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論講記
- 2001年於新加坡淨宗學會弘法培訓班習講無量壽經_法會聖眾第一_玫萱習講(仁敬法師)
- 2004年於台中生命電視台主講_釋教三字經節錄
- 2010年馬來西亞_四十八願要義講記
- 2010年馬來西亞_觀無量壽佛經要義講記
- 2010年馬來西亞主講 佛說阿彌陀經要義 講記
- 2010年馬來西亞_印光大師文鈔 講記
- 2011年印尼北干圓緣寺_無量壽佛經要義
- 2011年馬來西亞_觀無量壽佛經 上品上生章 要義講記
- 2012年淨土教道次第廣論班課前預習教學文章
- 2012年馬來西亞_淨土教道次第廣論大綱要義
- 2013年馬來西亞古來_隨師行佛門弟子規
- 2013年新加坡_隨師行佛門弟子規 講記
- 2013年印尼北干_隨師行佛門弟子規 講記
- 2013年馬來西亞麻坡_隨師行-佛門弟子規要義
- 2013年加拿大多倫多_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 講記
- 2014年印尼北干開示_佛說阿彌陀經要旨深意
- 2014年美里居士林開示_佛說阿彌陀經奧旨深意
- 專題講記
- 佛一
- 釋愛(仁敬)比丘尼以佛法觀評時事
- 2010年馬來西亞_念佛超度及助念之方法 講記
- 2010年馬來西亞_瑜伽拜佛的功德與實效分享 講記
- 2010年馬來西亞_淨土思想研討班的研討方式與原則要義
- 2010年馬來西亞_瑜伽拜佛的方法與修行之道 講記
- 2012年馬來西亞_往生信心成就的心境略談
- 2012年馬來西亞主講_三時繫念要義
- 2013年新加坡南普陀寺_當下離苦得樂的方法
- 2013年馬來西亞_如何建立必定往生極樂成佛的信心
- 2013年馬來西亞麻坡_食存五觀 講記
- 2013年加拿大_教授瑜伽拜佛 講記
- 2013年多倫多_精彩現場佛學答問
- 2014年新加坡_藥師琉璃光如來之十二大願與西方極樂淨土相應之處
- 2014年埔里淨塵精舍 當下建立往生信心的要門講記
- 2014年馬來西亞_石山佛教會開示
- 2015年巴西美景巿芒果樹國家公園講座_ 身心靈的淨化與環保
- 2015年武漢蓮溪寺_對僧眾法談參學心得
- 專修淨土十六年的心得報告
- 2015武漢孝感蓮台寺佛教機基地佛七開示
- 2015年巴西聖保羅彌陀寺_念佛成佛的成就關鍵
- 釋愛-仁敬法師主講2019年9月6日馬來西亞昔加末八關齋戒佛學問答
- 釋愛-仁敬法師主講2019年新加坡_啟發本能大愛的實境練習
- 釋愛-仁敬法師主講2019年9月28日馬來西亞昔加末開示問答
第二場
(一)歡喜念佛 快樂見彌陀
尊敬的王理事長慈悲 ! 尊敬的諸位大德同修 ! 晚上好! 阿彌陀佛 !
今天非常的高興,看到很多老同修還有新同學,我們今天這個會場的氣氛非常好,是不是理事長去幫忙賄賂來的?我們這個會所,已經差不多可以準備打通了,快坐不下了!
今天中午有一位同修,發心供齋,那麼這位同修是女眾,上一次我們去年來到威德酒店,跟大家結法緣,初次結法緣,這位同修只聽了一次,聽了一場,她立刻有很強的感應,非常的法喜!這個是她的善根,福德因緣具足,那麼今天中午用餐的時候,我才瞭解原來她只是初學,一兩年前才開始來到我們這裡共修,那麼上一次來的時候,也有因緣一道吃飯,她跟我說,她聽了一場之後,內心生起了很大的觸動,所以念佛的時候特別有味道,很喜歡念佛,所以你喜歡念,沒有壓力念,你自然就容易感應道交,結果她說,她才念幾天,馬上在靜坐的時候,看到阿彌陀佛兩次,一尊比較大尊,一尊比較小尊,我都還沒有辦法看到咧!她比我有善根!不過我初學的時候也有很多的感應。
所以這個是很容易,發生在初學的同修,為什麼?初學初發心那個心很單純。真的是~初發心成佛有餘! 我們要能夠保持這一顆初發心,非常不容易,往往一些老修那個心啊…修的越久越污染,很麻煩!那麼~ 有時候老修也修的很好,但是越來越不容易感應。那是因為佛菩薩的心… 祂不希望誤導你去追求神通感應,所以往往都會在,初學的時候給你示現一下,或者是要往生之前,來給你加強你的信心!像我們在座就有同修他的公公93歲吧!93歲往生的時候,往生前一個月當中,看到三次,前兩次阿彌陀佛從畫像走下來,就是給他信心,給他鼓勵啊!給他讚嘆啊!
所以他這個公公還很可愛,還跟祂打招呼說歡迎光臨; 這個真的是善根所感得,通常會感得這種感應的人,那個心都是很單純的,單純的心自然能夠跟佛菩薩,同樣的波道頻率,所以感應道交這種東西,不是很神奇,也沒有什麼值得炫耀的,它是很自然的事情。每個人都有這個機會,只是我們的煩惱習氣太重了。天天只注意到我們的煩惱,天天只忙著生煩惱,所以沒有心思去注意到。
佛菩薩給我們的加持!其實佛菩薩無時無刻,不是在我們身邊加持我們用盡各種方法!
甚至於包括等待!因緣不成熟還是要等待!在身邊耐心的等待!
比如說我們求法沒有恭敬心,佛菩薩加持眾生有很多種方式,你沒有恭敬心,祂跟你講再多都沒有用。甚至於這個態度方法,求法的態度方法不對,祂會看看你這個人,能夠受教到什麼程度,只要不會跟你結惡緣,又能夠聽進幾句,祂就喝斥你,降伏你。佛菩薩度化眾生,有慈悲攝受,軟言愛語,也有現怒目金剛相,惡馬惡人騎!聽懂嗎?大家知道呵!你要是個性很壞,很剛強,不怕!欺負好人,專門怕惡人,就現一個惡人相,你才會乖乖的聽話。那如果你這個人完全不受教,你就教不動,講你一句馬上結冤仇,那佛菩薩就不會罵你,不要跟你結仇,但是也絕對不會教你,就不理你。
所以有些同修來求法問話,我會看情形,我們就跟佛菩薩學嘛!能教就教,該罵就罵,該不理就不要理,我們要觀察時節因緣,但是不管用什麼方式,都是為了要幫助這個眾生,不是自己的心情,喜好,不是! 如果是這樣那就沒有功夫啊!自己就沒有功夫,度眾生不是那麼簡單,所以初學的同修最可愛。他們今天一桌人,坐滿滿一桌人,都是這個同修發心去,很有耐心的去勸導他們來參加,因為這些初學的人業障也很重!家庭主婦要出門都不方便,想聽經都沒有辦法來,好不容易一次一次的,聯絡打電話鼓勵!
大家聚集在一起,我一看就知道他們是有心來求法的… 菜都還沒點,我就開始滔滔不絕了,幾乎沒有什麼留白空檔的時間,從頭講到尾,講到這個理事長說:『你們給師父吃吃飯,吃完了再繼續問!』每個人發問都很踴躍,而且我回答也很歡喜!這個是自然的感應, 你是怎麼樣的感,我們就怎麼樣的回應。
弟子承夢恭敬節錄 (仁 敬 師 父 審 定)
(二)從心裡面流露的恭敬心
如果你求法的態度不對,你這個波,這個訊息磁場一散發出來, 我馬上回應的也是給你臉色看,不是說你要怎樣就怎樣,隨便你造業不可以的!這樣子對你沒有好處!所以最喜歡往來的,接觸的就是這些初發心的同修,你跟他講一句,不管他聽得懂多少,他都盡力的去做。 聽懂多少做多少,那這樣子講,我們即使講的再累,都無怨無悔!自然有那個動力,而且很歡喜!
