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Image

三、以苦為師的標準

三、以苦為師的標準

很多人都認為在事相上修頭陀行的苦行僧才真正是以苦為師有修有證的大修行人,所以歷來較容易受到大眾恭敬景仰的大德們,多半都是示現苦行的形象,包括釋迦牟尼佛也曾經如是。而那些看起來生活過得很安樂、出門都坐名車、交往的盡是社會名流、各種受用都是最上等的這些人就是沒有在修苦行,這個觀點其實是十分狹窄的。曾經有一次我出門因為搭不到公車就搭了計程車,那個司機就讚歎我,說我很踏實在修行,只搭計程車,不像那個某大山頭的大法師住持,出門搭的都是名車,那就是沒在修行。我聽了趕緊制止那位司機,告訴他,也許那位大法師心裏並不願意坐名車呢?只是他為了不讓他的信徒失去修福的機緣,也是要隨順弟子們的發心呢?幸好那位司機也很有善根,聽後就不再繼續造口業了。過去在印度的九十六種外道當中,從事相上修頭陀行的苦行僧大有人在,他們的禪定功夫甚至於也已經能夠達到四禪天,透過神通力而能夠親見六道輪迴的真相了,但卻仍舊無法脫離三界輪迴。有鑒於此,釋迦牟尼佛也才會分身到印度示現八相成道的解脫過程,教導這些成佛根熟的眾生徹底脫離輪迴之苦的修法。所以在事相上的苦行並不是真正修行的終點,那只是必要的根基而已。世間上的苦樂都是相對來說的。對於天性喜好淡泊的人,粗茶淡飯其實正是享受並非苦行,如孔子的學生顏回,孔子就讚歎他:「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而對於不喜歡繁華奢侈的人,叫他享受那還真是受罪。我曾經在新聞上聽過有一位大富翁,沒事總是喜歡把自己扮成乞丐,到處去乞討度日,感覺自己如神仙般的自在,任子女多次把他找回家奉養,他總是找機會再溜走。對他而言,要他過著得顧慮形象的富豪生活,那就是一種苦行。而現代也有許多年輕人,打從出生就過著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活了大半輩子連廚房都沒進過的大有人在。尤其是大陸一胎化節育政策下的富養小孩,長大後更是連生活的自理能力都缺乏,這些人連到了佛門裏當義工人家都不要,因為身邊的義工們還得經常在生活上特別去照顧他們,時不時也還要替他們所闖下的禍收拾殘局。對這些從小不曾吃過苦的人而言,只是讓他們學習做個飯、打掃個衛生、學習去適應聽從別人的指揮,那就是極度的苦行了。所以苦行的標準,在每個人不同的條件之下,其定義標準又是完全不同的。

苦行又分為事相上的苦行與心境上的苦行。事相上的苦行並不難分辨,那就是少欲多勞,刻意去對治自己的七情五欲。如佛教裏的頭陀行者,每天只是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三百六十五天都只是三衣著身,除此之外,別無他物,一無所求。在佛教中,小乘行者的修行就特別側重從事相上的苦行起修,而大乘則是以心法為主,兼於事修。因此,大小乘的苦行標準又有很大的不同。不過,無論是什麼樣根性的人,最初修行一定要從事相上的苦行下手,佛陀所教誡的以苦為師、以戒為師是通於大小乘行者的,這樣修行的功夫才能有根底。譬如說世間人最貪愛的財色名食睡,如果一開始就從經典上明白了這五欲的可怕,就想著那就從心上修就好了,反正我心裏不貪就好了,事相斷不斷沒關係,這樣的話那可就大有關係了。因為凡夫眾生都會有自欺欺人的煩惱習氣,所以一下子就從高層起修,那幾乎肯定是要錯認消息了,換句話說,即使你自認為在佛門裏修行幾十年了也依然還是沒入門,到最後就會白白失去了這一生解脫的機會。

