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Image
(一) 修道人目的在跳脫三界,解脫為目標
(一)修道人目的在跳脫三界,解脫為目標

 

請掀開經本,第一頁,我們從法會聖眾這一品看起。

 

  尊敬諸位法師慈悲,尊敬的諸位大德同修慈悲,今晚由學生玫萱習講,不妥之處懇請惠予批評指正。

 

  上一次我們學習了佛教的起源歷史,以及本經的弘傳經過,也透過了經題的學習,了解到本經的修學綱領,以及圓滿的修學成果。只要我們肯老老實實,依照經題上所講的,清淨平等覺這個修學綱領下手,就必定可以獲得圓滿無量壽莊嚴的佛果。

 

  今天我們就要開始學習經文的內容,夏蓮居老居士在會集本經之時,把它分為四十八品,在這四十八品當中,又依照經開三分法,總共分為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這個判法是由東晉道安大師所創立的,後人們稱之為彌天高判。我們多數的佛經都是依照這種方法來劃分的。

 

  本經前面三品的經文是屬於序分,是相當於一篇文章的引言部分,從法藏邊弟第四到菩薩往生第四十二,這三十九品經文是正宗分,這就相當於一篇文章的主要內容部分,最後面的六品經文,從非事小聖第四十三到文經獲益第四十八這是流通分,是全經的重點總結,也是佛囑咐大眾要負起弘揚流通本經的責任,使正法能夠久住在世間,在一般文章中的序,通常都是請別人寫的,而佛經的內容,佛經的序文本身就具足的。

 

  本經的序分很長,初二品是屬於通序,也就是正信序,這是每一部經上都會有的序文,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信聞時主處眾,這六種成就。一部經如果不具足這六個條件,那麼法會就不能夠圓滿舉行,就像我們開會一樣,一定要有時間,地點,聽眾,主持人等等,所以這六種成就,確實能夠證明這部經是釋迦牟尼佛,祂老人家親口宣說的。因此,通序又叫做正信序,這是能夠讓聽者對於這部經的出處能夠深信不疑,進而增進修學的信心。

 

  第三品是別序,也就是發起序,這是講的本經的發起因緣。別序的部分,每一部經都不相同,原因是因為當時講經的原因,都各有不同。就像本經,就是因為世尊放光現瑞,而引起阿難尊者代替大眾請法而說的。像阿彌陀經,是沒有人祈請,佛不問自說的,這就不同了。本經末後的流通分內容也很長,有六品之多,這是因為佛不斷地囑咐大眾要廣為流通這部經典,所以有本經的架式看來,確實有華嚴,法華的架構。不像一般的經典,序分和流通分都十分簡短,我們先來看第一品的品題:「法會聖眾第一」。 法會指的就是釋迦牟尼佛的講經的大會上,聖:指的就是聽眾中的菩薩和聲聞等人,眾:指的是一般的人天大眾以及其他方世界的菩薩天龍八部等等。

 

  這一品法會聖眾,主要就是介紹當時親自參加世尊講無量壽經法會上的聽眾,祂們踴躍殊勝的狀況。詳細內容請看經文: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一切大聖。神通已達。

 

  到這裡是一小段,這就是前面所介紹的六種成就,如是是信成就,是一般佛經的開端,如:就是表真如本性,也就是宇宙現象的本體。宇宙間一切的現象就是由真如本性這個本體所顯現出來的,如是就是如是說,就是說由這個真如本性所變現的宇宙萬象本來就是這樣,世尊祂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法就是如是說,如實宣說。祂並沒有增加一點,也沒有少說一分,祂只是原原本本地把宇宙間的真實現象,一五一十的為大眾說出來而已,所以是用如這個字作代表。

 

那麼落實到本經呢,「如是」這兩個字是屬於代名詞,也就是專指這部無量壽經,因為這部無量壽經的內容講的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接著我聞,就是聞成就。我,是阿難尊者的自稱,聞是聽聞。如是我聞這四個字合起來講,就是說以下我所要複講的這部無量壽經,是我,阿難親自聽佛所傳授的,佛當年講經說法都是口傳,當時並沒有留下任何的文字記錄。

 

