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佛七開示
弟子仁敬 領眾恭敬聽打節錄 清公和尚校定
《至心精進》,諸位法師,我們會長,諸位菩薩蓮友,大家晚安!(阿彌陀佛),請放掌。今天是我們佛七的第一天,聽諸位念佛的聲音,大家都很洪亮,算是歡喜念佛的人,都是老修行,第一天就念得這麼好,那以後的幾天一定會更好的。那麼今天是第一天,我們的講題就是「至心精進」這四個字,這一句話的出處,就是在於《佛說無量壽經》,在《無量壽經》裡邊就這麼說道:
「爾時,世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願深廣,即為法藏比丘,而說經言:『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經歷劫數,尚可窮底,得其妙寶。人有至心精進,求道不止,會當剋果,何願不得?』於是世自在王佛,即為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天人之善惡,國土之粗妙,應其心願,悉現與之。」
就這一段,「至心精進」這四個字是出在《佛說無量壽經》,在《無量壽經》這麼說道:「爾時,世自在王佛」,這個時候世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其」是指誰呢?就是指法藏菩薩比丘,了知法藏菩薩比丘是高明,知道他是利根,有大智慧,是高才勇哲,怎麼說高才勇哲呢?「高才」是說他的天資才能是高人一等,「勇哲」也就是他能夠斷欲,修清淨的梵行,上求諸佛覺道,下化無邊的眾生,這個就是高才勇哲。那麼他能夠明白事理,這個是高才勇哲。
「志願深廣」,甚麼叫做志願深廣呢?就是他具足大悲心,志願求高深無上的佛果,又發願度化廣大無量的眾生,這個叫做「知其高明,志願深廣」。世自在王佛,了知法藏菩薩比丘,他是高才勇哲,能夠深深明白事理,而且志願甚深廣大。
「即為法藏比丘,而說經言」,就為法藏菩薩比丘,為他說這個契經,金言玉語這麼說:「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經歷劫數,尚可窮底,得其妙寶。人有至心精進,求道不止,會當剋果,何願不得?」
首先就講譬喻,「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經歷劫數,尚可窮底,得其妙寶」,這個比喻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好比大海,大海當中的水,真是多得不可說不可說,太多了,可是有一個人,他要用量米的斗,去把海水全部取空,這真是太困難了!但是海水到底是有數量的,只要有恆常心,能夠經歷無量劫數的時間,尚且可以把海水取盡,一直到底,而得到大海當中很多微妙的珍寶,這個就是譬喻。
下頭就是合法,合法什麼意思呢?人有「至心精進,求道不止,會當剋果,何願不得?」說假使修菩薩道的人,能夠像用斗取海水的人一樣,既有恆常心,又有至誠專一的心,上求諸佛覺道,下化無邊的眾生,雖然同樣經歷無量的劫數,仍然精進而不退轉,求道不達目的,絕不終止的話,必定會獲得他所願求相當的果報,就好比證得佛身,往生淨土…等等,決定沒有任何心願不能夠得到的。
這個就是世自在王佛為法藏菩薩比丘開示的金言玉語。於是世自在王佛就為法藏菩薩比丘,廣泛宣說兩百一十億諸佛的剎土,天人的善惡種種情形,國土的粗醜或者淨妙,相應他的心願,完全顯現給法藏菩薩比丘能夠知道。
弟子仁敬 領眾恭敬聽打節錄 清公和尚校定
那麼下頭進一步,我們就來特別解釋什麼叫做「至心精進」前面是這四個字的出處,現在進一步來解釋它的道理。先解釋「至心」,至心就是至極之心,可以約理跟約事來說明,就著理性來說明,就著事相來說明,說明至心的意思。先就著理性來說明至心的意義。
