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七開示《 以戒為師 痛念無常 持名念佛》
弟子仁敬 領眾恭敬聽打節錄 清公和尚校定
在《佛遺教經》上頭說到:「汝等比丘,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暗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若我在世,無異此也。」
先說明這一段,「汝等比丘」比丘是七眾佛弟子的首領,所以提到比丘,就等於其餘的六種弟子,那七眾佛弟子是甚麼呢?就是出家五眾,在家二眾,出家五眾就是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在家二眾;優婆塞、優婆夷,那麼提出了比丘,就代表七眾佛弟子,都在裡面啦。所以說汝等比丘,「於我滅後」,在我示現滅度後,「我」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的自稱,那麼稱為我,這是假名的我,不是像世俗所說,貢高我慢的我,用這個「我」稱,這代表釋迦本師。
「於我滅後」,在我示現滅度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應當非常的尊重,尊敬貴重,還有尊敬,珍惜,恭敬,「波羅提木叉」梵語,翻作中文,叫作別解脫,也稱處處解脫,為甚麼稱為別解脫,因為我們持一條戒,就能得一條解脫,每一條都能持,條條都得解脫,它也稱為別別解脫,而好好持戒的話,保證我們將來能得解脫,所以它有別解脫,別別解脫,保證解脫。
另外也有處處解脫的意思,我們有身,口,意三業之處,持身處的戒法,身業就得解脫,持口處的戒法,我們就得口處解脫,我們持意處的戒法,意業就得解脫,所以稱為處處解脫。那麼我們應當了知,這種的波羅提木叉,就是佛的法身,佛的生身雖然示現滅度,佛還留著法身,來度脫未來世無量無邊的眾生,佛的法身,是甚麼呢?就是解脫,別別解脫,處處解脫,別解脫,就是這個解脫戒。
那麼有這種佛的法身,遺留在世間,就能度脫眾生兩種障礙,一種叫做「無明闇障」,第二種叫做「貧無善根障」,眾生有種種煩惱,有種種煩惱,我們心裡,就如同處在無明的暗室當中,見不了光明,而戒法能使令我們度脫煩惱昏暗的障礙,這好比我們一個人在黑暗的房室裡,忽然外頭有光明進來,整個黑暗的房室,就頓然光明了。
有了戒法,佛的戒法身流傳在世間,可以照亮破除眾生煩惱的黑暗的障礙,所以下頭就比喻,「如暗遇明」,又如同處在暗室,遇到光明一般,另外也可以度脫,貧無善根障,我們眾生,愚痴凡夫的眾生,它天天都是只知道造罪,所以《地藏經》也說過,起心動念,無非是罪,起心動念都在造罪,都存著惱害眾生的心,這個就是非常貧窮,沒有善根,才天天想造罪,先由意業的發動,想要造罪,惱害眾生,然後表現在身業,口業上,使令種種的罪業就造成了,這個就是貧窮沒有善根。
而戒法能夠度脫貧窮沒有善根的障礙,我們能夠依照種種戒法好好行持的話,戒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度化眾生,所以戒多麼要緊,它就可以度脫貧無善根的障礙。所以比喻說,貧人得寶,好像貧窮人,得到種種財寶一樣的。「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應當了知,「汝」就是你,你也是指我們,戒就是我們偉大的導師,就如同我在世沒有兩樣。佛在世間,我們就以佛為師,佛不在世間,我們就以戒為師。
