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論講記
- 2001年於新加坡淨宗學會弘法培訓班習講無量壽經_法會聖眾第一_玫萱習講(仁敬法師)
- 2004年於台中生命電視台主講_釋教三字經節錄
- 2010年馬來西亞_四十八願要義講記
- 2010年馬來西亞_觀無量壽佛經要義講記
- 2010年馬來西亞主講 佛說阿彌陀經要義 講記
- 2010年馬來西亞_印光大師文鈔 講記
- 2011年印尼北干圓緣寺_無量壽佛經要義
- 2011年馬來西亞_觀無量壽佛經 上品上生章 要義講記
- 2012年淨土教道次第廣論班課前預習教學文章
- 2012年馬來西亞_淨土教道次第廣論大綱要義
- 2013年馬來西亞古來_隨師行佛門弟子規
- 2013年新加坡_隨師行佛門弟子規 講記
- 2013年印尼北干_隨師行佛門弟子規 講記
- 2013年馬來西亞麻坡_隨師行-佛門弟子規要義
- 2013年加拿大多倫多_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 講記
- 2014年印尼北干開示_佛說阿彌陀經要旨深意
- 2014年美里居士林開示_佛說阿彌陀經奧旨深意
- 專題講記
- 佛一
- 釋愛(仁敬)比丘尼以佛法觀評時事
- 2010年馬來西亞_念佛超度及助念之方法 講記
- 2010年馬來西亞_瑜伽拜佛的功德與實效分享 講記
- 2010年馬來西亞_淨土思想研討班的研討方式與原則要義
- 2010年馬來西亞_瑜伽拜佛的方法與修行之道 講記
- 2012年馬來西亞_往生信心成就的心境略談
- 2012年馬來西亞主講_三時繫念要義
- 2013年新加坡南普陀寺_當下離苦得樂的方法
- 2013年馬來西亞_如何建立必定往生極樂成佛的信心
- 2013年馬來西亞麻坡_食存五觀 講記
- 2013年加拿大_教授瑜伽拜佛 講記
- 2013年多倫多_精彩現場佛學答問
- 2014年新加坡_藥師琉璃光如來之十二大願與西方極樂淨土相應之處
- 2014年埔里淨塵精舍 當下建立往生信心的要門講記
- 2014年馬來西亞_石山佛教會開示
- 2015年巴西美景巿芒果樹國家公園講座_ 身心靈的淨化與環保
- 2015年武漢蓮溪寺_對僧眾法談參學心得
- 專修淨土十六年的心得報告
- 2015武漢孝感蓮台寺佛教機基地佛七開示
- 2015年巴西聖保羅彌陀寺_念佛成佛的成就關鍵
- 釋愛-仁敬法師主講2019年9月6日馬來西亞昔加末八關齋戒佛學問答
- 釋愛-仁敬法師主講2019年新加坡_啟發本能大愛的實境練習
- 釋愛-仁敬法師主講2019年9月28日馬來西亞昔加末開示問答
第一場
(一) 聽經聞法的態度
尊敬的會長慈悲,尊敬的諸位大德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
上個星期末學在北馬大山腳淨宗學會和大家共同學習,當時我在那裡有提到我們芙蓉淨宗學會,提到什麼呢?提到我們芙蓉淨宗學會的同修出席聽經這個態度。
在我所結過緣的十幾個將近二十個馬來西亞道場裡面,看人家是排行第二的,第一名是誰呢,當然就是大山腳,站在這, 第一先讚歎他們,但是這是也有依據的, 他們真是第一名。
這個請師的儀式,請師的人, 看到至少有十八個人到二十個, 排成兩列,那讓我回想到,我在居士林起講那種氣勢。我說你們這裡是小一號的居士林。
而且在這個禮佛三拜開經偈之前,同修就已經坐到滿滿的,大家都提早到,整個聽經的氣氛非常好。那裡才成立四年多,這個可能初學道心比較堅固,學佛一年佛在眼前。
但是我們芙蓉同修也是非常不錯,跟他們提到, 我說為什麼芙蓉是第二名,因為這個比起其他的學會啊,學會大概開講半個小時以後,還有人陸陸續續的進來,但是我們芙蓉這邊, 分成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禮佛三拜出場之前,也不錯大概有三分之二的同修已經到齊了,然後三拜完走到講台上坐定眼睛閉上, 要先靜心嘛, 那麼等到眼睛張開,哇! 後面都滿了,分成兩批也很不錯啊。
其他的地方這個氣氛就差很多,那我講的其他地方可能多半都是一些老學會,真的是學佛三年,佛化為雲煙,所以能不能夠得到這個聽法修行利益, 從這些細節就能看得出來。所以我們這裡的同修很有福報,因為我們平常, 你看很有精進誦經。這個學會有一次連續誦個十幾部,十六部,兩天把它誦完,誦十六部《無量壽經》, 這麼大加持力啊! 能夠保持大家道心不退。
要不然的話, 你看我們這裡馬來西亞同修福報那麼大,經常有法師來講,那麼法師見多了, 經聽多了,人就覺得不稀奇啊,很容易失去那一種恭敬心,不懂得珍惜。除非說真的是平常保持用功的這種節奏,然後自己也真的能夠從過程當中得到樂趣。那這樣的話當然是道業不斷增長。也不是每一個人越學越退轉,那個就是平常沒有精進用功, 甚至於初學的時候, 心都不是很真,那十之八九會退。
那麼現在因為,末學從今年開始接下來也要忙著一些道場裡面的事情,以後在跟大家結法緣時間,在其他地方安排可能兩天到三天,所以我們這一次也安排三天課程。三天啊, 其實對我們同修來講已經得到很大利益,因為大家平常都能夠保持定期的精進用功,那麼偶爾再有法師來再給大家打打氣,大家共同切磋其實這樣就足夠啦…
弟子志祥恭敬節錄 仁敬師父審定
(二) 往生淨土上品上生人人有份
那這一次我們要學習的這個《觀經上品上生章》,這個延續我們之前,上一次我們來學習,到這邊結緣, 我們有談到四十八願,有談到善導大師的思想,當時很多同修,聽了都對往生有信心。
現在在幾個月之後, 現場做一個問卷調查,往生有信心的人請舉手。不要客氣,啊! 都退來啦! 上次有舉手,我已經忘記了,我記得去年來馬來西亞這邊很多學會,第一天來大家都沒有信心,聽到最後一天哇!十之八九都舉手。
那一次已奠定基礎, 至少對於往生信心已經提升了,這一次我們繼續學習這個《上品上生章》,主要目的是提升對我們往生品位上的信心,不要再想…哎呀, 如果我能夠下品下生就阿彌陀佛,這個觀念也是有待調整,只要我們觀念正確啊,我們修行真的可以心想事成啊,如果你小心小量對自己信心,對法的信心不夠 ,那你得到果報就很小,這個觀念也有必要大家做一個研討。
