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Image
第六章、念佛人平日的修持及菩薩道行法

諸位大德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

上一次我們學習到《觀經》上品上生章裡面的一段經文,講到上品上生的條件是必須要具足三心,也就是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這三心,就是《無量壽經》四十八願當中,第十八願「至心信樂、願生我國、乃至十念」的標準,由此可知,我們只要依十八願全仗佛力,真正具足真信切願念佛,我們就能夠上品上生,並不需要我們念佛念到一心不亂的禪定功夫。那我們要怎麼樣來判斷到底有沒有真正具足三心?有沒有真信切願求生淨土?我們往生的信心到底已經決定了沒有?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判斷,第一、如果我們往生的信心已經決定了,真正生起真信切願,我們絕對不會再執著我們的色身,特別是前幾天我們也學習到必須要在生活當中,觀察,苦、空、無常、無我的真相,真正對現象界有了深刻的體會之後,自然也不會再執著我們的色身,包括一切的物質,我們都不會執著,這樣當然就能夠一心一意的安住在法上。另外,我們內心要安住在法上,安住在這句佛號上,當下我們煩惱輕了,生活能非常的自在,不會再受到外境人、事、物、的影響,因為既然我們對外境都已經不在意了,看破了,一切都是空、無常,那當然我們就不會受影響,同時,因為得到這麼樣的一個改變,法喜、自在,所以內心也會不斷地生起感恩心,天天法喜充滿,這種法喜就會自然化做行動表現在行為上面,我們會自自然然的想要去行菩薩道,願意斷惡修善,這個都有連帶的影響,生活態度也會不一樣了,會非常的隨緣,隨緣度日,佛菩薩安排我們什麼時候往生,我們就什麼時候往生,時候沒到,我們就隨緣度日,隨緣修福修慧,內心絕對不會再去攀緣一切的法,所謂的一切法包括善法,當然你也不會再去造惡,包括我們要行善法,這個內心也不會去攀緣,其實只要有攀緣的心,不管你做甚麼事情都還是自私自利,包括我現在想要做多大的佛教事業,經營多大的道場,特別前幾天,為了給同修們紮下這個得法、學法的基礎,在恭敬心的部份,特別已給同修們細講,如果沒有真正建立起恭敬心,既使我們發心出錢出力,發願在佛門裡面做大護法,也發願做很大的佛教事業,可是往往結果卻很容易造業,根基沒有紮好,所做的一切,通通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貪、嗔、癡而沒有察覺,所以只要內心當中有任何一點點攀緣造作,心都不清淨。


往生信心決定的人,生活態度還會有甚麼樣的改變呢?特別會顯現在不攀緣,自然你會淡泊名利,有事現前我們就做,沒有事我們就念佛,安貧樂道,這種行為的表現才是真正的一個欣求極樂,願離娑婆的樣子,除非有因緣有任務,當然我們也要歡喜去付出。另外,你如果有出家的因緣,出家代表什麼?精進修行、全身奉獻、全身心的付出、全身心的捨,這個就是真正徹底的看破、放下旳反應,所以除非沒有因緣,你如果超過七十歲,恐怕想出家也不會有那個因緣,像我收出家徒弟的標準,原則上超過三十歲我就不太考慮,而且必須是未婚,這樣佛門僧眾的素質才能維持在一定的水平,我自己也是在三十歲之前剃度出家,二十多歲就皈依佛門了。如果你本身的能力很夠,善根福德因緣都很好,也有這個出家的因緣,那當然對於一個往生已經決定信心的人,那肯定毫不猶豫。就像當時我去道場,只去逛道場,並沒有其它的想法,怎麼講是逛道場?因為學佛當了居士幾年,全心投入做法寶流通的工作,所以在假日的時候更忙,忙著到處去擺放法寶,同一個時期最多的時候有七、八個流通點,除了自己家中管理的流通社之外,在外面還有好幾個點,好像Sales一樣,經常要去補貨,所以假日的時候特別忙,如果有一點娛樂,那就是逛道場,逛道場也順便去看看有沒有新的法寶,再請回來流通。有一次就在這樣的因緣之下道場裡的同修,一些很熱心的護法們就很熱心的引介我跟剃度師父認識,當時的因緣很特殊,我也沒想到要出家,結果跟師父談話之後,大家很投緣,特別是因為當時我聽淨空老和尚講法已經將近兩三年的時間,又全心全力以正確的心行在家做作法佈施流通法寶,所以這個果報很快就現前,什麼果報呢?才跟師父見面談話不到半小時,師父就建議我出家,要幫我剃度,當時還有一些師兄弟,還沒有剃度的師兄弟,在道場已經發心做義工一兩年,等著要剃度的,師父都還沒有幫他們剃,所以我的因緣是比較特殊,當時師父一提的時候,我的一個直覺反應只問師父一句話,剃度以後能不能跟老和尚身邊學法?因為我以為都是一家人,當時我也知道老和尚已經封刀了,是不可能再收出家弟子了,所以如果有這個因緣,都是一家人在那裡剃不都一樣?當時的想法很單純,對僧團的情況也不是很瞭解,結果師父回答說可以,那我馬上沒問題了,師父說剃,我說好,那什麼時候剃?三天後,蝦米!三天後真的就這麼剃了,過程就是這麼快,一個因緣就生起,也就這麼決定了,真是誰也料想不到的事。

為什麼會這麼順利呢?主要是在這之前我的出離心已經非常堅定了,同時也已具有兩三年的教理基礎,所以當境界現前的時候便能毫不猶豫,出家在家對我來講不是一樣嗎?反正我的目的是要往生極樂世界,出家也好在家也好,做什麼事情都好,當法師也好,當時也沒想到要當法師,掃廁所也好都一樣,根本就不去在意什麼樣特定的生活方式,反正這個世間早晚一切都要放下,而且隨時都要準備好要放下,在生活當中也一直在學習著,不斷的捨,從外財、從物質捨,一直到內心的種種的妄想,天天都在學習著要放下,修行就是過這樣的日子,所以一旦遇到成就我們更精進的因緣時,正常來講你的直覺反應就是直接相應,絕對不會說:「蝦米!現在就叫我出家喔!不行,我還得考慮考慮。」平常你不是已經發願你要全心投入修行嗎?那當有這個因緣的時候你怎麼可能會產生抗拒的感覺呢?如果會的話,那肯定你那個信願和出離心都有問題,所以我們也可以從這裡來觀察我們信願真實性。決定是否出家,也是很容易檢視的方式,你不願意出家,很簡單你捨不下你頭髮,捨不下你的五欲、外貌,捨不下家人,捨不下種種都是屬於世間的東西,一定至少有一樣,恐怕不止,對不對?如果你已經確定真的一心欣求極樂,照理講世間的一切都可以放下啊!不然你怎麼去啊!怎麼會一給你考試只是叫你出家,都還沒叫你馬上往生你都不肯,那你這個信願說是真的,你要騙的了自己都很困難,還要想要騙佛菩薩?所以這個考試是很直接的。

