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Image

二、出家在家學戒的風氣

二、出家在家學戒的風氣

昨天在台東關房裏接待了一位鄰居訪客,客堂才剛佈置好,新買的沙發組才送來,就來了客人了。成立這個關房四年多了,除了隔壁太太幾乎天天會從後門過來走走及偶爾來探訪的尼師大姊或遠道而來掛單的學生、護法之外還尚未正式接待過其他的訪客。為什麼會答應接待這位男眾訪客?因為他是我們的新鄰居,又是個學佛的人,並且他的老師是目前佛教界中一位開班授業有名的居士。他曾經透過我們隔壁的護法向我請求要借用我們道場從五六公里外所接下來的山泉水管,也算是認識一段時間了但都還沒當面談過話,在這即將止語前,經由護法的提議我就答應與他見個面,順便交流一下佛法。事先我早已大略知道他的老師傳法的道風,他們這個在家居士團體,無論談到禪或念佛法門…向來都十分強調在空性無相的角度上做發揮,所調教出來的弟子們,也經常會在教界主動與人論道,於是我也就藉機讓他明白我們修行的道風,一方面可以隨緣分享一些觀念,一方面也先避免對方往後可能會過於善意熱心地想向我介紹他們老師獨特的教法。在談話中可以感覺到他對我因為早已有了敬重之心,所以在發揮法義觀點時也就稍稍刻意地謙虛一些,與他們同修一般在外辯論的行風比較上溫和多了,但也難免話題總想伺機轉向到談空說法這個層面,於是我也就恆順隨機地拿出平時不愛多談的空性之理與之相應,轉變他誤以為淨土行人只懂得持名念佛的錯認,藉以提升他的恭敬心,引導他清楚地看到,在我們台東普賢關房這裏除了能看到一個如同村夫愚婦的出家念佛人之外,同樣也可以看到從空出有,依自性持名,理事不二,性相一如的大用跡象,念佛人一樣也可以直接將佛性顯用在念佛上、在戒行上、在看破放下上、在起心動念上、在一切時上的真實大用,而非只能停留在盲目的信仰事修上。我們平日雖不多談空,但是行空,早已能將空性融入念佛之中、融入與世無爭之中、融入隨緣不變之中、融入一切守愚的懺行之中。他聽了之後也無以反駁,並且多少也能重新審視原本以為只懂得弘揚教理粗淺的淨土法門、只會勸人老實持戒念佛、完全不懂空性、離明心見性的境地還很遠的小法師。看來這次的會談,我是暫時伏住了他似乎潛伏而伺機想對我傳法的熱心了。

此外我還主動明白地向他指出我對於末法時期白衣升座的看法。從佛性上來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度化眾生,這些都可以不論出家在家,維摩詰居士就是示現為在家佛,他就是個很好的示範,但他以在家佛的身分境界,也只是入紅塵中隨機教化,並沒有自立為佛,直接取代或也代表三寶世尊的身分地位成為此方的另類教主。為什麼在十方任何一個國土裏都只有示現一尊佛住世,從沒有過兩尊佛同為教主?不是說佛性平等,人人可證嗎?這裏頭的道理也很深的。又所謂一佛出世,千佛擁護,一佛出世後,身邊必定會跟隨著許多菩薩護法,他們也都是佛菩薩倒駕慈航來表演護法的,但也沒有通通都以佛自居,也(發心)自立為教主,積極地升座教化一方。因為若這樣做,到最後反而會使這些分別執著深重的凡夫眾生在出家在家當中去相互比較,如看戲般的評論各家高低,而從中逐漸地失去對三寶的恭敬心而已,這對眾生的解脫修行並沒有真正的助益反而是有大害!