那麼希望這三天講程當中, 可以幫助我們同修每一個人,不但往生有信心而且都要能夠上品上生,不要聽到心理想, 哎喲, 我想都不敢想,如果達不到這個目標…我們這一次講,講經就沒有多大意義了, 就是要我們可以得到這果報,我們才要聽嘛!才要學嘛!這個道理跟世尊示現在這世間, 跟我們講三藏十二部是一樣的,衪講的每一部經的內容肯定都能讓我們娑婆世界眾生得到利益,衪才會講。
關鍵是我們懂不懂得吸收,去理解, 用正確的方法學習。所以首先大家期望,哎呀,這三天聽完我就要上品上生了,先把障礙排除,你若想…哎呀, 我想聽聽結結緣,你恐怕等到你開始覺得自己能夠得到上品上生利益的時候,這個講座已經要結束了。那時候回想聽的內容,恐怕已經記不起來。
所以我們第一天開始,我們就要豎起耳朵,而且要發大心要得到最大利益。這個因緣很難得,因為這個經文本來不想講,因為上一次,去年主要跟大家一起學習《無量壽經四十八願》, 那麼四十八願,如果能夠聽懂了, 能夠掌握了, 其實往生就有信心,那麼這個往生信心其實就夠了,其他學不學也沒關係。
所以接下來行程,像我這個接下來一個月的行程,一直到明年,都跟大家講戒法。往生有信心之後我們就要從戒律開始打基礎,在不斷從這個根要紮穩,所以這個《上品上生章》,我原來不考慮講的。
為什麼? 它是一種在修學我們淨土法門理論跟方法上面更深入更提升,那這個東西, 如果大家對這個教法,我們淨土教法沒有基礎的人聽了,會可能覺得比較…因為理論性的東西比較多,不一定聽得懂。但是我會盡量把它淺白,淺白讓大家聽得懂,可是因為它是針對理論跟方法去研討,所以大家要用心的聽比較能夠聽懂。不過還好之前,我們一些老菩薩,這個很多觀念都很好哦, 我們這裡的同修基礎打得很好。所以我們這一次學習應該也是蠻契合大家基礎。
弟子志祥恭敬節錄 仁敬師父審定
(三)萬緣放下才是真正的大修行人
那麼上個禮拜我還在大山腳結法緣的時候, 剛好有一個同修從新加坡傳簡訊給我,他跟我傳了老和尚最近三月十號在韓館長的往生紀念法會,他有公告一首偈頌,那麼他傳簡訊之後打電話來,那語氣很緊張啊,跟我說叫我要趕快看,如果有什麼話要跟老和尚講要趕快呀! 時間不多啦! 我說有這麼嚴重嗎?
就趕緊細細的看老和尚最近公告這首偈頌,當時我看了以後,我也確實很有感受! 去年底…每一年老和尚例行來新加坡,那這些歡迎會、歡迎宴我也有參加。那麼當時大家都在傳啦…就是那一陣子,大家傳老和尚說過完年就要往生啦。
所以那時候同修都很緊張,而且都好像世界末日要來的那種氣氛,很多同修是非常激動,可是我一聽到這個消息我心裡想不可能的,老和尚不會那麼快走,過完年就要走,開什麼玩笑,我一點也沒起心動念,他果然在那歡迎會,歡迎宴上老和尚表明不會走,他經還沒講完。
但是這一次同修傳給我這個偈頌啊,我特別有感受! 它不是說馬上要走啦。但是他這種心情啊,這個偈頌當中。這種心情突然覺得讓我很正式去看待它,所以我在這裡也把它提出來,讓同修一起分享:「虛度八十五,來日已無多。學佛六十年,演教五十三。發心續慧命,華嚴與法華。大經解演義,供養有緣人。世出世間法,看破悉放下。謝絕於眾緣,專念彌陀佛。求生清淨土,一切皆成佛。尚祈鑑愚誠,是我真蓮友。淨空謹白。」同修聽到這首偈頌有沒有感覺?
我們是不是老和尚真正蓮友啊? 特別是偈頌前半段就是說明老和尚目前的狀況,今年已經八十五歲啦,那麼他學佛時間以及他的弘法重點《華嚴》與《法華》、《大經解演義》。這個代表《華嚴》跟《法華》就是代表大乘一切經典,老和尚一生大乘法經典,幾乎都講遍啦。最後回歸到《大經解演義》,以大乘法來供養有緣人。
那這個是前半段,後半段讓我覺得他「世出世間法,看破悉放下」,這個一方面勸我們要趕快萬緣放下,一方面也是他自己的心境。這是我的感覺啦,當然要問他本人比較清楚,但是我看了就覺得,當時老和尚會想到寫這首偈頌的時候或許有什麼因緣,讓他特別感受到,所以世出世間法,他都要能夠看破悉放下,都能夠看破放下,所以「謝絕與眾緣,專念彌陀佛,求生生清淨土。」
弟子志祥恭敬節錄 仁敬師父審定
(三之一)萬緣放下才是真正的大修行人
這裡可能是一種心境啊! 我們常常也會,我自己都會常常生起這種念頭。哎呀,世間真是五濁惡世啊! 雖然我們看到一切境界, 我們都可以空觀, 可以提起這個空觀,所以呢即使逆境當中啊! 我們也不至於會生太大的煩惱。
可是確實在事相上我們所看到的, 不管是人心、環境,幾乎時時刻刻都是讓我們感受到很失望的! 所以這種心情常常都會生起的,真的想要萬緣放下! 然後謝絕與眾緣,專心念彌陀佛! 我們這個看破放下,看到這個世間一切法,看破了、因為感到失望什麼都不值得留戀啊! 沒有一樣是真的,都是虛假的。
但是幸好我們念佛人內心有依靠,這個對外境不留戀,不執著一個妄想,我們心還有所依靠。那麼可以一心一意專念彌陀佛,求生清淨土,我們還有一條解脫之道,這個真是不幸中的大幸。但是這種心境, 這個部分要能夠形容, 很難講得出來,我自己有幾分體會。
這種…處在這種心境大家有機會去看看這個偈頌,這是什麼的心境? 一種對這世間,如果能夠看破,你怎麼能夠看破呢?如果你現在是沉迷在五欲六塵一種非常躁動狀況之下,你不可能看破,你一直執著呀!一直覺得還有什麼追求,有可以追求的東西,你不可能看破。
你肯定不可能看破,如果能夠看破那你當下已經看清楚了這世間的五濁惡世,而有一種不得不看破放下的心境,這是個怎樣的心境? 絕對不是美好的吧! 但也很清醒,覺悟的狀態! 那麼真正要得到解脫快樂那是後半段啊! 那就要真的專念彌陀佛,求生清淨土,我們才能夠得到圓滿的一個淨境。
你們現在還沒有走,即使內心解脫、理上解脫,事相上還不圓滿,每一個人的處境,不只是老和尚, 更何況我們沒有像老和尚內心那麼解脫啊! 我們理事都很苦啊,都不圓滿啊。所以這個是我們現前處境,我們要真的是用一種非常認真的態度來看待老和尚對我們這段提醒。
我們真的是不是老和尚蓮友,哦..真正蓮友! 看我們的心行跟老和尚,我們的心境跟老和尚相不相同? 如果是那我們算是老和尚法子啊! 法子不一定跟在身邊啊,出家在家只要我們的心行跟師長相同,我們都是傳法的法子,所以我看到這一段以後,哎呀, 我特別的感受很多啊!!