另外,我們展現在行門上面也必須是要非常的專,越來越專,前幾天我們也特別談到這個部份,因為專修才能夠顯現出我們的真誠,也才能夠具足我們講的至誠心的條件,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這三心不只是上品上生的條件,三輩九品通通都要具足這三心,這個是基本的心態。為什麼說專修很重要,這可以從一個比喻來體會,假如有一個你身邊的人,他性格上對你非常依賴,家人也好,朋友也好,你感覺到他整個人對你非常的信賴,而且本身生活能力也比較有限,需要你的幫助,你很深刻的感覺到對方是這樣的情況,當有一天他需要你,又很急難的時候你會不會立刻先去幫他,所有的因緣當中你一定會先放下去幫他,因為你感覺的到他最需要你,阿彌陀佛對我們這些五濁惡世罪苦凡夫就是這樣的一個狀況,所以阿彌陀佛的佛像是立像,一般佛是坐像,立像就是代表他已經standby準備好隨時要來救我們,我們的心也是一樣,如果說我們的心跟你身邊的人你並不是很依賴他,你很堅強、很獨立,你的交友很廣,假如說你今天有事情的時候有急難的時候,你的朋友會不會急著來幫你?不會,換成是這種情況的話,因為他會想反正你朋友很多嘛!所以他不會,他不是不願意幫你,是他本來就不會為你著急,因為他想反正你能力還很夠,很獨立、很堅強,而且助緣還很多,你平常又廣結善緣,你也不是只有依賴他一個人,跟他也就沒那麼親,所以他自然就不會那麼著急來幫你。我們今天要專修,就是要建立我們跟阿彌陀佛這樣緊密的關係,當我們在急難的時候,我們就能夠立刻跟阿彌陀佛感應上,平常就要做這個工夫,要練習讓自己一心一意只依靠阿彌陀佛,我們真正信任阿彌陀佛的時候,我們自然也不會三心二意的找找藥師佛啦!去找找地藏王菩薩啦!這是一種內心微細的狀態,我們越依賴祂就越容易跟祂感應,這個是很自然的一種現象,這個部分是我們平常要多下工夫之處,你真正做到越專,對方就越能夠感受到你的需求,那麼真正你有急難的時候那種感應力就很快,不是阿彌陀佛祂不慈悲,為什麼別人能夠感應上你不能感應上,就是平常你没跟祂建立這樣的一個關係,緊密的依賴的關係,如果我們平常就下這個工夫,自自然然我們內心也能夠感到很安穩,任何的情況之下那個感應都可以立刻現前,包括我們遇到意外,任何狀況我們內心也會很安穩,信心不會失去。還有一個情況就是如果我們建立這個信願之後,我們表現在心態上肯定願意專修,在行為上也一定會喜歡念佛,這個專修,不是說你只是想要多聽經,當然聽經也可以,我們可以專聽淨土法門的經論,但是一旦我們信願已經建立之後,正常的反應也會對佛號越來越相應,感應上越來越熟悉,然後越來越喜歡念佛,這個部份也是一種必然的反應。

那麼我們要如何正確的專持這個佛號呢?這個佛號要怎麼念才算是做到不夾雜、不間斷?我們現在已經建立信願之心了,也要發願專修了,也肯真正學老實了,那就要開始學習專持名號的方法,首先要知道這個佛號要怎麼樣念?這個建議有兩方面,一個是終日持名,終日持名就是說只要我們一有空我們就持名念佛,善導大師跟我們講的這個修法。我們在《華嚴經》看到念佛有很多種方式,有實相念佛、觀想、觀相、持名,持名是最簡單的也是根本,我們今天會講到兩種,一個是實相念佛,一個是持名念佛,實相念佛也要先透過持名才能進入到實相念佛的境界,我們這個法門是以持名為主,持名到熟悉之後,功夫純熟以後,所謂功夫不是我們刻意去練禪定,但是我們就自自然然的念久了它就會產生三昧,持名到一個程度你會自自然然的契入實相念佛,這兩者是一體的,但是我們還是要以持名念佛為主,所以只要一有空我們要加長時間,不要只是早課晚課念一下,甚至於老和尚講的一天十念法,十堂課一次念十句佛號這樣都做不到,有很多理由忘記了,忘記念佛倒是很容易的,你不要小看一次念十句而已應該沒問題很簡單,其實一天十堂課一次十句,你也不一定能夠完全做到,可能會常常忘記,因為還沒有養成習慣,這個十念法十堂課,其實是為那些真的忙到不行的大企業家建議的基本功課,因為一天十堂課可以分散,也是幫助達到念佛不間斷的功能,這個都是最低的標準。所以我們也可以怎麼樣,如果我們信願已經確定了自然會歡喜念佛,會歡喜念佛的話顯現出來的就是終日持名,整天念佛,除非你真的不方便,我們待會會講到另外一種念佛方法,那就二六時中真的都可以念佛,總之我們持名這個部份不管是出聲念也好或者是心裡面默念也好,一有空就要把佛號提起來,要養成習慣,既然往生是最重要的事情,持名念佛、稱念名號就是我們往生的方法,我們當然就要整天跟這個佛號培養熟悉的境界,這樣子我們才能夠時時刻刻得到佛號的加持,這裡面的殊勝的功德太大了,我們知道現前不但可以消災免難,不知不覺也能證悟念佛三昧,往生的品位又比較高,所以沒有道理不時刻想要提起佛號的,除非你忘記了,因為剛開始還沒有養成念佛的習慣,這個是我們必須要刻意發心培養的喔!因為我們剛開始還沒有習慣做功課,所以要刻意先告訴自己我現在已經發願要求生極樂世界,這個世間一切我也要學著看破放下,事實上要放下沒那麼簡單,你去做做看你就知道沒有那麼簡單,不要話講太大聲,講的太滿,但總是一定要開始,這個開始就是你要先發願,先告訴自己從今天開始我要做一個一百八十度的轉變,調整我的生活方式跟作息,也就是一切以念佛為主,除了必要的工作真的不方便念出聲音,或者是連默念都不方便的時候,那沒有關係暫時放下,因為持名念佛淨土法門的修法,方便也是在於這裡,任何時候都可以念,這個念不是為了要練功夫,而是我們一個信願建立的人他必然應該會有的一個反應,這樣才正常,如果沒有這樣就表示你的信願有問題,剛開始常常忘記也是正常的,你一定要開始這樣努力去培養終日念佛的習慣,然後你在這過程當中你就會不斷得到佛力的加持,越念越歡喜,不知不覺一個禮拜半個月養成習慣。你看我們要吃喝玩樂要培養習慣也很快嘛!對不對?我們眾生的能力也是不可思議啊!只是造業的能力跟五欲很容易相應,那我們就把它轉過來改為培養念佛的習慣,其實並不難,你只要發願去做,你就會覺得很快就收到效果,為什麼很快?因為這句名號的功德不可思議,《觀經》上面講:「念一句佛號,就可以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所以任何一句當中都具有這麼大的滅罪功德,同時也具有圓滿的善法的功德,所以我們不是要念多久才能夠感受到這個利益,只要你發的是真誠願心,開始把念佛當作是最重要的事情,你這個心念一轉,以正確的心態來念佛號,很快的也許三五天你就養成習慣了,養成習慣法喜立刻就浮上來,很明顯,大家可以去試試看。

