入歧途,這輩子不能,下輩子再繼續教,總之盡心盡力的負責你的這個學業,各有本分,那麼你作為弟子你不聽話,常常會有自己私自的一個打算,那就沒有辦法圓滿師生之道,自己弟子的德行就有缺失,所以這個我們講到這個部份啊。
弟子承音恭敬節錄(仁敬師父審定)
第一場
(二十五)讚師修大褔報 謗三寶必墮三塗
首先入佛門啊也是要建立對三寶的恭敬心,所以這首偈誦要教導我們的就是培養恭敬心,然後透過讃師,當然我們修福報的方式很多,可是透過讃師修福是能夠修到大福報,同時長養我們的善根,你看釋迦牟尼佛善根還沒成熟,就一句至誠的讃佛,超越九劫的善根當下圓滿,這是我們沒辦法想像的,所以修福啊也要看你有沒有智慧,方法對不對,你如果說修世間的福報肯定沒這麼大。
你去做慈善事業,能不能你做一樁慈善事業你就成就九劫的善根,提前成佛,不可能啊,不可能嘛,整個慈濟,我們在台灣最具代表性的慈善事業就是慈濟證嚴上人,你這麼多的世間慈善的功德都沒有辦法比得過讃師,它能夠長養的善根,所修來得福報大不能比的,一個是出世的,出世的這裏面有功德在裏面,這裡面有功德,所以功德當中升起的福報是無量無邊的。
那麼如果你是針對世間的善法,那當然你就是菩薩的心腸,你有慈悲心你去行善救濟,這個都很好,但是果報不一樣,當然也要看你做的人的心是你的動機,你的心態不同,感得的福報不同,那麼這一首讃師除了要修大福報長養善根之外,特別要在這個過程當中不斷再提升我們對三寶的恭敬心,對師長的恭敬心,因為這個是我們入道的要鍵。
印光大師講[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所以我們剛剛看一看,哎呀,這首偈誦沒什麽嘛,就像一般經文裏面很多讚歎的言詞,你一看就看過去了,對不對?你沒想到要去落實,你沒想到自己是缺乏這個內容,完全沒有這個功德,我們剛講的你不誹謗就已經阿彌陀佛,這種誹謗有時你也不是故意的,你就是隨口,你就評論別人慣了,所以三寶也是你隨口評論的對象啦,對不對?
哎呀,這個師父不是已經修行很久了嗎?怎麼他也會一天到晚生病,可能有問題,生病,修行好壞,沒錯一般來講相由心生,修得好的人相應該是很好,身體應該很健康,這是一般的常理,但是事情沒有絕對,因為因果通三世,我們這一生的受身是一個受報身,所以這個報身它可能註定在某一天某一年某一月某一日,它會發生什麽疾病,會怎麼樣?
而且特別像比如香港大嶼山聖一老法師,我親近過他,他年老的時候有一個病癥要坐輪椅,就像帕金氏症,我就去查資料很像是這個,但真正的病因我不太清楚,可是他本身是一生修苦行啊,那麼香港大嶼山又是特別潮濕,他又住在深山裏面常年修苦行,這個對一個色身來講當然會有影響,可是那你如果看,哎呀…..這樣一個老人身體又不好坐輪椅,可能修得不好,有的人就會這樣子來評論。
事實上這是不對的,那我真正親近他身邊我知道,修行好不好還有一個更重要的觀察條件就是真正有修行的人,那他是不會受到色身病苦,乃至於外境一切逆緣的影響,這個是真有功夫,我在他身邊親近他身邊啊,前兩年是還沒受戒的時候,第一年還沒受戒的時候,當小眾很苦啊,業障還沒消,福報不夠,一直在修學,沒有機會,沒有什麽機會親近他。
第三年福報現前回去結夏九十天,每天都跟隨在他身邊,下午的時候跟隨他身邊兩個小時左右,那是在叢林的方丈持戒嚴格的這個叢林裏面是不可能有機會,我們做為比丘尼是不可能有機會的,而我卻有那個因緣天天跟著師父身邊觀察他,語默動靜,我真正感覺到這個經上沒有的,是我親近他身邊然後腦子當中浮現的一種感受,我感覺到師父是一個身心分離的人,身心分離,他給我的感覺很強烈,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什麽叫身心分離呢?
