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敬法師:過去我曾經有機會當面向和尚請示過,因為我們看到和尚的簡歷,大家知道和尚曾經閉關三次三年,一次三年,般舟三昧修過三次,一次九十天,是四次嗎?因為有些資料寫得不太一樣,三次到四次。那般舟三昧是一次九十天,只能經行,不坐不臥,不能睡覺。經行然後念佛,連續九十天,按照我們的程度,大概一天就不行了。
那和尚修過這個法三次或四次,我曾經當面請教過和尚,在這個過程當中有過什麼境界?和尚很客氣,因為一般來講,我們自己真正很謙虛,很有修德的人除非特殊因緣,否則都不太去宣揚自己,和尚向來也是這樣個風格。可是我們因為機會難得,希望和尚可以跟我們多談一些,當時我問和尚,和尚是說沒有什麼境界啦!只是覺得中午那一餐特別好吃!(眾笑)
因為整天修法很辛苦,腳都磨破了,都流血了,化膿這些,所以好不容易可以吃個飯,那頓飯特別香。這個是和尚開玩笑的,和尚其實很親切,親近在他身邊。可是我覺得他這樣回答我還是不是很滿意,藉這個機會,托大家的福報,所以我就大膽的提問,並不是為了我們要宣揚神通境界,而是希望我們,特別現在雖然只是初發心的菩薩戒弟子,我們大家程度都還很差,連一天的經行,不睡都不行,可是還是向和尚學習嘛!這樣一個典範在我們面前,所以希望和尚在這一方面,在修習般舟三昧還有自己閉關的過程這些體驗,還有怎樣去克服一些境界、困難,這些怎麼克服,請和尚慈悲跟我們深入的開示,阿彌陀佛。
眾等:阿彌陀佛。
清公和尚:諸位善知識大家晚上好。
眾等:阿彌陀佛。
清公和尚:我們都是要講老實話,不可以隨便講話。好,這個犯妄語是斷頭罪,不可隨便。那就講講上次閉關的經過情況。第一次閉關是在民國八十年,八十年到八十三,就在雙冬,台灣南投縣草屯雙冬的地方。那麼最初就是入關了之後,入關之後不久就行般舟一次,在行它的時候,先自己打個佛七,打佛七就先做方便,就減少睡眠,然後多經行的方式。打過一七之後就進行九十天的這個修法,它的規定就是除了吃飯,大小便溺之外,不可以坐,不可以坐著不可以躺著,但是關房裡面,通常就可以安設繩子,我們就在裡面安設有繩子,大繩子,也有用拉的大繩子。就走的體力不支的時候,就是抓住繩子,有時候趴著,吊的繩子,稍微休息,但是心中還是要念佛。
一天通常就是吃一頓,所以吃飯的時候就感覺特別好吃。最初行了三十天就想不要行了,太苦了!但是跟護關的人講過了,說要行這個法,講出來了就要做,所以就突破它。那天天就有兩次的發願,跪在佛前,就是自己有寫的一個發願文,主要參考西方發願文,然後前面就加一些般舟三昧經裡頭的,自己就編成一個發願文。最初寫的就等於一天兩次的發願。那腳都走腫了,腫了就用藥塗。而且也有準備沙子,腳有時候踩踩沙子,它就會幫忙消腫。這是閉關,第一次閉關不久就行這個法。行了這個法之後就是早晚作課。
作課念佛,白天就閱藏經,第一次閉關藏經閱到剩下禪宗語錄的部分沒有看,還沒有看多少。但是就是那時候新文豐出版的通常字比較大,比較不傷眼力。但是沒有句逗,沒有句點逗點。所以我們在閱的時候要自己用心,用心去句逗,不是你拿筆去句逗,自己閱讀的當下用心去句逗,知道意思嗎?知道嗎?因為我們正式的經書不能在上頭寫字,做標點,正式的不可以。所以當會標點我們就是用我們的心來標點,一面念一面來標點,用這個方式。
所以藏經就閱到剩下禪宗語錄的部分沒有閱,其他大小乘的三藏都有閱過,閱過自己也有寫一些要解的筆記,但是筆錄沒有完全的記錄下來,有些的後來就來不及只有標出它的頁碼,出處,頁碼,就把它寫出來,其他的就是有筆錄。 這樣子經過三年,三年的時間出關,出關之後,說行般舟有什麼好處?那就感覺其他出來忙著,有時候奔波勞碌不感覺辛苦。弘法利生比較奔波勞碌就不會感覺辛苦,這個或者是好處吧!其他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感應,我們說講實話,就感覺比較勘忍。因為那個法很苦,苦的你衝過去,那你其他平常勞碌的事就不感覺勞碌,所以就是有這種好處。
接著第二次閉關,第二次閉關也是在雙冬南山蘭若,這個關房是自己居士護法幫忙籌建的,最初建我們也都親手去幫忙,有時候在做擋土牆,我們自己親自搬石頭,有時候也親自搬石頭,有時候也幫忙搬水,都做過,有時候也就是綁鐵,就是在建築的當下有鋼筋,鋼筋用鐵絲把它連接起來,也有幫忙做這種事。有時候自己幫忙做,其他就是主要是水泥工他們做的,一位楊居士,幫忙做水泥工。八十年就做好,所以八十年第一次閉關。