另外一種就是默觀念佛也就是我講的實相念佛,默觀念佛這個名稱是我就念佛的方式方便取一個名稱,「默」是靜默,也就是沒有出聲音,「觀」是觀照,這個方法我們可以先學,但是一般人是沒有辦法馬上做到,因為這個是實相念佛也叫做無相念佛,實相跟無相我們一般比較不好體會,所以我是從念佛境界的角度方便稱之為默觀念佛。那默觀念佛有什麼特色呢?就是我們平常在日常生活當中行、住、坐、臥,不管任何時候都可以使念佛達到不間斷,這個不是其它特殊的修法,正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裡面講到「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也就是實相念佛,又稱為無相念佛,就是法身大士念佛的方法,大勢至菩薩是等覺菩薩,是法身大士,祂教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的念佛方法就是實相念佛就是無相念佛,因為沒有念佛之相所以我稱之「默」,靜默就是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像在內心當中,「觀」就是清清楚楚,其實也是相似於止觀雙運,用這個方法來念佛,我們就可以真正做到不間斷,除了我們吃飯、睡覺不能念以外,睡覺睡著了法身大士還可以繼續念,我們就沒辦法,平常在做事的時候都不妨礙,怎麼說不妨礙呢?觀就是把我們的心專注在所做的事情上面這個就是觀,對境界了了分明,這個有一點像動中禪,就是你在動當中把每一個動作都看的非常清清楚楚,清楚明瞭就是禪,所以它這個意境都是很相通的,這樣子的話我們在行住坐臥當中不管做任何事情,我們都可以令佛號不間斷,那這個佛號是什麼狀態呢?內心不用稱念,也不用放一個佛號的名稱或者影像或者是觀佛像通通不用,完全是靜默的狀態,但是我們又很清楚的感受到佛就在我們的心中,這個就是念法身佛也就是無相念佛,無相念佛、實相念佛,實相就是一種無相的狀態,這個就要能夠有能力去體會這個境界你才有辦法做到,一般人還不行,但是我們可以試著照這樣去做,因為我們不可能口裏時時刻刻都持名念佛,我們必須要工作必須要做事、吃飯,做任何事情,還有些時候,譬如你在跟人家談話,在做事的時候,你也不可能一邊跟人家談話一邊念佛,或者是你在打電腦一邊思維,要動腦筋,這個時候好像都要被迫中斷,但是如果我們用默觀念佛就可以不中斷,為什麼?因為默觀念佛的狀態是內心根本也不用持名,也不用有這個名號的影像,或者是佛的影像,通通不用,我們只要先培養出一種感覺,就是佛永遠時刻在我心中,祂不曾離開過,我們要學著去體會這種感覺,把佛時時刻刻放在我們的心中,而事實上我們也知道法身佛祂本來就無處不在,也從來沒有離開我們的心中,這個道理我們也不難瞭解,但是在瞭解之後道理是歸道理,我們還要去真正用心去體會佛在心中時刻不離開的感覺,這個是我們要用心修持重點。

初期就是要先透過持名念佛,你經常念,念熟了,你就會覺得佛隨時就在我們的身邊沒有離開過,這個時候就可以練到無念而念,你在做任何事情都沒有間斷,甚至於跟人家講話,跟人家講事情,你也會覺得佛就跟你一起想,你在跟人家講話,佛在陪著你一起跟人家談話,祂沒有離開過,這就像什麼,我們可以這樣來體會,像《圓通章》裡面講:「憶佛念佛,如母憶子」,母親牽掛兒女,這種牽掛的心是很強的,那我們就想像,譬如有一天時間一到要去接小孩子下課,但是剛好今天跟老闆開會不能夠馬上離開,遲到了,那個時候的心是不是更焦急更掛念,但是你掛念還是要繼續把事情辦完,你開會你也要清清楚楚啊!但是你想想看,我們當時一樣在辦事情,也要很謹慎很小心的把當下的事情做完,可是我們內心有沒有把這個小孩忘記啊!沒有,小孩一定還是在我們的心中,對不對?那把這個小孩換成阿彌陀佛,我們用這樣去體會。或者是你初戀的時候,哇!那個覺受恐怕是更強,那個戀愛中的男女都是昏了頭了嘛!結婚的女人也是昏了頭,一個女字一個昏字合起來就是結婚的婚,這個文字都很有意思,所以昏了頭的時候,哇!那個真的是全世界都是黑暗的,眼光、心中只有對方一個人的影像,他就是時時刻刻掛在我們的心中,你可以這樣去體會,這個你真正體會到了,把他換成阿彌陀佛,這就是念實相佛耶!依實相念佛就不妨礙,你甚麼時間通通都可以念,這樣子我們才有可能真正達到二六時中不間斷,真的功夫純熟了,法身大士他們連睡覺都在念佛,那我們現前可以先練習到只要清醒的時候,真的可以做到二六時中都不間斷,那個真的是法喜,會感覺好像你就是佛,佛跟你在一起,你和祂正是一體的狀態,你做任何事情佛都跟你在一起,那種感覺非常的安穩,各方面你都會覺得很吉祥,因為佛跟你同在,這個好處太多了,而且我們對這個佛號確實就會越來越親切,越來越歡喜念,距離越來越近,感應力越來越強,所以這個部份有必要值得我們深入學習,但是大家不用擔心喔!你一時間做不到沒關係,因為我們淨土修法還是以善導大師所提倡的持名念佛為主,只是在這裡順便給大家介紹一下默觀念佛,因為很多知識份子,他覺得持名念佛看起來好像覺得沒有什麼趣味,看不上眼,如果你練習著用實相念佛,不但在生活當中很方便,不妨礙做事,而且你會覺得很有成就感,因為這個跟其他宗派修的止觀,大乘法所有的止觀雙運本質上是一樣的,說一樣是從已經契入法身大士的境界上來講那是一樣的,但在還沒有契入之前,在現實的受持上也要比禪宗的參話頭更殊勝,為什麼?參話頭必須要有適當的環境來成就,而我們這個念法,心念隨時隨地都可以專注在我們做事的事情上面不妨礙,這是都攝六根,把六根收攝回來,安放在我們當下做的事情上面,我們就可以把事情做的更好,所做的事情品質效率一定會比不念佛的時候,沒有修默觀念佛的時候,還要好上很多倍。專心在做事的時候,因為內心很靜,內心有佛,所以這個就是淨念相繼,所謂的淨念就是沒有雜念,沒有雜念不是說都沒有妄想,而是你沒有其他念頭,你知道佛正在你心中,只有佛才算是最清淨的,所以我們用無相念佛、用默觀念佛,才能夠真正達到淨念相繼的標準,大勢至菩薩本身的境界就是這樣子,祂心中時刻不離佛,這個是法身大士所修的念佛的方法,那我們也可以契入,但是我們必須先從持名念佛開始練起。