他身是受苦的,坐輪椅需要侍者照顧,但是他的心完全是不受這個色身病苦種種的影響,他時時散發出禪定智慧,甚至於有一種感受,沉默一聲雷,那一種禪和子特別有的那種定功,定力啊,每一宗每一派的這個行者展現出來的氣質不一樣,所以師父當時我有感受到哇….他那個甚深禪定啊,沉默一聲雷有這麼大的力量,這個就是大修行人啊。
弟子承音恭敬節錄(仁敬師父審定)
第一場
(二十六)應培養恭敬心 勿著相評論三寶
修行的功夫要看你面對種種境界的時候,乃至於你面對病苦而你不覺得苦,沒有修行的人,沒有功夫的人,你只要稍微一點點病苦你就哇哇叫,你就受不了,就想自殺,你就想逃避,對不對?這個是沒功夫,所以有功夫沒功夫不是說看你有沒有遇到逆境,比如說我遇到一大堆冤親債主,逆境就表示你這個業障太重了,所以才有這麼多逆境冤親債主來。
但你也可以換一個角度來看就是因為你修得好,冤親債主通通趕快來跟你討功德,要債的,想要債的趕快來要,或者是說魔越怕你,因為你修的好,所以你有影響力,魔怕你把他的子孫,把他的信徒都帶走了,對不對?所以顯現出來的對你的障礙誹謗會比別人更厲害,并不是你一般概念想說這個人修得好,所以大家都很喜歡他,對他都很好,遇到的都是順境,這是說不通的,如果瞭解三世因果,瞭解整個方方面面因果很透徹,你就不會著在事相上去分辨這個人修行修得好不好,修得好不好只有佛菩薩知道,只有當事者知道,所以我們絕對不要隨便去評論別人,特別是三寶,你一定會看錯,一定會造業。
好,那這個是讃師的部份,大概就談到這裡,其實還有很多的內容可以來學習這首偈誦,因為這個部份太重要,我們起碼要好好的花個幾年的時間,在這個地方扎根,像我們廣論班的同修將近調教了半年以上,半年至八個月,我才敢讓他們進入社團成為正式的學生,前面將近八個月的時間都是屬於課前預習啊,這個預習在預習什麽,我一直寫文章在調教大家的恭敬心,調教大家培養大家的善根,待具足學法的態度之後,才讓他們成為正式的廣論班的學生,你才具備學法的條件資格啊,課前預習就要花這麼長的時間,從來沒有人說開個班還要先加行八個月,將近差不多八個月,我們才正式開課耶。
但也因為有這個根,本來大家的程度都很差,有的在佛門一二十年了居士當維那的,男眾女眾都有,有的大學畢業以上的這個學歷啊,什麽樣的人都有,有初學的,但是因為大家都沒有這個根,扎根的工作,所以大家都等於是初學,甚至於那些老修更麻煩,污染更重,還要重新把他這些錯誤的知見跟態度再調回來,因為他老修嘛,哪個傲慢執著自己所學的,自己的知見,所以剛開始還要辯論,我就乾脆立一個班規,不准辯論,這樣什麽事都沒有,你就先老老實實的學,學了以後你比較之下就知道以前的知見是錯的,確實是錯的,好,這個是扎根的部份。
弟子承音恭敬節錄(仁敬師父審定)
第一場
(二十七)如何能真正落實禮敬
那麼接下來我們再來學習一段,第二首偈誦「一心領受遵師言,奉行師教無二意;如孩無力須仗母,百依百順真佛子」,這個小標題是禮敬,怎麼樣能做到禮敬?具體的就是要做到一心一意領受師長的教誨,就是我們剛講的要老實要聽話,這個是非常重要的,那麼這個部份比較偏重在這個師,就是你現前你所依止的師父,法賴僧傳,佛的法必須要透過僧寶來傳達,所以你必須要對現前指導你的師父就像佛一樣看待。
在密宗來講呢,上師的地位超過佛,因為僧寶就是代佛說法,不管他自己修得好不好,他講的是佛法,他具備師長的一個因緣地位的時候,那麼你就要把他當作是佛來看待,因為你學的是佛法,所以那麼上師,密宗的上師因為他跟你的關係更直接,佛還在天邊你沒看到,所以上師就等於是佛的化身,相對于佛你看不到,肉眼看不到佛來講,他跟弟子之間的緣更親,所以在密宗來講上師的地位超過佛。