後面有說到,「依因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依止因為有好好持戒的關係,就可以生起諸多的禪定,以及滅除苦惱的智慧。所以定慧,都是由戒生起的,戒就是好像建築的時候,打好地基一樣的,地基打好的話,就能建築高樓大廈,地基假如建的不穩,那就會倒塌的。所以戒就是我們偉大的導師。佛在世,以佛為師,佛不在世,就以戒為師。
弟子仁敬 領眾恭敬聽打節錄 清公和尚校定
佛示現滅度到現在已經2557年了,但是都原原本本的留著戒法,諸部戒律,都在世間我們可以依戒律行事,而我們主要的是依據四分律,其他部律做參考。接著《華嚴經》的偈頌也說,「戒為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淨戒,若能堅持於淨戒,是則如來所讚嘆」。
戒就是成就無上菩提佛果的根本,所以持戒不光是人天的正因,將來能生天而已,不是的,生天還不究竟,天福享盡,仍然墮落,所以我們持戒不以生天做為目標,不然以什麼做目標,以成就無上佛果菩提做為我們的目標,這就對了。所以不能夠為生天而持戒,那就變成有漏因了,不究竟,所以初發心的動機非常要緊,要為了成佛發心,受戒,持戒,所以戒為無上菩提本,既然如此,我們就應當具足持淨戒。怎麼樣才能稱為具足呢?我們持戒要怎樣呢,輕重等持,持輕的戒跟持重的戒是平等性,來持的。
過去有一隻惡龍,它住的地方,近僧伽藍,屢次來侵犯僧伽藍,有五百位羅漢共同用神通威力要去除這隻毒龍,都去除不了,最後有一位比丘它對戒法非常的著重,守戒的非常好,就來到這隻毒龍旁邊,就三彈指說:「賢善,遠此處去,賢善,遠此處去,賢善,遠此處去。」這條毒龍就乖乖的離開了,喔,這麼多的羅漢,就感覺奇怪了,就問他,你到底用甚麼威力?他就說了,我只不過是對佛陀的輕戒守護情形,就好像重戒一樣,平等心守護著。
所以我們持戒,就是要輕重等持的,輕戒就是保護我們的重戒,輕戒守護的很好,我們的重戒絕對犯不到,這個才叫具足持淨戒,要輕重等持。「若能堅持於淨戒」,假如我們能夠堅定守持,很堅定的,很穩固的,守持好佛陀為我們所制的清淨戒法的話,「是則如來所讚嘆」,這是十方諸佛如來所共同稱讚的對象。所以能好好持戒的話,諸佛都讚嘆我們的,何況是一般的人天的眾生,更會讚嘆我們的。
還有在《大般若涅槃經》也這麼說,欲見佛性,證大涅槃,必須深心修持淨戒,我們想要照見佛性,換句話說,去除所知障,證得大菩提,這個叫做欲見佛性,還要證大涅槃,證得大涅槃是什麼呢?去除煩惱障,叫證得大涅槃果,涅槃是不生不滅,所以緣起的境界,圓滿一切善,寂滅一切惡,就稱為涅槃的境界。那麼大菩提這是佛的智德成就了,大涅槃就是佛的斷德成就了,所以智斷二德都圓滿,便成就無上佛果菩提,所以我們想要成就無上佛果菩提,要怎麼樣呢?必須深心修持淨戒,我們必須用深信之心,好好修持佛陀為我們所制清淨的戒法。
弟子仁敬 領眾恭敬聽打節錄 清公和尚校定
接著再引用一段經文偈頌來說明,在《獅子月佛本生經》說到:「戒為甘露藥,服者不老死,戒德可恃怙,福報常隨己,持戒得安隱,生處無患難,亦當見諸佛,受法得解脫」。
這裡就有兩首偈,「戒為甘露藥,服者不老死」,我們能好好持戒的話,那麼就好像,服下甘露的妙藥一樣的。甘露是天上的一種不死之藥,讓我們服下了,這種甘露的妙藥,他就不老也不死。那很多人也不是老了又死了嗎,怎麼持戒就不老又不死呢?
