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研習
講記目錄:
前 言
導 論
本論:解釋經文
貳、正宗分
參、流通分
結論
前 言
今天是我們達拉斯佛教會第二屆大專佛學講 座,剛才董事長(韓瑛居士)已經簡單的介紹過了,在此地我略為補充幾句,讓我們的同修瞭解我們的道場。我們在台灣和此地的道場,都是董事長她老人家建立 的。我們這邊的出家人,包括我自己本身,我們沒有道場,我們接受董事長的供養。所以道場是屬於在家信徒的,她是一位總代表,這是很如法的。我們是真正的出 了家,有很多出家法師自己有事業,有道場,那是現代環境所逼迫的。我們的性質就像金剛經上講的一樣:釋迦牟尼佛沒有道場,「祇樹給孤獨園」是須達多長者 的。須達多長者他有所有權,禮請釋迦牟尼佛在那裡弘法利生。我們這個道場的性質也是如此,道場主人是董事長,台北圖書館(華藏佛教圖書館)她是那邊的館 長,她是道場的主人。我們非常感謝董事長,她慈悲成就我們的道業、成就我們的法會。
這次講座總共二十堂課,二十堂課要把全部金剛經介紹出來,在進度上相當緊湊。講義(按係江味農居士之「金剛經講義」,淨空法師節錄為「金剛經講義節要」)是贈送諸位作參考,我們講解的方式,是綱領中的綱領,重要的地方一定詳細講解,能看得懂的部分,就把它省略過去。
導 論
一、綱要
綱要就是一般著述所講的玄義,原文我們都要把它念過去,重要部分再加以講解。
大乘以自度度他為本,自度度他以六度為本,六度以般若為本。
諸位同修發心學佛、發心到此地來,所為何 來?這是首先要清楚、要理解的。我們學佛是要永遠脫離六道輪迴,不再搞生死的煩惱。如果我們目的不是如此,那麼就是玩弄佛教,玩弄佛教是很重的罪業,過去 李炳老(李炳南居士)常說這是阿鼻地獄的罪業。所以佛教的目的,是要幫助我們了生死、出三界。唯獨這樁事(指了生死、出三界),世間人做不到。除了這樁事 以外,世間的學術、哲學、宗教都可做到,用不著釋迦牟尼佛出現於世,這是我們必須要清楚、要理解的。
學佛是高度的智慧,沒有高度的智慧,怎麼 曉得六道輪迴的恐怖?怎麼曉得了生死、出三界這樁事情是我們這一生最重要的事情?佛法有無量法門,無量法門都要有高度的智慧才能成就,念佛法門也不例外。 所以佛法的確是以智慧為根本,唯有智慧才能解決問題。念佛功夫不得力,原因就是我們沒有智慧。所以這次選講金剛般若,是幫助我們老實念佛。金剛般若的宗旨 就是看破、放下。真正能看破、能放下,就老實了,取西方淨土,可以說人人有分。
般若攝無量義:性體空寂,我法俱遣,情執盡空,得無所得。
「般若攝無量義」是我們可以理解的。 「情」是妄想,「執」是執著。「我法俱遣」是說我執、法執,統統放下。「無所得」才是真正的得,有所得都是假的,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心經 到最後,把宇宙人生的真相說出了「無智亦無得」。「無智」是破法執,「無得」是破我執。
生知—諸法緣生,未見本性,逐相而轉,迷而不覺。
佛知—緣生性空,有即非有,當體即空,覺而不迷。
因迷而成六道,因悟而有三乘。
這是講十法界從那裡來的,真正的法界是一 法界;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只有一法界是真的,十法界都不是真的。十法界從迷、悟來的。一法界是從迷、悟去二邊,二邊都放下,那是一真法界。西方極樂 世界是一真法界,華嚴經講的華藏世界是一真法界。由此可知,只要有執著,就墮在十法界裡。因迷才有六道,六道是我們自己變現出來的,不是本來有的,不是佛 菩薩造的,也不是上帝造的,更不是閻羅王造的,與他們都沒有關係,是我們自己迷了變現出來的境界。
「三乘」:聲聞、緣覺、菩薩乃至於佛,是 從覺悟來的。他們的覺悟尚未圓滿,如達到圓滿,就入一法界,超越十法界。還沒有達到一真法界,在十法界裡成佛,如依天台家的講法為藏教佛、通教佛、別教 佛。到究竟圓滿才是圓教佛,圓教佛是一真法界的,別教以下都是十法界,不是一真法界,雖覺而沒有圓滿。
本經綱要—遣除妄想執著,念佛淨心之樞要。