弟子志祥恭敬節錄 仁敬師父審定
(三之二)萬緣放下才是真正的大修行人
這幾天講完之後,我會到麻坡,有機緣我也要發心錄製,我要錄製一片光碟,到時候也要呈交老和尚看過,也表示我們做學生一個的學習報告,一方面也希望老人家能夠感受到, 我們其實很多同修除了希望老和尚能夠長久住世之外,也希望他老人家能夠對於他這個弘法,一個教化成果讓他能夠稍微寬心一點。雖然我們業障深重,修學不是很得力,其實很多同修都是很盡力提升自己,很希望把修學的成果能夠供養老和尚。
那麼最重要是自己真正,再透過這些師長的加持,能夠讓我們得到內心乃至於行為得到很大的提升和轉變,不是聽一聽就算了。你看這個偈頌,如果你再不斷好好看五遍十遍,那個體會是不同的,會很感動。特別是你看我們老和尚,他情願講佛六十年,演教五十三,我們這樣輕易看過去。
六十年啊還沒有到呀! 而且有這樣的成績啊,這個都是血淋淋,都是一路走來,都是有血有淚呀,沒有那麼簡單啊,因為我自己修學過程啊也跟老和尚有一點類似。我們老和尚一生當中你看,推崇泛泛的人很多,誹謗的人也很多,那這個世間都難免的,沒有一個高僧大德,沒有被誹謗過的,為什麼物大招風,這個世界就是如此。
那我自己畢業之後也也是常常跟大家結法緣,還有參學,我不是溫室裡花朵,有福報也不敢想! 盡量多鍛煉,所以真的是,修學越久越能夠體會到他老人家的這個修學的一種過程,真的是讓我們生起尊敬。
我感覺到老和尚真的是非常偉大,內心的一種…除了自己又能夠內心不著相,才能夠面對這麼多風浪沒有被打倒,那麼同時還要發菩提心,你看現在眾生多難教,對眾生付出,不要說他要回報,不反咬你一口就不錯,一生起煩惱,哎呀, 都是老和尚都是師長的錯,他沒有給我教好,還會有這種人,很多啊! 所以眾生呀, 誰敢度眾生?
我們都不敢發心度眾生,眾生很恐怖,自己沒有能耐,這個沒有辦法的! 眾生不是故意的,煩惱太重了,自己是隨著業力無可奈何啊! 這個我們很清楚。可是事實上我們真的教化眾生? 不容易, 那老和尚堅持這麼久,所面臨到這種逆境是我們難以想像。我們只能稍稍體會這一點點,所以真的是越來越感受到老和尚的慈悲也很偉大。
弟子志祥恭敬節錄 仁敬師父審定
(四)發心利益眾生
那麼為了具體看到這首偈頌之後,具體想要更加一份行動來表示一個精進這種道心,剛好我們今年初的時候,我們在芙蓉地區,也買了一塊地,山地在山上一塊地,有六畝地,我真好想閉關念佛,不敢講要閉關、禁足,禁語念佛。這個念頭去年底差不多就生起,有時候我也跟其他學會同修有提到這個想法。
再加上老和尚這一個偈頌,這樣一種公告,這種決心就更強烈。去年我也講到老和尚2012年12 月22 號,他就要走啊,叫我們同修啊,把那日期定在我們預知時至的日子,就從那個時候就開始盤算,哎呀, 這兩年倒數計時啊。
我要怎麼去過這兩年,那真正的行為當然要禁語念佛,這個是最精進最圓滿。在家人最容易做到,可是也盡量朝這個方向,這個是真正精進方式,那有了這個念佛跟打算以後,這個緣, 這個助緣就很快現前。
所以這年初我們就在有人發心啊,我們就在芙蓉這個地方買下這塊地,現在在建設,那到時候應該不用多久半年一年,我們就可以局部開始來應用它。原則上我們都是平常禁語念佛,真的死心塌地,萬緣放下,等待阿彌陀佛來接引。
那平常假日,因為要照顧到那些初學的同修,根性還沒成熟同修,我們也會有這個朝山,三步一拜,這個還沒有根熟同修表示業障比較重啊,也要跟著大家朝山拜佛消業障,這個是偶爾,本來在假日上,所以如果有因緣的話,就跟著我們會長三步一拜,朝山禮佛。
那麼這個地方啊,這個同修,我們馬來西亞這個地方因緣,也簡單說明一下, 也是我們這個馬來西亞的同修,去年因為聽到了,聽了幾次我們所講的善導大師的開示,對於往生生起了信心,那麼也進一步發心要利益更多人。
已經真正有信心的人,他在生活當中沒有辦法一心念佛嘛,所以就發心,我們就可以提供這樣一個環境助緣,讓大家有一個能夠真正精進用功萬緣放下,這個精進用功的一個環境,那麼他就希望由我帶領,因為只跟我結緣嘛。
弟子志祥恭敬節錄 仁敬師父審定
(五)荷擔如來家業
但是目前暫時我先就是接下這個擔子,因為原來我是不願意承擔領眾,道場領眾的工作。講課我已經忙不過來啦,那但是我經過一段時間觀察,就發現他是真有心要做這個事情,我們也不要斷了人家修福成就利益大眾這樣一個心啊。
所以我先就記下來,不過我現在還是在觀察,因為希望說能夠由比丘法師來真正領導而且最殊勝,因為根據佛陀制戒的教法上來講,佛教僧團應該由比丘來領導那是最殊勝,如果沒有比丘,那就由比丘尼,如果沒比丘,比丘尼,那才有受菩薩戒居士大德來領眾。
為了整體的考量,整體的莊嚴性,我們要讓這個佛教,這個出家僧團能夠永久住世領導,僧團就是代表佛住世傳法,所以這考量到整個莊嚴性啊! 我就沒有這個念頭,那麼第一個我想到的理想對像,就是鍾茂森博士。如果將來有因緣,可以禮請他擔任我們的主持,那多好!