至於財色名食睡這五欲究竟要放下到什麼程度才算苦行,那就看你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想要感得什麼樣的果報了。就出家人的標準,財的方面,那就要持不捉金的戒,也就是不積攢個人之財。我初出家時就曾經持過,這是沙彌十戒裏就必須要持守的,但後來因為出門在外不方便,也就不得不開緣了。雖然在事相上開緣,但還是可以持守這條戒,那就是依戒法來作淨,按照出家戒律的程式作法之後,在事相上雖然也開緣碰錢,但那也只是當個會計的角色,管理施主財寶而已,自己在心上並不占為己財,在財物的操作使用上也必須是依照律法的。若是在家人,有的人是天生特別慳貪好財的,若叫他從捨財下手,對他而言,這就是最大的苦行了。在色戒方面,在家人還可以有正淫,法定的夫妻還可以有房事行為,在家人若是也能如大迦葉在家時候一樣,也能堅守這條不淫欲的戒,那也能算是修苦行了。而不淫欲這條戒是出家人最重要的戒,比丘二百五十條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條戒,第一條就是不淫欲,而不是不殺生戒,原因是淫欲是生死之根,淫欲不斷,塵不可出,無法脫離三界輪迴,出家修行最終的道業目標就無法成就。而殺生這條戒,對於出家人的生活作息來說,相對於在家人要犯的機會就要少很多,所以也不需要列在第一條。在名利心方面,對於一個向來都默默無聞的人,那可能不會覺得難持,一旦哪天你稍稍嘗到了別人的讚賞、仰慕,那可能不知不覺就會欲罷不能了,在逆境的安樂行那可是遠比逆境中的苦行要難行得多了。有些出家人修行到一定程度也能不貪財、不貪色了,但到了名利這一關就過不了,總覺得還要攀緣做點大事業、還要度很多眾生、自己要很有名氣,這樣才算有面子、才有修行的成就。有些在家人,特別是公眾人物,名氣往往跟錢財是掛勾的,所以一輩子也就不斷在追逐名利而無法自制。對這些人而言,若要叫他們放下這些,安分做一個默默無聞的人,那就是大苦行了。食與睡更是凡夫眾生無始以來的煩惱習氣,一般眾生,三天不吃不睡就是修大苦行了,不但得要天天得吃飽、睡夠,還要求要吃得香、睡個過癮才行。所以佛制出家人必須至少都要過午不食,一天最多只能吃早、午兩餐,過了午時,就只能喝完全無沉澱物的飲料、開水。這就是為了要逐漸斷除對食睡的依賴,如此才能有助於性靈的提升。因為飲食是餓病、睡眠屬昏沉,這都是病態的現象,都是應該要徹底治療的。在佛經上記載,最早來到世間上的光音天人,我們的祖先們,他們都是不用飲食的,所以身輕如燕,飛行自在,後來因為吃了大地上的食物,漸漸地就飛不動了,體質、性情也都轉變了,於是就只得在世間上落地生根,飛不回去家鄉了。所以世間上很多我們習以為常的事,其實都是病態的,都是必須要對治的。因此真正修行人,無論出家在家,都必須要在自己的客觀條件上,針對財色名食睡這五欲,從事相上真正去突破、放下,要能以苦為師、以戒為師,這才談得上真正開始修行。等到這五關的修持到了一定程度的功夫之後,才有資格再隨緣提起,再向上側重於大乘心法上的修持,也就是對治內在煩惱的苦行,進而達到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解脫境界,如此修行才能有真功夫,也才不會錯認消息而耽誤了大事。

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到從在家修行到要跨越至出家修行的標準,這二者之間在功夫上其實就已經是天差地別了。因此,千萬不要小看初出家的人,特別是在社會上已經有大事業、大成就的那些人,更容易把初出家的僧人當成是「小師父」來看待,這就很有偏差了。在紅塵名利中打滾越久的人,往往這五欲都是迷得更深、染著更重的人,而這些染著正是修行必須要淨化的東西,除非你已經真能做到事相上放下過後再隨緣提起,那就是真正的在家菩薩了,否則就應當要能打心底禮敬一位超越在家人,真正已做到割愛辭親、捨棄五欲、安於僧團終日修行的「小師父」。總而言之,在佛教裏,真正修行的核心是心法,一切苦樂,一切修證最終都是從自心而定的。但最初的修持必須要從事相下手,真正淨化五欲,以苦為師、以戒為師,根據自己的堪受性,嚴格地要求自己對治七情五欲、克服種種起現行的煩惱習氣,這就是事相上的苦行標準。之後再要向上提升至心上的功夫,淨化各種貪瞋痴妄想雜念,以期達到理事自在的行持境界。