我們今天學金剛經,是希望它幫助我們念佛淨心,底下一個簡單表解,是說明十法界的現象、道理:
「無始」不是說過去很久很久找不到開端, 不能這麼解釋,這麼解釋就錯誤了。「無始」是沒有開始,所以他是虛妄的。如果有始有終,就變成事實,就變成真的。根本就沒有開始,為什麼產生這種現象?因 一念迷,一念迷就在當下,覺悟也是一念覺,所以說迷悟不二。一迷了,我們本性裡面的般若智慧失掉了,「明」失掉了,所以叫「無明」。失掉的現象是什麼?就 是下面兩種現象:「妄想」與「執著」。「妄想」就是分別心,能變現境界。十法界依正莊嚴,就是妄想變出來的。沒有妄想,不但沒有六道,十法界也沒有了,就 進入一真法界。現在科學所發現我們的空間,有無限的度數,所謂「三度空間」、「四度空間」,現在科學家發現空間已達到十一度。但理論上說是無限度的,無限 度空間是我們迷、悟淺深不同而造成的。
「執著」就是煩惱,因妄想變現的境界,不 知是假的,以為是真的,堅固的執著,於是產生了「煩惱障」、「所知障」。執著我執、法執,所以就形成輪迴的現象—迷「惑」、造「業」、受「苦」。苦就是 報、果報。受苦當中,又起迷惑,起迷惑,再造業。所以果報真正的狀況是一世不如一世,因為惑和業都在累積;往上升,機會很渺茫,往下墮落卻很容易。
人生在世是為造業而來的嗎?造善業,已是 佛所不許。如果造惡業即中國人講的造孽,果報在三途,非常可怕,何苦呢?人生在世,絕不能追求世間的名聞利養,富貴榮華。如果目標追求這些,這是造業,沒 有不墮落的。所以佛教我們隨緣消業障,這一生過得就有意義、有價值。業障消了,智慧就現前。人有智慧,即使不能出離三界,也不致於墮落三惡道。
「情執我見,實為愛根。」「愛根不除,心何由淨。」要達到清淨心,很不容易,如果要真正達到清淨心,念佛就是修清淨心,「心淨則佛土淨」,這才曉得貪愛是最大的障礙。我們生生世世念佛,不能了生死、出三界,根本的因素,就是沒能夠把它拔除,不可不慎。
般若是自性本具正智—無上正等正覺—照見事實真相,此即佛之知見。
般若智慧不是從外面來的,是我們真心本性 裡面本來具足的。如同六祖慧能大師所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的意思。佛經上常常念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是無上正等正覺,這句話在 金剛經裡就是實相般若,名雖不同,事卻是一樁事。「照見事實真相」,這個智慧現前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見到了,這就是「佛之知見」,可見得佛之知見是我們本 有的知見。
老實念佛,則能一心不亂,若不斷世間一切染緣,攀緣不息,何能老實。
這是念佛不能成就的因素,也就是淨土宗常 講的不老實。不老實的人,心攀緣、雜心閒話,討論佛法也是雜心閒話。佛法唯求清淨,前些年,我在洛杉磯講經,洛杉磯有個日本人的禪宗道場,很多美國人在裡 面靜修,中國人也不少。道場的特色,它有個禪堂,走進去後,就不能說話,很多外國人到那裡去,感到輕鬆愉快。不說話就老實,話越多越不老實。人家來問佛 法,不說話就是佛法,清淨心就是佛法。雜心閒話不但害自己,也害別人,真正修行是讀經、念佛、靜坐。佛法沒有別的,就是修清淨心,清淨心起作用,就是真實 的智慧。
二、經題: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物名,金中之精,最堅最利。能壞一 切物,一切物不能壞。又金剛寶光明能照數十里。喻般若正智,能破煩惱重障;徹見一切凡情妄相,照破無明。般若:是梵語,義為自性本具之正智,所謂佛之知 見。就理體曰覺性,又名實相般若。就作用曰正智,即觀照般若。體用一如,覺照一體,故皆名般若。佛為一切眾生,開示大乘,使令悟入者,名文字般若。
「般若」是梵語智慧,為何不直接翻譯成智 慧?怕我們產生誤會,所以用音譯再加以解釋。它是自性本具的智慧,不是後天學得來的,是自性本來具足的。「實相般若」是從體上講,是本性裡面的覺悟,本來 有的覺悟。「觀照般若」是從作用上說,起作用即心經所謂「照見五蘊皆空」的「照見」。無論從體、從相、從作用上,都稱為「般若」。佛為我們講經說法,佛滅 度後,所有集結的一切經典,都稱為「文字般若」。