由此可知我們要怎麼樣尊重我們現前學法的師長,我們要看做是佛這樣的一個恭敬心,不要說他只是跟我是同參,我們最近有一個同學也是慢慢的,現在開始有一點轉變,一個男眾,男眾特別難調,他以前我本來是放棄他了,可是後來自己又跑來找我,這個緣又結上了,因為他入佛門二三十年了,時間比我還早又是居士,男眾居士,那問題是你要想一想,二三十年你現在連五戒都持不好,我持的戒都比你多,而且身份也不一樣,還有真的我們要講的是實修的部份,倒不是你入佛門多久,但是因為是人嘛,難免都覺得我已經修學很有體會,特別是那種幾十年的老修,他看不到自己的部份,確實你沒有真實的功德。
真實的功德你必須要從持戒開始,這個是最基本的,最基本的一個也是最直接的一個判斷的標準,你都做不到,你講得再多沒有用,你也自以為自己已經開悟了,已經證入空性了,那個都是你自己的妄想,不是真的,十之八九都不是真的,真正證入的人也不會有這種想法,所以肯定不是真的,是你自己的妄想,那麼這個同修早期,所以人都是虛偽慣了,表面上師父師父我跟你學法,也真的是學法,然後也真的是有受用,你沒受用也不會來親近學習,有受用很歡喜,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跟法喜,學法的利益。
但是即使已經是有這樣事實的師生關係了,心裡面還是只是把我當作同參,我感受得到,那個對師長的恭敬心沒有真正升起,所以到最後我就把他放生了,就放生了,因為我沒有時間去跟你做同參道友,沒事閒聊一下,如果只是做同參道友真的是沒有時間,也不是不願意,有同道當然是很好,問題是你也不是這樣的一個境界相當的程度,也沒什麽好多談的,真正的關係只是我們能夠把法傳授給你,這樣的一個關係。
那麼你能不能接受這個法得到法益,你就是必須要認清自己的位置,做好弟子規的本份,這樣法給你,你也才能夠真正去圓滿,因為你要實踐你要實修,那實修部份包括弟子規嘛,包括弟子的本份你要做到,你內心都沒有承認自己是弟子,而是同參,那你自然不會尊師重道,不會依教奉行,恭敬心也不夠,因為我慢心比較高,雖然是很讚歎你也跟你學習,可以因為自己的我慢心障礙住了,恭敬心沒辦法啓發,那有沒有師父會教你,不會,有沒有空跟你做同參?沒有空啊,師父就是做師父的工作,不會去做其他的事情,還好也是有因緣,所以他漸漸地也回頭了,真的業障慢慢消,只要不離開三寶,那慢慢的,時候一到還是能夠突破自己的一些障礙。
所以對於師長的禮敬要從哪裡看,從聽話,奉行師教無二意,絕對沒有自己的一些做法想法,這個非常的重要,如果你沒有具備這個,師父沒有辦法給你提升的,你沒有辦法真正得到很大的利益,爲什麽?因為有時候要讓你開悟,或者要讓你真正大幅度的提升境界必須要有很多的善巧,而這些善巧你絕對看不懂師父的善巧,你絕對沒辦法理解師父的用心跟境界,甚至於你還會誤解會產生懷疑,因為你恭敬心不夠你會產生懷疑,你就不會依教奉行。
弟子承音恭敬節錄(仁敬師父審定)
第一場
(二十八)只有聽話的人才能夠真正得到圓滿的受用
比如說師父叫你從山上跳下去,你不可能會跳嘛,開什麽玩笑,跳下去就死啦,你自己認定會死,可是師父有辦法叫你跳,他一定不會讓你死,或說死了一定讓你成佛,當然這個是舉一個比較厲害的一個舉例,那意思在哪裡呢?就是說他一定有他的把握要讓你成就要讓你提升,他才會叫你這麼做。我再舉一個例子,很多人喜歡到少林寺去學武功對不對,但是呢就有一次有一個人,因為每個人學的動機不一樣,去學有的去學佛,有的去學武功,不是真正要學佛,我們知道少林寺是很有名的一個寺院,很多出家人都懂武功,有的人是爲了學武功才去,所以那個學佛學道的善根還不夠,那麼他是什麽動機呢?