但是大家不要想他是居士哦,我去年10月到香港去探望老和尚,當時也遇見他,因為我們10年前就認識啦,也結過一些緣,那麼當時看到他頭髮剪得很短,大概剪到兩分頭這樣,我嚇一跳,我說: 你準備要出家啦! 我是隨口一講,沒想到他點點頭,那如果這個因緣成熟,哎呀,將來他出了家就是比丘,受了戒就是比丘師父。
那如果他有因緣來到這裡,那我們芙蓉的地區的這個同修就更有福啊,可以究竟親近。這個吉隆坡有位蔡老師,那芙蓉還有一位鐘博士,哇,你看你那裡福報就很大! 不過這個是一個念頭啦,因緣成不成還不一定,可是我們起了這個念頭之後就是一切有佛菩薩來安排。
弟子志祥恭敬節錄 仁敬師父審定
(六)楷定古今《觀經四帖疏 》
那這三天我們要學習的是《觀經上品上生章》,這一章的經文我們會在這三天當中都可以學習圓滿, 文字不多。那麼同修可能對這個內容比較陌生,過去老和尚都有講過,但是因為老和尚主要是弘揚《無量壽經》,那麼對這個《觀經》內容,大家如果沒有聽過的,那大家不要覺得說,那是不是那裡不一樣,要能夠了解到這部經是幫助我們提升,如果內容都差不多,那就沒什麼好提升。
這個心態大家要瞭解,更何況,我們要依據的是善導大師四帖疏來學習,不是依據我的的意思,我不敢有任何意思,四帖疏是解釋這部《觀經》--《觀無量壽佛經內容》,那麼這個四帖疏它本身裡面就有很多觀點跟其他宗的祖師在解釋淨土理論修法就有很多的不一樣,所以大家聽了以後,如果跟我們過去所聽到覺得好像有點不太一樣,那大家不要說是我講錯了,是善導大師意思。
那他這部疏叫作「楷定古今」,古大德都把它尊重如經,把它當作經典來恭敬學習,那楷定古今就是說,他就是要釐清其他宗祖師解釋淨土經論的觀點,如果有錯誤的或者有不圓滿的,把它修正過來。所以才叫楷定,楷是楷正,楷定作一個定論,決定性的定論,標準答案。那麼他寫這部疏的目的是這樣子,所以當然裡面會有一些觀點跟其他宗祖師不一樣。
弟子志祥恭敬節錄 仁敬師父審定
(七)《觀經》真正核心修法
那我們過去所聽到的,老和尚講的有時候他會根據不同的註解,比如根據天台宗或者是華嚴宗、唯識不同的宗派角度註解來講,就有不同的講法,老和尚也是依據祖師大德的論著來講,也不是他自己的意思,述而不作所以大家聽法要客觀,這樣的話你才能夠增長智慧。
比如說聽一聽…為什麼越聽越多越矛盾的地方,那真正學通以後,我們就知道淨土三經:《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跟《觀無量壽佛經》,其實它的核心的理論修法完全一樣的。其實本身是沒有矛盾,如果你沒有學通,那你只是看表面文字,那真的有些真的不一樣。
比如說我們覺得《無量壽經》最簡單,一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那麼《觀經》就很難在修觀,其實不是,你要修觀也可以嘛! 十六觀隨便你修,但是它不是《觀經》真正核心修法,《觀經》真正核心修法也是念佛,也是「持名念佛」,那這個事情只有善導大師他講的最圓滿最清楚,那其他宗的祖師就沒有講到那麼細。
所以其實《觀經》有兩個宗旨,一個修的是念佛三昧,一個修的是觀佛三昧,這兩種都可以,都是觀經的宗旨,修學的宗旨。那我們要學的,我們真正要把它這個找出來的重點,就是持名念佛這部分理論跟修法,來幫助我們達到上品上生這個目標。那麼這個也只能夠依據善導大師,他的講法是最圓滿,其他宗祖師沒有講到這部分。
其他宗祖師講的《觀經》都是教我們修觀,修十六觀我們那裡修得來啊,一觀也修不成啊! 第一觀修日落全圖,日觀呀,觀想這個夕陽西下的太陽吊在空中,你就一直看著那太陽看到入定,那再來水觀、地觀,觀想整個大地像琉璃一樣透明等等的,那這個我們修不來啊,所以這個部分也是要跟大家釐清,先解除對《觀經》誤解,不是要修觀。
弟子志祥恭敬節錄 仁敬師父審定
(八)祖師傳心法
那麼再進一步,我們要掌握真正的修法-持名念佛這部分,那老和尚也有講過,這一次會場也特地去印了這個老和尚的講記,《上品上生》的講記,那麼老和尚裡面也講到,這個三部經啊,《無量壽經》就好像是淨土的這個概論,它裡面介紹很詳細,所以他特別提倡這一部也有道理的,讓我們學的人對淨土法門整體狀況了解的很清楚,為什麼會有這個法門。
然後阿彌陀佛當時他怎麼發願,怎麼修行所成就的依正莊嚴講得很清楚。所以淨土經論以《無量壽經》為根本,它是整體最重要的部分,那麼小經就是《阿彌陀經》,那就是濃縮精華,那《觀經》呢,《觀經》它是針對理論跟修法,怎麼樣往生到極樂世界去,那麼往生的理論能夠更深入的部分,只有《觀經》講得清楚,所以《觀經》沒有學一樣可以往生,這個只要依《無量壽經》。
可是如果你要把這個理論跟方法掌握更圓滿,那《觀經》一定要學,所以這個善導大師啊,他在證得念佛三昧之後去親近道綽禪師,老和尚講一生講觀經兩百遍這位大德,他親近他十年,傳給他的心法只有一句,講破不值錢,祖師傳法往往是一句就不得了,傳給他什麼心法,我現在替他傳給你們。
真正淨土法門的理論跟方法你要能夠完全通達,要如何通達,如果你學只有學一部那不可能通達,除非你是再來人,真正要通達,你就要三部經合起來看,三部經其實就是一部,那你有一部沒有學到,那就是一部當中一部分的部分沒學到啊,那你怎麼通,通不了啊。
弟子志祥恭敬節錄 仁敬師父審定
(九)通達《觀經》理論
如果是完全依其中一部,那麼只要你聽話,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那麼肯定個個可以往生。可是你要只有依據一部經的一個內容文字,你要去推敲它的理論跟方法,掌握非常微細那是不可能,我們自己沒有智慧,那是不是要透過經文的講解? 那麼這個部分就是在《觀經》,那麼《觀經》我們自己看很難,祖師大德都看不圓滿,其他宗祖師,更何況是我們,所以還要依據祖師的解釋論著。
那麼再來學習我們淨土正依三經,真正都能夠細細的研究的時候啊,那你就不得了,不但往生個個都有機會,而且品位都能夠最高、最圓滿。這是我們要學習《觀經》的這個最主要的一個因素,我們希望能夠在我們修學的這個果報上更殊勝,更圓滿。那當然如果不是要,所以原來為什麼我不想講,是因為其實啊,我們只要訂在能夠往生就好了。