梵語波羅蜜:義為彼岸到。所謂離生死此岸,渡煩惱中流,達涅槃彼岸。波羅蜜又有到家、究竟、圓滿諸多義。
「波羅蜜」是古印度話,直接翻譯為彼岸到,我們中國文法為到彼岸。中國人對某人才藝達到相當水準,稱讚為功夫到家了。又有圓滿的意思,所以般若智慧是到家的智慧,最圓滿的智慧,真實的智慧。
梵語涅槃:義為不生不滅,所謂本自不生,今亦不滅。又翻圓寂。
四諦苦、集、滅、道的滅諦,就是「涅槃」。「滅」是滅生死、滅煩惱。生死、煩惱永滅,就叫做「涅槃」。「圓」是說功德圓滿。「寂」是清淨寂滅。
因見思煩惱,而有分段生死。因塵沙無明,而有變易生死。
三界內捨身受身,一段一段的生死,是從見 思煩惱中變現出來的。小乘證得阿羅漢果,大乘圓教七信位以上菩薩,見思煩惱斷了,所以分段生死沒有了,但未成佛。在到達成佛前的階段,尚有變易生死。變易 生死不是真的生死,生死是比喻苦。如國小學生一年級升二年級,二年級升三年級,畢業後升中學、大學,他要吃一段苦,才能提升他的境界,稱為變易生死。菩薩 從十住變成十行、十迴向、十地都稱變易生死,與六道裡面生死情形,完全不同。六道裡是一段一段的,身體形狀是段,一段一段、一世一世,均不相同。這是二種 生死,不可不知。
大智度論云:有無二見,皆屬此岸;二執俱空,始達彼岸。
一切凡夫執著有,在此岸。高級凡夫執著 空,還是在此岸。執著空雖生無色界天,仍舊不能脫離六道輪迴。所以空、有二邊都不能執著。出三界後,如果執著空,就變成阿羅漢、辟支佛。經上說好聽的說他 們證「偏真涅槃」,說不好聽的則稱「墮無為坑」。楞嚴經上佛說他們的境界「內守幽閒,猶為法塵分別影事。」這是小乘極果的現象,不能見性。執著空,還有微 細的念頭,如果是粗念,是在無色界天。細念就變成聲聞、緣覺。必須二邊都捨掉,才能到彼岸。彼岸就是一真法界,彼岸就是真如本性。禪宗稱「明心見性、見性 成佛,」那是彼岸。
六度中,布施、捨也,若不捨,則不離此界。眾生不肯捨,無觀照正智耳。
「布施」是捨,是放下。捨什麼?捨念頭, 執著有執著無的念頭都要捨,這才叫根本捨、徹底捨、究竟捨。念佛人為什麼不能往生?因為這個世間他沒有捨掉。有念是凡夫,無念是佛菩薩。眾生為什麼不能 捨?是對宇宙人生的真相不瞭解,以為現前樣樣都是真的,不知現前樣樣都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是真的,不捨是錯誤的。
般若波羅蜜,因位名圓滿之觀慧;果位則般若即是波羅蜜。
未成佛前,般若波羅蜜是圓滿的智慧,有圓滿的智慧,宇宙人生的真相,當然看得清楚、看得明瞭。成了佛,般若即是波羅蜜。
金剛即喻此觀智,最堅、最利、最明。果位喻如來法身,金剛不壞身也。
這部經雖然分量不多,但它是大乘經的精 華,是整個佛法修行指導的總綱領、總原則。八萬四千法門,無論修學那個法門,違背本經的原則,都不能成就。念佛法門也不例外,老實念,那就是金剛智慧。絕 不為外界所動搖,一句彌陀念到底,身心世界一切放下。真正放下,生活得大自在,得大圓滿。自在、圓滿不是往生以後,是在現前就得到的。
經:具貫攝常法四義,常則三世不易,法則十界同遵。又有徑義,修行成佛之路徑。
「金剛般若波羅蜜」是本經的別題,「經」 是通題,凡是佛說的都稱為「經」。經有貫、攝、常、法的意思。「貫」是貫穿,也就是佛所講的無論是語言文字,章法結構都非常嚴謹。「攝」是攝受,能攝受眾 生,就像磁鐵吸力一樣,眾生一接觸佛法,就欲罷不能,知道佛法的好處,認真努力修學。像這部金剛經,可以說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都讀不厭、學不倦。因為 它的經文雖然沒有變,它的義理卻是無限的深廣,體會年年不同、月月不同、日日不同,這就是「攝」的意思。「常」是永恆不變。「法」是理論方法,十法界都依 此理論、方法修行證果。「徑」是路徑,經有路的意思,修行成佛的路徑,循著軌道去走,才能證得佛果。