因此我們要觀察一個人有無修證,也不能只是看到外在的苦修形象或是名氣地位的成就,而是要用心去感受他內在的慈悲智慧,再兼以從戒德上的行持來看,若是內在的功德沒有扎實,那外在越是苦修的人就越容易去看別人的缺點毛病,內心就越缺乏慈悲與智慧而離道越遠。最近我在台東關房禁足止語期間還遇到一位自己打聽到我們這裏,說是想來掛單自修的比丘尼,她說她日中一食已有十年了,我就很隨喜她持戒的功德,特地開緣出門去火車站接她來關房,結果回程路上一直向我哭訴她俗家的人怎樣怎樣…。我勸她三心不可得,別想那麼多了。她說:三心不可得說是簡單,但她放不下啊!我說今天你既然來到我們關房,而關房就是要給人用功的地方,就得應該學著放下不是嗎?這樣她才控制住想發洩的情緒。到了關房後,她進到界內的各種設備就開始嫌棄說我住的貨櫃屋也太「豪華」了吧!。哎!怪了,我們每間貨櫃屋裏什麼裝潢也沒有,只是放進一般平價的必用物品而已,不知她是指哪裏豪華?不然那大概就得要在樹下搭帳蓬睡才不算豪華了?她還說我過午不食不行,應該要像她一樣日中一食…。我不想再繼續隨順她顛倒的態度,就故意問她,你知不知道我是誰?她說:「不知道。你不會是講經的法師吧!」我笑而不答,然後就開始修忍辱,靜靜地聽她教誨,也給她安排了一間「最豪華」的關房安單,第二天一早她自己就面帶慚愧知趣地走了。這種人就是只修身不修口業和意業,所以智慧不開、福報不聚,修行的過程就會有很多障礙,這就很可惜了,難得好心出家修苦行,結果修到看一切人事物都不對,只有她一個人對,與一切外境都無法和諧相融,修這種苦行就是外道法不是佛法,佛法是心法,外在的法都必須是從心而發,所修的才是佛法。

而那些在社會上有名氣、有地位而實無修德的人,內心就更苦了,別看他們外相上那麼風光顯赫,那才真叫做是在被迫修苦行啊!因為名利權勢是上去容易下來難,在現代社會透過科技及媒體的包裝,稍微有點野心和小聰明的人就很容易裝模作樣地成了名僧大德,但內在若沒有真實的功德,就必然無法降伏自己的煩惱,到最後又礙於形象顏面或內心已完全被名利欲望所控制而無法自主,天天就得要戴著假面具過日子,到那時候所修的可真是進退不得的大苦行啊!我在俗家的時候就已經有許多機會接觸到所謂上流社會名流,我曾經有個女的朋友,她由於要照顧整個家庭的因素,當了一位官階很高,年齡大她四十歲的人的三姨太,她經常很無聊,找我陪她,所以我也跟著接觸了很多上流社會的生活。我出家以後也是有很多機會可以觀察到一些大人物的情況,我的感受是越是在上位的人,除非真的是大德菩薩示現,否則日子都是過得越痛苦,周遭的磁場也都是越差。我反而更歡喜與一些較不起眼的小人物或小地方上結緣,才較容易感受到一些真善美慧的美好氛圍。因此出於自保的本能,我向來都懂得要刻意避免這些暗藏危機的因緣,才不會讓自己也不知不覺地陷入這個很難以自拔的陷阱裏,因為我真的非常地清楚,扮演那個角色絕對不是件自在快樂的事,有的只是背負身上無止盡的社會責任而已。因此我們一定要用心去觀察感受一切人事物,不能只是看表象,更重要的是自己要真正依據正道,發於內心而形於外在,以自己堪任的程度,以苦為師,幫助我們對治煩惱習氣,一步步成就真實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