這是就成佛來說的,我們將來成佛了,就不老也不死了,因為成佛就證得不生不滅的本性。佛有三身,法,報,化三身,法身就不生不滅,法身是無形無相的,周徧一切處的,所以再也不生不滅了,應化身才示現有生有滅,但是就佛的法身來講,成佛了就不生不滅了。
而持戒是成佛的根本,所以我們將來成佛了,就不老也不死了,是就這一點來說。所以戒為甘露藥,戒就是甘露妙藥,服用這種戒法甘露妙藥的話,我們就不老也不死,「戒德可恃怙」,持戒有了功德,散發之香,戒德之香是無遠弗屆的,不是天上人間種種香可以比擬的,這個戒德之相,是做為我們藏識依附的。
「福報常隨起」,能好好持戒的話,有持戒就有持戒的福報,持戒持的越好,你的福報越大,所以福報常隨己。在《大智度論》,就把它比喻做德瓶,什麼是德瓶呢?過去有一個人,他天天禮拜天王,禮拜天,禮拜天多少年呢?十二年,那天就問你那麼殷勤懇切,禮拜我這麼久,你所求的是什麼呢?我什麼都沒有,就想天賜我能夠富有,要有什麼就有什麼,那天就憐憫他,就賜與他德瓶,然後就告訴他說,你要什麼就可以從德瓶中流出來。
真的他求房舍,德瓶就流出房舍,求衣服就得衣服,求飲食就得飲食,求車馬種種,他就得車馬種種,所以一下子就變成非常富有了,所以請了賓客,賓客知道他富有了,好多賓客也都來到這裡,然後賓客所用的東西,應有盡有,都從德瓶流出來。有一天呢,就站在德瓶上跳舞,結果得瓶破掉了,所有財物因此失盡了,就等於懈怠放逸,毀壞戒法,甚麼都失去了,所以持戒的話,福報常隨己喔。
「持戒得安穩,生處無患難」,我們能夠好好持戒的話,我們的身心都能得安隱自在,能夠自由自在的,非常安定,非常穩固自由自在的。「生處無患難」,我們將來投生的地處,沒有種種災厄,厄難,災患厄難都沒有。「亦當見諸佛」,也會在將來見到諸佛,那麼好,見到諸佛,諸佛當然也為他說法,然後他能夠聽法,聽法之後,依法,如法行持,然後就得解脫,受法得解脫,所以持戒非常要緊。
因此呢,我們有犯了過失,能如法發露懺悔,這個叫懺淨,那麼從受戒以來,大大小小的戒都不毀犯叫做本淨,而懺淨、本淨是一樣的,恢復清淨都是一樣的,都是非常可貴的,能夠續佛慧命,使令正法久住,所以諸位的表現,非常的殊勝,可以說是勇猛精進,在戒法上用功了,這個就講到「以戒為師」。
弟子仁敬 領眾恭敬聽打節錄 清公和尚校定
接著再說到「痛念無常」,無常是什麼? 無常是死的異名,死亡的異名叫做無常,我們最不喜歡聽到死亡了,但是聽到無常感覺還不錯嘛,要知道無常就是死亡,死亡就是無常沒有兩樣。那麼念無常到底在多久之間? 佛在經上就對弟子問到,「人命在幾間? 」最初一位弟子說︰「數日間。」幾天的光陰,數日。佛陀就回答說:「子未知道。」,子就是你,你還不能真正了解人命無常的道理。
佛再問到一位弟子:「人命在幾間?」那弟子說:「飯食間」就等於吃一頓飯的時間。佛再回答說:「子未知道。」你還未了解人命無常的道理。最後問到一位弟子,他就回答「呼吸間」。佛陀就讚嘆:「善哉 善哉 子知道矣!」那你真正了解人命無常的道理。所以我們就知道命在呼吸間,而且無常鬼的到來要抓那一位,那一位就走,它不分老少,不是說人老了才會無常,年青人就不會無常,不一定!命就在呼吸間。