他是因為從小被人家欺負,被人家修理,然後家裡人也覺得很丟臉,想說好吧,這個小孩就把他送到少林寺去學學武功,左右鄰居就不敢來欺負我們,不敢看輕我們,所以去少林寺學武功是爲了給家裡增光,那麼年輕的時候就給他送去,送去啊這個年輕人就跟師父說想來學武功,希望師父可以好好地教他,但是師父啊,師父的境界,他要調教一個眾生他自然有他的打算,他要給你什麽東西,然後這個人能受教,能夠得到什麽程度他都很清楚,所以都不教他武功,天天叫他去砍柴運水做苦工。
特別是禪宗的教法,他常常是在生活當中,行住坐臥當中,吃飯睡覺這些點點滴滴當中去讓你領悟禪機,那當然這個人根性也沒那麼利,倒也不是真的要讓他開悟,可是呢也是這個師父的善巧,當然你能夠在這寺院待下來,你一定可以讓你得到相當的好處,雖然學的看起來不一定是佛法,天天叫他去砍柴運水修苦行,那這個年輕人啊天天在等,越等越著急,爲什麽師父都不教我,那我以後回去怎麼交代啊,沒有武功不敢回家,他不想出家當和尚,他想要回去給家裡增光,揚眉吐氣,所以終於有一天忍不住了,三年后他忍不住,他覺得沒指望了,每次求他師父教他,他都不教他也不想再待了,三年了做了那麼多苦,那麼多的事情,修了很多福啊都不教,他放棄了所以就回去了。
回去以後他的父親就想,這小子能待三年應該不錯,功夫不錯啦很開心,馬上召集鄰友明天請客炫耀一下,我兒子學成歸來了要表演一下,那麼表演之後,大家也就知道,以後就不敢來家裡隨便鬧事,就急著問他兒子說:“你這武功學得很好啊”,兒子說:“沒有啦,沒什麽啦”,輕描淡寫帶過去也不知道怎麼講,開不了口,然後他父親一聽說,“噢我沒想到我兒子還學得那麼謙虛,不但學了三年的武功,還學那麼謙虛,問他學得怎麼樣,學得好不好,他還說沒什麼啦小意思 ” ,他父親會錯意了。
結果第二天啊,這個左鄰右舍全部來了,要看他表演功夫,飯也吃完了大家吃得很開心,這個時候開始要叫他表演,怎麼辦?他這一著急,就也沒地方跑,他一著急又有一點生氣又一點著急,桌子一拍“就給你說,我沒學到功夫啊,沒什麼,沒學到什麽啦”,這一拍的時候當場大家拍手,爲什麽拍手?桌子壞了,“哇好功夫,好掌力,這個鐵砂掌在少林寺學回來的”,連他自己都傻在那裡,開悟了!“原來啊,師父三年間叫我挑柴砍柴運水就是練這個功底”,練你這個內力啊。
就像我們剛講,第一首偈誦讃師,這個也是要練你的功底啊,看起來沒什麽,沒有教你什麽,教理沒有但是它是你必須要的功底,要給你扎根,這個是功夫啊必要的功夫啊,那師父沒有說要教你但是它有沒有在教你,有,他已經在教你了你不知道,這個時候他就覺悟了,痛哭流涕,就朝著少林寺的方向,向師父頂禮三拜,泣謝恩師,師父的境界教學生的善巧,作弟子的是沒有辦法想像的,只有聽話的人才能夠真正得到圓滿的受用。
弟子承音恭敬節錄(仁敬師父審定)
第一場
(二十九)必須要徹底百分百順從仰仗師長
你只聽八成九成,那你只能得到八成九成的受用,然後呢心態要怎麼樣,對師長的這種依賴跟這個順從啊要像什麽?「如孩無力須仗母,百依百順真佛子」,就像一個小孩啊真的我們要相信我們自己完全沒有任何的能力,小孩子生出來沒有母親會怎麼樣?會死,你自己沒有辦法長大,她要餵你吃奶,還要抱你還要怎樣,一定要靠母親。