「至心」也就是不生不滅,眾生跟諸佛平等的心,也就是阿彌陀大圓覺自性清淨心,也就是真實智慧,真如法身,也稱為般若心,這是就理性上來解釋至心的意義。接著就著事相來說明「至心」兩個字的意思,也就是誠懇專一,至極之心,非常誠懇專一,到達極點的心,又如同發菩提心的話,它就是至大、至圓、至正、至實、至頓,不是小、偏、邪、權、漸的情形 ;如修菩薩道來說,便是至誠、至善、至慶、至廣、至久、至剛、至見、至有為有守,沒有一點的虛偽、疑惑、垢穢、狹劣、退轉、後悔、畏難、懈怠、改變,種種情形,沒有這一些。
弟子仁敬 領眾恭敬聽打節錄 清公和尚校定
就著我們修淨土法門來講,就至誠恭敬,專一無二,等於「四修」當中的「恭敬修」跟「無餘修」。「四修」是什麼?就是《往生論》天親菩薩所著,《往生論》裏頭提到四修的情形。那麼「至心」兩個字就配合四修當中的第一「恭敬修」,第二「無餘修」。
甚麼叫做恭敬修?就是恭敬禮拜彼阿彌陀佛以及一切的聖眾,極樂世界的聖眾,恭敬禮拜阿彌陀佛以及極樂世界一切的聖眾,這個叫做恭敬修。接著無餘修,也就是專稱彼阿彌陀佛的名號,專門觀想、專門禮拜、讚嘆阿彌陀佛以及一切聖眾等,無參雜其餘的這個道業的情形,這個叫做無餘修。以上就是解釋至心兩個字的意思。
弟子仁敬 領眾恭敬聽打節錄 清公和尚校定
接著再說明精進的意思,「精進」就是不雜、不間,不參雜、不間斷,等於四修當中的無間修。三、什麼叫著無間修?也就是相續恭敬禮拜,稱名讚嘆,憶念觀察,迴向發願,心心相續,不用其餘的業來間雜,這個叫做無間修。
接著另外一種無間修的意思,不用貪嗔煩惱來間雜,隨犯隨懺,我們犯了過失,接著就要懺悔,接著就懺悔,不要隔念,不要隔時,不要隔日。前一念生起垢穢,我們下一念就能夠改過懺悔,這是上根利器的,這種我們做不到。或者前一個小時造作過失,後一個小時就發露懺悔,這種還做不到的話,就不要隔日,當天所犯的過失,當天就要發露懺悔。就好比我們受了八關齋戒,或者毀犯某一條,當天毀犯的,當天就要發露懺悔,發露懺悔就恢復清淨,以後就不要再毀犯,這個就很要緊,不使令隔日,常常使令我們的身心都非常的清淨,這個也叫做無間修。
另外第四、長期修,第四叫做長期修,是畢命為期,誓不中止,盡此這一報身,做一個極限,我道業不成就,絕對不停止、不中斷,這個叫做長期修。就好比我們修淨土念佛法門,深信切願,就好好的念佛,盡此這一報身,都不換題目,不換題目喔!這個叫做長期修,不見異思遷,深信不疑,深信這個法門,信的非常深,絕對不懷疑,不再改變,不換題目,一直修,修到往生,這個叫做長期修。
如果就著像日月的運行,四時都相續的,春夏秋冬又春夏秋冬,周而復始,它不會改變,所以《易經》也這麼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體的運行是很健壯的,那麼君子就效法天體的運行,也要自強不息,不懈怠懶惰。我們修這個法門,就是精進老實的修行,就這麼修,絕對可以成就的。
弟子仁敬 領眾恭敬聽打節錄 清公和尚校定
蓮池大師也這麼開示,說我們要「少閒話,絕閒事」,由少講閒話。尤其我們在佛七當中,更不要講閒雜話,能夠盡量禁語最好,不但在佛堂我們要念佛,佛堂之外也不找人講話,不講閒雜話,這樣才容易成就啊!不要佛堂念佛,出去了又隨便講話了,那就不容易得到一心不亂。所以最初我們灑淨完畢,為諸位說幾句話,都已經交代好了,所以我們能夠照著做,就會得到大利益,不要喜歡講話的習性又來了,就隨便講話,那就會打閒岔,大大折扣我們念佛的功夫,本來在佛堂念得不錯了,但是出外就不行了,所以蓮池大師開示我們要「少閒話」。
「絕閒事」,斷絕閒事,不要管閒事,我們該辦的事就辦好,不該辦的我們不管閒事。也「不閒走」,不要隨便的遊走、遊行,要做到「年無閒月,月無閒日,日無閒時,念茲在茲。」我們要做到一年裏邊沒有空閒的月份,一年裏頭都是沒有空閒的月份喔!