若是禪宗的參話頭它也是要都攝六根,但這個六根他是攝在那裡?是攝在話頭上面,就像貓抓老鼠,那個貓抓老鼠時牠會眼睛眨也不眨的盯著牠的獵物,所以你整個六根完全是專注在你的話頭上面,這個時候如果你出門很可能會被車子撞,你走路的時候也很可能不小心撞到牆,跌倒絆到東西,都有可能,這不是開玩笑的,這禪宗裡面的一些例子公案裡面都有,常常有提到,所以參禪要具足種種的助緣才行。就像世間的科學家也是一樣,他們在發明一些東西啊!像牛頓、愛迪生,他們往往是廢寢忘食,把所有東西通通忘的一乾二淨,好像是愛迪生還是誰,出門在外竟然把他老婆給忘了,車子開了就走,忘了讓老婆上車,像類似這些很荒唐的事情都有可能發生,因為他們太專注在一件事情上面,他沒有辦法同時兼顧「止」跟「觀」的作用。默觀念佛就可以,我們可以把這個心專注在你正在執行的事情上面,然後兼顧佛號不離心,這樣子就不會有妨礙。那如果是修內觀禪也是需要種種助緣才行,因為你要內觀嘛!往內觀自己的妄想起心動念,所以你的六根是攝住在你內觀上,覺察自己妄想這個部份,這是你的所緣境,那這樣的話你就必須要靜坐,有一個很清靜的地方你才有辦法修這個法,這個修行也不十分方便。修密法就更麻煩,它還需要很多的供養具,還有很多的儀式,你要學很多的方法,更難的是你要遇到一個真正具格的上師,這個因緣在末法時期更不容易,而且修法也比較不適合我們的根性,比較困難,那默觀念佛,看起來我們初初聽到也會覺得不容易,當然不容易,因為這純是法身大士所修持的境界,不過我們可以學習,透過持名念佛不知不覺當中真正契入這個境界的時候,我們在生活當中就很好用,能夠二六時中用功不間斷,所以相對之下這個方法值得我們努力去契入,這也是我們念佛提升的一個目標,持名是下手最簡單的,我們老實持名就可以信願往生,這個絕對是沒有問題,但是與默觀念佛也完全不抵觸,就是你持名念佛持到一個程度之後它其實自然會契入的。今天我在此跟大家分享默觀念佛的方法,這個是我個人在今年禁足念佛的時候的一點體驗,當然也加上過去十多年的教理的基礎,我以前也常常跟大家一起學習《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當時對「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的受持的方法,體會就沒有那麼深刻,只是在理上面,因為我們還沒有辦法做到都攝六根嘛!那為什麼今年能體會到,是因為我具足因緣能終日持名念佛,終日念佛的時候我也在做事,在種菜啦!在掃地啦!在吃飯用餐的時候我也能自然地提起佛號,因為今年是安排禁足以行門念佛的功課為主,當然就會期許自己隨時念佛不斷,而且也沒有外緣的干擾,所以持續念佛的時間就很長,念佛的時間很長,念的時候心自自然然的就容易靜下來,靜下來的時候我們事情還是要照做,還是要正常過日子,然而有一天正在做事的當中突然之間就警覺到,有一個境界現前,覺受到佛好像衪就正在我心中沒有離開啊!那種感覺很真實,雖然當時我口裏沒有在持名念佛,正在專心做事上面,但那個境界就突然在心底浮現了,所以讓我體會到止、觀真的是可以雙運不妨礙的,我們平日在做事當中佛號也是可以不離心的,甚至於我們在思想、我們在與人談話當中,這個時候我們都還是可以很清楚的感受到佛祂就正在我們心中,這個境界就無法用言語表達的非常的具體,這個境界最初啟發的因緣就是我們一直老實持名念佛,時間念長了以後,你自然會在你的行住坐臥的一個行動當中,你突然會警覺到,突然去察覺到,好像會跳出一個境界來,讓你發現,欸!佛就正跟你在一起!

這就好比說我們在專心做一件事情,可是我們在專心做的時候因為心很靜,專心做的時候突然之間打了一個妄想,這個妄想是什麼?不是不好的妄想而是察覺到,欸!佛就跟我在一起啊!起了一個妄想但這是很好的妄想,喔!心中突然出現阿彌陀佛的這種感覺,所現前也不一定是佛號名相或者是佛的法相,而是一個感覺,只是一個覺受,它完全是無相而卻有覺知的狀態,當這種覺受現起的時候,就能夠在動跟靜當中產生一個圓融的狀態,動靜可以同時進行,止觀可以雙運,我們自然可以感受到這種功用,那這樣的話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就不妨礙不間斷我們的行門了,持名念佛可以達到這樣的境界,到最後你會感覺到,你就會體會到我們經上講的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無念而念就是我們剛講的我們沒有在念啊!我們在做事啊!專心在做事上面啊!心中無念啊!我們的六根完全是專注在做事的所緣境上,可是同時你又可以感受到你心裏還是在念,只是沒有念出聲音,也沒有那個形象,這就是無念而念。這個大家聽一聽先有個印象就好,以後自己持名熟了以後,你也可能在這一生當中的某個時刻就會不知不覺地契入,或許不用到三年,三年內都已經可以證入念佛三昧的境界了,那默觀念佛也是一種定境,而這個定境的深淺當然又各有不同,每個人所契入的狀況不同,會有深淺之別,但是你都會覺察到,欸!你已有契入這樣的一個境界,你絕對會很清楚的知道,之後你念佛行門的受持就更自在,不是一定時間到或在特定的地方才可以開始念佛,真正能夠做到不間斷,能不間斷之後我們的功夫,念佛三昧才容易成就。雖然往生也不一定要當下提升到這個境界,但是如果能提升不是更好嗎?這就是我希望能夠看到的結果,所以我們在這裡也特別給大家介紹這個念法,實相念佛、無相念佛。這個名稱「默觀」,默觀就比較好懂,因為它明顯直接說出我們實相念佛當下的那個狀態,默就是內在沒有念頭,卻有佛在心中的覺受,觀就是觀照外境清清楚楚,用這樣的方式來念佛,大家可以學著念念看,怎麼學呢?我們有空時盡量還是專心的坐著念佛也好、經行也好、念出聲音也好、不念出聲音也好都可以,還是以持名念佛為主,而當你在做事的時候,你在跟人談話的時候,你在思考問題的時候,持名念佛不太方便,這個時機你都可以作意練習看看,跟人家談話談到一半,或者是你平時看電視的時候,可以再順便加上念佛,試試看,不要再那麼專心看電視,打個閒岔,來念佛,觀照一下看看佛還在不在我心裡,去體會一下,也許有一天很快你就能體會到不管你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你就會發現,真的,佛就正跟你在一起,而這是一種感覺的狀態,它並不一定是具體的形象或者是六字洪名名號的那個相狀,去體會看看,那我們平日主修、專修的方式一樣是持名念佛。當然,如果能夠直接契入這個境界來念佛,那這個功夫當然就比持名高了,《華嚴經》上講的四種念佛「實相、觀想、觀相、持名」,實相念佛是最高的境界,那持名是最簡單,觀想、觀相都比較難,基本上都要有一點定性,你沒有定性你根本觀不了,想要注意佛像或者是注意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才不到一秒鐘念頭就又跑掉了,你根本沒辦法去觀,沒辦法起修,只有持名念佛我們有辦法下手修,而且持名念佛念到一個程度便可望自然而然地直接契入實相念佛,所以要多念啊!從早到晚先老老實實的下死功夫,這個下死功夫的意思不是練禪定喔!就是老實多念,盡量多念,已經發願要求生淨土的人你當然就是要以念佛為主啊!世間還有什甚麼事情比念佛更重要呢?除非不方便沒有時間,那我剛已講了默觀念佛的方法了,以後你就可以學著默觀念佛,這個是幫助我們能夠更精進的念佛,讓佛號終日不間斷。