因為這個就是,我們發心要報佛恩的機會,好不容易有人真心要學法,我們終於有機會報答一點點,佛陀的恩惠,對我們來講也很感恩,很歡喜。但是這種機會不多,那是越老修,心裡越多的疑問,而這種疑問,為什麼老修疑問越來越多,是因為之前都沒有踏踏實實的去實踐,所以你就越學,越聽越多,然後自己沒有功夫,所以越聽越多就思想就搞亂了,所以這個啊~現在我們這個馬來西亞這邊,也很多老修,學會最早成立的也多年前吧!最早成立的,很多都是老修,要特別要警惕自己,千萬不要不知不覺的,就走到這個方向去了。
如果我們修學不得力,那絕對是我們方向錯誤,修學得力,一定是一天比一天法喜,煩惱一天比一天減輕。而且對三寶一定是越來越恭敬,如果不是這樣,肯定你的修法有問題,不是你理解錯誤,修行的方法理解錯誤,就是你一開始的發心就不是真的,你不是要到佛門來修行,頂多是修修福,搞搞人際關係,也是有善根,但是你沒有辦法解決你的煩惱,你沒有辦法開智慧,再久都一樣,而且煩惱更重。
因為你越來越油條,看多了傲慢心就增長了,以為自己修的很好,其實根本沒有入門,那個障礙啊~業障障住我們的佛心,是越障越厚,那個塵垢越積越厚… 很麻煩!我看到這種老修我只好轉頭就走,我沒有時間,我說給你光碟,你有因緣你自己慢慢看,沒有時間哪!因為跟你講那麼多沒有用啊~那我們要講求效率啊!我把這個時間拿去跟別人結緣,度初學的人那才有效率啊!所以這個都是感召。我們的緣好不好? 修學得不得力?都是我們自己的心所感召的,不能怪外境。
在因果面前人人平等,絕對是公平的,而這個因果是通三世,所以大家也不要只看眼前,唉唷!我種善因沒有得善果,你種善因沒有得善果,是因為你種的因很薄弱,力量很小,所以還不容易結果。你修一點小善你就在那邊等,等福報現前,那當然沒有那麼快啊 !
而且這個因果通三世,這些道理,我們都要明白,要深信因果,今天我們感了什麼果報,就是我們之前種了什麼因,沒有一個人例外的!可以逃出因果定律的!沒有僥倖的!
所以我們修學至今不得力,真的自己要好好檢討,我們馬來西亞的同修,我比較敢講真話啦,因為反正我要往生了嘛,我也不怕人家不高興,講真話對我自己的因果負責,馬來西亞的同修大部份,修學很久的也頂多是得到一點福報,很少有開智慧的,這是我親眼所見,可能還很多沒看到的不知道,我看到的確實是這樣,那為什麼修了半天,只有福報沒有智慧!
因為沒有恭敬心,這個問題很嚴重,對三寶不恭敬!可能大多數同修至少還可以,崇拜我們老和尚,但是這是崇拜,你不一定真的是恭敬他,你真正恭敬他,他所講的經你一定會依教奉行,你沒有照做聽話,那個恭敬是假的,那連老和尚你都不恭敬,我們這些小法師你怎麼會恭敬呢?我一路走來還算不錯啦,跟大家都結了善緣,因為這個法太殊勝了,阿彌陀佛加持。所以大家間接的也都蠻感恩我的,對我都還算客氣。 但是我講的這種恭敬心,這個標準是從心裡面流露的,不是表面的客套,心裡面流露的你才能夠,感得真正的法益,感得真正的善知識。
不管是法師也好法寶也好,你有這個學法開智慧的因緣,這個因緣現前了,你才能夠透過真正的實踐而感得果報。果報就是開智慧,所以我們今天沒有智慧,就是我們沒有恭敬心,沒有真正恭敬三寶,因為法賴僧傳。僧,出家眾就是代表佛法僧,你表面上恭敬客套,內心沒有真正的恭敬,你也不可能感得真實的功德。即使你表面上也學佛也做的很好,盡量的斷惡修善,那個斷惡修善,只是斷到表面皮毛而已,沒有打心裡面轉化心性。也是有很多同修,很努力的在斷惡修善,我們都看得到,但是因為最初的恭敬心不具足,所以聽那個法,沒有辦法真正完全入到內心,沒有辦法真懂,所以即使你有心要斷惡修善,也是學的表面的!
弟子承夢恭敬節錄 仁敬法師審定
(三)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比如說不殺生,那我就不殺生囉!可是你內心還在怨恨人家,還在抱怨。你以為人家不知道,表面對你的冤親債主很客氣,心裡還是恨他,早點死算了!可能沒有那麼狠,但是卻充滿了抱怨,這就是殺生啊!你沒有真正斷惡啊,你內心深處還是在造業啊,你一點改善都沒有,怎麼會感得功德呢?所以真的要好好的問自己,自己好好反省,內心深處的起心動念,這個因果絕對不會出狀況的,那如果說我們真的已經很努力在修學,那果報還沒有現前,那個~一個就是我們要生慚愧心,我們業障太重了。
改了那麼久還沒有消完,慚愧心,然後繼續加油,繼續努力,千萬不要退心,修了半天沒有看到成果,甚至於有的就怪佛菩薩,惱羞成怒,修了半天沒有一點,其實是自己下的功夫不夠,或者是能力不夠,不夠智慧嘛!所以方法就不是很好。結果修一修就惱羞成怒生氣,因為貪嗔癡,我們與生俱來的三毒。每個人都有,很容易現前的,所以我們持戒要從哪裡持?
天天提醒自己不貪不嗔不癡,這個是根本煩惱,最重的煩惱,要隨時隨地提醒自己有沒有生氣?有沒有貪心? 有沒有用理智來過生活,不貪不嗔不癡,天天都要從這裡下手。講這些雖然不是讚嘆的話,但是也是一種苦心,希望大家能夠真正的在道業上提升,不要以為說,反正我們早晚就可以往生,早晚就可以往生,這個是我們現在可以確定的事情,但是我們沒有真正修行,我們這個煩惱還是在。日子過的苦哈哈的,難道你真的希望往生的時候是地獄相現前?然後呼天喊地?唉呀!好不容易驚險萬分終於往生了,那這樣也走的太難看了吧!