三、顯體
「體」是本經的性質,也就是本經的理論依據—佛是依什麼說出這部經。我們明白這個事實真相,對於經典的信心就建立起來了。「信為道元功德母」,如無信心,就不能成就,這一段很深,涉及到理論的部分。
一切大乘經,皆以諸法實相為體。佛四十九年所說,無非宇宙人生真相而已。
「諸法」是一切法。「實相」是真相。換句 話說,佛說的一切大乘法,都是講宇宙人生的真相。事實真相怎樣,佛就怎樣說法,佛沒有增加一點,也沒有減少一點,所以佛說法叫「如語」,完全與事實真相一 樣,佛把它說出來。我們是迷而不覺,不瞭解事實真相。佛是圓滿、究竟的覺悟,對事實真相徹底明瞭。
智者大師以「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為經體。江味農以生實相為體。
智者大師是唐朝天台宗的祖師,著有金剛經 的註解,以「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為經體。江味農居士是現代人,畢生研修般若,在金剛經上用了四十年功夫,寫成「金剛經講義」一書,這本講義,可說是 集古今註解之大成,加上他自己實際修行的體驗而寫成的。目前所有金剛經註解裡面,以「金剛經講義」內容最豐富,很值得我們做參考。因為講義的份量太大,我 們將它節錄為節要,文字大概只有原文三十分之一,便利初學,也便利講席時使用。
實相即是非相,此中非字,是一切俱非,空、有、雙亦、雙非之諸相俱非,非亦不立。諸法實相,本來如是,真實如是。無以名之,強名實相耳。
「空、有、雙亦、雙非之諸相俱非。」即非 空、非有、非亦空亦有、非非空非有,這才叫圓滿。「非亦不立」如尚有非的念頭,心裡還是著相。「諸法實相,本來如是。」禪宗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 惹塵埃?」就是這個境界。「強名實相耳」是不得已取名為「實相」,不可執著還有個實相。般若之難就難在此地,不可落實,一落實,心裡還有一點點,那就錯 了,你的心就不清淨了。
離即不取之義,不取於相,如如不動。無以名之,強名曰生。
「生」也是不得已勉強而說的。「生」是現 前的意思。我們今天所現前的是煩惱,不是菩提,不是般若。如何能叫菩提、般若現前?那個現前的意思,取名為「生」。怎樣才能現前?要「不取於相,如如不 動。」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可以享受六塵境界,不可執著。換句話說,心要乾乾淨淨,一塵不染,這就是「不取於相」。用現代話說:絕不為外面境界所誘惑。 內心則「如如不動」,「如如不動」是講內心,「不取於相」是對外面境界。「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就是禪定,禪定的作用即是智慧。
文字詮此實相。觀照、觀此實相。實相般若,則圓滿顯現,到彼岸矣。
「詮」是詮釋。「觀照」是用功,就是日常 生活。六祖慧能大師第一天見五祖時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這就是「觀照」。他觀照現前,他的生活是生活在智慧之中。我們一般人見老師則說:「弟子心中 常生煩惱」。我們生活在煩惱之中,他的生活是在智慧之中。這就告訴我們學佛學什麼?就是把我們煩惱的生活,如何轉變成智慧的生活,就到彼岸了,就沒有白學 了。假如日常生活都是究竟圓滿的智慧,那麼你過的生活是佛菩薩的生活,就不是凡夫,而是超凡入聖了。這樣才得到佛法真正的受用,這就是到彼岸。
本經之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喻如金剛者,以其能離一切諸相,除我見,斷煩惱,生實相。
這是把修行的目標、效果都說出來了—除我見,斷煩惱,生實相。「生實相」是瞭解宇宙人生的真相。
四、明宗
「宗」是講修行,「明宗」就是說明這部經典它教我們的修行綱領。
宗者修也。經義之主體雖顯,非修莫證。讀經聞法,必以如說修行為主。