學習到這裏,也許有人會問?既然我們五逆十惡都可以往生,只要具足信願就能夠往生,為什麼還要這樣精進念佛?為什麼還要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我們剛講了,除了你真正具足信願的人就必定自然會有這樣的一個反應才正常之外還有一個理由,就是因為我們無始劫以來阿賴耶識裡面的業力種子,有善的、有惡的,而惡的比較多,大多數都是惡的種子,所以我們才會投胎人道來做人嘛!這人道是五濁惡世,是不清淨的,這就可以證明我們阿賴耶識當中三毒的種子比較多,今生才會感得這個穢報土,所以我們現前雖然已發願往生,往生就一切圓滿,可是我們畢竟沒往生,所以在現前也必須要盡量以念佛這個最清淨的種子來取代、來轉化眾多不淨的三毒的種子,它還有這個作用,有這個必要性。那麼就因果的角度來講,《華嚴經》上講萬法唯心造嘛!如果平時我們不做這個淨化功夫逐漸來轉化種子,那阿賴耶識裡面的種子很不清淨,萬一一不小心還沒往生,不怕一萬只怕萬一,萬一你的信願不是真的,那我們就會隨著這些較重的染汙種子再去流轉墮入三途,所以現在也有必要趕快淨化,那最圓滿的方法就是用佛號,佛號是最清淨的種子。像有些它宗的修法是修止觀,也同樣是在淨化種子,但是它這個止觀的所緣境就不是佛號,比如說南傳的修法它就是觀呼吸,觀呼吸可以專注收攝六根產生定力,但較沒有佛力加持,一個是靠凡夫自力的小學功夫,一個是博士課程的水平,那不能比啊!所以我們當然要透過念佛來淨化種子,這樣更加保險,以避免我們本來就在阿賴耶識裡較多的不淨種子先起現行,萬一真遇到無常來了,在即將臨終的那一刻不小心又隨著惡業流轉那就很麻煩。我們已知道萬法唯心,所以我們在念佛的時候心裡面常常都是想著佛,想什麼就會造出什麼,這是《華嚴經》告訴我們的,所以我們終日想佛,果報就是成佛,當下就在做佛,那終日想菩薩就是做菩薩,想五欲就輪迴六道,想惡法就墮入三途,所以我們現前,不但是要盡量爭取時間來想佛,而且更要積極的避免去想五欲,不然的話你就天天不斷的在造六道輪迴業因,因為萬法唯心嘛!你不想善的你就是想惡的,所以你不念佛也不行,不終日念佛也不行,這些都是修行人必須要做的,但並不是必須要這樣做才能夠往生,倒不是這樣,因為我們往生確實完全不需要練功夫,可是我們卻有必要淨化三業,將來往生到極樂世界也一樣要淨化三業,當然那個時候有境界更不可思議,根本就是一往生就等同佛,這個殊勝境界是我們沒有辦法思議的,可是在眼前我們還是要做淨化的工夫,因為你不淨化它就會不斷的在加深染汙,不進則退,我們的心剎那剎那都在創造法界,所以你不造佛法界你就會造三途六道法界,是這樣的一個道理,所以我們必須要加緊把念佛的時間延長,因為現前在工作上生活上、真的是不方便讓你達到終日二六時中念佛不斷,所以我才會介紹這個實相念佛,默觀念佛,雖然一下子還做不到,可是我們可以試著去做,至少可以在我們沒有時間念佛的時候還可以加強念佛的機會,我們偶爾還是可以想到現在佛就在我的心中,那這樣你想習慣了以後你會發現其實你的日子當中,你的腦筋裡面從早到晚都是在想佛,你自自然然會發現你會有這個境界,而且不難,剛開始我們也可以運用一些善巧去想像,譬如剛熱戀的時候你不是整天都想著對方,吃飯也想、才剛剛約完會分開又在想,沒有一刻不想,但是那種想很危險,跟參話頭一樣可能會不小心就出了狀況,那我們這個默觀念佛,它是不會有任何的妨礙,反而會幫你,因為你的心有佛,會更安穩、更清淨,所以更能夠幫助你在當下把你正在做的事情做的更好,反而會有加持力,不會讓你糊裡糊塗。為什麼?因為我們的心念是專注在我們的六根,專注在你做事的這個地方,所緣境是在外境,而不是在我們的內心的佛號,我們不用去看它有沒有佛號,有沒有佛像,不用,我們這個注意力不是放在我們內在,如果在我們內在那就跟參話頭一樣,你的心是住在話頭,或者就是跟內觀禪一樣,你的心是往內觀,在觀你內在的這個妄想起伏,那當然你對外境就沒有注意力,就容易產生危險,沒有辦法兼顧外境,而默觀念佛可以,我們的注意力是在行、住、坐、臥當中的每一個當下,每一個動作上,因為我們心中有佛,能幫助我們心更靜、更有定力、更專注的把每一件事情做好,大家去體會一下,所以很有必要學習。

接下來我們講「正宗分」裡面乙二:「圓滿果相」,我選取了《無量壽經》裡面的一段經文來學習:「我做佛時,光明無量,普照十方,絕勝諸佛,勝於日月之明,千萬億倍,若有眾生,見我光明,照觸其身,莫不安樂,慈心作善,來生我國,若不爾者,不取正覺。」這一段是《四十八願》裡面的一段願文,講到念佛人在現前就可以感得的果報相,就是「莫不安樂,慈心作善,來生我國」,當阿彌陀佛的佛光注照我們能接收到之後,你看「若有眾生,見我光明,照觸其身,莫不安樂。」我們的身心莫不感到安樂,然後當下就會慈心作善,就是我們之前講的,如果你真的有接收到佛力的加持,你的內心就會軟化,身心柔軟,慈心作善,來生我國,就會發願要求生。其實我們現前能夠聽聞這個法門,聽了以後又能夠真正發願,早已是接收到佛光的加持了,發願之後,當然阿彌陀佛的加持更是持續不斷,這個光就是代表能量,我們這裡給大家介紹一個科學的實例,來證明佛祂是一種光明的狀態,而且是有力量的,就像我們之前講的阿彌陀佛這個名號是有生命的,為什麼我們念這句佛號能夠產生很大的功德力,可以解決所有的事情的,包括往生、包括鬼神附體、包括生病大大小小的疾病,包括急難種種,真的都有效,因為祂本身就是一個活的物體,他是有生命的,衪不只是一個名詞,如果你相信了,你感受到了,這句佛號比一萬名員警好用,你急難來的時候念佛那個力量員警不能比的,員警你打電話給他,賊都跑了他才來,有時候會遇到這種情況,急難的時候你找誰都沒有用,念這一句佛號就有用,所以我們一定要想辦法,一定要去相信,然後去運用這麼好的資源。