所以我們為什麼不現在就斷煩惱,不要說斷啦,降伏是可以的。一分耕耘一定有一分收穫,而且我們還要發大心,做給人家看,為眾生做,為眾生修行,給眾生做一個好樣子,這是報佛恩。這個心才跟佛菩薩相應,才是發菩提心,自利利他的心,這樣往生的品位才會高。不然你可以在中輩,下輩而已。所以很多東西是我們提升,有待提升的,不要以為可以往生就好懶懶散散的,因為人很容易放逸的!沒有很好,有的話要趕緊改過。
那我們昨天學習到,這個印光大師一生的教誨,總綱領有八句話,前面的四句『敦倫盡份,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昨天把這個諸惡莫作,歸納為在三毒這個部份,這個三毒是我們的根本煩惱。只要我們能夠常常的去去除它,那麼我們就是真正依教奉行,諸惡莫作,我們就可以慢慢的去做到圓滿。
那麼眾善奉行就是修六度波羅密,六度萬行,一切展開來,一切善法都不出這個六度。那麼這個前面四句是印光大師教我們,做人的根本和學佛的根本,我們都要盡量的去落實。然後前面敦倫盡份,閑邪存誠, 這個我們昨天也講到了,盡我們當下的本份。
那如果從一個我們在家佛弟子的立場,我們應該如何來敦倫盡份,盡到我們在家佛弟子的本份呢?這個是本份喔,本份也就是義務,有三個方面:
一個是恭敬三寶,一個是護持三寶,一個是如教修行。
我把它歸納為三個重點,你如果入佛門沒有恭敬三寶 那等於沒有入,所以第一個一定要能夠有恭敬心,印光大師講:『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入佛門從恭敬三寶開始,第二個就要具體的行動,你說你有心恭敬,你什麼都沒做,你說你叫恭敬,那也是假的。所以要護持三寶,這是修福。而且是世尊交待的,這是義務,在家弟子的義務。
出家弟子有出家的義務,你的~出家人的這個義務就是好好認真修行,然後有因緣就要做法布施,也是做義工。那在家居士聽了佛法,做為佛的弟子,是不是要聽師長的話?師長交待在家弟子,就是要護持出家眾,四眾弟子合作,大家才能夠成就。如果各自為政大家一起滅亡,因為居士聽不到正法,出家人沒有道糧,只好去趕經懺,那就荒廢這個修行。道業也修的不好,對不對?到最後就是佛教的滅亡!
所以世尊交待我們,居士因為你沒有辦法離開家裡,你必須要工作養家,所以就交待居士,護持出家眾,那居士就先修福,你沒有福你將來出家你也沒辦法。要出家也沒有那... 福報不夠也不行。就先修福,你第一個階段的功課,那修福當中,世間的善法可以隨慈善事業可以隨緣做,但是我們是佛弟子嘛,有護持三寶的義務,所以護持三寶是修最大的福,你先修福先護持出家眾,將來結了這個緣,修了這個福,自然就感得很好的法緣,很好的善知識來幫助你修行,提升境界。
我自己就是這樣子,可以做一個證明,我初學在家居士的時候,前三年全心投入做這個布施,出錢出力全心投入,結果沒想到~莫名其妙就有人叫我出家,而且一路來的親近的善知識,實在是太殊勝了,想都不敢想,很大的福報,一定要有因才有果。
現在很多人都不恭敬,也沒有踏踏實實的修福,做表面功夫捐一點錢做一點善事,就到處講給人家聽,福報都損掉啦。或者是供養出家眾,那就有條件,要管他,我出錢護持你,你要聽我的啊,那不是交易嗎?這哪有功德? 那出家眾只要一聽你的,那你的福報就損掉了。那就還你了,損掉了嘛,所以這個不懂啊,真正的護持是沒有條件的!那你這個福才會存在!而且越積越厚! 將來才會感得殊勝的果報!你用交易的心付出,那頂多一定會有回,但是福報不大,而且沒有功德,然後最糟糕的是,你沒有恭敬心,這當中也是造業!
弟子承夢恭敬節錄 仁敬法師審定
(四) 以平等心供養三寶得殊勝果報
沒有恭敬心你就沒有辦法感得真正成就你開智慧的這些助緣,因為你傲慢嘛,傲慢。那跟你講法,你肯定聽不進去,你覺得你自己修的比較好,你還要教人家,你居士要教出家眾?很多是這樣子的,大家要知道,出家眾不是每一個人都修得很好,沒有錯。 但是好不好是他個人的因果,我們當居士的,在佛門裡面,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這是有輩份之分的,我們比丘尼見到比丘,不管他修的好不好,我們也是要恭敬他,這個就是持戒,守規矩。
而且修我們自己的恭敬心,你不要有分別心,所以恭敬三寶也是平等的恭敬,不是只有恭敬自己的師父, 每一個出家眾都要平等的恭敬,那一份心,要平等。 不是叫你每一個人都去拜師,你又不能分身,不是跟每一個人學,而是你的內心都要平等的恭敬,不能有分別心,人家修的好不好你哪裡知道?!也不是你的凡夫的肉眼,可以看的出來的,要用平等的恭敬心, 我們才能夠真正能夠感得,成就我們這個道業的這個助緣。
過去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出家眾他年紀很大了才出家,像我們張文良老菩薩。他現在這個年紀修的這麼好,面相這麼好,他現在要是出家,大家看到他會說:這個修的很好,可能是出家很久了。
佛陀在世的時候就是有一個老菩薩--男眾,他將近七十歲才出家,很有善根看起來很善良,有善根他才能夠出家,出的了家。那因為剛出家,沙彌輩份最小,佛陀率領一切比丘到皇宮去受供,那就留他看家照顧精舍,結果有一個女眾居士,很有恭敬心 那麼來到精舍要禮請法師,去家裡應供。
以前常常有這種風氣,那大家都不見了,只有剩他一個人在,可是她不想要白跑一趟,她一定要供養比丘,就求了半天,就只好把他求回去了,那這一路上這個比丘就想,慘了慘了等一下怎麼辦?這個應供啊?通常是比丘去應供完了以後,居士四事供養,以前是沒有供養錢,是供養布料、飲食、醫藥這些…現在到中國才開緣,國情不同。然後接著供養完了飲食、醫藥、衣服等等這些之後,接下來出家眾就要開示。
這是規矩,互相成就;一個四事供養,一個法布施。他一路上就想:「慘了!等一下吃完飯我又沒有法,怎麼跟人家開示?」很緊張。結果忍到最後…這一餐飯,肯定消化不良,但是到最後好啦,這個居士很恭敬的就請法師開示…這個時候這個老師父,看起來很老的師父,沙彌而已,就沒辦法,你要持戒啊,不可以說謊。就老實說:「我真的無法可說」。就沒有辦法,承認啊! 什麼都沒學,什麼都不懂,怎麼開示?他就只好老實承認,我真的很抱歉!我真的無法對你說。
結果這個女眾居士她一聽,馬上就認真的思維:「無法可說」。什麼是無法可說?為什麼法師要這麼樣跟我開示,到底是什麼意思?她就認真的想… 突然之間,開悟了!原來他講的是金剛經的道理,一切法如夢幻泡影,無所有畢竟空。所以無法可說,開悟了。
人家有恭敬心,他不會懷疑這個法師講的對或不對? 他修的好不好?反正聽到什麼就馬上聯想到,跟佛法這個聯想,連結在一起,他就會啟發智慧。 我們人都有圓滿的佛性,自己可以開悟的,所以外境都是一個緣,不管這個外境,這個人修的好不好,如果你沒有恭敬心,即使是釋迦牟尼佛現前,跟你講什麼都沒有用。以前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城東老母,看到釋迦牟尼佛就討厭,跑給他追,那沒辦法度到她,後來就叫他的弟子去度她,自己的恭敬心啊。
再來就是事實上呢,真正能夠出家的人,也肯定遠遠超過我們居士,這是真的。除非你是維摩詰居士,人家示現成佛了那沒話講。
弟子承夢恭敬節錄 (仁敬法師審定)
(五) 對僧寶捨家利眾的風範起恭敬心
只要我們還沒有開悟,那麼做為一個在家居士,肯定真的應該要恭敬出家眾,第一個他有因緣出家,表示他的福報比你大,這個是累世修來的;第二個他今天能出家,即使他的習氣毛病再重,他有幾方面做到了是你做不到的。第一個他敢剃頭,你敢剃嗎?剃到頭喔…我剛剃的時候頭痛了半個月,很涼啊!而且是長頭髮,還不習慣,常常在摸,跟以前的習氣那頭髮不見了,很不習慣,要有那個勇氣啊,以前頭髮很漂亮,長頭髮愛漂亮,你要把這個相破掉。