換句話說,我們的心都在道上,不空過光陰,一年裏頭不會有一個月,空閒的月,一月裏頭沒有空閒的日子,換句話說,每一天都是在道上用功的話,在一天裏頭沒有空閒的時,譬如一天分十二時辰,一個時辰兩個鐘頭,在沒有一個空閒的時辰,或者你要分二十四小時也可以,譬如一天二十四小時,沒有空閒的一小時,所以說要「念茲在茲」。
我們念這一句的聖號,心就安住在聖號上,或者說我們是在家眾啊,事務還很多的啊!現在是佛七喔!譬如佛七之外,大家都有事務啊!那怎麼辦?怎麼能夠念茲在茲呢?這個就分兩方面來說,正在念佛的時候,我們要念茲在茲,不正在念佛的時候,我們就用憶佛的功夫,所以《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就開示我們要「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弟子仁敬 領眾恭敬聽打節錄 清公和尚校定
那甚麼叫做憶佛?甚麼叫做念佛?憶佛就是雖然我們不正在念佛,但是我們絕對不忘記阿彌陀佛,決定不忘記將來往生極樂世界的事,這是我們的大事,時時掛在心頭明記不忘,這個叫做憶佛,就是這一個意思。
就好比我們一天裏頭,平常不是佛七期間喔!佛七大家受八關齋戒,要過午不食的,平常或著吃三餐,吃兩餐,有的吃一餐,像師父們有的吃一餐的,有的兩餐的,那平常在家眾們是三餐的,沒有受八關齋戒的時候是三餐的。但是無論一、二、三餐,到吃飯的時候,都不忘記吃飯,開動喔!時間到就要開動喔!吃飯都不會忘記。
我們就用吃飯的例子來說明,我們現在往生極樂世界,我們對阿彌陀佛也都是明記不忘的,這個就是憶佛的功夫。就好像吃飯時間到了,不忘記吃飯一樣的,我們天天都不忘記阿彌陀佛,都不忘記往生極樂世界的事,這是我們的大事,常常掛在心中不忘失,這個就是有憶佛的功夫,這是一層的意思。
另外一層就是觀想我們所遇到的一切順逆境,都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遇到順境怎麼處理?我們不要得意忘形,心還是在道上,不會說我很富貴,一切事情都很順利,那隨順五欲,貪圖五欲的享受,都忘記修道了啊!這個也是不好,也是不對的,不要受順境的影響,而忘失我們修學聖道,不要忘記我們的道業。
遇到種種逆境,也不會退轉我們的道念,越遇到逆境,我們越要衝過去。就好像這個松柏,雖然經過寒冷的天氣,但是它也是長青的,我們的心,我們的道心亦復如是,越挫折,越遇到困難,我們越提起道心衝過去,不害怕,不退轉,所以觀想阿彌陀佛在考驗我們,我們怎麼可以退轉?
遇到順境,阿彌陀佛考驗我們,我們也不會沉迷在其中,所以順逆境都不改變,這個就是觀想一切所遇的境界,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這是憶佛的另外一個意思。所以這兩個都可以兼代採取,有這種功夫,就是有憶佛的功夫,所以在做任何事,我們所做的事要屬於善事,好的事,我們才去做,不好的不可以做,要諸惡莫作,要眾善奉行。
在做種種事的之前,我們就先作意,我為甚麼做這樁事?你就作意了,我是為了將來要往生極樂世界去的,就好比諸位在這裡聽講,私下在這裡講授,聽講跟講授為了甚麼?為了將來往生極樂世界去,這個就有憶佛的功夫了。做任何事都這麼想,好比調教小孩子,好比我們在廚房做典座,好比我們護七種種的功德,都是為了將來往生極樂世界。
所以古德也這麼說,就好比一個人有重大的心事存在著,雖然跟人家講話也做其它事,但是重大的心事,決定不忘失,跟這個一樣。我們往生極樂世界,我們對阿彌陀佛,都是明記不忘的。無論處在甚麼地處,處在什麼時候,都是不忘記,這個叫憶佛。念佛就念茲在茲,念阿彌陀佛,心就安住在聖號上,不打其他妄想,不起雜念,這樣才有用處,才容易成就,一心不亂,所以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弟子仁敬 領眾恭敬聽打節錄 清公和尚校定