這裡就有一個科學的實證給大家提出來。在我們台灣,台灣大學是大學裡面的名校,今年已經擠入全世界百大名校之一,校長李嗣涔教授,他不是佛弟子,並沒有皈依佛門,知識份子通常是很難皈依三寶的,非常難,包括方東美教授,我們老和尚的老師,一生講佛法樂在其中,說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他老人家也是到臨終之前才皈依,所以要皈依真的不容易,我們這些皈依的人都是有超級善根的,不是普通人,跟佛門相當有緣的,那些知識份子反而是善根沒有那麼深厚,講了一生的佛學到臨終了才願意皈依。我們淨空老和尚也是,李炳南老居士怎麼勸都沒用,他也是自己講《華嚴》講到第十八年的時候才被普賢菩薩給度了,突然發現,哇!原來普賢菩薩、文殊菩薩祂們這樣的等覺菩薩也都求生淨土,從此再也不敢小看淨土法門啦!那個時候才真正打心底甘願念佛,不然他們都看不上念佛法門的,也不容易相信的,這個都是知識份子的障礙,所知障等等的。這位校長現在他已經做了科學實驗證明,也真正相信真有這種不可思議的力量,他也以科學的角度證明確實有靈界力量的存在,也就是有其他空間的這些神明佛菩薩,他自己已經相信,因為透過他自己的科學實驗證明,他不得不相信,可是還是沒有皈依佛門,所以你看業障多重,自己都已經相信了哦!那我現在就舉他的例子,他的講演也有在網路上流通,大家有因緣都可以去看,講題:「人體潛能科學證實靈界的存在」這些相關的演講在網路視頻都可以看到,當他在演講的時候他的實驗已經做了七年左右了,是找一些大陸有特異功能的人來做手指測字的實驗。手指測試就是用手指頭去看,去認字,其實我們六根本來就都可以互用,這個是正常的狀況,只是因為我們現在暫時失去了這個功能,所以我們會覺得很奇怪,怎麼手指也可以當眼睛用?耳朵也可以當眼睛用?都可以互相幫忙!這邊眼睛在忙沒空,那就請手指幫它認字,這些都可以,六根都可以互用的。大陸有一些特異功能他就有這個功夫,能夠用手指來認字,這些人很多,而且已經測試了幾千次,確實已經都證明這個神通是真的,特異功能是真的,在他的實驗過程當中,他聽到人家建議之後也開始選測有關於佛教的名相文字,通常他們測字的時候,如果測一般的字,實驗者就會直接用手指頭把字認出來,他們的眼睛是遮起來的,雖是遮起來,可是他們的眼睛前面自然會出現一個螢光幕,就像電視的螢幕一樣,所測的字就會原原本本的呈現在螢光幕的畫面當中。但是有一次他測了佛光兩個字,那畫面卻只有出現光這個字,另外還出現很強的亮光,那代表什麼,佛這個字本身就是光明,他測這些字共測了上百次,已經超過實驗證明的次數,已能以科學認定的標準確定真有這麼一回事,佛這個字就是代表光明,他所顯現出來的不是文字不是一般文字的呈現,而是一種光的狀態,最後他們的結論是只要測的是神聖的字眼就不會產生文字,他也曾經嚐試把佛這字拆開,一個人字旁跟一個弗邊把它拆成兩字,一樣是文字拆開了測就不靈了,一定要就是佛這個字,他也測用梵文,還有「卍」字吉祥也是有放光,還有測菩薩,他也測了,顯示出觀音菩薩相,是白衣觀音。他測佛字已經測了上百次了,每次都能見到光,其中有一次出現什麼?一個佛像,活生生的佛像,佛會現前,這個特異功能的人也還曾經看過,測佛字的時候出現了亮光,之後又出現了一個人站在他們的實驗室當中,看著他們大家忙著在做這些實驗表情,好像一個博士生看著小孩子在玩家家酒一樣,這個狀態是特異功能的人所描述的。他們也測了老子、孔子這些聖人,也都有光但是比較暗,佛的光最亮,也測了普賢菩薩,普賢菩薩是菩薩中之王,這個是因為衪過去因地修學的時候曾發願,衪要當菩薩當中最殊勝的菩薩,要成就這樣的一個果德,阿彌陀佛則是佛中之王。從他們的實驗中無意中也印證了普賢菩薩為菩薩之王的地位,有一次在測普賢菩薩的字樣,但是發現怎麼測都沒有出現,後來就寫普賢王菩薩再加個王字,菩薩當中之王;普賢王菩薩,這個時候測就出現強光了。有一次,李校長有一個學生是佛弟子就跟他提到說《華嚴經》上有一段記載,有一次在華嚴會上,所有的菩薩全部都到齊了就是沒有看到普賢菩薩,會中就有人問說:「欸!今天普賢菩薩怎麼沒有來聽經啊!」然後世尊就跟他講:「有啊!不就坐在那裡嗎?」大家都沒看到啊!所有菩薩都沒看到普賢菩薩啊!後來世尊就說:「那這樣子,普賢菩薩麻煩你把你的光關小一點好嗎?」祂的光太強了,強到已經讓人看不見了,平時我們若看到很強的亮光眼睛不就很刺眼而就看不到影像嗎?就是這種情況,這是華嚴會上的一段記載。那後來呢?這位李教授為求謹慎,並沒有立刻下定論,又請了一位有神通的人,請他再問問他在靈界裏的老師,因為他在做測試的過程當中,他們都可以跟靈界的人溝通,包括這個教授也很多次跟靈界的人溝通,他們也是稱師父,這些有特異功能的人他們會有一些靈界的師父來教他們東西。這個過程中李教授也曾經親近他們靈界的高人向他們請教過很多問題,所以他早都已完全相信真有靈界的高人存在,為了普賢王的實驗事件,還特別請他們這些特異功能的人去問靈界的師父看是不是真是這一回事,後來他師父就答他說確實沒錯,普賢菩薩是菩薩當中之王。這一些實驗都可以給我們增進信心,說明這個佛號的力量,神聖的字眼,名號,就代表這些聖人,特別是阿彌陀佛的名號,這是祂願力加持的,只要祂名號所在的地方,祂是專用名號接引眾生,名號就是代表祂,我們稱念名號的時候就可以跟阿彌陀佛感應,就可以憑這個名號往生到極樂世界去,也可以憑這個名號幫我們解決一切的事情,消災免難,所有的事情都透過稱念名號作為一個媒介,所以我們要對這句名號另眼相待啊!它可不是普通的名號,它有它這麼強大的功能,大家要相信啊!這個是透過實驗証明的。

好,接著我們看乙三:「信後得道」,信後得道就是會有一些轉變,我們前面講的是生活當中自己身口意的轉變,在這裏就把他歸納成三個部份,我們在大綱的部份就分成上士道跟中士道還有下士道,也就是歸納出三個部份來顯示出我們信願生起的強度不同,我們信願越真實越懇切,我們所相應的行道的部份就會比較強,是屬於「上士道」這個部份你自然就會發心出家修行,行自利利他的菩薩行。另外就是第二個層面「中士道」,你會發心在家護法,這個護法就是我們前幾天講的你會如法的護持,可不是用一些私心做表面功夫,那個不算,真正具足信願的人絕對會恭敬三寶,如法護持無私無求的護持,等一下我們會更進一步談到具體行菩薩道的方法。第三種就是「下士道」,你的信願比較薄弱而且本身業障也比較重的,是那一些人呢?轉惡為善之人,就是你本來是一天到晚造業的流氓啊!恐怖份子啊!等等的,那麼這個時候你有因緣懺悔發願信願求生,當然你不可能一下子就具足善根福報,馬上就去發心當護法,不過也很難講啦!如果你真的發了大心,有的人浪子回頭那個力量也是很大,說不定也發心出家的都有,但是如果沒有這麼樣強的發心,那就是歸納在「下士道」這個部份。這三個部份是說明往生的信願建立之後,它的層次境界各所不同,根據他的發心,他改變的力量強弱不同而分為這三個部份。

談到這裏我們已經把正宗分的大綱要義給大家做了一番介紹,接下來我們要繼續學習甲三:「勝義菩提道」,講勝義那就不是一般的菩提道,勝義菩提道這個境界是初地以上已經證入空性的大菩薩們所修的菩薩道,稱作勝義菩提道,這個境界若是度眾生時,那就是任運而度,無度而度,度而無度,這個境界就很高,這我們也可以在現前試著學習依這個標準來受持菩薩道,一般我們講的菩提心是指世俗的菩提心,就是我們一般凡夫在行六度十善時候的用心,那些用心其實都不清淨的,所以稱為世俗的菩提心,是沒有功德的,沒有功德只能修一些福報,所以我們想在修福當中也能夠同時成就功德,那就要學習勝義菩提心,發勝義菩提心來行菩薩道。當我們信願建立之後我還要具體跟大家共同學習這個部份,主要是要說明念佛人建立往生信心主修的課程圓滿之後並不是就關起門來做一個自了漢,而是接下來就開始要作人間菩薩,要行菩薩道,而且不只是發世俗的菩提心,還要更進一步的努力學習依勝義菩提心來行菩薩道。這範圍又分為自利、利他這兩個部份,這個部份也是很具體的指導我們念佛人該怎麼樣來安排日常當中的行門和菩薩道的修法,自利的部份就是我們剛講的終日念佛不斷,我們以後就要知道,已經建立往生信心的人,不是早晚功課定個時間念佛就好,不是這樣就夠了,當然你可以從這樣開始,可是我們真正的目標就是要終日念佛,這個是我們應該要這樣做的,既然你已經具足信願了嘛!除非沒有信願。「利他」的部份,行入世圓融四攝法,以空性修四攝、六度、十願一切善法,其實就是修一切善法,斷一切惡法,但是差別是在那裏?以空性來受持,那如何以空性來受持呢?我們現在還沒有明心見性,還沒有契入空性,不懂,對不對?沒關係我們這裡先有個概念,說不定哪一天你就突然契入,而且這也是我們淨土經論必須要學習的部份,在《無量壽經》裡面德遵普賢第二所講的就是普賢菩薩修持的境界,我們就是依祂的境界來受持淨土經論。在經文中有段話:「入空無相無願法門」,這一段經文也稱做「三解脫門」,與會的法身大士們「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他們也都是依普賢王菩薩的境界來受持,所以這裡也可以看的出來我們念佛人行菩薩道,我們不但不是自了漢,而且我們所行持的還是菩薩道當中最殊勝的人間菩薩。那怎麼來做呢?要真正做真菩薩,做給人家看,人家才相信我們不是自了漢,我們先來學習這個名相的義理「入空無相無願法門三解脫門」其實這個也是三合一啊!一中含三,無論你「入空」或是「入無相」或「入無願門」,只要入了一門就同時具足三門,這個是《華嚴經》所講的境界。入空門是從理體上來講,就是從理體的角度,從空性的角度來講,我們前幾天也稍稍提過,一切法都是無自性,本來都是一個空性的狀態,如果你體會到一切法都是空的,我們看到的一切現象其實都是空性,它本質上是空的,你就入空門了,也就是明心見性。入無相門就是從相上的角度來看,也就是從事相上看到實相,你不會被相所著,以為相是有,你會看到它原來其實就是一個因緣和合的假像所形成的,它不是真實的,如果我們從相當中能夠生起覺察的觀照,不會被這個假像所迷惑,那你就是入了無相門,不會著相,你就有這個境界,我們眾生都著,看到什麼都著,所以是凡夫,覺悟的人看到某某人他不會只認為你就是某某人,他也看到地、水、火、風,看到貪、嗔、癡,然後還看到什麼,看到清淨的佛性也在裡面,這個叫覺悟的人,他不會著在相上,被相給騙了,所以你跟一個覺悟的人說你愛他一輩子,他絕對不會相信,他不會執迷在聲音上面或這個假像,你的表情好像很誠懇,其實不要騙了,凡夫是甚麼樣子他都很清楚,但他也不會怪你,因為你當下也可能自以為是誠懇的,所以你才會表現的那麼真誠,但其實念頭它都是會變化的,或許真的在當下一剎那是真的,所以騙的了人,騙的了凡夫,可是覺悟的人絕對不會被你騙,因為他已經入了無相門,他不會著相。