不要去在乎人家覺得你漂不漂亮,你要能捨,這個你捨得掉嗎?而且這只是表面的外相,你真正難捨的是你內心要割愛辭親啊,包括有男朋友的要趕快分手,有女朋友的也是要絕交啊,灑淚送行,還有家人,親情最難割捨的。
我們看到很多一些場面很感人,父母親啊,這個剃度儀式的時候父母親是要來拜別的,來觀禮,然後這個出家的人要向父母親跪拜感謝他養育之恩,那換句話說也是從此斷絕了,斷絕啊,但這個“斷”不是說永遠“斷”而是跟一切眾生平等都是一家人,跟過去那種私情的關係沒有了,所以叫「出家」。
放下你的家“俗家”,這個是多高的功夫啊,你割的掉嗎?即使勉勉強強割的,人家也是功夫啊,人家做到了,所以居士跟出家,功夫差別就天地之差,你憑什麼不能生起恭敬心,你應該生起恭敬心,你不要去只是看人家的缺點,你專門看人家的缺點,那佛在你面前也有缺點了,你會想,佛為什麼要變是男的,為什麼不是女的,不圓滿,這也是缺點啊。
你怎麼樣都可以挑出毛病,所以真的是在我們的恭敬心,我們能不能夠感召到好的因緣來成就我們的道業,只要我們有恭敬心,我們看每一個人都是佛菩薩,你自然也會恭敬三寶,因為三寶把法傳給你,他修的再不好,他也是替佛來傳給你,沒有他,你也沒有機會成就,難道不應該值得恭敬感恩嗎?你只是看缺點,看人家修的比你差,我們真正有恭敬心的人連小孩子我們都要恭敬他。
弟子承夢恭敬節錄 (仁 敬 師 父 審 定)
(六) 再來人的啟示
我前一陣子收了一個六歲的小徒弟,我實在很喜歡他,疼到心裡面去了,我說他是再來人,在北馬,六歲而已小男生,他跟他媽媽到機場去接我,他看到我,眼睛一直眨,他那個“眨”很迷人喔!他那個眼睛會攝受人,而且很單純的那個眼神,很友善,而且他不只對我,他對每一個人都很友善,小孩子很單純, 而且那種友善是他釋放出一種訊息,就是要跟你友好,是這樣的一個訊息出來的,我不知不覺就被他的眼神給勾住了。
一路上一直在看著他,一直跟他談話,他也一直眨、一直眨、眼睛一直眨,後來我回去我就問他的媽媽,我說:「奇怪他眼睛怎麼眨那麼久還在眨」,後來他媽媽跟我講,會長跟我講,她帶他去看過醫生查不出毛病也沒什麼問題,後來我就跟他講,我說其實他眨的眼睛真的是很好看,但是我跟他講,我說:「你不要一直眨,這樣眨很累,你的眼睛會很累」。
那醫生看也看不好啊,查不出問題啊,那我就跟他講,我說:「你把你的眼睛當做是你的好朋友,你叫它不要眨,它會聽你的」,我講完之後然後就聊其他的事情,因為我只是教他,我沒想到他那麼快就可以改,大人要改一個習氣也沒那麼快,連醫生都看不好的問題,所以我就沒有期望他可以馬上改,過了一會兒,突然之間我就發現到,他沒有再眨眼睛了。
我在那邊五天,我告訴他要改掉的習氣起碼有十種以上,我講一次他馬上改,真的把我嚇到了,我說這個是再來人,在機場第一眼看到他,我就跟他媽媽講:「你這個是再來人,你這個兒子是再來人」,我就跟她說,因為她先生沒有來,我說他是像爸爸還是像媽媽?媽媽也很可愛很老實說:「兩個都不像」, 因為他爸爸媽媽看起來就是一般人,也不錯啦也有善根,這個人真的是“再來人”。
我打心底對他生起恭敬心,我改毛病我都沒那麼快,他可以聽經就兩個小時,從頭乖乖聽坐在那裡,那因為以前沒有人教他,小孩子自在嘛,腳就是不規矩,一隻腳就坐在這個椅子上,坐的很自在,一隻腳就在那邊晃啊晃,我就跟他講不可以,以後要打坐,我跟他講一次而已喔,吃飯的時候,聽經的時候,任何時候都坐的乖乖的,不用再提醒第二次。
弟子承夢恭敬節錄 (仁 敬 師 父 審 定)
(七) 體驗出家修行過程恭敬心自然生起
所以每一個人都值得我們學習,只要我們懂得看人家的優點,我們自然會打心底生起恭敬心,每一個人一定有超過我們的地方,是看我們懂不懂得,願不願意虛心的去學習,去讚嘆別人,去肯定別人超過我們的地方,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那我們自然就能夠吸收別人的長處,能夠跟人家結善緣,對人家能夠生起恭敬心,更何況是來成就我們修法的出家眾。
我們一定要培養「恭敬心」,真的不行…我常常建議人家最好到大僧團裡面去短期出家住幾天,越苦的道場越好,看看人家出家人是怎麼修行的,一般出家眾戒律上前五年六年是不能出門的,要奉事師長要學戒律,等到相當的程度才可以出門參學,所以你們真正看到出家人的生活跟修行的情況機會很少,所以多接觸我們才能夠真正生起「恭敬心」。
人家做得到的遠遠超過我們,所以居士來講通常也只能夠修修福,這確實是這樣,那既然是如此因緣是如此,那我們也是歡喜接受,安於我們的身份,多修福、多護持,一方面也多念佛消業障,慢慢的自然就可以提升,將來有一天或許就有出家的因緣,我們就有能力度眾生。
即使以居士的身份度眾生也可以啊,但是你要真正有能力,你要真的有能力,我們這個菩薩戒裡面也是允許在家居士弘法利生啊,但是要經過出家眾的認可,你的德行,然後你的戒法,你要真正受持菩薩戒,最低標準是菩薩戒,所以弘法利生條件是在你持戒的標準,不是隨隨便便人就可以去度化眾生,租個房子開個店就準備要去度化眾生,還接受供養,居士是不可以接受供養的。
弟子承夢恭敬節錄 (仁 敬 師 父 審 定)
(八) 平等恭敬一切出家眾
出家眾現在是因為開緣沒辦法,有時候為了管理方便,開緣管理財務的問題,像台灣因為這個風氣很開放“南傳、藏傳”什麼人都有,到台灣弘法利生,緣都很好,台灣人心量很大喜歡修福,有一個南傳的“八戒女”, 她們不能受大戒,也不能碰錢,持戒,這個基本的戒不能開緣,帶了一個居士,白衣做侍者,一路上在台灣弘法利生繞了全台,然後也化了緣,要回去蓋廟,因為她錢不能碰,都交給居士管。
到最後那個居士捲款而逃,捲款而逃,她不知道因果啊,那這個出家眾也要背因果,“共業”啊,她沒有把這個十方的供養管理好,所以這個沒辦法,你要開緣來管理,除非不是“共業”跟你沒關係,否則的話這個供養也要很小心的處理,那沒辦法才開緣,居士不能有樣學樣,自己開個帳戶讓人家來捐款,這個很多是不懂,剛開始想我是發心想要度眾生,自己背了很重的因果都不曉得。
你有什麼能力度眾生,我們都不敢想,真正開悟的人也不敢想自己有能力度眾生,只是覺得越學越覺得自己很多的不足,絕對不可能認為自己有能力度眾生,我們常常鼓勵居士要尊重出家人,不是為了我們要希望人家尊重,不是為了我們覺得我們應該被尊重,不是!你們尊不尊重跟我們都沒關係,你尊重我也不會多一塊肉,不尊重我也不會少一塊肉。
是因為我們要把話講清楚把道理講清楚,讓你知道怎麼樣可以得到真正的功德,怎麼樣可以真正入佛門修行,這話不能不講,有的人避譏嫌,怕你懷疑人家要你恭敬不敢講這個,我們不是要你們對我們某個人恭敬,而是平等恭敬一切出家人,這個你才有辦法真正感得修行的因緣,而不是永遠只是在修福,所以為什麼會去做這些造業的事情自己不知道,因為沒有「恭敬心」。
沒有去學習這些規矩,道理不懂,只是一種盲目的發心,剛開始都發心其實到最後都變質,因為人都是私心,不然你幹嘛要開個帳戶,對不對?我以前初學我們是只出不進的,人家說:「你送給我們法寶,我要跟你捐」,我說:「你捐到學會去,我這裡不收錢,我沒時間幫你管錢,收了我還要替你再捐出去,很麻煩」,對不對,這樣就很單純,你接受人家的供養,你怎麼去算這個帳。
弟子承夢恭敬節錄 (仁 敬 師 父 審 定)
(九) 持戒是佛法功德力的基礎
更糟糕的是要跟出家眾打對台搶信徒,出家眾是這樣有人幫忙度那最好,大家發心,居士互相度,我們不是常常勸你們趕快接引親朋好友學佛,這個就在度眾生啊,大家一起度很好,問題是你不要去跟出家眾比,很多居士喜歡去跟出家眾挑戰、問難,以為自己把出家眾比下去表示他修行更好,這個我跟你講,所有的出家眾都被你打敗了以後,我告訴你佛門就滅亡了,沒有僧團了,那你去哪裡當佛弟子啊,對不對?