因為如果大家沒有要當法師,如果要當法師肯定《觀經》一定要學,因為你不通達, 你那理論就講得不圓滿,可以不講,也沒有根性沒有契機必要的時候可以不講,但是自己都要通,通了以後不管講《無量壽經》也好,講《阿彌陀經》也好,那個力道力度會更強,所以學的人啊真的要把淨土的理論方法完全掌握到觀經一定要學。
所以這幾天我們要講有三個重點,老和尚這個講偈,他是依據善導大師四帖疏把經文講解清楚,那麼我的講法就不一樣,我在做另外一個重點整理,因為老和尚講得都已經很清楚了嘛,我們再做重點式歸納,那這個要下很多功夫,雖然只有三天,三場講座,但是如果這樣子照講,那還講的比較輕鬆。
弟子志祥恭敬節錄 仁敬師父審定
(十)淨業三福
但是我必須要懂了以後,自己不懂,不能講,懂得部分就用自己的語氣,那然後給大家做整理歸納之後,我歸納三個重點: 第一個我們要能夠修正對觀經的一個錯解,然後進一步掌握真正正確修法,這個很重要;第二個重點就是老和尚常常跟我們講到淨業三福,這個是基礎,那麼有時候老和尚講經,他又講到: 淨業三福啊要做到呀,你沒有做到就不能往生。
同修啊,有沒有印象,有啊,老和尚常常勸勉我們,做不到就不能往生。哇! 大家都在看,孝養父母,奉侍師長,一直到大乘福,沒有一條做得到,慘了! 那不能往生怎麼辦,那老和尚也常常講舉藕益大師講的這個開示,往生與否,在於信願之有無, 那就很簡單啊,只要信跟願嘛,跟三福沒有關係。
那怎麼辦? ,這兩句大家如何來理解,我們因為有時候同修對於這個部分,如果你沒有聽懂不是就矛盾了嗎,到底要聽那一句,所以我把它提出來在這裡做一個研討,讓大家都能夠掌握到,老和尚真正意思啊,那要不然到底要聽那一句啊,淨業三福沒有做到你不能往生啊,那麼我們每一個人都不能往生,你們可能可以,我就不行啊。
孝養父母,我們沒有往生極樂世界都做不圓滿了,第一條都做不圓滿了,更何況大乘福那個標準更高。那第三重點就是過去我們都覺得往生啊,上輩三品我們都沒有份,大家想都不敢想,不敢想那當然我們就心想事成嘛,萬法唯心造,你不敢想肯定上輩真的沒份。所以這個部分我要把它講清楚,希望大家都能夠生起這個上輩往生的信心。上輩往生直入報土,直接跟觀世音菩薩他們同起同坐,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不用再包在花苞裡面,最久還要包上十二劫,所以這個也是我們學習《觀經》的重點。
弟子志祥恭敬節錄 仁敬師父審定
(十一)淨土經論正依經典
那首先雖然只有三天講座,可是我們還是當作一部經學習的一個方法,我們先把經題大概給大家講解一下,《觀經四帖疏上品上生章》,這個《觀經》指的就是淨土三經之一。
那麼剛才也是大概說明,其實一般人的根性,中下根人初學《無量壽經》就可以得到很圓滿利益了,那麼《阿彌陀經》它是精要,所以它其實是針對利根的人。你看它的當機者是舍利弗,舍利弗代表智慧第一啊,只有利根的人啊,你簡單講幾句重點,他馬上就懂啦,就依教奉行,所以不用講太多,這是利根人,《阿彌陀經》只是勸信願行,這個宗旨很簡單。
就告訴你有極樂世界,你要相信啊,你要發願啊, 那方法很簡單--念佛,就講完了。一般我們煩惱很重,疑心很重的眾生,你跟他這樣講,他說你在講天方夜譚啊! 他不會相信的,更不會發願,也不會念佛。我們根性比較差的人,那就要學習《無量壽經》,就開始講…哎呀! 當時有一位叫法藏比丘怎樣,怎樣的為眾生發願,跟你講得很清楚。
你想一想,有可能,慢慢就發願,那根性就比較差一點。為什麼淨土的經論正依經典要講三部,針對不同根性的眾生,那麼《觀經》也是一樣有它所契機這個對象,那麼其實真正修學《觀經》這個對象也是根性比較要利一點因為它在理論跟方法都講更多更細。
弟子志祥恭敬節錄 仁敬師父審定
(十二)淨土傍依經典
那麼另外兩部經老和尚也常常講到,這個是魏雲居士跟印光大師收錄的,它是屬於傍依經典不是正依。我們一般講五經一論,這是簡單的講,細分有傍依跟正依。只有這三部經專門講極樂世界,宗旨,完全屬於淨土法門的,修學的宗旨。那《普賢行願品》是《華嚴經》,那麼《圓通章》是《楞嚴經》,所以它修學宗旨是不同的。所以只能就是傍依,它有它的作用。《圓通章》教我們什麼? 學習大勢至菩薩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他的身教一門深入,從初發心到成佛,都是念一句佛號。
這是我們要學習的地方,不是叫你去修《楞嚴經》的宗旨啊! 那麼《普賢行願品》是告訴我們連等覺菩薩都要念佛迴向求生了,更何況我們這些業障深重的凡夫,還不靠佛嗎?他給我們生起很大信心,不敢輕視這個法門。像我們老和尚他也不是李炳南老居士度的啊,他是普賢菩薩度的啊! 他講經講了十八年,講《華嚴經》講到看到普賢菩薩,哎呀! 連普賢菩薩這種大菩薩都要老實念佛求生淨土。這個時候他才開始死心塌地的專修專弘淨土法門。
這是他自己講得,可見得收入《普賢行願品》,這個部分啊,它最大作用接引這些知識分子,讓大家既不敢輕視這個法門,這是這兩部傍依經典的作用。他們祖師大德都用心良苦的部分,可是如果講理論只有三部經: 《觀經》、《無量壽經》跟《阿彌陀經》是真正講淨土法門理論。
弟子志祥恭敬節錄 仁敬師父審定
(十三)將《觀經四帖疏》尊重如經
講到這裡我都沒有講到故事會不會覺得枯燥。所以這部分我們這幾天要學習。其實大家要把它當作你們來佛學院上課。佛學院老師沒有在講笑話。我們一般在外面講叫通俗講演,通俗講課就參加很多這個故事,讓大家很有趣,但是真正要學東西啊,在學校學習那是很嚴肅的,你不可能把這個理論啊一直往上的很細的部分去理解。所以這幾天可能笑話方面會比較少,我也不太會講笑話。
讓大家抓緊時間把《觀經》用最短時間,我們除了把《上品上生章》經文學習完之後,我們最好就能夠整部《觀經》的全貌跟重點都能夠掌握得住。所以年輕人有能力多吸收,就要抓緊時間這三天要好好學習,這個是簡單講一下《觀經》。那麼四帖,是四帖藥,這個就像中醫講的吃藥,這個都是用帖來形容,《四帖疏》就好像四帖藥,它是來治眾生的病啊!