現前見佛的情形,好比古德有在定中見佛的,也有在夢中見佛的,也有在禪觀當中見佛的,就好比遠公大師,廬山遠公大師,他在往生前就看到三次的瑞相,西方極樂世界的瑞相,但是他都不告訴人家,到了第四次,將往生之前又看到了,他才告訴人家,然後才往生的,都是在定中見到佛的,也有在夢中見佛的情形,也有在現前的念佛聲中見佛的情形。
就好比晉朝的葛清之夫人,葛濟之夫人她是修淨土念佛法門,持名念佛法門的,而她的先生葛清之是修道家煉丹的一種法術。一個修道家的功夫,一個念佛的功夫,兩個就彼此修法不同,就彼此勸。先生就勸太太說妳不要念佛了,跟我來學道家的功夫,他太太就勸他念佛,你不要修那個沒有用處,跟我念佛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才好。但是彼此都不聽,不聽就各修各的。
有一次,葛清之的夫人正在…古時候的女子,婦女都是織布的,織布這個線一拋,就一聲的阿彌陀佛的聖號,線一拋就是一句阿彌陀佛的聖號,這麼努力念佛,都沒有終止的。這一回正在拋線念佛的時候,喔,西方的虛空中顯現三聖的聖像,非常莊嚴高大!她就趕快禮拜,這時候是瞻仰到全身的唷!她就趕快禮拜,禮拜完畢去請她先生來看,等她先生來只看到半身,但是看到半身也不錯,他也就禮拜啊!從此他不修道家的功夫了,跟他太太同修念佛法門,將來都往生非常好。這個就是正在念佛的現前念佛的聲音當中,見到瑞相的情形,見佛的情形。
也有在當來見佛的情形,現前當來嗎?當來就是到臨命終的時候,我們平時好好念佛,到臨命終的時候,能夠伏住煩惱,正念分明,這時候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就接引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去,這個就是當來見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不必假借禪觀,參究或者觀想,其他的方便,方便法,直接好好持名,一直持下去,就可以成就了。
不假方便,自得心開,自己能夠獲得心花開放,也就是能夠明心見性,悟到無生法忍,心花開放了,所以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那麼世自在王佛,開示法藏比丘修行的心要,就在「至心精進」這四個字,所以這四個字對我們非常要緊的。
弟子仁敬 領眾恭敬聽打節錄 清公和尚校定
那麼下面就舉出例證來加以說明,就好比我們本師釋尊,本師釋迦牟尼佛,他貴為太子,淨飯王的太子,他不貪染王宮奢華的生活,五欲的享受,他不如此。有一回,就遊四城門就看到生老病死的相狀,又看到出家師父的這個清淨的相狀,他就非常羨慕,出家的相狀,想要出離生老病死之苦,脫離生老病死苦,也幫助眾生出離生老病死之苦,能夠了生脫死,所以他就捨去王宮的生活,就在半夜逾城白馬,一匹的白馬就帶著他跳過城門,然後出家去了。
出家之後,又經過六年的苦行,六年的苦行所吃的是一麻一麥,一天只簡單一麻一麥,他瘦得皮包骨的,皮包骨的。這個經過六年苦行,但是光是修苦行,也不能成就無上佛道的,所以後來他也接受牧羊女乳糜的供養,恢復體力。然後最後坐在菩提伽耶的菩提樹下觀照,夜睹明星。在臘月初八,夜睹明星正觀緣起的道理而覺悟聖道,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這個就是舉本師的例子。
又像阿那律尊者,最初他聽佛陀講經的時候,都喜歡打瞌睡,就“嗯…不錯…不錯…”,都喜歡打盹的啦!那佛陀為了警策他,策勵他,就有一回故意的給他難堪,在大眾當中給他難堪,就大大的喝斥他,喝斥他,怎麼喝斥他呢?說啦:「咄!咄!何為睡,螺螄蚌蛤類,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咄!咄!何為睡」,“咄咄”就喝斥對方的話。(台語:嘿!嘿!你那麼愛睡,那麼愛睡,有聽懂嗎?講台語耶,講台語聽懂嗎?有的人聽有,有的人聽無啦!)