實相是本經經義主體。「非修莫證」:如果 不修,絕對得不到,「證」就是得到,不修不但實相得不到,真正的好處利益也得不到。所以修行很重要,修是修正,行是行為。我們的行為有了錯誤,把錯誤的行 為修正過來,叫做修行。修行的標準是以佛菩薩為榜樣,普賢行願品裡面講到一切供養當中,法供養為最,法供養第一句就是「如說修行」供養。佛怎麼教我們,我 們就怎麼做,這就是「如說修行」。
修學唯以自悟心性為主,不重經教,謂之宗下。依文字,起觀照,證實相者,謂之教下。此佛家自稱宗教也。
真正會修的人,真正會用功,功夫得力的 人,大概都不出「自悟心性」這句話。怎麼悟法?要從定中去悟。無禪定,就無法悟,禪定是整個佛法修行的總樞紐、總綱領。我們淨宗是用念佛的方法修禪定。佛 法常說八萬四千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無量無邊的法門,統統修禪定。得到定,定的作用就是智慧。所以智慧不是從經教裡面來的,不是讀的多、聽的多、看 的多、研究討論很多得到的。那不是真智慧,那依舊是妄想、分別、執著。真正的智慧是從定當中來的,心清淨了,心平等了,像水一樣,沒波浪、沒污染。水像一 面鏡子,外面的統統都能照見,照得清清楚楚的,所以要修心。
「宗下」就是禪宗,不重視經典,完全靠覺 悟。與禪宗相對的另外一些宗派,即中國大乘八個宗派,除禪宗之外,七個宗派都稱「教下」。「教下」重視經典,重視經論,在經論裡體會佛的教訓,遵守佛的教 誡,修正我們日常生活當中錯誤的思想、見解、行為,這叫觀照。走這個路子來證實相的叫「教下」。
佛教所說的宗教,與社會上所說的宗教意義 不同。佛教所說的「宗」是禪宗,禪宗以外的宗派都稱為「教」。佛教與一般宗教完全不同,它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育,與宗教扯不上關係。但現在佛教也變成宗教 了,變質了。用宗教的心態學佛,無法出三界。佛教為什麼不是宗教?我在「認識佛教」一書,說得很清楚,可提供諸位參考。
智者大師,以「實相之慧,修無相之檀」為本經之宗。
江註「離一切相,修一切善」為本經依體起修之妙宗。
上面二種說法,雖不一樣,意思都相通,佛在本經跟我們講是二邊都不住。
本經修宗,在「無住」二字。全經觀門、行門,盡在其中。
「無住」二字是本經最高指導原則,無住就是不執著,我們常講的不分別、不執著,於一切法都不分別,都不執著。
大智度論云:般若要旨,在離一切法,即一切法。
「離」不是在相上離。經上叫我們「離 相」,不是離外面境界相,是離心裡所執著的相。華嚴經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沒有障礙;有障礙是執著心裡面的相,心不清淨,心被污染了。這種說法假如聽 不懂,可用一個譬喻:佛菩薩的心像鏡子一樣,鏡子不著相。照的時候,相在裡面,相並沒有著在裡面,不但不照時沒有相,即使正在照的時候,鏡子裡面也不著影 相。凡夫的心,像照相機底片一樣,照一次落一個相在裡頭,照二次,又落個相在裡面,裡面一塌糊塗,才有障礙。所以佛教我們「無住」、「離相」,是離心裡面 執著的那個相。也就是離分別、離執著,不是教我們把外面境界相都離開了,那是大錯特錯,那就著空了。心裡沒有相,不著有。外面境界的相沒有離,不著空。不 住有,不住空。空、有二邊都不住。
「離」與「即」是同時的,是一樁事情。如 果把它分作二樁事情,那就錯了,不是佛所說的意思。「一切法」是指日常生活之中,像本經發起:釋迦牟尼佛在穿衣、吃飯上,就把修學綱領圓圓滿滿的顯示出 來,證明佛所言非虛;確確實實是「即一切法」當中,「離一切法」,離即同時;穿衣是一法,雖穿衣而不著穿衣之相,也就是心裡無分別、不執著。由此可知,金 剛般若真的能夠用在生活當中,點點滴滴都離不開實相般若,我們應該從這個地方去體會;這就是觀照,觀照功夫深了,心清淨了,本性裡面本具的智慧自然就現前 了,這就叫證實相般若。話雖說的容易,可是做不簡單。觀照我們可以做,做一分得一分受用,做二分得二分受用。