「無願門」又稱做無作,如果我們入了無願門,無造作,入了這個境界,我們連度眾生都不會著,都不會執著,我連願都沒有,你說我發什麼願度眾生,沒有我在發願,所以《金剛經》上講佛實無度眾生,若說佛有度眾生即為謗佛。但雖無願而有沒有度眾生呢?有,譬如說:「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普賢菩薩發十願,那祂們有沒有發願,有啊!那有沒有去實踐這些願,有啊!也在做啊!只是祂們內心沒有著在發願的境界裏,所以也沒有度眾生的感覺。如果我們契入這個境界那我們就自在了,眾生很難度啊!一天到晚跟你找麻煩,你不氣死都很困難,如果你沒有覺得在度眾生,那你就能永遠不疲不憊不倦,你要入普賢菩薩這個法界,你才有可能不會疲憊,因為你連度眾生的念頭都沒有,怎麼會疲憊?這個是最圓滿的菩薩道境界,所以我們有必要來學習,我們當下才能夠解脫啊!

我再舉一些具體的例子,我們生活中怎麼樣來修布施,以三解脫門的境界來修布施,就像我們平常聽過的「三輪體空」一樣也是入了空性,以空性來行布施的境界。平常我們布施,我捐一萬塊這一萬塊的印象可能記一輩子,我這一生當中我對誰付出過,我在那個道場捐了多少錢,我供養一個法師多少錢,記的清清楚楚這樣心就沒空啊!對不對?「三輪」就是指捐的人,我不覺得有我在捐,我捐到那裡這個對象也沒有執著放在心裡面,乃至於我捐多少錢這個物品、金額,我通通都沒有放在心上,做的當下都很清楚,你又不是白癡,當然什麼事情都很清楚,但是過後就立刻放下,就像鏡子一樣,我們在做的時候就好像這些景象過程通通都在鏡子前面看的一清二楚,可是事情做完了以後鏡子裡面乾乾淨淨的一點痕跡都沒有,這個就是無作。以三輪體空的境界來造作,你沒有執著你在做的任何事情,那這樣就是以空性,以三解脫門的境界來做布施,這個有無量無邊的功德,你沒有求,因為你沒有在做布施的概念,你當然是無所求,你不會求回報,對不對?平常我都常提醒同修,我們布施不要求回報才能夠真正感得回報,才會有功德,就是這個道理,沒有自己在造作,沒有求回報的念頭,內心清淨的時候當下就跟法界相應,法界有多大我們的功德就遍及,就會變多大,而我們的福報也就會有多大,所以要懂得用心,你同樣是布施一萬塊,你用執著的心、有求的心、著相的心來布施,那你的果報是什麼,頂多兩萬、三萬,佛門捨一得萬報沒有你的份,這個捨一得萬報的萬是無量喔!就是要用三解脫門,要用三輪體空這樣的境界來修,你就能夠感得捨一得萬報的功德和福報,所以有必要學,這個不難,其實你只要去做,你就一定會有所體會,只是差別在有沒有大徹大悟而已,小悟總也有吧!至少從小悟開始累積,所以下次你在做的時候我們要經常養成實驗的習慣把它當作是我們的功課;我們要證悟空性的功課,那麼一次一次你會發現你越來越能夠體會到那種無我的感覺,自己會證入空性成為你實修的功德。我們在持戒的時候也要學習用空性的境界來持戒,沒有著我在持戒的這種相,如果有著我現在持戒的相,通常很容易產生傲慢心,覺得我很了不起,我現在比你清淨,我現在已經受五戒了,我跟你不一樣了,我已經是菩薩戒了你們都還沒有發心呢!好像覺得自己不一樣耶!事實上人家雖然沒有受戒,卻早就修的比你好,過去生已修的比你好都有可能,所以不要著在相上,做要盡量做,當作這本來就理所當然的,這樣子才不會產生了隨之而來的一些過失。特別在修忍辱的時候更要注意,《金剛經》上講:「一切法得成於忍」,所以這個我們更要努力學習,你如果不懂得,那你修甚麼法都沒有辦法成就真實的功德,辛辛苦苦修了半天,哇!一把火上來就全燒掉了,白忙一場,所以一定要學著修忍辱,怎麼修?最高的境界要忍到「忍無可忍」,忍無可忍不是說接著下一秒鐘我就將要爆發了,不是喔!這個是我們對這個名詞的誤解,所謂忍無可忍是指忍到我根本就沒有可以忍的東西也沒有正在忍的感覺,這個才叫忍無可忍。不是說凍未條(已經忍耐不住了),現在已經忍無可忍了喔!我告訴你喔!你給我小心一點,快要算總帳了哦!我跟你講,你們不要笑,搞不好你就是這樣子,十之八九,十個有九個人都是這樣子,沒關係我修忍辱,沒關係沒關係,一次一次的,口裏講沒關係,其實他每一次都累積在內心當中,直到有一天凍未條,忍無可忍了,就算總帳,所以一旦爆發啊!哇!那個威力其大無比,那個火燒的特別旺盛,所以還是要學,學著怎麼樣以空性來修忍辱,就是我們在忍的時候就要去提醒自己,不要有我在忍的這種執著,那當然這個很困難不容易,所以我們要先提起觀照,觀照到一切現象都是空,本來就是空,你要認知到這個現象是空,你自然就能夠以空性的境界來修一切法,修六度、十願、四攝,所有任何善法,你也不會執著你正在修功德,內心通通都清清淨淨的。