你說作為弟子,我自己看法寶自己看經典就好了啊,你又不是辟支佛,你如果是辟支佛你還可以成緣覺,看到因緣自己就覺悟了,如果你不是辟支佛的根性,就像嬰兒沒有母親一樣,你會死,你自己看了很多經,你就死在教下,錯解了,沒有那麼簡單啊,修行沒有那麼簡單,所以一定要有師承,一定要有師父過來人他指引你,同時你在奉侍師長過程當中落實弟子規,你才能真正圓滿德行,你沒有師父你哪來的修福的機會,你的弟子規怎麼去圓滿,弟子規沒有圓滿,你福報不夠圓滿,你不可能成就福慧圓滿的佛果。
換句話說,你不可能有圓滿的成就,不要想我自己修行就可以了,不走錯路都不太可能,還想要成就那是不可能,就像說你不度眾生,你不發菩提心度眾生,你沒有辦法成就菩薩道乃至於佛道一樣,你說那我自己修戒定慧自了漢,那你只能成就阿羅漢的果位,你沒辦法成佛,自己關起們來自力修行是不行的,一定要在眾生當中修福修慧,才能夠成就圓滿的根本智跟後得智,那麼你對自己的師長你都不願意親近,對師父都不願意親近奉侍,修福修慧的,那你怎麼可能能夠成就佛道呢,你這一塊永遠是缺失的,所以做得越徹底百分之百仰仗三寶,仰仗師長,那麼你的成就就越快速,「放下我見及慢執」啊。
我們裏面有提到偈誦這個是最重要的, 你的成就才能夠很快速,真正才能建立起師生的一個關係,而且要百依百順,順從啊,像我們世間一樣,怎麼樣孝順父母,怎麼樣做到孝道,就是要順,孝順。中國字很有意思,它連在一起就是相對的因果關係,你有順,百依百順才是真正的孝的表現,父母師長講什麽你都不聽,然後你認為用你自己覺得好的方法來對他們好,你覺得你在盡孝道,其實那個有時候反而是造了更多的業,是你自己想要做什麽而做,而不是你真正知道他們需要什麽,他們要你做什麽,那這樣不可能成就真實的功德福德,要順從,順從這個是非常關鍵的。
弟子承音恭敬節錄(仁敬師父審定)
第一場
(三十)聽話才可能得到師承
孝道也是一樣,弟子規也是一樣,而且聽話的人啊特別有人緣,你看那些很厲害的,想法一大堆的很難相處,大家都很討厭,雖然很讚歎你的能力很強,你很發心,可是這樣的人真的看起來很不可愛,你們大家去注意看看人緣,一個聽話的人他看起來很笨,可是大家看了很歡喜,他很順從柔順嘛心也是柔軟,相對心就比較柔軟,比較善良,在儒家當中最佳的典範就是顔回,孔子最疼他,而他的學問啊也學得最好能聞一知十,子貢端木賜是商人生意人,他也很聰明,但是他只能知聞一知一二,但是顔回呢他能夠聞一知十,有這個能力,他是德行第一的代表。
我們佛陀的十大弟子,身邊十大弟子有智慧第一,神通第一種種的第一,顔回是德行第一,德行第一的人相對的他的學問也學得好,容易開智慧,他聽話,聽老師的話就容易跟老師交心,知道老師心要就容易得到師承,瞭解師父要傳給你的法,他的心意是什麽,如果你不聽話,你從來也不去關心,也不去重視師長他要給你的東西是什麽,他的心意是什麽,他的境界是什麽,你怎麼可能得到法對不對,你不聽話你只想你自己的那一套,師長那一邊你永遠也不關心,你當然也不會也領會不到師父在想什麽,師父的境界是什麽,你就沒辦法得到傳法。
