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從空出有的普賢大行
凡夫之所以是凡夫,就是會著在現象界當中認假為真。聖者之所以是聖者,就是能在現象界當中看到緣起法,見一切人事物的現象無非就是眾緣和合而暫時假有的,其本體是空性的,根本沒有真實存在的東西,這就是明心見性、悟入空性之聖者所見到的境界。聖者因為體悟到空性,萬法皆空,了不可得,所以內心便不會再被現象界所迷惑控制,自然就能夠隨緣自在地遊戲人間,快樂無比,這就是心靈上的徹底解脫。然而萬物的體性雖空,但這個「空」並不是凡夫概念中的「無」,而是包含萬法,這就叫空有不二,真空中含妙有,妙有中有真空,這就是諸佛菩薩聖者所見到的實相境界。凡夫眾生因為執著一切現象為真,所以見不到在妙有中的體性為空,因而生出種種執著煩惱,諸佛菩薩聖者因為不忍眾生認假為真而生出種種苦惱,所以便發心從空出有、倒駕慈航、假戲真做、合光同塵,化身到十方一切有緣的地方,去勸醒尚在迷惑顛倒的眾生,認清這個緣起性空的實相。只要眾生能認清這個實相,也就能在現象界當中,和聖者一般,不再迷惑顛倒,內心也能夠自在解脫,離苦得樂。
而我們這裏所講的從空出有的普賢行,就是必須見到萬法皆空的體性之後,再發起大乘菩提心,不住頑空,從這個空性當中再生出妙有,和光同塵,作而無作,如幻地廣度尚在認假為真中的眾生的行持,這和一般未明心見性的菩薩所行的世間菩薩道,功德層次是有天地之差的,因為普賢菩薩是一切菩薩之首,如同阿彌陀佛是佛中之王,祂們同樣都是代表著法身功德的地位和境界,因此祂們才能超勝過其他諸佛菩薩而稱之為王,不但是未明心見性的菩薩的行持比不上,即使同樣是等覺菩薩也都是要以普賢菩薩為首,《無量壽經》講:與會的菩薩等大眾「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最終才能成就佛道。所以在事相上同樣都是在世間行菩薩道,但因為內心的巧妙玄機不同、心量眼界的大小也不同,其果德就會有很大的差別。在這一個標題的內容裏,我們要學習的就是依普賢菩薩的境界在人間行勝義菩薩道,幫助大家在現前的人世間,最快速地成就無上殊勝的菩薩功德。
如何在現前行普賢行呢?實在講,我們凡夫是無法依普賢菩薩從空出有的境界來行持的,必須是要明心見性的聖者才有能力起修,但雖然目前還達不到,也還是可以先模仿著去做,做熟了,也能夠在不知不覺當中證入,就像學寫書法一樣,可以用臨摹的方式下手,寫久了字體自然就莊嚴了。若是利根的人,就可以直接參悟普賢菩薩的境界之後,再悟後起修。而鈍根的人,就必須從模仿著去做當中去證悟,否則無量輩子都契入不了,那就都沒得起修了。所以對於前面所講的緣起性空,空有不二之實相理,雖然我們一時看了也還不懂,也不知道如何去掌握那也沒關係。心裏要先知道有這些實相道理,然後在行為上就學老實,三寶教我們怎麼做,我們就臨摹照作,這樣也有資格開始學持普賢菩薩的行法。
譬如一般我們世間的道德標準,首先教我們要孝養自己的父母,友愛自己的兄弟姐妹。但若依普賢的境界,那就要擴大心量,如廣大無盡無邊的虛空,依《梵網菩薩戒》經上講的具體標準,視一切人皆是我過去生的父母,未來的諸佛,要真正以禮敬諸佛的心行來孝養一切眾生。不但現前的父母要敬順孝養,身邊的親疏之人,乃至惡人都要以平等的心行來孝養。普賢十大願王當中的「稱讚如來」、「隨喜功德」…也都是要這樣做。這個我們現在做得到嗎?開什麼玩笑!?這肯定做不到,但這就是我們現在就要學持的功課,不是一定得等到往生極樂世界後,我們才能開始學持,只要我們能對三寶有信心,真正發菩提心,成為大心凡夫,真能相信經上所說的,一切眾生皆是我們宿世以來的父母,一切眾生皆當成佛,願意以這樣歡喜信受的理解和心態來依教行持,而不是還是執著自己世間的觀念標準,只認自己今生眼中所見到的生身的父母為唯一的父母,那這就是開始在學持普賢行了。只要懂得踏出這第一步,就會進到第二步,腳步越快的人,就越快成就自己的功德果報,這是以這個例子來學習如何依普賢菩薩遍一切處的廣大心量的標準來行世間一切善法的原則。
此外更要學持普賢菩薩「入空無相無願法門」這三解脫門的心地功夫,來行世間一切善法。「入空」就是行善的當下了知一切事物的本體是空,這樣就能不執著這假有之相,而不生得失喜怒之心。「無相」就在是相上看到一切境事相只是緣起而暫有的幻相,這樣就不會被境界所迷失,著在相中去隨之喜怒哀樂。「無願」既知空相,便能如幻而做,連善願都不執著,這樣就不會執著功德,真能得大自在了。有些學佛人,不執著世法了,卻改貪佛法,執著要蓋多少廟,要度多少眾生,要如何如何,而為了達到目的,就難免會在過程中造了很多業,這是換湯不換藥,本質還是三毒的習氣在作主,不是無漏功德。所以契入「無願」的境界也是非常重要。我們要學持普賢行,就是要在這些用心微細處去細細地模仿。只要學會了用這樣的用心來行持,單做一件世間的善事,就等於做無量無邊的善事,如《華嚴》上講的一即一切,那個功德有多大啊!這才是最大的投資報酬率,數都數不清,算都算不盡的無量倍數。一般人,做一點小小的善事,就記得清清楚楚,非常地執著有個我正在付出、還有正在接受,也欠我人情的這個對象、也有我所付出之物品,若這三方面都不空,這就不是普賢行了,就自己把功德的擴展給侷限住了。如果能依三輪體空的標準來行持善法,哪怕只是一點點小善,付出一塊錢、十塊錢,功德也會遍及虛空一切法界處,因為沒有了能付出的我及所付出的對象及物品,那就能打破了有相而進入到空相的境界,便與法性遍一切處的功德結為一體。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常講,在佛門裏修福能「捨一得萬報」的道理。就是要學會用這樣的心行來修福,就能捨一得萬報。「萬」不是一萬,是指無量。哪怕我們現前只是模仿了相似的境界去行善,也能感得相似的功德果報,所以有智慧的人,一定在現前就要用心學持這個普賢菩薩無上殊勝的妙法,善用我們這個色身,物盡其用,發揮最大的功能,那麼這一生隨業來到世間,就不只是來受報,也能帶走無量無邊的功德果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