第一次閉關出來就被請到正覺精舍做第二任的方丈,第二任的方丈,然後出來服務三年,服務三年感覺還需要再深入,再進修,所以就又辭職,然後請慧公幫忙做第三任的方丈。然後自己又閉第二次關,也在南山蘭若的,閉第二次關。
那每次閉關閱藏當然都從律藏閱起,那第二次閉關也是,在第二次閉關有行過三次般舟,就每年一次。每年行過一次,第一次閉關只有一次,其他就是大部分的時間閱藏;第二次閉關就是每年一次,總共三次,那其他的時間也是繼續閱讀自己喜歡看的經教,律藏先閱再看經論。
而那個時候是有感覺梵網上卷非常要緊,我們的戒本,發給諸位的梵網菩薩戒,它還有上卷,上卷就講到三十心十地,而上卷的註解,古德的註解很少,只有三十家而已。那下卷的戒本,註解的就很多,很多家的註解。所以第二次閉關,就利用下午的時間抽出一個鐘頭來,就是專門抄寫梵網上卷有三十家的註解把它匯集起來,匯集起來。
那就第二次閉關就完成了這一本,就匯集出諸家的註解,然後匯集完畢,另外就是還有性梵老和尚,性梵老法師,以前我們是同事,在淨律學佛院,就七十六年到七十九年左右,三年,在閉關前,先去教淨律學佛院。那時候就跟性梵老法師我們是同事,而他就是專長在淨土的經教,他也有《無量壽經》的講義,還有像《法華經》的講義,還有《往生論》的著作,另外還有《往生淨土集》這些,他也有《往生論》的著作,也有《往生淨土集》,還有《萬善同歸集》這些的著作講義。
那這個到最後,到最後果清就祈請他老人家,說《觀經疏妙宗鈔》案是很深的一本著作,所以就恭請他老人家講解這一部,準備出書。那結果呢,他就是最後被請到,本來在淨律學佛院,後來就被請到福嚴精舍,福嚴佛學院講這一部,但是只寫出前面的五重玄義,還沒講完,然後他就往生了,往生前就要他的徒弟,將他遺留的,沒有寫的部分的,已經寫完的部份把它帶到正覺精舍,意思要果清繼續完成這部著作。最初是恭請他老人家寫的,結果他老人家只寫了玄義,還沒完畢就往生了,所以往生前就要他弟子將這本著作要果清繼續完成。所以在第二次閉關也有利用時間,下午時間,因為它有關天台的著作,所以自己就先閱讀啦,閱讀有關天台的著作,然後再進一步校對老人家做過的玄義的部分,先校印過之後,然後進一步沒有寫的部分,自己再完成,利用時間,就把它寫出來。所以就抄寫梵網上卷,匯集諸家的註解,然後就是《觀經疏妙宗鈔》繼續把它完成。
這是第二次閉關,其他就也有看一些自己歡喜看的這個經書。然後第二次閉關出來又被請到精舍做第四任方丈。第四任方丈,那就是第四任方丈也有講解比丘尼戒相表記,另外也主要地,第三次閉關前,就演講梵網上卷,三十心十地,先講完第三年也差不多了,就想要閉關。所以第三次閉關,就被諸眾留在後山不肯讓我離開,所以就留在後山,另外開闢一個彌陀關房,然後也開闢靜修區,也有幾間可以靜修的地方這樣子。所以啦,第三次閉關,那麼就這個主要以念佛為主,念佛為主。有時候就連續自己在關中,打十個佛七,打佛七,自己一個人在關中打佛七,另外就是也是律藏先看過,第三次閉關後也出了一本書,就是《比丘尼鈔講記》,這一本《比丘尼鈔》是背了三次,三次在竹山,南投縣竹山鎮那邊,請去講這一部《比丘尼鈔》。
本來它原來的著作是小本的,小本的。那自己做出了講義囉,也有人幫忙的啦,不光是自己,就是成這麼大本,而且是幾開的,開數比較小,就是等於比較大本,開數越多就比較小本,是吧?所以就第三次閉關,而三次《比丘尼鈔》還沒講完,但是書已經出來了,為什麼會這樣呢?就是入關之前,雖然的三次《比丘尼鈔》還沒講完,但是有同參道友他就幫忙這個沒有講完的部分,從三大部,南山三大部,就來註解《比丘尼鈔》,這個前半部是自己抄寫,後半部就是有同參道友幫忙抄寫。然後第三次閉關也有利用結夏安居的時間,有尼師大姐也幫忙電腦打字,然後每打完字就送過來,由護關的接進來,就校對,一次校對一些,一次校對一些,然後在結夏安居期間就將《比丘尼鈔》校對過總共一兩遍,然後就出書。
而在閉關當中圓通寺的照公師父,照公老和尚,圓通寺的開山祖,已經八十幾歲啦!感覺護持道場力不從心,所以呢,就想請果清第三次閉關出來也能夠負責圓通寺。所以呢,老人家就駐著四隻腳的枴杖,由人陪同就到關中請到,因為他是長輩,長輩又親自到關房來請,自己又跪著哭哭啼啼的,就答應,答應。所以九十六年,一九多少,九十六年的話,二零零幾,二零零七就是晉山,到圓通寺,所以變成就負責兩個道場,正覺精舍跟圓通寺,一直到現在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