“咄咄”,就是喝斥對方的言語,說你怎麼那麼喜歡睡覺,打瞌睡,就好像螺螄蚌蛤類,螺螄就是田螺啦,田螺啦,蛤蚌啦!(台語:蚌蛤啦,聽有嗎?)就是在水裏頭,小河溝裡邊,有時候我們小時候不懂事嘛,還會去拿那些東西。這個小時候還沒有學佛,不曉得殺生的過失啦!小時候還會釣青蛙,有時候到河裏頭去抓那個,去抓魚之類的,捕魚啦,網魚啦,或者是這個(台語:摸田螺,摸這個叫做蚌蛤),蛤蠣之類的東西,那一種東西。
所以佛陀就喝斥他,說「螺螄蚌蛤類」,你就好像田螺啦!蚌蛤之類的眾生。「一睡一千年」,一睡就一千年咯!「不聞佛名字」,連佛的名字都聽不到,那就空過光陰了。那麼阿那律尊者受到佛的嚴厲的喝斥,他就精進用功了,感覺很羞愧,就精進勇猛用功,七天眼睛都不閉起來,用功得眼睛都七天不閉起來。
我們眼睛也要休息啊!你太過用功,眼睛都不閉起來,眼睛它就瞎掉了,就失明了。佛就可憐他,就叫他修一個法叫做「樂見照明金剛三昧」修這個法,他就得到半頭的天眼,證得半頭的天眼。那麼證得之後,他觀三千大千世界,猶如觀掌中的菴摩羅果一樣的清楚,所以他是天眼第一,因禍得福,人家這麼用功的。
弟子仁敬 領眾恭敬聽打節錄 清公和尚校定
接著再說到周利槃陀伽,周利槃陀伽尊者是最為愚鈍的,最為愚鈍喔!比丘僧團他的哥哥就早出家了,早他幾年出家,他晚出家,他哥哥道業都有一些成就了。但是他很愚笨,在僧團裡邊,人家教導他一首偈頌,譬如一句有七個字,一共四句,合起來叫做一首偈頌,等於二十八個字。但是背了好久,都背不起來,背了第一句,忘記後面三句,背到第四句,前面三句又忘記了,都背不起來,沒有記性。他的哥哥看到他這麼愚鈍的情形,就感覺很羞恥,你這麼愚鈍還想要出家,趕快回家去!他就痛哭流涕,不肯回家去,還繼續出家,那麼就哭哭啼啼。
有一回,就遇到佛陀從外頭回來,遇到佛陀,佛陀就問他,你什麼原因怎麼痛哭流涕?他就說出原因,說他哥哥要趕他回去,說我太愚鈍啦!一首偈頌人家教了,好多人幫我教都教不會。他遇到佛陀,佛陀就收留他,安慰他,沒關係,我來親自教你,親自教他,好吧!你就不必念那麼多字吧!不必念二十八個字,你就念兩個字,念掃帚。但是念了掃,忘記帚,念了帚,忘記掃,連掃帚也念不起來。
然後佛陀一方面教他念掃帚,一方面也教他,你就為僧團服務,你就做掃除的工作,天天拿著掃帚掃僧團的地;庭院。在僧團的僧地裡頭有看到髒的地方,你就趕快用掃帚把它掃除乾淨。他也依照佛陀的教示,努力的奉行,都依教奉行。那麼天天就拿著掃帚掃僧地,「掃地掃地,掃心地,心地不掃空掃地。」他就這個說了,掃帚是掃地上髒的東西啊!我們心裡頭也有種種髒的東西啊!貪嗔癡種種煩惱啊!不好的念頭啊!這個也是等於一個地面上,許多髒的東西一樣的。”
他就因為掃外頭的地而體悟,掃除我們心中種種髒的煩惱,最後他就證悟了,也證得阿羅漢果,一把無相的掃把,將心中的見思煩惱都掃除的乾乾淨淨。所以人家這麼愚鈍,也能夠成就聖道的,所以我們修行不怕愚鈍,只怕我們懈怠懶惰,不肯用功。不肯用功,懈怠放逸,就沒辦法。
懈怠放逸,就是聰明利智的人也不能成就;能夠不懈怠,不放逸,就是最愚鈍的人也會成就道果,所以我們佛門是如此的。不怕愚鈍,只怕我們不肯用功,能夠不放逸,諸佛菩薩成就道業,都是從不放逸來的,沒有懈怠的佛菩薩,佛菩薩在因地修行都是精進用功,不懈怠,不放逸,所以都能成就道果。
弟子仁敬 領眾恭敬聽打節錄 清公和尚校定