這跟雙頭鳥的故事一樣,有一隻鳥牠有兩個頭,這個頭看不順眼另外一個頭想把他毒死,結果真的有一天被牠毒死了,然後結局是怎樣?自己也死啦,所以搞不清楚狀況真的是很糟糕,所以碰到這種人我一定會罵他,但是我會簡單的跟他講一下,講幾句,因為一定聽不進去,聊表心意嘛盡我們的本份,絕對不客氣,如果你要建立你自己的法緣,很好!你自己去修學,你不要來跟出家眾挑戰,這外人會看笑話,你也沒有那個能力,真的要比你也比不過。
因為真正的實力是從戒律開始,你戒都沒有學過,你能夠做到什麼程度? 我也不相信,佛法的功德力來自於戒體這個基礎,你持戒持的越好,你那個正氣就越強,邪不勝正啊,你用什麼樣的一些技巧口才再好都沒有用,到最後你一定輸的很慘,當然出家眾不會跟你比輸贏,還是會善巧的來引導你,但是絕對不會隨順你,跟著你一起去造業,這個是居士一定要做到
弟子承夢恭敬節錄 (仁 敬 師 父 審 定)
(十) 隨份隨力護持三寶是居士的義務
怎麼樣「敦倫盡份」,要恭敬三寶,要真正護持,隨份隨力,你得到多少法益,你生起多少發心,隨你自己的標準去供養,多跟少不用跟人家比,就在你一份的誠意,那你這個是真正有恭敬心,不是到佛門裡面來佔便宜,那個是犯偷盜啊,除非你沒有能力,那十方也很歡迎很歡喜供養你,你真的要修行,很好!但是很少人沒有能力的吧,一塊兩塊也是心意啊。
兩文錢的公案大家都知道啊,那是“真誠”,因為那是他全部的財產,比例是全部的,那個功德多大,所以自己要看看自己的本份有沒有做到,這個是居士的義務,不然你就不算佛弟子了,你聽了佛法,接受到佛陀的恩惠,教你佛法沒跟你收錢啊,是不是,那你有了權利,你是不是也要盡點義務啊,所以應該聽佛的。
佛是安排這麼交待啊“要隨份隨力護持三寶”,不然的話出家眾只好去搞經懺,他也不願意還俗,然後他想修行,可是沒飯吃啊,身體沒有修行的這個色身,只好去趕經懺,去搞一大堆慈善事業,搞一大堆活動吸引人家來佛門種種善根也好,那個是不得已的,所以到處現在道場都有法會,那是不得已的。
誰不願意安心辦道,這是居士沒有做到居士的本份, 那當然就培養不出有能力弘法的人,你也聽不到正法,這個是相對的惡性循環,你不願意護持出家眾,那好啊你自己精進修行,你出家你來度眾生, 我們也很歡喜,對不對,也很好啊!只要有人願意修行願意度眾生,都很好,不是不准居士,非得居士一定要護持護法不可,不能弘法,不是,而是你現在就是這個角色嘛,這個角色的本份就是護法嘛。
弟子承夢恭敬節錄 (仁 敬 師 父 審 定)
(十一) 如教修行一門深入
我也很想做護法啊,以前做護法都是結善緣,現在弘法累的半死,講了半天人家還不一定接受,眾生不好度啊,講的太好誹謗又一大堆,嫉妒障礙的,老和尚講:「你講不好沒有人瞧得起你,你講的好你更慘,你死路一條沒路可走,走到哪裡大家障礙你」,真的是這樣,但是我們真金不怕火煉。
外面有障礙,有沒有我不知道,應該是有啦,因為我的法緣還不錯,法緣好一定是有障礙,但是我也沒感覺,我不會去注意這些事情,我只做我該做的,眾生只要有緣,我們盡一份心力結善緣,他能得到利益我們就很歡喜,就功德圓滿了,其它跟我們都沒關係,所以居士的本份就是這裡。
然後進一步就要「如教修行」,要開始真的要學「戒」,聽經念佛,要實修啊,聽經聽的少道理不明白,所以你就不知道怎麼樣去修行,所以這個基礎很重要,比如說有些同修也很不錯,認為要平等心不要有門戶之見,所以道場這裡跑、那裡跑、到處跑忙得不得了,到最後什麼都沒修到,這個不是平等,這個是做“人情佛事”,平等是我們的內心平等不要去排斥別人。
修行一定要「一門深入」,在法上要一門深入,在道場也是要一門深入,這個才叫做「真誠心」,真正有心在一個道場修學,去運用那裡的這個所有的設施活動,然後同時你也要盡一份心力,參與一切的能夠發心護持的部份,忙都忙不過來了,你還有什麼精力到處護持,講好聽是到處護持,其實是我們的心不定,這個是我們錯解了。
弟子承夢恭敬節錄 (仁 敬 師 父 審 定)
(十二) 知足感恩珍惜不貪心攀緣
以為自己是修平等心,其實是我們的心不定,那還有一種情況就是說,我們還沒有遇到真正非常讓我們很相應的道場跟法門,那你可以到處看到處結緣,等到真的有相應了那你就要“安住”,這樣對你的修法才有幫助,譬如說:「你真正愛一個老婆,你真正愛她你就不可能到處去交女朋友,你的時間精神有限」。
那佛陀不是叫我們要愛一切人嗎?愛一切人是內心啦,不是把每一個都娶回家當老婆,那你過年的時候要去哪一家過啊,對不對,所以你就不真誠了嘛,你對這個好、對不起那個,對那個好、對不起這個,不是這樣用啦,平等心不是這樣用啦。
包括修學,你對你的師父恭敬,對你的法真正要修行,你也只能專一,等到這個階段的法已經成就了, 你可以再提升,古代大德都是這樣,師父看你覺得這個法成就,他叫你出去參學,你不走他還把你趕走, 完全為你的需求著想,你這個階段需要什麼他就成就你,那現在人到處跑這個絕對不是好事。
自己好好想一想,是因為我跟這個地方不夠相應,緣不在這裡,還是法不相應,還是說有一點點缺憾,那可以盡量的去溝通,往好的方面去看不要往壞的方面去看,沒有圓滿的啦,沒有圓滿的道場,沒有圓滿的法,對我們來講,因為我們自己的心還不圓滿,所以我們要往好的方面去看,要“知足、感恩、珍惜”不要貪心, 到處跑也是“貪心、攀緣”,心容易散亂。
除非你真的很有能力每一個地方你都照顧得很好,就像男人,你要娶老婆娶三五個都可以,你要讓大家都很歡喜沒有怨言,那可以啊,你有能力啊,老和尚也講:「你要學經教,一次學一部,除非你有能力,你可以同時學三四部,沒有關係」,這個法不是死的,問題是你有沒有能力。
弟子承夢恭敬節錄 (仁 敬 師 父 審 定)