如果要做到實相般若現前,那是很深的功夫,像 心經所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那是觀照功夫很深,所以才「照見五蘊皆空」。我們今天雖有觀照功夫,但功夫不夠深。得不得受用?得受用,得小受 用。像了生死、出三界、明心見性,這樣的受用,我們得不到,那是很深的定功;定功淺深,簡單的說:能夠破見思煩惱,證阿羅漢果,在整個佛法裡面,算是初步 定功成就。再深一層破塵沙煩惱,更深一層才能破無明煩惱。心經上說的「深般若波羅蜜多」是指破無明煩惱。可見不但「深般若波羅蜜多」我們做不到,淺的也做 不到。由此可知,我們依照這樣修是淺淺的觀照功夫,這種觀照功夫,與了生死、出三界不相干。但是要把它用在念佛法門,幫助我們念佛往生淨土,那的確很有效 果,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這是在末法時期,唯一有辦法超越三界的,只有這一條路,這條路只要把世緣放下,不放下不行,越早放下越好。
真正放下,西方極樂世界取得了,不去也沒 關係,那就是生死自在,隨時都可以去,想在這個世間多住幾年,不礙事。想住在這個世間,是因有有緣的眾生,可以度他。如觀察沒有緣了,就可以走了。現在世 間人很苦惱,活動空間,無法超過這個地球。取得西方淨土以後,活動空間則盡虛空,遍法界。十方諸佛剎土,想去就去,想來就來,得到這個,才是真實利益。這 個身體不要了,得自在身體,像普門品所說,隨類化身。「隨類」不是隨自己心裡想的,自己心裡想的那就是四相具足的凡夫,不是聖人。是隨眾生念頭,眾生想見 菩薩,就現菩薩身。眾生想見佛,就現佛身。「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像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應以什麼身得度,即現什麼身而為說法,那個叫得大自在。
經云: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又云:以無我人眾壽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菩提。阿耨菩提者,實相般若也。離一切相修一切善,觀照般若也。因觀照而證實相。
佛與眾生差別在那裡?眾生心裡著相。佛心 清淨,不著相。「我人眾壽」是指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舉四相包括一切諸相,離四相即離一切諸相,因一切諸相,歸納起來,不外乎此四大類。離四相, 實相般若就現前了。「諸佛」是指圓教初住菩薩至究竟佛果而言,總共四十二個位次,也叫「分證佛」。必須「離一切相」,再「修一切善法」就對了。「善」是利 益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成佛。不「修一切善法」就著空,住在空裡頭。「修一切善法」沒離相,就著有,住在有裡面了,都是有住。真正做好「無住」,是心清 淨,還要修「一切善法」。也許諸位要問:我心裡一切都不執著,何必「修一切善」?不修善可以啊!可以做小乘阿羅漢、辟支佛,但不能見性。「修善」是為了明 心見性,因真如本性,本來如是,二邊不著。「修善」不著空,「無住」不著有,所以金剛經經文教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不著有,「而生其 心」不著空。我們念佛人「而生其心」,生什麼心?生念阿彌陀佛的心,生求生西方淨土的心。「應無所住」是身心世界一切都放下,不但身心世界要放下,連所有 一切佛法也要放下,只要一句阿彌陀佛,只想往生極樂世界,生這個心,還是金剛經的原理原則。
五、辨用
用是功用、力用、成效的意思。
明宗,是明因位之修;辨用,是辨果地之證。而顯體,是顯因果之目的。
佛言:「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覺性,但以妄想執著所障,不能證得。」妄想,分別心是。執著,我法二執是。