所以,《佛說無常經》裡面祂就說到:「假使妙高山 劫盡皆壞散 大海深無底 亦復皆枯竭 大地及日月 時至皆歸盡 未曾有一事 不被無常吞 上至非想處 下至轉輪王 七寶鎮隨身 千子常圍遶 如其壽命盡 須臾不暫停 還漂死海中 隨緣受眾苦 循環三界內 猶如汲井輪 亦如蠶作繭 吐絲還自纏 無上諸世尊 獨覺聲聞眾 尚捨無常身 何況於凡夫 父母及妻子 兄弟并眷屬 目觀生死隔 云何不愁歎 是故勸諸人 諦聽真實法 共捨無常處 當行不死門」這裡結束。
「假使妙高山 劫盡皆壞散 大海深無底 亦復皆枯竭」假使妙高山,妙高山就是須彌山,為什麼稱為妙,因為它是四寶所成,所以稱為妙。而它出離海面有八萬四千由旬,没入海面也有八萬四千由旬。一由旬就用四十里來算,你看那麼高大的山這個就是須彌山,所以說妙高山。假使妙高山也就須彌山,劫盡皆壞散,器世間它都是要經過成住壞空包括刧要滅盡的時候。須彌山那麼高大,雖然那麼高大,但是都破壞散了,不但須彌山,我們有時候夜晚看到星球掉落了、粉碎了,那個刹土破壞了,它在宇宙當中消失了經過成住壞空,它已經壞了空掉了,整個大星球都是如此,何況須彌山,所以劫盡皆壞散。
「大海深無底」,大海非常深,深到不見底,但是大海劫盡的時候都是乾枯,劫盡了,到了劫盡時候跟須彌山一樣,須彌山就破壞散滅了,大海的海水雖然平常是甚深不見底,但是劫盡的時候海水都乾枯竭盡了。「大地及日月」,整個廣大的土地像我們地球,我們地球也會壞的,有朝一日也是會壞的,大地以及日月太陽月亮,時至皆歸盡,時間到都歸於滅盡。
「未曾有一事 不被無常吞」,世界上未曾有一樁事,不會被無常鬼所吞没。往上上至非想處,一直往上三界最高的天界非想非非想處天,它壽命八萬四千大劫,這個就是上至非想處,下至轉輪王,轉輪聖王有一千個兒子恆常圍遶在他的身邊。 時間到了是嗎?…
弟子仁敬 領眾恭敬聽打節錄 清公和尚校定
「上至非想處,下至轉輪王,七寶鎮隨身,千子常圍繞」轉輪聖王他有七寶恆常隨身的,有一千個兒子圍繞在他的身邊,「如其壽命盡,須臾不暫停。」如果他的壽命終了了,須臾也不能暫時的停留。所以古德說了這個無常鬼要你三更死,不會留你到五更天。須臾的時間都不暫停了,何況留到五更天。「還漂死海中」他還會飄落在生死三界六道的生死苦海中。
「隨緣受眾苦」他投身到哪一道,就去受哪一道之苦。那就講說昇天了,昇天不是享樂嗎?有什麼苦啊?我們要知道,天福享盡,五衰現前,他就開始苦了。「天」還是有苦的。而人世間苦樂參半。阿修羅也是苦的,他有這種貢高我慢,跟人家比賽勝負的心。三惡道尤其苦,地獄的苦最深重,餓鬼畜生都非常苦。「隨緣受眾苦」投身到哪一道,就受哪一道的苦,叫做「隨緣受眾苦」。
「循環三界內,猶如汲井輪,亦如蠶作繭,吐絲還自纏。」「循環」就是輪迴,輪迴在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之內。「猶如汲井輪」就是過去打井,那麼要取井水,為了比較便利,所以在井邊就安立這個輪繩,打個架子上頭有輪繩,然後就可以取水,取到水又把他轉上來,那要取水就再把他又轉下去。我們眾生輪迴在三界六道內,好像汲井輪來來去去,來來去去。