就像我們淨土法門要感應一樣,我們天天在想自己怎樣練這個功夫,妄想那麼多要怎麼樣去伏住,佛號要怎樣念,念什麽調怎麼樣,想這個通通是白想,你要換個角度去注意阿彌陀佛,去關心阿彌陀佛,去重視阿彌陀佛,祂為我們發什麽愿,他的心跟我們關係是怎麼樣,你感受到阿彌陀佛對我們救度的那一種急迫的心,那種慈悲的心,無條件的救度,還有他所發的具體接引的四十八愿內容是什麽,你就會升起感動而感應到佛心,淨土法門就畢業了,這個是關鍵,你方向要對,你從來都不注意,不去關心對象,教學的對象師長,那麼你只關心自己,這是人之常情,人都是自私的,從來習慣性上都只注意自己,所以你修行會白費功夫,跟師長跟佛沒有交集。
沒有交集你怎麼得到傳法,法是從師長這裡傳過來的嘛,這樣明白嗎?所以這個方向很重要,那只有聽話,聽話你才能夠瞭解到老師要傳給你的是什麽法,乃至於到最後老師的境界你也明白了,世尊拈花迦葉微笑,師生就交心了對不對,法就傳了就傳完了,就世間人講的默契,很有默契已經知道你心裡在想什麽,境界是什麽要這樣子,你沒有具足恭敬心,你就不會去恭敬也不會去注意師長的教法跟師長的境界,你只想自己的一套永遠都沒有交集,所以爲什麽一定要放下我見,不管你以前再多再高的境界,再多的修持都要先丟掉。
弟子承音恭敬節錄(仁敬師父審定)
第一場
(三十一)放下虛偽的習氣培養真實的恭敬心
比如說你如果修不同的宗派,那當然在你自己以前所修得法上面可能也有相當的成就了,但是要先放開,你才能夠裝上新的法,所以爲什麽很多老師很多師長,你去跟他學習,像李炳南老居士當時淨空老法師去拜師的時候,他也是要求他你以前所學的我都不承認,必須要先放下,因為每一個法門每一個修法,它有不同的一個善巧,一個下手處,那你如果抓著以前的東西不放,那你不可能同時去做好兩件事情,有時候甚至於它有抵觸。
比如說佛法有「空門」有「有門」。從空門入的,禪宗從空門入,你修般若經的,修中觀的從空門入一樣都可以入,但是一個是從有門入,我們《無量壽經》,我們淨土法門,有極樂世界, 有阿彌陀佛對不對,我們從有門入的,那麼《地藏經》這些都是有,有地藏菩薩,有這些種種的教法,一個從有門入,一個從空門入,請問你如何兩種同時入,如何兩種同時受,不可能嘛,你這邊有兩個門,那你又兩隻腳,你要怎麼樣同時從兩個門一起入,不可能的,當然你入了以後,空有不二了,所以你必須要從一門入,從一門入以後你真的兩門都得到了。
所以任何的師長你去親近他,他都會叫你把以前的東西全部丟掉,乃至於是佛法,正法也要丟掉,那更何況是世間的一些貪嗔癡的一些我見我慢,那更是要丟掉,不然你就不具備法器,你沒辦法裝入任何一點一滴的法,都沒有辦法受用,所以這一首偈誦呢就是一樣,要培養我們對師長的恭敬心,這個是特別強調恭敬心,要如何落實,要具體的指導我們什麽叫做對師長有恭敬心,不是嘴巴講的。