接著講到禪宗的達摩祖師,他最初來中國,首先也到了梁武帝那邊去,梁武帝就問他,我修寺廟還有度生很多,有沒有功德?達摩祖師說:「無功德」。無功德可談。就等於為他潑了冷水,所以談得不契機。後來他就到少林寺面壁九載,面壁九載,人家這麼用功,九年就是面壁打坐。
二祖慧可大師,他來達摩祖師這邊求法,達摩祖師不理會他,不理睬他。到最後慧可大師就反省自己,或者我求法的心還不懇切。這時候也在下雪的季節,紛雪滿地,下了滿地,但是他為了求法,表示至誠懇切,斷臂求法,捧著手臂到達摩祖師面前,達摩祖師看到他的情形,「孺子可教也」!那麼慧可大師他就說:「弟子心不安,請祖師幫我安心。」「將心來,我給你安!「覓心了不可得。」「與汝安心竟。」怎麼覓心了不可得?找妄心都找不到,真心就顯現了,所以給你安心完畢了。
還有趙州和尚,他八十歲還行腳,到處參訪名師,趙州和尚,是禪宗很有名的祖師。還有虛雲老和尚曾經有三年,朝五台山,一切的功德為了報答母親撫養之恩,用來報母恩。
弟子仁敬 領眾恭敬聽打節錄 清公和尚校定
還有清涼國師,最初出家的時候,就用十樁事,自己發誓,要依照這十樁事去做,用這十樁事,自己策勵自己,這十樁哪十樁?第一「體不損沙門之表」,他的身體絕對不損失出家人應有的儀表,他很注重這個儀表,出家人的威儀。
第二「坐不背法界之經」,坐著不背法界之經,譬如後邊我們坐的地方,後邊有經典的話,沒有遮住,直接有經典,我們背著經典坐,他不如此,他不這麼做,我們要向著經典,或者你要有一個遮蓋,或者一個屏風遮住它。通常我們也盡量不背佛像坐,所以後頭就用一個屏風遮擋住,就表示這個意思,不敢背佛坐這個意思,經典也是如此喔!不背經典坐,我們要面向佛像,面向經典,不背,假如有背,我們設一個方便用一個屏風,遮擋一下,表示不直接背著佛,這個意思。
另外,「心不違如來之制」,內心不乖違佛陀的制度,戒律上的規定,內心不違背。接著第四「性不染情愛之境」,他的性情絕對不染污於情愛的境界,不到情愛的境界那一種地處去。第五「足不履尼寺之塵」,他的兩隻腳,換句話說,他不踏比丘尼寺廟的塵土,換句話說,不到比丘尼,單獨到比丘尼寺廟去。
第六「脅不觸居士之榻」,脅就是算肩頰骨,兩個肩頰骨,不會躺在居士的床榻,換句話說,不到居士家去過夜這個意思,他老人家是如此。第七「目不視非儀之彩」,眼睛不看不合乎禮儀的這些色彩,也就非禮勿視的意思,孔夫子對顏回的開示的教導,有所謂的四勿:「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聽,非禮勿動。」視聽言動,不合乎禮儀,就不這麼造作。
第八「舌不味過午之餚」,舌頭不吃過午的東西,換句話說,他都持午的,人家一生都是持午的。我們只受了八關齋時候才持午,而平常就吃三餐的,而出家師父一年累月天天都持午的。第九「手不釋圓明之珠」,他的手不會離開,不會離開圓明之珠,換句話說,手都拿著念珠的意思,都拿著念珠。第十「宿不離衣缽之側」,晚上住宿的時候,衣缽就放在他手可以拿到的地處,不離開的情形。
所以清涼國師,他成就很大的,是華嚴宗的第四祖,他有作了一部《華嚴疏鈔》,《華嚴經》唐譯的就有八十卷喔!清涼國師從頭到尾就作註解,而且從頭到尾作科判,加以註解,這個不容易喔!一部大書,從頭解釋到尾,這不是有廣博的見聞、有崇高的修行,沒辦法做到這個地步的,要註解一部書,尤其大的經書,不容易的,所以人家是菩薩再來的,不是普通人。
弟子仁敬 領眾恭敬聽打節錄 清公和尚校定