(十三) 用恭敬心護持道場
我在台灣碰到一個居士跟我問一個問題,已經五、六十歲了,看起來就修得不好,她跟我抱怨,她說:「師父啊,我從年輕到現在護持很多道場,佛光山啊、慈濟啊,到處跑,但是現在老了以後發現,現在又擔心往生時沒人來助念,又擔心自己平常有什麼事好像都沒有人幫她…」,我說:「你不是結了很多緣嗎?」,她說:「對啊,可是好像每一個地方都不親」。
你到處跑啊,人家這個地方久久才看你一次,或者是你共修才來,然後有事情你都不發心,有事情需要你,不見了,那人家只是把你當客人嘛,你的緣本來就是客人而已嘛,你結的緣不深嘛,雖然到處都結緣可是緣都不深,所以真的到最後你會發現沒有人會幫你,因為你不真誠,你沒有在一個地方真正深入的用心投入時間、精力、發心乃至於共修,你沒有真正投入很多。
什麼因得什麼果,自己要知道永遠不離開“因果”,所以你這樣跑到處跑也有跑的因緣的因果,就是你結了很多緣如此而已,認識了很多人嘛,但是這個緣都很淺起不了什麼作用,所以她年老了之後不安心,擔心老了沒有人來探望她關心她,死了沒人來助念,然後她就跟我抱怨“佛門的人很現實”。
我說不會啊!很多人都很幸福快樂很滿意啊!為什麼你會灰心失望?要反觀自己,她反而抱怨佛門這個佛法有問題,你要想想看你到處跑你結的緣都很淺,請問你誰有義務照顧你,從出家到在家從方丈到掛單的人,每一個人都是來寺院發心的,都是來修行的,都是來付出的,誰有義務照顧你,你說對不對?沒有人有義務。
弟子承夢恭敬節錄 (仁 敬 師 父 審 定)
(十四) 用奉獻的心護持道場
所以老和尚說:「你要害一個人最好叫他去當住持」,真的因為住持不好當,住持的責任最重,做的工作也最多,他付出的最多,結果你看像類似這樣的居士就會怪住持,怪這個道場不幫她,沒有人欠你, 道場沒有欠你,住持沒有欠你啊,住持也是來發心當義工的,他怎麼會欠你呢,每一個來修行的人都是來發心的,而且人家發心的比你還多。
那你怎麼會覺得怪人家沒有幫你,他們很現實,你在佛門裡面結了那麼多緣,結果佛門人都不幫你,這是不是自己觀念有問題,你要人家幫你,是要你真誠心去跟人家結善緣,人家歡歡喜喜的願意來幫你,你自己感召來的,你沒有這個緣,表示你沒有去種下那個感召的因,雖然有去結緣,有去布施,有去這個當義工,可是很淺、緣很淺,果報就不容易現前。
所以要搞清楚不要修到最後還造業、抱怨,那你要抱怨誰?抱怨僧團抱怨佛門的每一個人,出家在家都對不起你,那你不是造業嗎? 你誹謗三寶啊,沒有人欠你,別人修可以得到很大的果報;你修得不到,是你有問題不是法有問題,要自己要反省改過找出原因,然後你自然就可以感得善報。
像“俞淨意”一樣,“俞淨意”是最好的一個典範啊,修錯了法,修到家破人亡那這個更悽慘,別人一看,唉唷!修佛法怎麼修成這個樣子啊!那個看了才是更沒有信心,可是人家一旦轉過來,你看!命運三年就改了,真的是我們自己的問題,所有的問題都不能怪外境都是自己感召的,什麼因得什麼果。
這個是我們真正在家佛弟子的一個本份,敦倫盡份至少要做到這三方面,從「恭敬三寶、護持三寶、進一步“如教修行”」,要真正修啊,那這樣的話你在家佛弟子的本份你就做到了,你就可以做為在家人的典範做人家的模範、學習的對象,前面這四句開示「敦倫盡份,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我們就簡單講到這裡,因為時間很有限。
弟子承夢恭敬節錄 (仁 敬 師 父 審 定)
(十五) 布施是無私無求的奉獻
我們後面這個「布施、六度」也稍微講一下好了,本來今天是要講到關於淨土修法,我們先把“六度”也稍微再講一下,昨天布施的部份有提到了一點,這個布施,真正的布施是要從內心發自內心的捨,布施的方法也很重要,心態錯了會造業,心態正確可以感得非常殊勝的果報,最主要是「無求的、不求回報的心」。
大家要知道,如果捐出去既然捐出去真的布施了,那就不是你的了嘛,不然怎麼叫布施呢,所以很多人都是這樣,捐多捐少都覺得那個是我布施的,所以我到佛門我就有權利管東管西的,甚至於捐出來的東西食物看看反正還有剩下的我自己打包帶回家…對啊!這我布施的啊,他就覺得理所當然。這個都錯了,那這個就沒有功德,反而有這個罪業。
那在這裡給大家講一個非常如法的典範給大家學習,我們《阿彌陀經》都讀的很熟嘛,祇樹給孤獨園,這個“給孤獨長者”大家都知道他是世尊的大護法,把地捐出來大家都知道,這個是誠心,非常的誠心,之後他也沒有去干涉佛門的事情,怎麼可能去管僧團出家眾,當時居士對出家眾都非常恭敬的,然後捐出來之後…因為在出家的戒律裡面也是這樣“僧事僧決”出家人的事情一定是出家人做決策,在家人不可以管,這個叫「如法」。
所以當時這個“給孤獨長者”他就是地捐出去之後,就繼續每天去這個精舍三次,早晚帶一些食物去供養繼續護持,然後醫藥什麼的…需要什麼就帶過去,然後他就不斷的布施不斷的布施,只出不入,有一天他的家道中落了,錢快捐完了,因為他捐錢不在乎多少的,他為了要捐這個地,王子要給他刁難他,他也沒關係拿黃金來舖,就拼了命了全部捨了,真的是真誠心,不得了,然後真的你這樣捐錢當然會捐完。
弟子承夢恭敬節錄 (仁 敬 師 父 審 定)
(十六) 清淨心的布施果報不可思議
我前三年也是,我以前當居士那個時候的年齡也算蠻有錢的,也是捐到完了,可是沒有全完啦就是說自己不怕,安貧樂道,反正我能夠有工作能力,就是如法的布施,不怕!我奶奶比較怕她說以後你老了怎麼辦?但是我們修學的人感到那個修學的樂趣,不怕!結果這個“給孤獨長者”捐到後來那麼有錢的人到最後沒錢了,那這個一般人早就退心了,佛法不靈,怎麼供養佛陀怎麼還會家道中落呢?
