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Image

五、依戒律振興佛教的重要性

五、依戒律振興佛教的重要性
現今末法,海內外各國爭端、天災人禍不時現起,這都是由於人心敗壞所召感,而能夠改善這種現象,唯有宗教團體、教育團體,而教育當中,又當屬佛教最為究竟圓滿,無論從軟體的教義上或是硬體的莊嚴威德攝受功效,都是堪稱最上之緣。然而,人心敗壞,進到佛門的四眾弟子,素質亦每況愈下,雖有善心修道,不知不覺隨順惡習而走入歧道修行之人已大有人在,因此若再不積極提倡戒法以區別邪法,佛教必然無法承擔淨化人心之社會責任,而走向逐漸衰敗的下場,我們身為出家在家的佛弟子,無論是宗門教下,都應該放下門戶之見,共同盡到振興教界的本分義務,否則眼見於佛教就在我們手中衰敗而無動於衷、無有作為,恐怕難免要成為千古罪人。雖然說定業不可轉,眾生難度化,我等少智之人對於振興佛教難能有大作為,但總得要從自身做起,再隨緣盡分去影響其他,如此一念一淨行皆能遍及法界,當下也能功德圓滿。若是人人都因畏難而退縮,那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培育我們聖胎的佛門成為眾生造業的溫床、眼睜睜地看著世間無明的眾生無有所依、眼睜睜地看著外道占據、裝神弄鬼、敗壞佛門、傷害無辜善信,這樣對我們自身的慈悲性德不是也大有損傷嗎?

佛門戒律大分為出家戒法及在家戒法,出家戒法比丘二百五十條,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條基本戒法,再加上出家菩薩戒,由此展開就是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學無止盡。在家戒法從三皈、五戒、八戒乃至菩薩戒,展開來亦是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度一切眾生,直至成佛,戒德方圓。雖說佛法是心法,但心法亦必須藉由事相而顯,才不會落空,具有中國特色的禪宗,因為專宗離相、直指心性為旨,所以在相上往往徹底自在,但那也僅止於表法之用,指出在實相中無一法可得,雖說無一法可得,若要在現象界示現,仍舊得遵循世間因果法則,否則果報現前之時,那個空的感覺亦是不空,到時可就後悔莫及了,因此在虛雲老和尚振興之下的禪宗叢林,對於聲聞戒法亦非常重視,半月誦戒、搭衣持缽,叢林裏特有的規約,甚至還嚴厲過佛陀時代的聲聞戒法。譬如跪香、打香板、聽招呼…等道風,中國叢林祖師所立的清規與佛陀時代的聲聞戒法,在戒相上會有些不同,禪宗的戒律精神是融合心性的修行,譬如挑柴運水皆有微細的規矩,行住坐臥亦如是。而聲聞戒法則較注重微細的戒相因果及懺罪方法等等,將身口意的修行都融入在戒法上面為主修,因此相上看起來,持戒的樣子就會各有側重不同,而這些都不礙於修行解脫,亦不違背佛臨入滅前所交代的小小戒可捨以及依時節因緣,契理契機的行法精神與原則。

因此,學戒、持戒也可以活活潑潑,依個人的根性、修法的因緣,盡力持守,一樣可以持得輕鬆愉快。像我的根性就比較相應禪宗的行人,比較上大而化之,在學教上亦較相應具有中國特色的天台宗更勝過唯識;一個是彰顯佛教大綱大領,一個是如心理學般的微細鑽研,每個人都可以依據自己的根性,在學戒、學法之時,能有適當的調適,爾後再逐漸地提升,直至理事圓滿。過去我也是隨其主修的學法因緣,對於較微細的戒法沒有特別重視,直到有因緣在清和尚的加持勸勉之下,逐漸發心盡力補課,這才發現微細的戒,不但也能大大地幫助我們主修法門的修持,同時也不會令人感到束縛,行者可以先依據自己的程度和因緣,適時去調整受持的標準,不是學戒就得一下子就把自己捆得死死的,甚至會感覺到對主修的行法有所妨礙。

總而言之,做為佛弟子,戒是基礎,亦是門面,若自身都不能做出表法,那又怎能期待眾生能好樂學佛,佛門又如何得以永續興盛呢?因此,無論自身在主修上的修持有多麼高深自在,在相上也有義務要做到,如此才能盡到出家在家佛弟子應盡的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