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由心所造,由有福德的人的心來造,祖國錦繡山河,也是由善人君子的心所造,乃至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也是由娑婆世界眾生的心所造,極樂世界是由阿彌陀 佛,及清淨海眾的清淨心而造。(於香港寶蓮講心經講記)
師父所搭這件紫色袈裟是慈禧太后賜給虛雲老和尚,虛雲老和尚轉賜聖一恩師,並為其傳法成為溈仰宗第九代法子。
(仁敬法師補記)
不住相布施,一供一切供,無住心猶如虛空,功德亦猶如虛空。金剛經云:「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心經講記節錄)
同修們常聽到修行要不執著、不住相,那到底要如何去落實呢?那就是先要有個不分別的心,心對境時不分別了,自然行為上也就不執著、不住相了。
(仁敬法師開示)
『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
首兩句的意思是:我們若想求心時,這個心一早已把持了你自己。昔日須達多長者建祗桓精舍,舍利弗與他一起拉地基線,舍利弗忽然笑起來,長者問他何故而笑, 舍利弗說:「祗桓精舍還未建造,現在只是拉地線,但你六欲天的果報已現了出來。」長者說:「我只希望生兜率陀天,親近彌勒菩薩。」說完這句話,六欲天中五 層天都隱沒,只有兜率陀天現在眼前,是謂「心自持」。
持即把持之意,祗桓精舍雖未建造,只動一念頭,天的福報便現出來,我們還未求心,已被心把持了自己。
「求心不得待心知」,心很靈敏,求心時不可以被心知道,雖然心是自己的心,稱為菩提心,又稱為本心,但無始劫以來我們迷了這個本心,若想尋回這個本心,不 能夠起心動念去求,一起心動念,被心知道便求不到,古人修行都是無心悟道,那一個是有心去悟道,個個都是無心道人,無心悟道,若有心,道不會現在眼前,所 謂無心合道。
(聖一恩師講解達摩袓師偈誦前兩句)
我們可以自欺,也可以欺人,但絕對欺騙不了我們的本心,想要快樂,想要幸褔,想要褔報,想要智慧…通通都要啟動真心才能真正得到,而如何啟動真心呢?
就是無求(無念),心的力量自然會全然啟動。因為真心本來就完全是它自己在作主的,所以當我們想要作意讓心如何如何時,這個本心早就已發覺你的(妄心)意圖了,所以便求不到。
所以,為什麼佛陀教我們修行要先修無我、無求、無私、無念,就是為了要啟發我們每個人本有的無量褔智性德。
(仁敬法師開示)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空與色不是兩個,是一個,色即是空,色從空而生,當體就是空,所謂「色性自空」,不是色滅了才空,例如水中月,水中月當體即空,不是水中月滅了才空,故色 即是空;又水中無月,能現一個月出來,是名空即是色,空性出生一切色,一切色終歸於空,如是一切法從空而生,終歸於空──天堂空、地獄空、貧富苦樂空,故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如何空呢?
例如大悲咒,很多人都會背,大悲咒是色,一字一字的學會後放在心內,再看心內是否有大悲咒存在?空的,一字不可得,大悲咒空,大悲咒是色,故色即是空,又 因為大悲咒是空的,所以可以容納另外的東西,若是有,便不能再學其它東西,不能把另外的經咒容入心內,因為是空,可以再學楞嚴咒,一字一字的放進去,再 看,一字亦不可得,也是空,如是大悲咒讀熟,歸於空,楞嚴咒讀熟,歸於空,金剛經讀熟,歸於空,證明色即是空。
何謂空即是色?心內的大悲咒是空,一字不可得,但還可以一字不漏的背誦出來,證明空即是色。
真正契入空有不二的道理,在生活中就能理事無礙,法法圓融。
真悟入了這個境界以後,日常中見什麼道理都能通達明白,但又不會執著自己明白了些什麼,所見完全不放在心上,時時刻刻內心清淨無染(法亦不染),但等到要 用到的時候,卻又能現出一切法,並且用的恰到好處,這就是佛法所講的般若智慧的力用。
(仁敬法師開示)
般若的功用,照見五蘊皆空,五蘊空則能度一切苦厄,一切苦厄度盡,然後才見到諸法的清淨相,清淨是空的別名,所以名為諸法的空相。
諸法的本來面目就是空相,諸法的實相亦是空相,諸法未曾離開空相,故云是諸法空相,例如生死是一個空相,迷的時候以為有,以般若觀之,生死是空 的,不是離開生死然後有涅槃,生死當下空就是涅槳;般若照見煩惱本來是空,煩惱空就是菩提,眾生也是本來空,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一切法的實相是空,是故一 切法從本以來,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佛教的修行,無非就是為了要徹底地斷除煩惱,要離苦得樂,但不是教我們離開了相上的煩惱而能得樂,而是直接就在相上的煩惱中看破煩惱的空性,也就是能覺察 到煩惱它根本就不存在,煩惱其實就是我們的內心自己認定它,才變成了好像是真的存在的一種煩惱,也就是自己迷惑的心所創造出來的東西。
覺悟的人,見空性的人,就能看穿煩惱這個假相,而當下不受煩惱之相所困,如此便能離苦得樂,自在無礙。
(仁敬法師開示)
念佛名號,即念佛功德,佛號含無量功德,念佛隨喜佛功德,佛功德入我心,(故名念佛一聲,福增無量。)佛功德在心,則宿業消除,(故云念佛一聲,罪滅河沙。)斯則名福德因緣。
念佛具此二種善根福德因緣,則水清月現,鏡清像現,心清佛現,其人臨命終時,彌陀及聖眾現前時,汝心莫顛倒,所謂我不願去,臨陣退縮,是名顛倒,或我想生 天,或我想來生做國王,做大富翁,留戀紅塵,不肯出離三界,是名顛倒相,或留在娑婆行菩薩行,自未得度,欲度人者,皆顛倒相。
此經教人修行,始則一心不亂,終則一心不顛倒,有始有終,有本有末,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出自阿彌陀經略解)
一生專修不退“信願念佛”之菩提心,即是一心不亂。
(仁敬法師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