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Image

第一場

(一)至誠發願祈求三寶加持
https://renching.org/images/02-Teaching-corpus/02-02-zhuanti/028-fomenliyi/028_01/pic_c2_fo_men_li_yi__jie_gui_toronto2013_01_03.jpg

(一)至誠發願祈求三寶加持 (此聽打稿法師尚未定校,若有錯字,敬請報錯,功德無量!)

諸位大德、同修,大家下午好, 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是啟講佛門禮儀,還有生活戒規的第一堂課。
今天來的同修有些新同學,還有些老臉孔。禮拜天可能大家比較有一些安排,要去哪裡旅行放假,因緣比較不容易具足,可能有一些家庭聚會...等等的,所以今天能夠來上課的人都是很有福報的人,今天一個要算兩百個,一個人可以當兩百個人用,真的是寶耶!在加拿大這些聽眾,就像聽我們住持師父講的,真的都是稀有的寶貝,那麼要具足這個因緣真的需要福報。有些人自己善根成熟想要學佛,可是工作太忙或者是說家人的一些責任讓我們都身不由己,那麼真正能夠具足因緣,自己也願意學習,這個眾緣具足確實是不容易,更何況我們加拿大移民的同修,本來就比較少,華人就比較少,所以你們真的也是寶,我們是三寶,你們也是寶。

昨天有些同修也有到中華寺參加共修,昨天很殊勝。昨天是我們第一場週六淨土法門的講演,共修時間是兩個小時,講經的時間一個半小時,最後也帶大家拜願拜了半小時。我看到很多同修都及格了,所謂及格就是我們的標準是要哭,拜願是要哭,帶大家消業障,我有聽到好像還不少同修都很有感應,然後哭得越厲害的就是分數越高,感應越強,因為這是一種感動嘛,這又不是難過,因為我太有經驗了,我最會哭的。我們在受戒,上一次我在這裡也有講到,我們受戒一個半月,每天都有拜願兩個小時,我是從頭哭到尾,可是那種哭內心是沒有負擔的,是一種好像排毒一樣,排我們內心的煩惱、業障,所以我說我就要求大家你要帶手帕來,然後我們的標準要哭,才算及格。

昨天大家的表現還不錯,說明我們這裡的同修真的是很有善根,但是緣比較差一點,就是說學習的因緣比較差,一方面是有時候你們自己也時間上不具足,一方面是弘法的法師也不是那麼的經常具足這個因緣,我們大老遠從台灣飛機飛過來,要十幾個鐘頭,所以這個因緣也不容易具足。假如說助緣再好一些的話,然後你們自己也排除一些困難,這個都要發心啊!你真的有發這個願,你內心發這個願,你有這個希求,菩薩會給你安排因緣,這是眾生有感,佛菩薩有應。所以我們這邊的同修我看了看,真的善根是相當好,但是緣不是很好,障緣還是很多,善緣還不是很具足。

這個就是我們同修要發願,自己從內心當中至誠去祈求三寶,要發願,然後這個因緣慢慢的就能夠具足。這樣子的話有助緣,修學才容易成就,不然的話,在這個娑婆世界,真的是進一退九,好不容易生起一點感動,這個菩提心稍微已經開始要發芽了,但是過二天,哎呀!家裡的事情啊!或者是以前的冤親債主又現前了,然後自己內心的魔障也是無始劫以來也累積了不少,所以一下子又退了九步,好不容易進了一步又退了九步,這個是很普遍的現象,所以我們自己要發心,我們要祈求三寶加持,感得更好的助緣來幫助我們成就道業。

所謂的求法,是要求嘛!我們有沒有求的心態?你沒有求就沒有感應喔!眾生有感,所謂有感就是至誠去求,祈求你才能夠去感得應,佛菩薩的應,回應。現在很多人沒有助緣,是因為他沒有去祈求,沒有發願,為什麼?他等著人家主動上門,好像補習班的老師一樣,然後還跟你哄一下,然後整天在後面常常講好話。現在大多數人學習的心態不是很好,為什麼?老師多,學生少,變成自然就會有這種趨勢,看起來是聽眾福報,其實是很危險的,你會失去求法的那個態度,你不懂得珍惜,也不會積極主動的,那你這樣的話很難生起感應力跟道心,所以當然啦!這些漸漸的真正好的助緣就會愈來愈少,這個不是好事。

就像我們這裡的同修,個個都是寶耶!好像每個都要細心的照顧,怕不小心就...好不容易發芽了,馬上就又枯死了。但是一般來講是這個樣子,可是其實以我們的做法,就像你教一個小孩子一樣,你教一個小孩子像現在大陸的一胎政策,每個人都當寶貝一樣,我們當然是要很用心的去照顧他、栽培他,但是你不能一昧的隨順寵愛,這樣不會有好的結果,所以越是寶越要調教,越要調教你才能真正成就,該要讚嘆就要讚嘆,該要修理就要修理,我們現在還不熟,不敢跟你們修理,等一下修理的話就跑掉了,連來莊嚴的人都沒有,那也不行。但是真的有人跟你調教的話,表示你是一個法器,表示你是真正有福報的人,也表示你一定會成長,假如有人敢講你,特別是師長,或者說是父母親、或者是長輩啊!願意調教我們的也是一樣的,那麼我們就要能夠受教,這種人真的是最有福報的。

昨天我們在中華寺的淨土專題講座,我們臨時把它改成「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有些同修就有一點點失望,因為雖然「四十八願」很好,但是他是特別為了這個專題而來聽的,所以有人提出這樣的一種情況,所以我在這裡也順便說明一下,其實「四十八大願」是最重要的,我們一樣講淨土法門,但是這個專題裡面的內容其實都會帶到「四十八願」裡面來講,所以是一樣的,只是這個名詞不同而已。然後另外就是,假如剛好我們這次公告的這個專題,有你特別感興趣的,你特別需要解答的部分,我們禮拜天會安排有半小時的時間,你也可以直接就你的疑惑提出問題,我可以盡量跟你解答,所以雖然昨天的這個專題我們講是「四十八願」,我們改成「四十八願」來講其實是更深入,然後也包含了這個專題的內容。