這個典故記載在《法句經》裡面,然後有一天“給孤獨長者”他家裡面的守護精靈就是我們講的護法神,忍不住了要講話了要勸他的主人:「你不要再捐了,你再捐下去家裡就連飯都沒得吃了。」,真的很緊張就勸他,結果這個“給孤獨長者”他的反應是怎麼樣,二話不說把他趕出去,“請你現在立刻離開,我的家不需要你來守護,我有三寶我有佛陀守護,不需要你守護”。
這個守護精靈就沒有想到怎麼主人反而把他趕出去,哭哭啼啼的沒地方去,去找「帝釋天」我們現在講的「玉皇大帝」天王,然後帝釋天有神通就跟他講:「沒有關係,你做一件善事去彌補,然後回去跟你的主人懺悔,他會原諒你的會讓你再回去的」。
然後這個帝釋天就跟他講說:「我告訴你,以前因為你的主人常常做善事,有些人跟他借錢也沒有還,他也沒有去要,這些人因為沒錢所以沒還嘛,但是他們的祖先藏了很多財寶,那這些財寶都沖到海底裡面,那海底大家都不知道啊!沒有去撈它,另外這個海底還有一些無主的財寶,譬如說很多強盜搶了錢,最後那個船沉了,類似這種無主沒有主人的財寶。」
這個帝釋天有神通就告訴他,祂說:「你把它們全部拿出來,全部塞滿你主人的家吧」,就教他這個方法,給他這個訊息,結果他就照做,把這些錢全部找出來,然後回去跟他的主人懺悔,剎那之間「給孤獨長者」又變成大富大貴的人家,而且比以前更有錢。這個都有因果的,所以你不要去期待果報,果報該現前就會現前,他當時如果失去信心退轉了,那這個果報不會現前,結局就不是這樣,歷史就要改寫了。
弟子承夢恭敬節錄 (仁 敬 師 父 審 定)
(十七) 以身布施果報殊勝
那以前修的因有沒有在?有,但是果報還不會現前,因為你現在當下是失去信心嘛,所以接下來就不會有這些發展。也有一對貧窮的夫妻,很有善根,但是沒有能力供養,看到人家供養佛陀,很想供養,有一天他就很難過在哭,他太太就說:「你在哭什麼?」他說:「別人都有機會可以供養佛陀,我都沒有機會」,他太太也很善良說:「那你把我賣掉」,古印度都有奴隸。
她說你把我賣掉,你去供養佛陀,然後她先生就哭的更厲害,他說:「不行,我不可以把妳賣掉,我把妳賣掉,我一個人怎麼辦?」,後來兩個人商量說,那我們兩個一起賣掉好了,兩個一起賣掉有錢啦,真的就是為了要供養佛陀,這個叫「身心供養」。真的是供養,我們出家也是「將此身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就真正在報恩,真正在供養做布施,身心都布施,那這兩個人很可愛把自己賣掉,然後先把這個主人拿了一筆錢,約好七天之後才去做工。
那這七天他要好好的去供養佛陀,結果忙了佈置了半天,到了第六天才發現一個消息,原來他準備要供養的那一天剛好國王也要供,慘了!在同一天,他是一個貧窮的夫婦,怎麼可能跟國王比呢,日期在同一天嘛,但是那國王就命令他們改期,結果他們不遵從,他們說我死也要供養,那種供養的心這麼堅決,國王你要賜我們死,我們也寧死不屈。
後來國王就想,誰那麼大膽竟然我的命令不聽,那沒辦法只好把他們叫來問話,一問才知道原來他們是發這種勇猛心,不顧生命要供養佛陀,國王很感動,結果當下就是因為他們堅持的這份誠心連死都不怕,才感得國王把他召見,對不對?然後國王就送給他們一大塊土地,一夜之間,你看變成大富人家,這個是誠心所感,真的是要誠心。
弟子承夢恭敬節錄 (仁 敬 師 父 審 定)
(十八) 清淨心布施感得清淨的功德
不管我們修布施也好,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是要發自內心不求回報,你自自然然在因緣成熟的時候果報會現前,而且不只是捨一得萬報,你根本就難以想像的,你真正誠心幫助一個人,改天因緣成熟的時候搞不好他為了你,生命都可以捨棄來回報你,生命是無價的,看你當時是用什麼心去幫人家,人家回報你的時候絕對超過你那一份心,有利息啊,要加上利息啊,這樣才合理嘛,合乎禮節嘛,肯定的。
所以我們種什麼因得什麼果,凡事都不離開因果,我們修布施沒有感得布施的果報是因為我們不懂方法,常常要聽經要學習怎麼樣用正確的心態跟方法,布施出去人家有沒有好好善用是人家的事,因為那已經不是你的了,是別人的因果了,你的已經圓滿了,你的布施的當下的心是清淨的你就是清淨的功德,將來就會有果報。
這東西布施出去已經不是你的你操什麼心? 人家好跟不好也是人家的事,要不然你就不要布施嘛,你不要布施那就還是你的,那你再去操心這個是還有話說嘛,因為你要知道怎麼樣去善用這些資糧,有因有果啊!你去操心是應該的,這樣子心才會清淨,沒有這份心那你乾脆不要布施,省得造業。
為什麼你要去懷疑人家有沒有把你好好的運用,把人家看扁了,是不是造業?人家接受道場接受你的供養出家眾接受你的供養,他也是為你轉布施轉做功德啊,人家做的也是義工啊,還要被你看扁懷疑那多倒楣啊,所以很多出家眾不願意接受供養他不要去惹這些麻煩,反正僧團到處有得吃有得住不用怕沒有道糧,何必要接受多餘的供養再轉布施,還要背因果。
但是佛陀規定“不行”你一定要接受供養要給居士有種福田的機會,你自己也要跟人家結緣,將來才有因緣可以度化別人,所以世尊才制定這個戒律用托缽的方式主動的去跟人家結緣,不是沒有飯吃,世尊那麼有錢有福報他幹嘛沒飯吃還去跟你托缽,所以大家要有恭敬心,出家眾不是沒飯吃。
弟子承夢恭敬節錄 (仁 敬 師 父 審 定)
(十九) 圓滿六度波羅蜜從布施做起
道場的義工領眾的人也都是發心,想要自己修行同時成就別人,所以都要懷著感恩的心去珍惜,要恭敬尊重人家的發心,而且要隨喜共同的護持,不要說你拿點錢去道場布施你很了不起,誰欠你,沒有人欠你,裡面每個人都是義工做的比你還多,所以如果不正確的心態來布施,不但沒有功德,還有造業,將來還要有這個果報,所以要學啊,不學你當然不懂,不懂你做錯了有沒有果報?有啊!你故意殺人跟這個無意中殺人都有果報啊,有輕重有差別,但是都有果報。
這個部份因為每一個人修行都是要,六度當中都是要從布施開始,所以很重要要好好用心去學習,布施真的做到圓滿了,「持戒、精進、忍辱、禪定」都在其中,最後就可以感得般若智慧的果報,布施是根本,最後的果報就是開啟「般若智慧」,那麼「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都是做為布施的一種具體落實的方法的一些原則,所以光是布施一條做到圓滿,前面後面全部都圓滿。
