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Image

佛七開示《 以戒為師 痛念無常 持名念佛》

(一)當敬重戒法 以戒為師

弟子仁敬 領眾恭敬聽打節錄  清公和尚校定


在《佛遺教經》上頭說到:「汝等比丘,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暗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若我在世,無異此也。」

先說明這一段,「汝等比丘」比丘是七眾佛弟子的首領,所以提到比丘,就等於其餘的六種弟子,那七眾佛弟子是甚麼呢?就是出家五眾,在家二眾,出家五眾就是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在家二眾;優婆塞、優婆夷,那麼提出了比丘,就代表七眾佛弟子,都在裡面啦。所以說汝等比丘,「於我滅後」,在我示現滅度後,「我」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的自稱,那麼稱為我,這是假名的我,不是像世俗所說,貢高我慢的我,用這個「我」稱,這代表釋迦本師。

「於我滅後」,在我示現滅度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應當非常的尊重,尊敬貴重,還有尊敬,珍惜,恭敬,「波羅提木叉」梵語,翻作中文,叫作別解脫,也稱處處解脫,為甚麼稱為別解脫,因為我們持一條戒,就能得一條解脫,每一條都能持,條條都得解脫,它也稱為別別解脫,而好好持戒的話,保證我們將來能得解脫,所以它有別解脫,別別解脫,保證解脫。

另外也有處處解脫的意思,我們有身,口,意三業之處,持身處的戒法,身業就得解脫,持口處的戒法,我們就得口處解脫,我們持意處的戒法,意業就得解脫,所以稱為處處解脫。那麼我們應當了知,這種的波羅提木叉,就是佛的法身,佛的生身雖然示現滅度,佛還留著法身,來度脫未來世無量無邊的眾生,佛的法身,是甚麼呢?就是解脫,別別解脫,處處解脫,別解脫,就是這個解脫戒。

那麼有這種佛的法身,遺留在世間,就能度脫眾生兩種障礙,一種叫做「無明闇障」,第二種叫做「貧無善根障」,眾生有種種煩惱,有種種煩惱,我們心裡,就如同處在無明的暗室當中,見不了光明,而戒法能使令我們度脫煩惱昏暗的障礙,這好比我們一個人在黑暗的房室裡,忽然外頭有光明進來,整個黑暗的房室,就頓然光明了。

有了戒法,佛的戒法身流傳在世間,可以照亮破除眾生煩惱的黑暗的障礙,所以下頭就比喻,「如暗遇明」,又如同處在暗室,遇到光明一般,另外也可以度脫,貧無善根障,我們眾生,愚痴凡夫的眾生,它天天都是只知道造罪,所以《地藏經》也說過,起心動念,無非是罪,起心動念都在造罪,都存著惱害眾生的心,這個就是非常貧窮,沒有善根,才天天想造罪,先由意業的發動,想要造罪,惱害眾生,然後表現在身業,口業上,使令種種的罪業就造成了,這個就是貧窮沒有善根。

而戒法能夠度脫貧窮沒有善根的障礙,我們能夠依照種種戒法好好行持的話,戒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度化眾生,所以戒多麼要緊,它就可以度脫貧無善根的障礙。所以比喻說,貧人得寶,好像貧窮人,得到種種財寶一樣的。「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應當了知,「汝」就是你,你也是指我們,戒就是我們偉大的導師,就如同我在世沒有兩樣。佛在世間,我們就以佛為師,佛不在世間,我們就以戒為師。

後面有說到,「依因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依止因為有好好持戒的關係,就可以生起諸多的禪定,以及滅除苦惱的智慧。所以定慧,都是由戒生起的,戒就是好像建築的時候,打好地基一樣的,地基打好的話,就能建築高樓大廈,地基假如建的不穩,那就會倒塌的。所以戒就是我們偉大的導師。佛在世,以佛為師,佛不在世,就以戒為師。

(二)輕戒 重戒 皆要平等嚴持
(三)持戒能得長壽安穩大褔報
(四)時時警惕無常 精進修行
(五)三界輪迴無量苦 須仗佛法求出離
(六)覺悟無常之苦 應求佛法捨此無常之身
(七)生死大事欲了脫 欣求極樂信願行
(八)以至誠懇切心念佛 正念分明必歸極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