我還向他強調,實際上真正厚德的居士大護法,也都是有修有證的人,他才能真正做好護法的本分工作,做為護法的身分並不代表他的境界就比較差,分量就比較輕,就像那些護關的人,其修證境界都應該是在閉關的人之上,是師父護持弟子修行,這才能有資格稱為真正的大護法,而不是捐的錢多就叫做大護法,你看文殊菩薩就是七佛之師,祂是慈悲大願,倒駕慈航示現為菩薩來護持擁護釋迦世尊共同唱戲的。所以做為一個有修有證的護法,就更應該懂得要站在自己的本分角色上去發揮德行的作用,用最適當的方法來護持僧寶,或者也可以自己發心出家,按照次第,扎好學持出家戒法的根基,遵照佛制荷擔家業的這個身分標準,再來共同承擔如來弘法利生的家業,這樣長遠上看來,這才是對雙方皆有利的正道,也才是對佛教的興盛有所助益。

因此對於末法時期,白衣升座的現象,做為一個僧眾的立場,我向他明白的指出,我只能以禮敬諸佛的心,內心隨喜居士大德們的這分發心,也衷心歡喜更多的眾生能有多方面的機緣得以度脫苦海,我自己平時也是經常鼓勵在家學生們要積極地用適當的方法配合僧寶共同宣揚佛法,並非認為居士只能護法,完全不能涉及到佛法的宣揚,但是要用適當的方法,要能與僧寶相互配合團結一致才對。眼見現況,末法時期,就如經上所提的,白衣高座,僧眾護法的顛倒現象不時可見,我認為做為佛弟子都應當要隨緣客觀地導正才是,四眾弟子都應該各安其位,互助合作,這樣佛教才可望談到真正的興盛。不然的話發展到最後,自己最初的好心就會反而做了壞事,白衣逐漸取代僧眾,本應代佛住世,被指定荷擔如來家業的出家弟子反而得不到應有的尊重以及被培育養成的機緣。現在真正有道心,好心出家的修行人,要找一個如法修行的因緣都十分不容易啊!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少了正信的護法啊!那些具足大護法的條件之人不是沒有,而是大多不善盡護法的本分義務或是護教的方法錯誤,直接就發心去自立門戶,有意無意取代僧眾的地位自己弘化一方了。照這樣長遠看來,實際上對於佛教整體的發展,決定是弊多於利,居士們也並不是真正在護法護教。近代台灣佛教界就有一位法緣十分殊勝,也相當有修證的大居士,當他真正看清了這些事實時,就給我們做了一個非常難得的示現,就是還來得及在他臨終前懺悔所做的錯誤示範,並將他所有的弟子們託孤給僧寶,並囑咐其弟子們將他所有的著作銷毀,一心皈依理事具足的僧寶,其作風真是瀟灑自在,一絲不掛,真正有禪門大德的風行,真正讓僧寶們敬重。

這位原本也想來論道交流的鄰友訪客,聽了我一番誠懇客觀毫不掩飾的言論之後,也不得不默然,彼此的談話中的觀點開始有了另一番的相應及理解包容之處,算是一次十分融洽的法談。後來他又提出一些疑惑,談話中見我似乎一直很強調戒法,譬如我做為一個弘揚淨土的念佛人,同時又依止了上果下清律師學習戒法,弘法時又時常勸人要發心受戒學戒,質疑做為一個念佛人有必要如此嗎?當他提出這個疑問之時,又著實令我感觸良多。戒律原本就是佛教有別於外道的大根大本,如同他一再所強調的,沒入空性而談修行的人,所修的就不是真正的佛法一樣,不持戒而談修行的人,也不是真正的佛弟子。所以並非是我在強調戒法,而是多數的出家在家佛弟子都輕忽了戒律在事修的重要性,以至於就顯得是我在強調、是我在刻意提倡,事實上我只是就機所需而談而已,我自己也正是一名懺悔補課的人,自己從側重經教理論邊上覺醒之後,趕緊再把戒法的根底繼續扎深而已。八萬四千法,若少了戒的根基,那全都只是空談佛法。現況佛教界中不但喜歡參禪學教乃至專修念佛的人確實都很容易把方便開緣的尺度拿捏的過於寬鬆,或者有的人是為了實際因應眾生現今根基能力的標準,就把對出家弟子應持的聲聞戒降為沙彌十戒,把在家居士應學持的菩薩戒降到了五戒乃至三皈就足夠了,這表面上看起來似乎也是有務實的一面,但深遠看來實是對四眾弟子的素質及修持的提升上有潛在性地障礙的。特別是好樂談空說法之人,只願意著於理持而較不重戒法上的事修,喜好任意隨順自己凡夫的煩惱習氣而錯認為灑脫,那樣修行就更是危險。不用功還好,越用功,著魔的機率就越大,往往都是隨著自己的煩惱習氣做主而住在一個自己妄心中想像出的空境之中,整天就好談空說法,不切實際,錯認了消息而不自知。佛法講的空不是什麼都沒有,也不是因為五蘊皆空,什麼都是空的、假的,就可以不在乎因果,佛法講的空是無限寬廣,是包含一切妙有的,所以一切事相皆不可著亦不可離,這樣所契入的這個空才是真空,而不是假空。