佛這句話是在華嚴經如來出現品講的,這句 話的意思就是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本來是佛,為什麼現在變成這個樣子?「但以妄想執著」,毛病就出在這裡,所以「不能證得」。妄想是分別心,執著就是我執、 法執。妄想就是無明,執著就是煩惱,是二障來源。本經就是破二障,要曉得理論、方法去修學,就可破二障。
起信論云:「以不達一法界故,不覺念起,而有無明。」不達即不覺,無明即妄想執著。
「達」是通達、明瞭。不曉得法界原本是一 真法界,十法界不是真的。「法界」從那裡來的?法界是我們心變現出來的。所以一念是真的,二念是虛妄的。一念所現的是一真法界,二念就變十法界,這是佛在 大乘經上所說的「一切法從心想生」。華嚴經上說「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唯心所現是一真法界,一動念頭,就變成二念,變成十法界,所以十法界是唯識所變 的。
佛法修學綱領,是教我們轉識成智,換句話 說,要轉二念成一念。一念是智,是般若智慧,二念是迷。念佛目的求一心,一心是智,一定要念到一心不亂,盡一切可能向一心這個目標去做。一念在淨宗方便, 因淨宗有依靠,淨宗就念「阿彌陀佛」,除此一念別無二念,就成功了,就有把握往生。這法門沒有訣竅,真的是簡單、容易,跟金剛經的宗旨完全相應。
因不知法界原本是一真法界,不知諸佛菩薩本來只有一念,沒有二念,所以迷了,不覺了,念頭起來了,這念頭就是妄想,妄想就是無明。
此經大用,能開眾生究竟圓滿之智慧。此智為一切眾生性體所本具,即是眾生皆有之如來智慧覺性。
金剛般若不是從外面來的,是每一個眾生自性本來具足的,外面來的,不容易得到,本來具足,要恢復就有可能。
性具智開,不覺者覺,無明者明,便是通達一真法界,便是從根本上破障斷惑。當知發大慈悲心,便是開此智。依教發心,分別心已融,我見潛消。故令發無上菩提心,滅度所有眾生入無餘涅槃,而實無眾生得滅度。全經不外發揮此義。并忘其為菩提心,直令向一念不生處契入。
這段話很好,也是全經的綱領。經一開端, 須菩提尊者向釋迦牟尼佛請教的就是問: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一個是發心,一個是怎麼住?一個是怎樣降伏其心? 佛所教的是要發大慈悲心,大慈悲就是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無量壽經經題: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生的慈悲心,就是大慈悲心,這個心一生,分別、執著就 沒有了。所以佛教人發無上菩提心,發無上菩提心就是離四相,四相沒有了,然後修一切善法—滅度所有眾生入無餘涅槃,這是善法到達究竟圓滿了。
幫助一切眾生成佛,心裡絕對不著相。幫助一切眾生心裡若無其事,就是「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全經自始至終,都是講這樁事情,佛分很多層次說,讓我們從裡面覺悟。
一切眾生,以不覺十法界同一體性,妄想分別,起人我見,遂生三毒,造罪受苦,輪迴六道。愈迷愈苦,愈苦愈迷。縱有善根遇善友勸令發心,皈依三寶。以夙世障緣,疊起環生,欲修不得,修亦難成。故懺悔業障,極關緊要。
「三毒」是貪、瞋、痴。「業障」就是妄想、執著。
經云:「端坐念實相,是名真懺悔,重罪若霜露,慧日能消除。」持名念佛,暗合道妙,即是行深般若,無異念實相,是故能滅重罪,能消重業。
這段經文是出自法華經,「端坐」不是一天 到晚坐端端正正的,佛門常說「依文解義,三世佛怨。」它的意思是意在言外,「坐」是不動的樣子,是取心不動,不是身不動。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解釋禪定 即坐禪,「坐」如如不動,「禪」不取於相,完全遵照金剛經上的說法。「念實相」就是無念,離一切念就是念實相,這真是好難,好難。這才想到淨土宗的方便, 淨土宗是落實在「阿彌陀佛」上,念「阿彌陀佛」就是念實相。