接著,像玄奘大師,為法忘軀,到西天去取經,這個諸位都很清楚,了解玄奘大大師取經的經過,他也有這個《西域記》。《西域記》,就他的弟子,他的一位弟子為他做出來的,他將到印度取經的經過情形,詳細的記載在《西域記》裡面。那麼對我們中國佛教,貢獻非常崇高、偉大。我們現在有這麼豐富的經典,可以閱讀,可以修行,依照經典來學習修行,都是玄奘大師他的功德。
到了西天去,那很不容易的,那時候沒有飛機,而輪船也是風浪很危險的,所以他是採取用陸地。經過大沙漠,中途遇到種種的危險的境界,他就一一的突破,有時候誦念《心經》,誦念《心經》就可以度苦厄,度脫苦厄,解脫災難的情形,所以他這麼發誓:「寧可向西一步而死,而不向東走回一步」。人家這麼發誓,志向這麼堅定,道德學問太殊勝,都值得我們效法,加被恩賜我們後輩的學佛的弟子們,是加被萬世的眾生,功德非常偉大。
還有智者大師,曾經誦《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他就親見靈山一會,儼然不散,釋迦牟尼佛在靈鷲山為大眾宣說《法華經》的法會還沒有散,所以那裡有時間相。時間是假相,所以古德這麼說「念劫圓融」的,一念很短暫,劫是很長遠的時間,但是很短暫跟長遠的時間,可以融合在一塊。
所以他誦經,誦經到《藥王菩薩本事品》儼然入定。他就入定,在定中就見到釋迦牟佛講《法華經》的法會還沒散呢!到我們現在已經2555年了,根據南傳的算法,佛入滅已經這麼久遠,而智者大師那時候,還沒有我們這麼久遠,但是他起碼也有一千多年的事了,佛入滅已經一千多年的事了,但是他能夠在定中就看到靈山一會,儼然未散。
還有淨土宗初祖慧遠大師,他老人家三十年不出廬山,不會隨便到俗人的境界去,世間的繁華的境界去,都在山上用功,六時行道,都在廬山六時行道。他有一個蓮社,白蓮社,參加的士大夫們,都是很有學問道德的,親近他一起念佛,六時行道,他們參加的一百二十三位個個往生,一百二十三位每一位都往生。那麼他在廬山六時行道不廢寸陰哦!不會隨便荒廢一寸的光陰,所以古德說,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光陰一去不復回,黃金失去有可能再買回來,但是光陰一失去,我們再也拉不回來。
還有二祖,淨土宗的二祖,善導大師,每入一房舍,他就長跪在佛前唱佛名,就念阿彌陀佛的聖號。假若不是力量已經竭盡了,他就不休息,就一直唱念,一直念佛,唱誦佛號。他提倡專修,專修淨土法門,專門禮拜阿彌陀佛,專門讀誦淨土的經典,譬如《佛說阿彌陀經》、《佛說無量壽經》、《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淨土三經,專門讀誦淨土的經典,專門禮拜阿彌陀佛,專門稱念阿彌陀佛的聖號。
(時間快到了?還五分鐘。)沒問題,我們這個題目講不完,明天可以繼續講,我們可以繼續講,然後有需要印的,這個題目講完,有另外的題目,題目還不少題目喔!所以一個佛七講不完的,講不完。
好,今天我們就先講到這個二祖善導大師的情形,每入房舍就盡力的唱佛,長跪唱佛,不是力量竭盡就不休息,他出去就弘揚淨土法門,講經說法度眾生,專門提倡專修,說能專修的話,一百人專修,一百人成就,假若雜修,一千人修的話,很少有三四位成就的,所以他提倡專修,所以我們不要修得太雜,要「專」、「專一」、「精純」,容易成就。他三十年未嘗躺下去睡,這麼精進用功。
好,我們今天說到二祖,明天繼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