「亦如蠶作繭」,又好像蠶作繭一樣,蠶作繭他是「吐絲還自纏」,吐這個絲就把身體纏縛住了。我們眾生也是如此,造作種種善惡業,這個業力就纏縛我們身心。持續在三界六道裡頭淪沉。沉淪在生死苦海當中,所以也比喻做「蠶作繭」,都是自作自受。那麼我們要得到解脫,也是自己得解脫。依照佛的開示;依照佛的教法,努力的修持,我們就能得到解脫。假如是不能聽聞佛法,還是世間法,那就隨順世間法,繼續流轉三界六道當中。
弟子仁敬 領眾恭敬聽打節錄 清公和尚校定
「無上諸世尊,獨覺聲聞眾,尚捨無常身,何況於凡夫」。「無上諸世尊」世尊就是佛,佛的十種稱號之一。他有世尊的稱號,是九法界眾生所共同尊重恭敬的對象,稱為世尊,世尊就是佛。諸世尊就是諸佛。「無上」就是沒有比他再超上的。成佛了就是最偉大的聖人,所以稱為無上。
「獨覺聲聞眾」,獨覺是屬於緣覺的另外一類。緣覺就是修十二因緣而成就辟支佛果的。 獨覺是生在沒有佛出現世間的時候,但是他過去有聽聞教法的這個善根,在這一世他雖然沒有遇到佛出現在世間,但是他有過去善根,所以在今世,比如在春天看到百花開了,到秋天都謝落了,他就能夠覺悟了。覺悟世間無常的這種道理。所以他就修學聖道而證得辟支佛果。
緣覺就是修十二因緣,十二因緣就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乃至生滅、老死憂悲苦惱滅。所以就有流轉門,有還滅門等。緣覺就是修十二因緣而修得辟支佛果。獨覺和緣覺同一類,所證的都是辟支佛果。
還有聲聞眾,聲聞就是修四諦法,苦集滅道。知苦、斷集、慕滅、修道。知道苦就是世間的苦果,還有集就是得到苦果的因。這是世間的果因。還有滅道就是出世間的果因。對出世涅槃的境界生起羨慕,想要求證的心。所以滅諦,慕滅就要修道,修學聖道。
道就包括戒定慧三學。展開出來就是三十七道品。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但是三十七道品歸納起來也只是戒定慧三無漏學。這是屬於道諦。所以修出世間的因,我們將來就證得出世間滅諦之果,所以就叫做慕滅修道。這就是四諦法。
四諦法雖然是聲聞所修,他可以證得阿羅漢果、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但是四諦法也通於大乘的,所以天台宗有講到四教的四諦。所謂生滅四諦,藏教就是生滅四諦,通教就是無生四諦,別教就是無量四諦,圓教就是無作四諦。所以四諦法就含攝整個佛法。而通常來講四諦法就是聲聞所修,他最高就證得阿羅漢果,四果阿羅漢。這個叫做聲聞眾。
那麼「無上諸世尊,獨覺聲聞眾,尚捨無常身」,尚且捨棄無常的身體,因佛有三身,就是他的應化身,他示現有生有滅的。所以是無常身「尚捨無常身」。而佛的法身就不生不滅。所以這裡的「尚捨無常身」就是從佛的應化身,就從佛的生身父母的生身來說的。那麼獨覺聲聞眾亦復如是,也都是有身體的。「何況於凡夫」,更何況我們普通凡夫眾生,更是如此。
「父母與妻子 兄弟並眷屬 目觀生死隔 云何不愁嘆」父母與妻子,這是非常至親的,還有兄弟和我們的眷屬。我們有我們的親人過世了,「目觀生死隔」,我們眼睛白白看著,生死已經隔絕了。死去的人就到陰間了,我們還在陽世間。講話跟他溝通就溝通不來了,有所隔絕了。「云何不感嘆」怎麼不令人憂愁感嘆呢?你最親的父母或者妻子過世了,你非常的悲痛,但是沒辦法,怎麼不令人憂愁感嘆呢?