它分成四個部分所以叫四帖,第一個玄義分,第二是序分,第三是定善義,第四散善義,定善散善這個名詞。這個基本佛學名相啊,大家就也可以再提升,可以再學習。裡面有很多的名相,我們可能會略略提到一些, “疏”就是解釋經的,疏跟論這些都是又來解釋經文的,那麼這一部疏跟一般論著不一樣。
所有的論註像我們有三經一論啊,《往生論》這是天親菩薩他對淨土法門自己修學心得和他表明要求生淨土這樣一個心,那麼這個一般論是寫論的人他不一定開悟,所以這個論著它的地位次於經,當然經世佛講的嘛, “論”是祖師大德自己的心得報告,所以內容啊水準就參差不齊,有的寫錯都有,因為境界還不圓滿,但是這一部疏,古大德一直到現在一千多年啊,都是把它尊重如經來看待,就好像是佛陀親口講的。
因為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乘願再來,而且他作這一部疏的因緣很特殊,這一部疏是經過諸佛給他證明鑑定的,跟一般的這個論著不一樣。
弟子志祥恭敬節錄 仁敬師父審定
(十四之一)其他宗派分判
那麼善導大師寫這部疏的因緣,那是當時在唐朝的時候,在長安他就看到淨土寺啊,其他宗派這一些祖師啊,對於他是用那自己教派立場,自力修行戒定慧的這個聖道門一個觀點來解釋淨土法門。
我們淨土法門屬於他力的法門,特別法門嘛,印光大師把它分判靠自己修行戒定慧的判為「通途法門」,那麼我們淨土法門叫「特別法門」就是因為不是靠自己修戒定慧,而是靠佛的願力,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所成就,所以才叫特別嘛,特別法門。那當然特別法門也不妨礙我們自己平常修戒定慧,這是增上缘嘛! 可是我們要很清楚,我們這個法門之所以特別,就是因為它是完完全全是靠佛願力所成的。
因為我們自己根性很差,要修學戒定慧,連五戒都持不好,你還想要生到極樂世界,怎麼可能,那是佛果地耶。那我們這個法門這個目標是要成佛,一生成佛,那沒有靠佛力怎麼可能,這純粹靠佛力的一個他力的法門,那麼當時善導大師他就看到,哇! 其他宗祖師都把淨土教理解釋那麼難,那他們自己的能力來修學也是可以的嘛,反正只要迴向能往生就好。
可是對於我們這些中下根的人來講是沒有辦法成就,依他們的這個講法來修學是沒有辦法成就的。講的很高妙,那善導大師就是看到這種情況非常憂心,就比如你看我們平常也聽到往生,這個有四土,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這個屬於天台宗所判的,華嚴有華嚴的判法,唯識有唯識的判法。
弟子志祥恭敬節錄 仁敬師父審定
(十四之二)其他宗派分判
天台宗的判法,它們也是依自己自力修行的這個觀點,他是判說凡夫往生都是在最下一層,凡聖同居土,這個我們都聽過,因為天台宗的教理分判非常的好,所以我們很多宗派的這個,在講經的時候解釋經典都會引用到,天台或者華嚴,華嚴的判教也非常細,所以常常引用到它們,那麼但是他們這些祖師在講解我們淨土經論的時候啊,就沒有那麼圓滿,而且各家說法不一,到底是誰的對,天台是這樣判。
唯識宗是判什麼,判凡夫根本就沒有辦法往生,所以不同的一個結論;那有的比較正確,有的比較不圓滿。那最圓滿就是我們的善導大師,我們淨宗祖師所判的這個講法。那當時,善導大師就看到其他宗祖師,各家紛紜講的都不一樣,那麼但是他總結一個結論,就是說依這些祖師,也不一定是祖師當時的大德。
他們所講的這些判法,那麼只能夠得到一個結論,就是不許凡夫往生報土,我們凡夫都沒有辦法往生到報土,甚至於根本如果依唯識來講,唯識宗來講那就根本就沒辦法往生,因為他們的觀點,那是佛的淨土,我們凡夫當然不可能去啊。他是依自己修行的觀點,當然是不可能去的,他是直接完全否定,那天台是說可以啊,你勉強好好自己練功夫,這個凡聖同居土還有份。
那善導大師的判法是我們人人都有份,而且都可以直入報土,哇…我們當然要跟善導大師學啊,這個果報最殊勝,而且真正能夠萬修萬人去的,普被三根啊,跟我們淨土法門特色完全是吻合的,那當時善導大師看到這種情況就說:「自失誤他,危害之深。」他是非常憂心啊,他自己失掉往生機會,然後也會耽誤到別人,所以他發心寫這《四帖疏》。
弟子志祥恭敬節錄 仁敬師父審定
(十五)求諸佛菩薩加持 夢中僧人指導傳授
那他寫的時候也非常慎重,他當時二十三歲就證得念佛三昧,而且又去親近道綽禪師十年之後,他的師父往生之後他回到長安城才開始弘法,而且三年之內那個法緣就非常殊勝。然後往生這個成就,出家在家的成就都非常的殊勝。當時他是在這種境界當中他發願來寫這一部疏,在寫疏之前,他這個標心結願,請求靈驗非常的慎重,以他的程度,他當然可以不用這麼做啊! 他可以直接寫。
可是他非常慎重,還求諸佛菩薩加持,那人家是有甚深三昧,又通達教理的人,他一求就有感應,不像我們求半天沒反應,他一求…當天晚上夜裡面就見到聖境,然後在境界當中有出家僧人來協助他,指導他傳授他玄義科文。那當然我們想他是阿彌陀佛再來的嘛,這個在夢中這位僧人,因為他向阿彌陀佛祈求,而且圓滿的時候,圓滿這部疏的時候,又再度祈請連續三夜都顯聖境,都出現種種聖境。
所以後人就把這一部疏看作彌陀親自所傳授的,才看作它是楷定古今之疏啊! 尊重如經! 這個一般經論,寫這個論註是不同的,善導大師我們之前有簡單介紹過,他是十三位祖師當中,唯一現身哦,常常示大神通的,因為他很年輕就證得念佛三昧,甚深禪定出入極樂世界,出定入定他是很自在啊。
還有一位五祖少康大師,人稱後善導,善導大師他是口念一句佛號,就口出一道光,那麼後善導少康大師是每稱一句佛號,口出一尊佛,只有他這二位示現神通,其他的沒有,各有教法這個因緣不同啊! 我們不要用自己的分別心,只是說明他既然都已經能夠自己示現修持到這樣的一個功夫,這樣境界。
弟子志祥恭敬節錄 仁敬師父審定
(十六)把四帖疏當作聖旨學習
所以對於他所講的開示還有方法,還有這部疏,我們要把它當作經典一樣依教奉行啊,完完全全就把它當作聖旨一樣,他怎麼說我就怎麼做,不要有那種評論的那種心情,看看講得對不對呀…這裡怎樣…我們凡夫哪有什麼能力去評論啊,特別是知識分子,很容易犯這個毛病,他看不要說看論註,看經典都是用評論的心: 喔,這個講得對不對?都對! 沒有錯。只是它契機對像不同,會有不同的講法。
所以每一部經文,甚至於善導大師這個《四帖疏》,我們每一個字都當作聖旨一樣,用這樣學習心態啊,很快就能得到修學的利益。為什麼有些同修入了佛門幾十年,越修啊習氣毛病越重? 就是他的態度沒有建立。這是聖人的境界,那裡是我們可以評論得了! 我們只要有評論的心,我們就不可能夠真正接受這個法,那麼心裡面沒有心服口服,真正依教奉行,你怎麼可能得到利益? 所以修學再久都得不到利益。
印光大師他是怎麼評論善導大師這個四帖疏呢?,在這裡我們舉一段內容來學習: 『善導和尚《四帖疏》,唯欲普利三根,故多約事相發揮。台宗《觀經疏妙宗鈔》,諦理極圓融,中下根人,莫能得益;故不若《四帖疏》之三根普被,利鈍均益也。』 這個是在增廣文鈔卷一裡面所講的。