我們每個同修都說師父我很恭敬你啊,所以我才要跟你學嘛,這樣就很了不起了,跟我學就很了不起,我還不跟別人學呢,這個叫有恭敬心啊,好像認為我跟你學就已經給你很大的面子啦對不對,真的乍聽好像對我哦,那麼多法師他都不去學,他跟我學,這個就是凡夫,凡夫自己的認定,自己的標準,那個還不算恭敬心,恭敬心是聽話,我叫你過午不食你就過午不食,我叫你出家你就出家,我叫你去死你就去死,當然不會這麼嚴重啦,但是真的這個叫百分之百嘛,百依百順,要做到這個程度啊才是真正的弟子規。
你要孝順父母親也是一樣,父母叫你做什麽你就要做什麽,但是我們大家也不要聽死啦,這當中還有很多的一些很大的學問,比如說有一次孔子的弟子,不知道是哪一個人我忘記了,好像是子路還是誰被他父親打,因為他父親是不對的,就說一般啊我們就想這個儒家也教我們要順從父母,所以他不敢跑,就被他父親打得很慘,然後之後呢孔子就罵他,你怎麼不跑,他說不行跑啊,要順從嘛師長教誨,他說不對,因為他的師長打的情況不正確,有時候師長或者他父母喝醉酒或怎麼樣的亂打一通,那你如果不跑的話反而是不孝,爲什麽?害他結下了傷害子女的這個罪,如果你跑了他打不到你,他就沒有這個罪,所以要看情況,要看情況不是死死板板要有智慧,但是在心意上,內心當中是一定要不能有忤逆的那個念頭,要有順從的這種意願,那這個是最基本的一個態度,這個才是叫恭敬心。
弟子承音恭敬節錄(仁敬師父審定)
第一場
(三十二)放下身段從而長養恭敬心
然後你要做多少算多少,你能夠做到幾分就說明你對師長的恭敬心有幾分,這看你做到什麽,能做到什麽程度,做出來的不是講出來的,我舉個簡單的例子,你們去體會一下,我跟一個同修說:“你沒有恭敬心”,他說:“我有啊,我真的有”,跟我辯半天,“有,我真的有,我發誓”,他到底有沒有,他現在就在跟我辯啦,有沒有?抓到把柄了吧,你現在跟我辯,你就是不承認師父說的對,你的才對嘛,哪有沒有恭敬心?沒有,師父跟你指出你的錯誤,你還死不承認,當然他不承認是因為他感受不到嘛,這是難免的。
但是呢你感受不到,因為眾生就是愚癡無明,所以要提升,師長就是要幫助你提升,所以你剛開始不懂是正常的,可是你要先接受,接受了以後,接受調教了之後你再去做,事後你才會知道,哦原來你那個時後自以為是的那個觀念是錯的,那這種堅持自己己見甚至於跟師長跟父母對抗的這個都沒有恭敬心,認為你自己比較高超,你的才是正確的,你哪來的恭敬心,很明顯嘛,他當局者迷,他不會感受到他正在犯這個不敬的業,不敬師長的業。
就像佛經上有一個公案,兩個人在討論他們村莊里面有一個人,那個人脾氣很不好,你稍微跟他講一下他不高興要打人嘞,剛好他經過聽到這兩個人的對話就很生氣,“你們怎麼來說我,說我的壞話,我哪有脾氣不好,我哪有”,他有沒有?他正要揍他們,他自己正在發作,根本就是人家口中講的脾氣不好的人,正在發作他不知道,他死不承認,氣到他聽到人家說他,批評他說他脾氣不好,他就真的要打人了,那這不是正好你自己表現出人家口中所講的那樣的人嗎?你的境界就是這樣子呀對不對,那因為他氣起來他那個習性,他氣起來他自己沒有想到說,對呀,他現在的這個行為也不就正是人家所講的那樣,他看不到,愚癡啊。