當時我就回答他,我也並不是特意要強調戒法或想以研律弘戒自居,我仍舊只是個一向專修專弘淨土的守愚念佛人而已,只是自身深切地領悟到如同儒家所講的學而知不足之後,感覺自己修行越久,越有所獲,就自然越會想要回過頭來再補修戒律的根本課程,是自己親身體會到這個重要性、必要性才有這樣的行為表現,同時也是因為佛菩薩安排我有了親近上果下清律師的增上因緣,讓我從和尚身上的戒德莊嚴,生起了仰慕之心,在他老人家以淨戒自嚴,以身教輕重等持而又能兼融大乘行者圓融利他的風範相形之下,我們多數的大乘佛弟子對於戒法方面的內涵上確實顯得太過鬆散輕忽了。因此,我自己也就權當個示現懸崖勒馬的人,盡己本分地補課並隨緣勸說利他罷了。

過去雖然我也曾在香港虛雲老和尚創建的叢林道風下,戒行也十分嚴謹的寶林禪寺裏學習,但畢竟禪門中所持的戒法就沒有在律宗裏表現的那麼微細,特別是在懺罪方面的行法,而我自己是在主修念佛法門多年以及宗門教下略有所解之後,自然而然地從實際行持上會更覺得有需要從這個根本上再去深耕,如同我向念佛人講的,一個真正具足真信真願求生西方的人,沒有不自然地歡喜斷惡修善,持戒念佛的,否則那個信願很可能就是假的。因為戒法是各宗共同的必修科目,它對於我們各宗的主修只有增上的作用,並沒有妨礙或打閒岔,修行若沒有戒律深厚的底蘊,我們的主修行法也將會是很難再向上提升,定慧的境界功夫很難再上得去的。任何一尊佛菩薩自己明心見性成佛之後教化眾生也無一不是以身作則,以身教表演示現給眾生從戒定慧上特別是戒律這個根本下手,特別是戒律這個根本下手,透過戒法不斷地精嚴持守,定慧也才能不斷地保任和深厚,這些都是相輔相成而且不可或缺的部分。假若一個明心見性的修行人,就只願安住在空性上面,事相上處處以方便當解脫,那是自己誤以為解脫了,對於別人所造成的感受那可不是解脫而是害怕。試問一個不重持戒的修行人,能讓身邊的人安心嗎?他能成就無畏布施的功德嗎?一個真正死心塌地,具足真信真願的念佛人,若不願學戒持戒,又無法具足理事,真正做到終日心念持名念佛不斷,戒定慧具足,而是心在五欲,行在紅塵,那這種念佛人的信願是真信真願嗎?是真能往生嗎?決定不可能。所以一個真正明心見性的人或是一個真正老實念佛求生西方的人,沒有不更加隨力隨分,精進學持戒法,具足莊嚴威儀的,這才是自然應有而正確的行持反應。

回答到這裏,他對於所提出關於學戒這個問題也沒再提出異議或看法了。結束了這一段大約兩小時僧眾與居士之間的法談交流,內容正好也能鮮明的點出了出家在家學戒的風氣現況,所以也就把它放在這裏,也許能經由這位鄰居友好拜訪所展開來的這段插曲,也能成為讓大家共同深思反省的增上緣,那這個談話就更加有意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