這個因緣可以說是更好,那麼也是觀察我們這裡同修的一個需求,認為說大家應該在這個核心的、最重要的這個部分再多下功夫。因為其實所有的法都是從「四十八願」,我們淨土法門做的專題通通都是從這「四十八大願」展開來的,那我們回過頭來,再把這個重點集中火力,把它這個根再扎深,這樣的話你們學了之後,真正能夠成為你自己有系統的概念,你比較容易開悟,在淨土法門裡面也容易開悟。就比如說我們在學校上課,如果我們有系統的學完一本課本,那麼你對這本課本的範圍絕對是很完整的概念,對不對?

那如果你同樣花那些時間可是你到外面去聽講座,你這裡聽一點,那裡聽一點,哇!好像聽了很多名人講演,其實因為我們學講經的人很清楚,這個所謂的講演,或者是一般作家寫書,厚厚的一本經,他重點只有兩、三句,只有兩、三句就可以開展出來,那很好賺的,一本書厚厚的那麼多字,其實那很多都是點綴的文字,一般的一些演講,它門票一張多少?五百到一千,我說台幣啦!不是加幣,收得很貴呀!可是其實他講的一個主題,可能我們把它濃縮精華兩、三句話而已,他就可以發揮了,那我們「四十八願」它是整個淨土的精華全部在裡面,這樣大家明白嗎?我們把這個主題轉成「四十八大願」反而是更深入、更完整。

那你能吸收多少算多少,怎麼樣都比你只是聽專題來得好,為什麼?因為專題是給比較已經有相當基礎的人,那他很容易有悟處,他可以聽出一些重點,然後他針對自己的需求,他可以能夠在那個部分能夠深入。可是如果你對「四十八大願」,對淨土法門沒有一個完整的概念,你就沒有這個根底,沒有根底的話,如果聽一些專題對你來講幫助也不是很大。好不容易有悟處,當然也會有幫助啦!只要你有心來聽,然後我們也很認真的跟你分享,可能你也是會有一些收穫,但是就是沒有那麼的紮實,所以最好大家是能夠發心,我們安排這次的課程是有系統的教學,不是跟你結結緣,跟你鼓勵一下讓你發心就這樣子而已,不是喔!是針對要把這個理論跟修行的方法傳遞給你們,你們盡量吸收,給你們的東西可能你三、五年你都用不完的,盡量給你們,但是就看你願意吸收多少,每個人隨自己的意願發心都可以,也沒有任何壓力。

今天的課程就是從基礎的,我們現學就可以現用的「生活的禮儀、儀規」。所以後面我們的標題是「實用佛學」,這個名稱就很廣,我們今天先講的主題:「入三寶門中應注意的儀規」,因為我們是佛弟子,所以我們要學的在佛門當中出入的一些基本的規矩,先要懂,學了以後你就會用。事實上你學一條你就做一條,然後可能你沒學幾條,都已經看起來比老修還更老修了,為什麼?因為很多老修都不懂,入佛門都二、三十年都很少人教這個課,這個看起來很淺,很多法師喜歡講空性,講得很玄,讓大家聽不懂,然後看起來講得很好,好像很有修,所以現在講空性道理的人很多。但是想一想,他講的開心,可是你們聽得似懂非懂,回去也不知道怎麼用? 那我們還是老實一點,踏踏實實的從生活當中的這些戒律,這也是一種戒律,從這部分學,學了一點就馬上可以用到,學一點就用一點,你會很有成就感。

這位菩薩不是說夢話吧!說夢話沒關係,可以聊天,不要打呼就好,打呼就太明顯,因為有攝影機錄下來就知道,哎呀~我講得不好,有人在打瞌睡,不過真的不容易,我剛在來的路上我都跟我們的護法講,我等一下講經,不知道會不會講到睡著了,因為這個時間很好睡,所以你們能夠發心來這裡睡都有功德。睡著沒關係,這個是莊嚴道場,真的,都有福報,這我們淨空老和尚講的。能夠有這個心來了啊!而且年紀大了,像我也年紀大了,我也是中年人了,這個年過四十以後,這個色身真的身不由己,非常的明顯,好像你走到了一個顛峰了,突然之間就往下滑,真的是這樣從體力、精神都很明顯,大不如前。所以我們還能夠發心,敢走進來,這個勇氣就十分可嘉,像我以前上課最怕坐最前面,為什麼?不能打瞌睡,打瞌睡眼睛一直張一直張很痛苦,因為打瞌睡第一個被看到了,沒地方躲,所以每一次掙扎半天,如果要坐最前面我不想去,因為打瞌睡是很痛苦的事情,那又不能睡,所以我們都很能夠理解這種處境,只要發心就有功德,這是真的。

弟子沛兒恭敬節錄

(二)入佛門要先建立恭敬心
(三)入門先調教真誠恭敬心
(四)進大雄寶殿門口應該注意的儀規
(五)寶林禪寺學戒律趣談
(六) 在大殿裡面要注意的各種儀規
(七) 佛像處理的儀規
(八)敬僧的禮儀
(九)應當如何正確的稱呼法師
(十)佛法問答之一 大殿裡應當具備的規矩
(十一) 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十二) 發菩提心求受戒
(十三) 學戒持戒的正確心態
(十四) 先求受戒得戒體才開始學戒
(十五) 對出家眾的正確稱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