所以是不是要聽話,聽話然後等到你境界提升之後,確實然後你就會改過,因為你真正體會到自己的境界,自己錯的地方,你就會去改過,那改過也不是馬上改得很好,那個習氣還會再冒上來,還需要長時間的需要師長,朋友,同參在旁邊把關,常常提醒你又犯了,提醒你一下,第一次跟你講你不聽還不接受,甚至於還會反抗,但是當你知道了以後,知道承認自己的這個毛病之後,下次再冒出來再提醒你,你很快就覺醒,“對對對,我又犯了”,再下次再下次多幾次之後,你慢慢這個習氣就沒了,修行是這樣修的, 不是馬上你哦大徹大悟,蘋果掉下來打到頭馬上開悟了,然後你就畢業了,不是啊,你那個習氣一直會冒上來啊,到阿羅漢都還有習氣,你那些貪嗔癡干壞事的習氣都還會冒上來,你內心沒有造惡,但是你那個行為表現出來還是貪嗔癡的。
所以呢第二首偈誦啊,可能大家要下個兩三年的功夫啊去培養,真正能夠問問自己,自己如果有跟隨師長學法的因緣,你真正有幾分依教奉行,即使你沒有機會跟著在身邊,跟著師長身邊學習,那麼你透過光碟的學習,你到底照做幾分,我以前初學的時候遇到,無意當中遇到淨空老和尚在網路上講解《無量壽經》,介紹西方極樂世界,那個時候因為我自己出離心已經很強了,已經非常強了,這個世間絕對是不想待了,很早事實證明活得不耐煩了,所以遇到這個緣,介紹極樂世界出離的地方,去處,我是當下就發願要往生極樂世界,不用人家勸,所以當然就依教奉行啦。
老和尚叫我們至少五年或十年,我是守了將近十年,前面五年,老和尚說至少五年你不可以看電視,不可以聽廣播,不可以看報紙,要杜絕一切的一些種種的娛樂,我就是這樣造做的,那時候還沒見到老和尚,自己就完全造做了,這個就叫依教奉行,但是這種依教奉行還是很淺的啦,還談不上什麽弟子規做得很好,真正做到好,我剛講的教你去死你就去死吧,這個已經是講到了極處啦,當然現在師長一般不會下這種功夫啦,這麼牟利的功夫。
一般是不會這麼做,像南泉斬貓有沒有,一個禪師啊他為了要逼他弟子開悟,他真的在大家面前把這隻貓斬死了,殺生誒,種種的善巧都有可能啊,只可惜那個公案,那個貓真的死了,大家還沒開悟,最後進來了好像是趙州禪師最後一個進來,貓已經死了,當然進來的那個弟子他看得懂,他有悟出,可是貓已經死了,真的有時候會拿生命來開玩笑,因為生命本來就是虛假的嘛,只要能得道死都不足惜啊,值得值得,因為生命是假的,生命不會死的,所以有沒有可能拿生命來開玩笑,有,不是不是,應該是說拿生命來修行,不是開玩笑,拿生命來修行來玩,真正大修行人是很自在的, 沒有什麽不可以做的, 只要你有把握結果是圓滿的,都可以,大菩薩可以殺生的,可以做任何事情的,這種境界我們凡夫怎麼能去推測呢,所以真的要對自己,把自己身段放到最低,認為自己真的什么都不懂,然后對三寶的這種恭敬心才能真正的慢慢的長養,好,我們今天就學習到這裡,阿彌陀佛!
弟子承音恭敬節錄(仁敬師父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