那麼這個是印光大師評論,善導大師這個《四帖疏》,他在解釋淨土經論,跟其他祖師,台宗就是天臺宗,最大不同是在那裡? 他都是在事相上發揮,他直接告訴我們你要怎麼修就能夠往生,而且果報殊勝,他沒有跟我們講得談玄說妙,講得很高妙,講到一些我們做不到的境界,那麼觀經疏,天臺宗所講得這個內容就是他們修學境界,他有那個境界所以他能夠講得很高妙,這個是我們讚歎,望塵莫及。
可是那個境界我們不要說照做,我們看都看不懂,那怎麼照做,哦沒辦法照做你修學就不容易得利,所以印光大師說中下根人莫能得利,像我們應該都是中下根人吧,所以如果不依善導大師的教法我們真的很難得利的,當然常常要提醒同修不要有對惡緣對立的習性,很多事情不是對就是錯,我現在讚嘆善導大師,我們並不是否定其他祖師哦! 不要這樣看,我們依善導大師,但是其他祖師,因為老和尚也常常引用,對我們來講都是一種增上緣。
但是我們要了解它差別在那裡,確實要得到更大的利益,我們要依善導大師教法,這樣就能夠三根普被。所以這一次我們學習,當然也是依照善導大師的《四帖疏》來講解。那麼透過我們講解有更白話,雖然說善導大師講得是從事相來發揮,可是你去翻翻《四帖疏》,那個也看起來很多文言文,真的要把它學習完啊,一百天連續天天講都不一定講得清楚,那我們現在講三天。
而且要把整個重點要講到讓大家都能夠聽得懂,那我就盡量的淺白來講,這個都要事先做過很多這個準備消化,那當然如果有很多地方可能都沒有講到,因為內容是很豐富,我們只是舉三個重點,這幾天我們來學習,那其他的有機會你們也可以多跟會長請教,會長有那個程度,可以跟他一起切磋,這個《四帖疏》非常殊勝啊。
弟子志祥恭敬節錄 仁敬師父審定
(十七之一)《觀無量壽經》起源
好,我們就簡單介紹這個經題的部分,對於《觀經》我們大概有點概念了,那接著我就介紹一下《觀經》裡面的這個經文,這個大概的一個緣起,《觀經》的內容其實很精彩,後半段的定善散善義這個就是講到理論跟方法,你要認真的像上課一樣認真聽講,可是前面這個序分的部分很精彩,可以拍成電影哦。
這裡我就簡單介紹一下《觀經》的當機者韋提希夫人,其實我們特別是在座的女眾,我們女眾其實就是這部經的當機者,韋提希夫人她是生長在皇宮,國泰夫人,一個苦命的女人。看起來雖然是很有福報,比我們有福報。但是她所受的苦啊,跟一般的女人會遭遇也都差不多,只是在她來講可能是面臨更大的打擊,因為她在很短的時間,她面臨這個家變政變,而且引起這個家變的是她的兒子。
竟然為了要搶奪王位,要殺掉他的父親,而且還要殺母親,只是後來沒有殺成,像這種典型的…我們在歷史都可以看到,很多帝王啊都是被自己的兒子殺掉為了要篡奪王位,乃至於現代很多的不孝子,他喝了酒,回家要錢要不到就把父母打一頓,動刀的都有…類似這種家庭慘劇,其實世世代代都有。
弟子志祥恭敬節錄 仁敬師父審定
(十七之二)《觀無量壽經》起源
所以我們也是當機者,那當時阿闍世王我們也常常聽到老和尚也引用到,提到他阿闍世王本來也是很乖巧,這個王位本來就是他的啊,他也不用急著篡位。可是因為交了壞朋友提婆達多常常要害佛那個人他是示現大壞蛋、大魔王,常常要造下忤逆罪的。那麼受到提婆達多教唆,也跟他講起他過去小時候,他出生之前一段因緣,讓他對父母親啊生起仇恨心,所以開始演變這麼一場家庭倫理悲劇。
當時他就把他父親關起來,準備要活活把他餓死,真的是非常的慘啊,那麼他的母親當然不能夠眼睜睜,她的先生被活活餓死被兒子害死。她就偷偷的都把身上抹上一點這些吃的東西,瓔珞、在耳環裡面放一點蜜糖啊等等的,常常偷偷的去探望他。 結果她的先生不但沒有餓死,佛陀還派弟子天天來給他說法,從空中飛到皇宮裡面。
這不是神話這是真的,佛陀在世連十大弟子都有神通,不要說佛啊!那麼天天雖然關起來,可是天天聞法,又有太太給他送東西進來,他不但沒餓死,而且還氣色越來越好,那麼這個兒子等的不耐煩了,要把他餓死怎麼還沒有聽到消息? 就問那個看守的人,後來才知道他母親做這些事情,還有弟子去跟他說法。
他就又誹謗佛,然後又想要殺害他的母親,還好他的大臣極力阻止他說,那些大臣講:「自古以來呀,有要篡奪王位,殺害父親的,可是沒有見過要殺害自己親生母親的,如果真的要這麼做,這簡直不是人哪!那我們就要離開啊! 」這些大臣就是完全要反叛他啊,這個時候他才手下留情,不得不饒過他的母親,你看這真的是已經都沒有人性了。
這個阿闍世王,最後是怎麼死的? 地獄相現前哪! 不過他是宿世的善根,地獄相現前反正要下地獄了,後來就在那個時候他的善根啟發,他也是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往生還在上品中生。哇! 會有這麼大戲劇性的變化,我們覺得...當時我們跟學長他們引起一陣討論,怎麼可能上品,你能往生下品就不錯啦。
這個當然這個因緣很複雜啦,宿世的因緣,可是還好因為他有這種果報,這肯定要下地獄的,所以我們不能學他。哎呀…你壞到這種程度,到時候臨終還有機會往生,這種情況也沒有幾個人啊。所以其實整個《觀經》是他發起的因緣啊,跟我們乃至於將來,任何只要有人在的地方,基本的組織就是一個家庭。
特別是我們這個將來啊,眾生的根性是越來越差,所以這種家庭悲劇,一定都還會再發生,所以這部經所要契機的對象其實就是我們,跟我們非常的相關。所以韋提希是當機者,其實我們也是,所以我們要好好學習,跟韋提希學習,她當時碰到這個情況之後啊,她真的是萬緣放下,所以我們沒有萬緣放下可能苦還比不上她。
她當時是什麼心情,她是一刻也不想待,這個世間一刻也不想待了,真的是傷心到極處。她是在這種心情之下,祈求世尊來告訴她離開這世間的方法。她要去往生到一個沒有憂傷的地方,沒有痛苦的地方,那因為她很有福報啊…國泰夫人啊,她心念一動,世尊就親自帶領兩個弟子,從空而降,飛到王宮給她說法。
那麼她一看到世尊,當然跟一般女人一樣開始哭啊訴苦呀,哎喲! 我怎麼那麼命苦啊,生了這個兒子啊,然後我怎麼樣才能離開這個世間。世尊也很有耐心啊,先聽她哭訴哭完了以後,然後韋提希夫人就是跟世尊祈請說:「唯願世尊,教我思維,教我正受。」怎麼樣離開這世間的方法,那當時他們的概念,是說如果要離開這世間要修的是修定。
所以思維正受是屬於直觀,那當時世尊隨順她的要求,開了這個十六觀,所以十六觀不是真正這一部經的修法,太難了! 是隨順她的祈請。就像我們說,哎呀,師父可不可教我們修定啊,那師父說好啊,我教你。然後教教教,到最後知道你修不來,哎呀…再告訴你一個更簡單的方法,所以一開始十六觀,是世尊隨順韋提希夫人的祈請,教我思維,教我正受。
弟子志祥恭敬節錄 仁敬師父審定
(十八)淨業三福是持名念佛基礎
然後前面十六觀的前面十三觀是完全是修定的、修觀的,那麼後面三觀第十四觀到十六觀,也就是淨業三福,三福九品;從這裡開始就是世尊自己講的,但是這三福九品,也還是方便而已,真正究竟是在流通分,只有一句話,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佛壽佛名。』這一句是精華,只有善導大師看得出來。』
那麼三福九品,它其實也是世尊主動講,可是祂是教我們念佛的一個基礎,祂先教你修福、種善根,然後最後告訴你真正修法就是持名念佛。講得這麼清楚啊!我們去看真的很有道理,它流通分的部分,流通分我們知道啊,世尊講完一部經祂會教你受持流通、自利利他嘛,那這句話是在流通分,而且講的這麼明白啊!