「是故勸諸人 諦聽真實法 共捨無常處 當行不死門」因此之故勸勉諸人,勸勉我們大家。「諦聽真實法」要諦審聽聞,對佛法我們在聽講的時候要專心一意。諦聽諦聽,專心一意,入於說法者的語義當中,正心端坐如渴飲。一心入於語義中,專心一意就好像口渴了就急著要喝水,就如同飲用甘露一般。要專心一意入於說法者的語義當中。得到真實的義趣,不隨著文字流轉,要攝取,譬如我們聽佛說法,就願解如來真實義。
所以是故勸諸人,諦聽真實法,真實的佛法,真實的佛陀的正法。佛的正法是非常寶貴的,非常殊勝的。有正法流傳在世間,我們眾生才能真正離苦得樂,永遠得到解脫。沒正法流傳在世間,眾生就如同處在無明暗夜當中一樣的。所以我們要「是故勸諸人 諦聽真實法 共捨無常處」共同捨棄無常生滅的境界。
「當行不死門」要捨棄無常生滅的境界,我們應當要好好修行不死的法門。不死的法門就是不生不滅的法門。所以下面說「佛法如甘露,除熱得清涼」佛法就好像甘露妙藥。可以滅除我們眾生心中的熱惱,而獲得清涼。所以佛法非常殊勝,就如同甘露妙藥,可以滅除我們身心的熱惱,使得我們身心獲得清涼。
「一心應善聽,能滅諸煩惱」要專心一意,「善」要善好,諦聽諦聽。「能滅諸煩惱」就能滅除我們眾生心中種種的煩惱,無明煩惱。根據天台宗,煩惱就分為三類。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我們去除了見思煩惱,就能了脫分段生死,進一步再去除塵沙無明煩惱,就了脫變異生死。那兩種生死都了脫了,就成佛了。叫做「二死永亡,五住究盡」。五住就是見一切處住地惑。見一切住地惑、欲愛住地惑、色愛住地惑、有愛住地惑、無明住地惑。叫做五住煩惱。種種煩惱都滅除了,那也就成佛了。
所以佛法非常的殊勝,這段就出在《佛說無常經》裡頭所說的道理,所以我們要痛念無常,如喪考妣。我們生死未了,就如喪考妣。考妣就是我們父母,我們生死大事未能了脫的悲痛,就像失去了父母一樣,所以要痛念無常。以生死大事為最重大,其他的都是小事。
弟子仁敬 領眾恭敬聽打節錄 清公和尚校定
明朝的楚石大師在《西齋淨土詩》裡面,就說了八句的詩偈。這麼說「說著無常事事輕,饑餐渴飲懶經營。一心不退思安養,萬善同修憶永明。淨洗念珠重換線,堅持佛號莫停聲。妄緣盡逐空華落,閒向風前月下行。」
第一句就是說道「說著無常事事輕」。「說」就是說到的說。「著」就是執著的著。說著就是說到。說到什麼呢?說到無常,無常就是生死大事就是無常,說到生死大事的這種情況,那麼其他世間的任何一樁事「事事輕」。事就是事情的事。世界上的每一樁事都是非常輕小的。跟無常的生死大事比起來,其他世間上的事都是輕小的事。就好比,我們都快餓死了,有親戚朋友結婚,或者什麼事啦,你就不會關心去參加了 。或者你的朋友要出國了,到機場去送飛機了,你不會去了。你快死的人了,還會想到世間的任何其它事嗎?這個叫「說著無常事事輕」。
因此第二句他就說「饑餐渴飲懶經營」。饑餓了,就要吃飯了。有的吃一頓、兩頓、三頓的。我們眾生普通人就是三餐,那我們就是兩頓,或者一頓。這個對饑餓、飲食的事,口渴、喝水的、或者喝飲料的事,都懶於經營了。你痛念到無常生死大事的話,對這些本來都正當的事,也都懶於經營了。不然怎麼樣呢?
