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Image

五、僧眾與信眾的相處之道

五、僧眾與信眾的相處之道

佛門裏有句話:「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近代由於人間佛教的盛行、地球村的形成,許多僧眾為方便接引信眾,紛紛從山林走向城市,出家人與在家人近距離相處的機會就越來越多了。雖然說凡事一體兩面,透過社會的發展,做為方外之士的出家修道人也能隨俗地運用種種方便度化眾生,對於佛法的弘揚,確實也能起到一定程度的作用,但是相對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是免不了的。譬如現在的人對於三寶的恭敬心就大不如前了,主要的原因在哪裏呢?就是僧俗之間的距離太近了,彼此的相處上也太多的方便了,方便太過就是隨便而不是善巧了,於是負面的作用也隨之而來,這當中的因果得失,是有必要大家共同來省思的。

為什麼僧俗之間的距離太近就會帶來負面的影響而不只是正面的影響呢?難道三寶沒有經得起考驗的實力嗎?那當然不是,而是因為凡夫的心本身就是具足三毒煩惱的,在還沒受到佛法的熏陶和轉化之前,無論什麼樣的人現在他面前,所看到的境界也一定是從不淨的自心中所現出的負面影像,即使是完美的人在面前,因為他自心中原本就蒙上了一層有色的三毒眼鏡,外面當然怎麼看也是有色的,而且也因為對出家人的戒法和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無法理解,總難免也會以世間的眼光來錯看三寶。另一方面,出家人即使已是證得阿羅漢果的聖人,他們也還有餘習未盡,也就是說內心雖然已斷盡一切貪瞋癡的煩惱,但三毒的餘習還在,也就是一些貪瞋痴慢疑的自然反射動作,這些習氣還必須要三大阿僧祇劫才能逐漸斷盡,圓滿成佛,這時候你若是太過接近而看到了這些不如自己理想中的賢聖人標準,肯定又要誤以為與凡夫無異,恭敬心也自然就會大打折扣,何況現今末法時期證果的人你不容易遇到,因為大多是隱沒不顯,真給你遇到了恐怕你也認不出來,所以總都是容易以負面的思想來看待出家人,這樣對僧俗兩方面的道業成就都不是件好事情。

那僧俗之間要如何拿捏彼此之間的相處之道呢?是不是就不要相處了呢?那倒也不是,若是出家人個個都極度謙虛地認為一定要開悟證果了才能去度化眾生,那恐怕眾生也都聽聞不到佛法了,在修道的過程中,自己的表現也不是真正發菩提心的大乘行者,所以當然都是要隨緣盡分,只要不要刻意虛張自讚,有一分能力因緣就兼做一分利他的事務,如城東老母,宿世與佛沒結下善緣,最後也得由佛的弟子舍利弗才度得了她,如此自己也才能同時福慧雙修、教學相長。只是在方法上必須要如理如法,才能確保自利利他的成就。而在家人也必須時時保護自己對三寶的恭敬心,如此對自己道業的成就才不會造成障礙。

現在有許多所謂入世行道的出家人,為了接引信徒來護持或是學法,處處隨順在家人的習氣毛病,美其名自己在修忍辱、恆順眾生,但相對也是沒有隨機盡到教化眾生的本分,反而因為錯過了初來時最好的教化時機,而無形中也誤導了眾生許多知見與態度,放任在家人以為與出家人之間稱兄道弟,甚至處處以世俗人情來相處就是正常的、是順應現代化的正確模式,對出家人直呼法名以為親切、去道場像是回到家一樣隨意進出、彼此之間還禮尚往來有進有出,僧俗之間像這種關係越深,離道就越遠,久而久之,難免也要生出一些摩擦誤解而讓信眾對三寶失去應有的恭敬心,最後就全盤退心,再也沒有機會真正認識三寶,那倒還不如一開始就堅持依戒律的標準來相處,雖然可能花的心思和時間要多些,但一方面自己也可以從中在接引的方法上去學習種種的善巧,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種種的後遺症,從長遠看來這才是絕對正確的,更何況還有因果責任的承擔,這當中的利害得失不能不嚴肅看待。

而所謂依戒律的相處標準,佛在戒經及經典上都談到很多,乃至佛門中出家比丘與比丘尼之間的相處也有嚴格的規範,這都是為了要幫助大家能夠成就道業一些必要的前置作業。出家人的角色是住持佛法、教化眾生,而在家弟子是護法、學法,所以在相處上應該只是以法的教學為中心,不應該涉及過多私人的問題,所以出家的戒律上才會規定出家人不可談論俗家事情。有些在家人總喜歡把出家人當做心理醫生或友伴,沒事就來吐吐苦水,把個人家庭裏的一些私事全都向出家人傾訴,卻並不想依照師父所教示的佛法去修正。這樣相處久了,因為自身並不能真正改變命運,最後也就會對三寶的功用失去信心,僧俗之間反倒是結成了很深的人情關係,不是演變成執著就是埋怨,是是非非也就難免會不斷地產生,這對雙方其實都是一種傷害。有些出家人,基於慈悲心,也誤以為應該先隨順眾生,再隨機加以善巧引導,但最後的發展通常是業力大於法力,被在家人的習氣牽著走,很難看到正面的成果,也因此才會逐漸變成由在家人在主導出家人的顛倒局面,這確實是現前教界不難見到的現象。

就我自己在臉書開班教學的實際經驗,至今(二〇一六)開班四年多以來,因為班規上早有明定,我和學生以及同修之間也從不過多涉及私人的交流,特別是男女眾之間,對於在家同修,我也同樣要求大家一定要保持禮貌性的距離,以防止種種譏嫌及是非。在我們班上有一位男眾同修,來上課整整十個月,從未曾與我在訊息上個別談過話,就只是老老實實地跟著班上的教學進度學習,結果整個人也能完全改變,將以往未來學習之前一些抽煙、喝酒…以及心性上等等的惡習改得相當徹底,改得就連老婆都不相信自己的老公竟然就像轉變成像另一個人似地在初期之時還有點擔心。多年來班上其他同修之間的相處也從未發生過是非口角,大家都能感受到我們班上是佛門中少見真能有六和敬氣氛的團體,這都是因為大家的相處方式都只是純粹建立在法上的相互成就,完全沒有涉及到私人的事務,這就是持戒的作用,自然在無形中就能避免了許多修行的障礙。而雖然說大家都不談私事卻也不是陌生人,在一起共學久了,那種單純真實的道情,仍然會自然滋長,因此若同修之間真有正當的事務需要幫助之時,大家也自然會盡力協助,相互關懷,內心中也不會感到孤單無援。不似在有些團體裏,即使是共住在人數超過上百的人群中過著彼此被無形隔離著的共學方式,內心也依舊感到是孤獨的。

我們教界律宗大德清律師所住持的是比丘僧團,他們在接待來訪的信眾之時,常住師父們除了給信眾集體開示、講講佛法之外,沒事也不會閒聊其他或再有其他的互動,而信眾們得到了真實的法益,自然也會恭敬護持、依教奉行,這也是給我們做了很好的榜樣。出家、在家,僧俗本來就有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不應該因為要恆順眾生而過於流俗到失去了根本原則,這樣一來,即使好心到最後也會自害害人,甚至影響到整個三寶的形象,這個罪過可是難以補救的,做為領眾的僧眾們更是要謹慎而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