祂說:『阿難: 汝好持是語…』你好好受持我剛才所講這些內容啊,『持是語者』,怎麼持呢?『即是持無量壽佛名』,無量壽佛就是阿彌陀佛。這麼清楚的一句開示,世尊直接交待阿難,你要怎麼受持這一部經? 怎麼樣去流通這一部經? 方法就這一句話, 但是整部《觀經》內容那麼多,誰敢這麼肯定的說出,這一部經真正核心就是這一句? 只有善導大師敢講。
那麼我們學了以後也確實恍然大悟! 佩服的五體投地。你看那三經的修法宗旨都一樣的嘛,所以前面十三觀是應韋提希夫人祈請先講觀法,那後面三觀,是為了要講出無問自說,講出這個修法持名念佛的一個基礎,先教你修三福,你善根福德不夠啊,教你念佛你也不會相信啊,所以要有這個基礎,淨業三福是基礎。
那是基礎但是不是要全部做到啊,要盡量做是很重要基礎,但是不是要全部做到啊,全部做到,那沒有一個人做得到啊! 但是它確實是基礎,因為這個部分也是佛陀,世尊他自己要開啟這個淨土法門真正的修法之前先講的一個基礎教法,教你修福,就是淨業三福。
弟子志祥恭敬節錄 仁敬師父審定
(十九)定善和散善的分判
所以這一部經它其實就有兩個宗旨,前面十三觀,也是正確啊,我們學習《觀經》,你要修觀也是可以,修觀迴向,觀佛三昧跟念佛三昧這樣子大家聽有沒有點概念啊 ? 聽得懂嗎? 可以哦…你看老菩薩都點頭,是不是很清楚?還是你們聽了很容易明白根性比較利,所以其實《觀經》,多一點耐心學,真的可以幫助我們提升很大的很高的一個境界。
但是後面其實內容也不精深,因為善導大師都是從事相教,可是有些名詞大家比較陌生的,可能剛開始學,你要先耐心一點,譬如我們會提到定善、散善,前面十三觀善導大師把它判教的時候,因為一部經要真正把它學通學透,我們學過講經的人都知道,你必須要對一部經的經題結構要能夠掌握,所以要分科判教。
那麼前面十三觀,善導大師把它判為定善,修定的 “定”,修定的這一類的善法 “定善”。那麼後面三觀就是淨業三福,三福九品這部分判為 “散善”,散亂。也就是說前面十三觀是在修定,是契合那些有能力修定的或者比較喜歡修定的眾生,性情也比較定,那麼後面那當然不是我們,我們修不來,後面三福九品就是我們可以修得來。
我們是屬於比較散動的眾生,散就是散亂的散 “散善”,就是修淨業三福迴向的,這個都屬於散善的根性,因為如果說這部經全部都要修定,那沒有一個人修得來,所以佛必須要不問自說,祂開始先在主動開示,我們可以修得來,我們這些中下根人,散動的眾生可以修得來的,修得來就是說真正能夠受持,能夠往生極樂世界的。
所以祂必須要開演這個三福九品,我們學習《觀經》才能夠真正得到利益,所以其實真正的精華是在後面,從十三觀開始,那麼前面的十三觀,善導大師在《四帖疏》裡面沒有講得很多,他沒有解釋很多,因為他不是要我們修這個部分,他只是要把它做一個分判,把它判為是定善,所以四帖《四帖疏》這個四帖,第三帖就是定善,概略的介紹一下十三觀的部分,最後第四帖藥--散善義就是我們要學習的重點。
所以有機會你們要去看《四帖疏》重點: 第一個玄義,玄義是把整個經文重點,先重點式的說明;那第二就是序分頌 ,剛剛講的介紹這個發起的因緣,好像聽故事一樣;那麼第三帖藥,這個定善,我們知道就好啦,不用一觀一觀去研究,研究半天你也修不來; 所以重點是在第四帖藥--散善義這個部份,那麼散善義,它所包含的眾生根性,就是我們所有的凡夫啊,不管聰明的、笨的通通都包含在內。
那麼善導大師也講到,即使你修了這個,你只修了人天福迴向;或者是人天福也修,然後小乘福、戒福也修,然後就這兩福迴向;或者是三福都修迴向都可以往生。那麼前面的這個人天福是指那些人,他根本沒有聽到佛法,孝養父母,侍奉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世間的世福,也就是人天福。
他還沒有受持三皈,還沒有入佛門,所以你看有些人啊,你看往生瑞相很好,一些老菩薩他一生沒有聽到佛法,沒有三皈,人家也可以往生啊,只要他能夠迴向,他就是屬於這一類的人,那麼這是說明淨業三福,可以迴向都可以往生,那可是這一類的眾生…其實這個修法還不是最簡單最核心的。
弟子志祥恭敬節錄 仁敬師父審定
(二十)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
最簡單最核心的是在《上品上生章》裡面講的三心,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定往生。所以修學往生的這個標準啊,自己根性不同相應的修法就不一樣。有的修得苦哈哈的往生,有的是很簡單的往生了,而且果報很殊勝。所以這一次我們要學的不是依三福來迴向,三福也是基礎盡量做,但是更重要能夠上品。
這個關鍵還是《上品上生章》的經文裡面,標準三心,而這個三心就跟第十八願,《無量壽經》十八願一模一樣信願行,三經宗旨都是一樣的。至誠心就是真心,深心就是深信之心也就是信,迴向發個願,他在《觀經》部分是強調說一樣要信願,但是他強調這個至誠就是要真信要真願啊。這個真只要有至誠心,這個真啊這個信願當中,我們之前講,往生與否,在於信願有無。
但是這個信願,不但要有而且要真,越真我們品位越高。不是在於你念佛三昧,定功多高,祖師大德也講啊,如果你沒有信願,你把佛號念到風吹不入,雨打不濕也不能往生啊。所以這個往生的品位,這個功夫深淺,不是在於我們自己這個修定的功夫,而是這個信願,你這個結合這個至誠心,你這個真心的部分,有這個深淺,你真正至誠的真信切願,那你的品味就符合《上品上生章》裡面所講的,我們將來往生就是上品上生。
所以這個現在是大概的介紹一下,這一部經它其實有層次的,前面十三觀對我們來講它其實就是多餘的,反正修不來,那麼隨順當時的因緣,韋提希夫人祈請,那麼後三觀,淨業三福是個基礎。有些人他可以修這個法迴向也可以往生,但是真正最核心的就是《上品上生章》,依三心來修學所以這個部分,理論跟方法我們就要好好的掌握,這是我們要學習的重點,如果這個部分啊,大家聽懂一點點,內心有一點點感受了,那你往生不但有信心而且上品都有希望啊。
好, 我們今天時間到了明天繼續學習。
阿彌陀佛。
(完)
弟子志祥恭敬節錄 仁敬師父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