下頭說「一心不退思安養」。 這一句這裡就是專心一意,深信沒有疑二之心,沒有懷疑,沒有兩樣的心,這個叫做一心。所以就有信的內容在裡頭。不退就是就他的願來講。他往生極樂世界的願絕對不退轉。他的信絕對不懷疑。所以念佛要緊就是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一心就有不懷疑在裡頭的。「思安養」,安養就是極樂世界,思念極樂世界,對極樂世界深信不疑。往生極樂世界的願絕對不退轉。
「一心不退思安養,萬善同修憶永明」。永明就是永明延壽大師。淨土宗的第六祖。他白天行一百零八佛事,夜晚又到別峰經行念佛。可以說是非常精進用功。行一百零八佛事等於萬善同修了。廣修六度萬行,萬善而迴向莊嚴極樂淨土,迴向往生淨土。所以我們也要跟他看齊。所以說「萬善同修憶永明」。憶就是憶念永明大師的這種修行的風範。這一句就是屬於助行。前面「一心不退思安養」就有信願在裡頭。「萬善同修憶永明」就有助行的意義在裡頭。
接著下面兩句,「淨洗念珠重換線」「堅持佛號莫停聲」,我們用念珠念佛,念久了有汗垢,有垢穢,有時候就再洗一洗,把它洗乾淨,那念珠念久了有時候它也容易斷線,斷了就重換線。所以「淨洗念珠重換線」,表示他很用功在念佛。「堅持佛號莫停聲」我們要堅固執持阿彌陀佛的聖號,不要停下音聲,有時候出聲,有時候默念,出聲有動的聲相,默念有靜的聲相,所以默念也有聲相哦,不要說默念就沒有聲音,就沒有相了,有靜的相。所以聲音有動相,有靜相,但是我們念佛的時候對動靜的這種聲相,我們都要聽的清清楚楚,分分明明的,那就表示我們念茲在茲,心沒有跑掉,不昏沉也不散亂、不掉舉,心就安住在佛號上。
所以這兩句「淨洗念珠重換線,堅持佛號莫停聲」這兩句是什麼呢?就是正行;正功夫,因為淨土法門就是三資糧嘛!信願行三資糧,前面那一句「一心不退思安養」就有信願,「萬善同修憶永明」就有行的助行,屬於助行。「淨洗念珠重換線 堅持佛號莫停聲」。這兩句屬於正行。所謂正行就是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助行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所以你看,在這八句詩偈裡面,淨土法門的道理都含攝在裡面,信願行的道理都在裡邊。最後兩句「妄緣盡逐空華落」「嫌向風前月下行」。「妄緣盡逐空華落」妄緣就是扣到前面第一句,妄緣就是虛妄的事緣。扣到前面第一句「說著無常事事輕」扣到這個「事事輕」世間種種事都是妄緣,虛妄的事緣。虛妄的事緣怎麼樣呢?「盡逐空華落」,完全追逐好像空中有花謝落的情況。虛空本來沒有花。我們好好眼目的人,虛空沒有花。病眼的人,才看到虛空有花。
但是病眼的人是誰呢?凡夫眾生都是有病眼的,怎麼說,凡是他有煩惱未斷都是有病眼的。所見就不是真實。所以虛空沒有花,他就看見虛空有花,這個空華亂墜的情形。所以三界猶如空華幻現一般的。所以「妄緣盡逐空華落」,虛妄的事緣完全追逐,好像虛空有華謝落一樣。這句就結歸到第一句「說著無常事事輕」。
所以人家作詩前後照應。然後最後一句「閒向風前月下行」閒就是清閒的閒。一個門中間一個月這個「閒」。他清閒的時候,就向著刮著微風的地方,還有月光、月亮、月影底下就經行了。經行做什麼?念佛。所以最後一句就結歸正行。就結歸到第五句第六句的正行。正行就是念佛,執持名號,一心不亂。所以人家的詩偈非常好。
弟子仁敬 領眾恭敬聽打節錄 清公和尚校定
接著再說到省庵大師有勸修念佛的偈。詩偈他這麼講:「我教原開無量門,就中念佛最為尊。都融妄念歸真念,總攝諸根在一根。不用三祇修福慧,但將六字出乾坤。如來金口無虛語,歷歷明文尚具存」。
「我教原開無量門」我佛的教法,我們釋迦牟尼佛的教法,原來就開出無量的法門。通常是說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法門再開出就是無量的法門。「就中念佛最為尊」在無量法門當中念佛法門,修淨土念佛法門是最為尊高殊勝的。「就中念佛最為尊」為什麼最為尊高殊勝呢?