  那麼本經的內容都是由阿難祂親自聽佛口傳的,所以就用我聞來作證明,所以這兩個字也有表示師承的涵義。一時,這是時成就,簡單的講,一時就是佛宣講無量壽經的那個時候,也是指與眾生感應道交之時,它並不是指單指某一個特定的時間。佛是主成就,指的就是當時法會上的主講人,本師釋迦牟尼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當中,這是處成就,指的是講經的處所,王舍城是當時印度十六個大城市中的最大都城,也是政治、經濟、文化的重心。是當時印度最發達的地區。

 

  耆闍崛山這是梵語,翻譯成中文的意思是靈鳩山,也就是我們經上常常講到的靈山,這座山,在王舍城的郊外,風景十分優美,是王舍城周圍全山當中最雄偉壯麗的一座山峰。佛在此山說法就是表這部經典,這個法門,是一切經中、一切法門當中最為殊勝的。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這是說與會的大比丘眾,總共有一萬兩千人,比丘是梵語,是佛出家弟子的通稱。一城中文有三種涵義,就是祈士,破惡,佈魔。祈,是祈求。士,是中國古代社會裡面地位最高的,是受到大眾景仰的人,他是非常有學問而且道德非常良好的人。而比丘之所以被稱為祈士,那是因為他們是內祈求佛道,以長養慧命;外祈食物,以長養生命,以維持生命。所以他們不以經營事業來維持生活,而是專心一意的修學佛法,救度眾生。但是主要的目的,還是藉由祈食這個因緣,來對治自己的憍慢心,來成就道業。第二個涵義,破惡,這個惡是指。身心種種的煩惱而言,出家人是以勤修戒定慧來對治貪嗔癡,以便能夠達到了生死的目的。所以比丘又有破惡的意思。第三是佈魔,這裡的魔指的是六欲天的天魔,祂的憍慢心、忌妒心很重,時時刻刻祂都想要控制別人,希望一切的眾生,永遠都當自己的魔子魔孫,不要離開祂的統治。

 

  可是修道之人,他的目的是在跳脫三界,以解脫為目標。於是呢,就和魔王有了牴觸了,因此魔王對於真正有道行的比丘就會心生恐怖,這就是佈魔的意思,第三種這三種是講比丘的涵義。但是本經講的是大比丘,可見得不是指一般的比丘。

 

  這個大有兩種解釋,第一是回小向大,小指的是小乘法,大指的是大乘菩薩法。他們原本是修小乘法的比丘,現在發大心開始修學大乘菩薩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菩薩比丘,第二是胎機賢本之大,胎機就是示現,賢本就是開顯自性,他們原本就是已經見性的大菩薩。現在呢,是示現比丘身來度眾生的,這兩個意思都顯示出他們不是一般的聲聞比丘。換言之,都是深大解,破大惡,證大果的大乘菩薩比丘。

 

  萬二千人俱,俱是聚集在一起,像這樣同集在一起的大比丘有多少人呢?一萬兩千人,我們通常在經中看到的,佛的常隨眾都是千二百五十人俱,而這次法會則有一萬兩千人,如果再加上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千人,清信女五百人。合起來就是兩萬人。由此可知,這部經,這個法門的殊勝,也正是顯現了這個法門真是非常的契理契機。

 

  一切大聖神通已達,這是一般讚歎大比丘的話。我們知道小乘四果阿羅漢就已經是了生死出三界,入了四聖法界的聖人了。那麼這裡講的大乘,指的是什麼樣的人呢?嚴格來說,是指大乘菩薩,大乘的地上菩薩,佛在經中講的三賢十聖。十聖,就是十地菩薩,祂們都是法身大士,都是的分證佛位大士,現在是示現比丘相,來幫助釋迦世尊,在世間教化眾生,所以祂們都是神通已達之人,這裡的。

(二)五位上首菩薩代表
(三)每位上首菩薩的表法殊勝之處
(四) 普賢菩薩的德行介紹
(五)普賢大願的標準層次最高
(六)大菩薩所契入的三種解脫門
(七)菩薩就要發大慈悲心來幫助一切眾生
(八) 於諸衆生.視若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