那持戒呢,三皈五戒、八關齋戒、菩薩戒、出家眾有具足戒,老和尚常常講的三個根,這個都是戒律,都要學盡量的學,那麼忍辱特別重要,忍辱就是「一切法得成於忍」,我們所有的功德如果忍不住,就修一輩子你修的再多全部都又漏掉了,等於沒修,所以要修「忍辱」這個也很重要,所以說為什麼說居士談不上什麼修行,我講一個例子給大家聽聽,什麼叫「修行」。
弟子承夢恭敬節錄 (仁 敬 師 父 審 定)
(二十) 一切法得成於忍
台灣有一個 “廣欽老和尚”他的徒弟有一個比丘尼,有一天就請求老和尚特別給她加持一下,她想要精進用功成就她的功德,老和尚就點頭答應,然後就沒消息了,沒反應。過了一陣子以後這個事情她就淡忘了,然後有一天來了很多達官貴人,因為廣欽老和尚是德高望重的大修行人,台灣很多人慕名而來。
一些官員啦,大富長者都來拜訪老尚,這一天廣欽老和尚就故意叫這個徒弟來做招待,當“知客師父”做招待,倒茶水啦招待客人,然後從頭到尾一直嫌棄她,「你倒這個什麼茶? 你這種茶可以招待客人嗎? 你這什麼姿態? 你這個動作這麼難看,你有出家人的威儀嗎? 」什麼都不對,怎麼做都不對,其實她都做的很好,故意挑剔她。
然後她就要忍耐啊!師長罵都不可以回應的,不可以頂嘴的,不是像現在在家人你罵一句他頂你十句,等一下還動手動腳的都有啦!所以沒得修啊,出家這個是基本規矩,沒有人敢頂撞師父的,師父再怎麼樣我們都不可以頂撞,看到了就是頂禮,這個基本的規矩,每一個人都要守。僧團的戒律是很莊嚴的,很有威德,不可以隨便侵犯的。
弟子承夢恭敬節錄 (仁 敬 師 父 審 定)
(二十一) 逆境是成就忍辱的因緣
你只要到僧團就是要守規矩,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都有輩份的要分清楚。各有各的輩份,各守本份,不可以沒大沒小,所以他怎麼樣罵她,師父沒道理啊,明明她做的很好,他一直亂罵一場,而且在這麼多人面前給她難看,她眼淚都快掉下來了,太難看太丟臉了,她一直忍住、忍住,「是,對不起」,然後就一直這樣子招待,最後忍了一上午終於把客人送走了。
送走了以後她就回寮房,自己包袱收一收打包,她也要走了,已經忍不住了。她就去跟老和尚告假,哭哭啼啼說:「師父我知道我不行,我沒有資格修行,我什麼都做不好,所以師父你才會這樣子罵我,師父沒有錯,是我的錯,我要回家自己懺悔、自己靜修。」因為她以為師父不喜歡她嘛,才把她罵這麼慘,嫌東嫌西的。師父就笑了,他說:「欸!奇怪了那天不是你來求我幫助你,加持你提升道業的嗎?」
她這個時候一聽才恍然大悟,原來師父是要給她真槍實彈,真實的場景,你看臨時演員都沒有付錢的啊!人家自己來的時候,來演戲演一場戲,這麼真實來成就你的忍辱功夫,對不對,這麼真實的,看看你有沒有通過,通過了你的功德就成就了,沒有通過至少你有一次經驗。
今天很難堪,多磨幾次你的臉皮就厚了,你現在罵我我也沒反應,以前我也常常被修理啊;在大叢林裡面有時候你做的不對,或者是你做的對他也故意要修理你,成就你啊!真的是愛護我們啊,如果你不是法器,然後或者是你如果不是沒有犯錯,人家也不可能也沒有機會來調教你,來調整你,確實是這樣子,會很感恩。
弟子承夢恭敬節錄 (仁 敬 師 父 審 定)
(二十二) 感恩逆境成就忍辱的功德
當我們自己真正成就這種忍辱的功德的時候,我們內心真的只有感恩,對這個對象來找麻煩的人,因為都是很小的事情,他不是真的要跟我們結冤仇,他也是就事論事啊,所以我們內心得到這種功德的時候,我們真的很感恩。有這樣的一個場景,真真實實的來成就我們,內心種種的一種感受,這個才是能得到真實的功夫。
那這種機會你去哪裡找? 在家很難有機會啊,所以說一般來講出家才有這個修行的因緣,而且僧團你還要能待得住,你功德才能成就,不是一罵你就跑了,那沒辦法你不是法器,那你就回家修福吧,所以要受十方供養沒那麼簡單,這個十方的飯不好吃啊,你要真正能修忍辱,人家對你的調教,你要能接受。
所以底下這個精進「精進波羅蜜」,真正來講能夠出家修行才談得上是「精進」,那在居士來講只要每天長期的共修不間斷也算精進,以在家的標準這樣也可以,不用說每天累的半死沒辦法好好的做功課,做很長的時間功課沒有關係,只要你的定課不斷,共修不斷也算是精進,“不退”你就能夠“進”那就是“精進”了,以居士的標準這樣就很好。
那麼「禪定波羅蜜」呢,我們這兩天會講到拜佛「瑜迦拜佛」,我們修其它的禪定我們都修不來,可是我們學這個「瑜迦拜佛」可以得到禪定,“不求不修”但是自然會得到這個「禪定」的功夫,這個我們明天再學習。
弟子承夢恭敬節錄 (仁 敬 師 父 審 定)
(二十三) 老實直心才是真正善根人
那麼這個「般若」呢「般若波羅蜜」啊,「般若」是真正的智慧,現在一些聰明人都沒有智慧都自以為是,所做出來的行為都是不恭敬三寶,不腳踏實地,老是挑人家的毛病表現自己的聰明,那個都不是智慧,真正的智慧是像一些老實人。
像有一個人在「淨土聖賢錄」裡面有記載,這種人真正的有智慧,她沒什麼文化她姓「姚」、「姚婆」,有一天剛好有因緣遇到「范婆」,她的鄰居姓「范」,勸她念佛,她很有善根,雖然什麼都不懂沒有文化,可是這個緣一遇到馬上很老實,很虔誠的念佛。結果沒有多久就把「阿彌陀佛」念來了,身體很好,阿彌陀佛現在空中跟她講:「要來接你往生了。」
她一聽: 「這麼快喔!好啊、好啊! 阿彌陀佛你等我一下喔,我去跟范婆道謝,因為是她介紹我念佛的,等我一下喔,不要走喔!」然後她就跑去趕快急急忙忙跑去跟范婆道謝。范婆一聽,你這麼快要走啦,好!我送你一程,她也就跟著跑出來,她說阿彌陀佛在外面等我,然後兩個人就去了,對著空中,阿彌陀佛還是在那邊等,然後范婆就跟她再見,站在那邊送行耶,她就這樣站著往生。
你看她沒有什麼文化,可是她的所作所為“下下根人有上上智”。她的行為表現出來的是有智慧的人,所以她能感得這樣殊勝的果報,阿彌陀佛一來接她,無病往生、無疾而終,而且往生馬上成佛。一成佛什麼智慧都圓滿了,這一種人道妙暗合是真正有智慧的人,我們要跟這種人學。
我們平常最看不起的人就是真正有智慧的人,我們自己以為自己很聰明,其實自己是一點智慧都沒有;剛好相反,你沒有學佛沒有聽經聞法哪裡懂得這個道理啊!所以真的要發勇猛心,要謙卑,然後要從 “恭敬心”,有那個“恭敬求法的心”,法來到你面前,也才能夠入到你的心。
好,我們今天時間到,先學習到這裡。阿彌陀佛!
(第二場完)
弟子承夢恭敬節錄 (仁 敬 師 父 審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