下頭說「都融妄念歸真念,總攝諸根在一根。不用三祇修福慧,但將六字出乾坤。」「都融妄念歸真念」我們念佛最初通常都是用第六意識,用妄想心在念佛。最初是如此,但是念久了,我們逐漸能夠提起至誠懇切的心來念,至誠懇切的心在念,那就真心在念佛了。所以將妄念都歸於真念。所以「都融妄念歸真念」。
「總攝諸根在一根」這句怎麼說呢?最初我們念佛用第六意識的心在念,那麼念久了,我們的眼、耳、鼻、舌、身這五識都不起現行。而第六意識也歸到第七識。第七識就是意根。歸到第七識。所以換句話說,前六識都不起現行,逐漸再用功。就將恆審思量的第七識也不起現行了。到最後真妄和合的第八識也不起現行了,那就歸於一心。那就真正證得一心不亂了。證得一心不亂,歸於一心。
換句話說,八識五十一個心所都歸於一心了。那就沒有八個識五十一個心所紛雜的情況,紛然雜亂的情形。所以八個識五十一個心所都歸入到一心。那就好比,好比什麼呢?好比這個波浪,最初非常洶湧的波浪,還有微細的波浪,很洶湧很多的這種波浪,另外還有微細的波浪,完全變成止水。濃雲薄霧盡做澄空。許多的波浪,很急的波浪,還有微細的波浪,都變成止水。巨大的波浪,還有微細的波浪,巨大的波浪就比喻前七識的心王心所法。
而第八識的心王心所法就比喻作微波。濃雲就比喻前七識的心王心所法,薄霧就比喻第八識的心王心所法。巨浪微波咸成止水,就等於八識的心王心所法都歸於一心了。就比喻巨大的波浪、微細的波浪完全變成止息的平靜的海水一樣的。而濃雲薄霧,濃雲比喻前七識的心王心所法,薄霧比喻第八識的心王心所法。都變成這個澄清的虛空了。澄清的虛空,那麼也就比喻歸到一心了。
那念佛能夠到這個地步,我們雖然在娑婆世界,已經就好像在淨土一樣了。所以叫「總攝諸根在一根」。「不用三祇修福慧」我們修這個法門,不需運用三大阿僧祇劫修福修慧。「但將六字出乾坤」只要我們執持六字洪名,[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那麼就可以出乾坤。乾坤就比喻三界。本來乾坤就比喻天地,但是用在佛法上就比喻三界。就可以出離三界,往生極樂。
所以「但將六字出乾坤」。往生極樂世界,我們生死未了,自然逐漸了脫。乃至一直修修到成佛。「如來金口無虛語」如來的金口,就是佛陀所說的話,是最真實不虛的。佛的口比喻作金口,就是比喻非常寶貴、很殊勝。他所說的話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佛所說的話是稱性流露出來的,絕對沒有虛妄的語言。這個叫做「如來金口無虛語」。我們要信,信聖言量。佛所說的話叫作聖言量。
「歷歷明文尚具存」歷歷就是清楚明了的經文。「尚具存」尚且具存,還存在。像淨土五經、還有大乘的經論處處指歸。所謂千經萬論處處指歸。所以我們要痛念無常,要信願念佛。念佛就要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念佛的時候要至誠懇切。我們對這個法門深信不疑,而且發起懇切的願。然後就好好的老實精勤的念佛。
什麼才叫做老實念佛?從信修淨土法門之後,再不換題目,一直修到往生,這才是老實。另外就是我們正在念佛的當下,不打妄想、不起雜念,這才叫做老實。假如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一面生起雜念,就不老實。所以要做到老實念佛也不容易喔。但是老實念佛,你一天沒念幾聲,雖然是老實,但是也不殊勝。
不然要怎樣?要精勤老實念佛才有用處。這句佛號多多益善。你把他念成習慣,到臨命終習慣成自然,出口就是阿彌陀佛。心所想念的就是阿彌陀佛,沒有其他念頭了。那你就能正念分明,往生極樂。到臨命終那時候,能正念分明。所以正念分明最要緊。不問你這個有瑞相沒瑞相。你只要正念分明就能往生。阿彌陀佛與諸聖眾就會來接引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 所以我們今天就以[以戒為師,痛念無常,信願念佛]來策勉各位。那麼希望諸位將來個個往生極樂。而且品位非常殊勝。我們今天就說到這兒。好。迴向,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