念實相者,空有不著,雙照二邊。實相之慧,從大悲生,以大悲廣修六度,得無量福。
佛在本經教菩薩「不受福德」,這句話非常重要,一享福就迷了、就墮落了。諸佛菩薩為我們的示現,都是不受福德。福報一定有,但福報要讓一切眾生共享。
經體為生實相。修宗為離一切相,修一切善。離相,觀空也,修慧也。修善,不住空也,修福也。此是真懺悔,能滅重罪定業。內外障緣,一齊銷盡。
若能於本經,深解義趣,信心不逆,盡能受持,為人解說,即為荷擔如來事業,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乃至滅罪生福,當得無上菩提。
修行法門無量,而唯一宗旨,除障而已。障有三:(一)惑障:見思煩惱是,除則成般若德。(二)業障:一切罪業是,除則成解脫德。(三)報障:六道苦報身是,除則成法身德。江註舉破我、滅罪、成就如來,為本經大用。
六、判教
判是判別,教是教相。祖師大德對佛陀四十九年說法之資料、加以整理,辨別淺深大小,便利後來初學,有個次第,可以入門,所以有判別教相,如編排課程標準。但佛經可深可淺,判教係祖師大德之苦心。
諸佛出世,教化眾生,必對機說。機有二義:根機,眾生根性,各各不同,障有淺深厚薄故。時機,因時施教,如五時說,先淺後深,先小後大,循循善誘,引人入勝也。
佛因眾生「根機」不同,所以用很多善巧方 便方法教化眾生,如經上講三乘、五乘就是善巧方便建立的。眾生迷悟不同,迷淺,障也淺,佛跟他講實話,他成就的快。迷的重,障也重,跟他講真的,他不相 信。眾生往往認假不認真,聽騙不聽勸。有一年我在北京,去看黃念祖居士,他說有一位同學是密宗上師在美國,那時已經死了,死的現象很不好。雖然是同學,因 他同學走的是邪道,所以沒往來。死的不好,他的徒弟們還對外宣稱:師父是代眾生受罪,死了還騙人,此類例子,時有所聞。這就看出眾生聽騙不聽勸,認假不認 真,也就是佛常講的「可憐愍者」。「時機」是在什麼時候說什麼法,誘導眾生。
古德判教,意在方便學人,使對一代時教,綱領條目,淺深次第,一目了然。可以循序而進,其接引後學之苦心,良足佩焉。
這是說明古大德判別教相,目的是對初學人方便,用心之苦,要能體會。佛的大、小乘經典,都是活活潑潑的。所以古大德所判,只是供我們參考,如死在教下,就得不到利益。換句話說,未被世法迷,卻被佛法迷了,還是迷而不覺。
晉末判別經教者有十八家,唐後大眾共依者,唯天台、賢首兩家。天台判為藏通別圓四教。賢首則判為小始終頓圓五教。
天台、賢首兩家判得最好,其他各家已成歷史名詞。這兩家看法相當接近,但講解全經綱要方法不同。天台比較簡單,而賢首比較複雜,這也是各有所好。
天台判此經為通別兼圓。賢首則判屬始教,亦通於圓。江註判本經為境心俱冥,遮照同時,慧徹三空,功圓萬行,至圓極頓之大教。
本經屬圓教,兩家都承認。但「通」與 「始」都是大乘初學,因本經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這是始教的教義,這個菩薩是大乘圓教初住位菩薩,這是兩家判教的標準。如 果就金剛經本文標準,這是我們一定要遵守的。本文不是初住,而是小乘初果。小乘初果就離相了,若不離相,就不能證須陀洹果。不離相不能證果,不離相就不能 往生。不離相在佛法修學上是一無所成的,要有成就,非離相不可。金剛經自始至終,苦口婆心勸離相。為什麼一定要離相?離相才能與真如本性相應,離相是一切 法的真相。所有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都是虛妄的,那是障礙,離相是離一切障礙。
江味農居士四十年心得,他看本經圓頓達到極處,不是古大德說錯,古大德沒有江居士說得清楚、明白而已。
七、譯人: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姚秦,三八四年姚萇稱秦王,三八九年呂光稱 三河王(涼),四○一年什師至長安。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