前幾天我們學習苦、空、無常、無我,也簡單提到《般若經》裡面跟我們講空性,都是要給大家建立空性的概念,從生活當中不斷的去體會,透過持名念佛最簡單的方法,念熟了以後自自然然也會契入空性,而這種空性因為是透過念佛,所以又叫作念佛三昧,你就能夠契入那個境界,進入那個境界當下你可以說,你真的就是已經是乘願再來的大菩薩,不是一定要等到往生之後,去一趟再大老遠跑回來,不用,你當下就是化身的菩薩,甚至於我們之前講過,當你念佛時,就是做佛時,就是成佛時。這都可以做得到,只要你能當下直下承擔,跟佛一樣的心念,心行,那你就是佛的化身,有什麼兩樣呢?但是你也不要執著,你如果一執著就沒有空性了,那你就不是真菩薩,不是真佛啦!這個境界凡夫也可以漸漸契入,但是要先練習,也不是那麼簡單,不是你想一想說契入就契入的,但是下手的方法很簡單,只從早到晚持名念佛就對了,從早到晚養成念佛的習慣好處太多了,首先當下就可以停止造業降伏煩惱,我們這個眾生無始劫以來的煩惱習氣實在是多的不得了,你想要伏住不要說斷,只是要伏住就有多困難啊!經上跟我們講要斷煩惱就像要斷掉四十里洪流啊!四十里這麼長的超強瀑布從空而降沖下來那麼強的水流,你要從中把它截斷,這可以說完全不可能做到的,以我們的業力這麼強大,煩惱這麼重,要靠我們的力量把它伏住煩惱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唯有透過養成念佛的習慣,你自自然然不用去降伏煩惱,根本連煩惱都不會起來,這是很巧妙的方法,很巧妙的伏煩惱進而斷煩惱的方法。養成念佛的習慣也很簡單,你只要真正打心裡發願要開始做,你就可以很習慣的做,很快就做得到,我們覺得很難整天念佛,那是因為我們沒有發這個願,大家好好想想,我們要養成一個習慣其實並不難,在日常生活當中譬如我們現在習慣每天幾點起床,我們可能調一個禮拜就調好了,就是這麼簡單啊!你要養成終日念佛的習慣也是這麼簡單,像老人家最好念佛了,如果沒有甚麼特別的任務因緣,那你最好就關起門來念佛,年輕人就應該要多發心,就我們今天講的在日常生活當中行菩薩道,然後學習默觀念佛,做事的時候一樣專心做事,但是不要把佛放掉,祂還是在你的心中,這樣子的話一樣也是終日念佛,也可以做到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個修法我們現在就可以提起來在日常生活當中練習受持,其實這個境界確實我現在終於搞明白,這是我專修淨土十八年,直到今年才真正確定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確實是法身大士修法的境界,大勢至菩薩就是法身大士,當然也不可能要求你立刻以法身大士的境界來念佛,如果非得這樣,那這個法門怎麼可能三根普被,所以說《圓通章》都攝六根這個修法它只是輔助的,並不是我們淨土法門行門的主修,你能做盡量做,不能做到也沒關係,這個是印光大師把它附在淨土主修三經後面的,他加入當然有他的用意,主要是要我們學習大勢至菩薩的專修,你看從初發心到成佛都是念佛,是學祂這一點,不是學祂的境界,祂的境界我們一下子契入不了啊!要你都攝六根,到死你也都攝不了,不是嗎?我們現在在生活當中是先介紹給大家去練習,一開始你也不是真的能夠那麼專注,但是也會有效果,而且也可以幫助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養成念佛不間斷,因為平日你必須要工作嘛!如果你可以不工作那也可以關起門來念佛,也可以啊!也是非常好啊!因為我們也瞭解到《圓通章》裏大勢至菩薩其實它本來是自力法門的修法,那境界已經是等覺菩薩法身大士的境界了。《圓通章》它原本是出自《楞嚴經》裡面的一章,它並不是屬於淨土經論主修的經典,它只是從中被抽出做為我們修淨土的念佛人的一個輔助、加持,是這個作用,所以怎麼樣來受持《圓通章》呢?我也專修淨土十八年了,直到今年才有機緣把這個搞懂,我們不需要把它做為主修,因為我們根本就做不到,對不對?而且它本來也不是我們淨土經論的主修方法,它是大勢至菩薩靠自己的力量,當然冥冥當中也是有佛力加持,可是他主要是靠自力念佛而成就圓通,然後在楞嚴會上向與會大眾報告她的學習心得的,這個我們都要看的很清楚,就不會有任何的矛盾。《圓通章》我們要學的是大勢至菩薩的專修,祂在西方三聖當中祂的表法,就是表專修、表智慧、表一門深入,換句話說一門深入、持念佛名才是真正最有智慧的人。

以上給大家介紹勝義菩提道,用意主要是希望我們能夠有餘力盡量再提升境界,提升境界不但可以在生活當中念佛時能做到二六時中不間斷,而且我們在做一切事情包括四攝、六度、十願,修一切善、斷一切惡通通都可以有大幅度的提升,不但是功德提升,福德也能夠提升,所以這個部份也希望同修能夠盡量的發心受持,說不定不小心你就開悟了,而且其實這個也並不難,方法也是很簡單,你就是先老實念佛、持名念佛,而念的時候要平常心念,你不要說好,那我現在要開始精進念佛,我就每天只注意到我在念佛,哇!當下又沒有空性了,我們剛也講要念而無念,做甚麼事情要做而無做,要學這個,學會了你當下就會很自在,不必等到往生成佛才得自在,你度眾生就能度而無度,你就絕對不會有得失心,也不會生氣,不然的話,沒有一個眾生不會給你找麻煩的,肯定會的,因為每個人都有煩惱,他也不是故意找你麻煩啊!所以你如果不這樣子來受持的話,那你也別想度眾生了,因為最後你肯定是會退轉的,甚至退轉後就很難再發起度眾生的心。如果我們能夠練習著我們在修福、我們在行善、我們在度眾生的念頭都沒有,包括我們在念佛精進通通都用平常心來做,平常心就是甚麼,很自然啊!並沒有特別的去注意它,就像呼吸你不會去注意,你會不會天天在注意你正在吸、呼?不可能的!我們現在開始就要練習做任何的事情都練習用平常心來做,就像呼吸一樣的自然,做到自己都沒有察覺在做,那你就成功了,不知不覺你就成了法身大士了,真的是這樣子,而且你只要試著去做,一定會有進展,做一次就有一次的功德,你天天認真的這樣學,不到半年一年你會突然發現你的功夫突飛猛進了,本來是幼稚園的程度,突然之間你就到了大學了,然後往生以後就成博士了,圓滿了,會有這麼大的提升。這個是我給大家整理這部論特別有意義的地方,那主修「正宗分」的部份我是加強大家的信願行,若是要建立往生的信心一定要先學習我們之前講的《淨土三經要義》、《觀無量壽佛經要義》、《無量壽經四十八願要義》還有《阿彌陀經要義》這些都一定要先學,才能夠快速建立起往生的信心,正宗分裡面主要就只是再加強我們的信願以及提升我們的品位。而這部論較特別的地方就是在前面「淨土加行道」,初學的人必須要從這個次第裏打好基礎,要真正能看破放下,那麼你接下來的發願、信願才會是真的,老修也要從這裏檢視一下你所發的信願是不是真的,從苦、空、無常、無我這個部份在生活當中你去檢視,而且要不斷的深入去體會苦、空、無常、無我的境界,真正看清楚我們眼前的這個處境,那這樣你就會一天比一天解脫。

好,以上我們學習的所有內容也可以說是我個人專修淨土法門十八年來修學的心得報告,我把它做一個總整理,供養有緣的大眾在修學淨土方面能夠更方便,更快速成就。今天就學習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