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Image

曇鸞祖師的《往生論註》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註 卷上
                             曇鸞祖師的《往生論註》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註 卷下
                                婆藪槃頭菩 薩造
                       魏永寧寺北天竺沙門菩提流支 譯論
                       魏西河石壁谷玄中寺沙門曇鸞 註解

謹案龍樹菩薩《十住毗婆沙》云:「菩薩求阿毗跋致,有二種道:一者難
行道,二者易行道。」

「難行道」者:謂於五濁之世,於無佛時,求阿毗跋致為難。此難乃有多
途,粗言五三,以示義意:

一者外道相(修醬反)善,亂菩薩法。二者聲聞自利,障大慈悲。三者無賴惡人,破他勝德。四者顛倒善果,能壞梵行。五者唯是「自力」,無「他力」持。如斯等事,觸目皆是。譬如陸路,步行則苦。

「易行道」者:謂「但」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乘佛願力,便得往生彼清淨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則樂」。

此無量壽經優婆提舍,蓋「上衍之極致,不退之風航」者也。

「無量壽」是安樂淨土如來別號。釋迦牟尼佛在王舍城,及舍衛國,於大
眾之中,說無量壽佛莊嚴功德,即「以佛名號為經體」。後聖者婆藪槃頭
菩薩,服 膺(一升反)如來大悲之教,傍經作〈願生偈〉,復造〈長行〉重釋。

梵言「優婆提舍」,此間無正名相譯。若舉一隅,可名為「論」。所以無
正名譯者,以此間本無佛故。如此間書,就孔子而稱經;餘人製作,皆名為子。國史國紀之徒,各別體例。

然佛所說十二部經中,有論議經,名優婆提舍。若復佛諸弟子,解佛經教,與佛義相應者,佛亦許名優婆提舍,以入佛法相故。

此間云論,直是論議而已,豈得正譯彼名耶!又如女人,於子稱母,於兄
云妹。如是等事,皆隨義各別。若但以女名,汎談母妹,乃不失女人之大
體,豈含尊卑之義乎!此所云論,亦復如是,是以 仍(因如蒸反)存梵音,曰優婆提舍。

此《論》始終,凡有二重:一是「總說分」,二是「解義分」。總說分者:前〈五言偈〉盡是。

解義分者:論曰以下〈長行〉盡是。所以為二重者,有二義:偈以頌經,為總攝故;論以釋偈,為解義故。

「無量壽」者:言無量壽如來,壽命長遠,不可思量也。「經」者,常也。言安樂國土,佛及菩薩清淨莊嚴功德,國土清淨莊嚴功德,能與眾生,作大饒益,可常行於世,故名曰經。

「優婆提舍」是佛論議經名。「願」是欲樂義。「生」者天親菩薩願生彼安樂淨土,如來淨華中生,故曰願生。「偈」是句數義,以五言句,略頌佛經,故名為偈。譯「婆藪」云天,譯「槃頭」言親。此人字「天親」,事在《付法藏經》。

「菩薩」者,若具存梵音,應言菩提薩埵。菩提者,是佛道名;薩埵,或云眾生,或云勇健。求佛道眾生,有勇猛健志,故名菩提薩埵。今但言菩薩,譯者略耳。「造」亦作也。庶因人重法,故云某造。是故言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婆藪槃頭菩薩造。解論名目竟。

偈中分為「五念門」,如下〈長行〉所釋。第一行四句偈,含有三念門。
上三句是「禮拜、讚歎門」。下一句是「作願門」。

第二行論主自述,我依佛經造論,與佛教相應,所服有宗。何故云此?為成優婆提舍名故,亦是成上三門,起下二門,所以次之說。從第三行,盡二十三行,是「觀察門」。末後一行,是「回向門」。分偈章門竟。

世尊我一心    歸命盡十方
無礙光如來    願生安樂國

「世尊」者,諸佛通號。論智,則義無不達;語斷,則習氣無餘。智斷具
足,能利世間,為世尊重,故曰世尊。

此言意歸釋迦如來,何以得知?下句言「我依修多羅」。天親菩薩在釋迦
如來像法之中,順釋迦如來經教,所以願生,願生有宗,故知此言歸於釋
迦。若謂此意遍告諸佛,亦復無嫌。

夫菩薩歸佛,如孝子之歸父母,忠臣之歸君后;動靜非己,出沒必由;知
恩報德,理宜先啟。又所願不輕,若如來不加威神,將何以達。乞加神力,所以仰告。

「我一心」者:天親菩薩自督之詞。言念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心心相
續,無他想間雜。

問曰:「佛法中無我,此中何以稱我?」

答曰:「言『我』有三根本:一是邪見語,二是自大語,三是流布語。今言『我』者,天親菩薩自指之言。用流布語,非邪見自大也。」「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者:歸命,即是「禮拜門」。盡十方無礙光如來,即是「讚歎門」。

何以知歸命是禮拜?

龍樹菩薩造《阿彌陀如來讚》中,或言「稽首禮」,或言「我歸命」,或言「歸命禮」。此《論》〈長行〉中,亦言修五念門,五念門中,禮拜是一。天親菩薩既願往生,豈容不禮。故知歸命即是禮拜。

然禮拜但是恭敬,不必歸命;歸命必是禮拜。若以此推,歸命為重。偈申
己心,宜言歸命;論解偈義,汎談禮拜。彼此相成,於義彌顯。

何以知盡十方無礙光如來是讚歎門?

下〈長行〉中言:「云何讚歎門?謂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依舍衛國所說《無量壽經》,佛解阿彌陀如來名號:「何故號阿彌陀?

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阿彌陀。又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祗劫。故名阿彌陀」。

問曰:「若言無礙光如來,光明無量,照十方國土,無所障礙者;此間眾
生,何以不蒙光照?光有所不照,豈非有礙耶?」

答曰:「礙屬眾生,非光礙也。譬如日光周四天下,而盲者不見,非日光
不周也。亦如密雲洪澍(灌之句反),而頑石不潤,非 雨不洽(霑下恰反)也。若言一佛主領三千大千世界,是聲聞論中說;若言諸佛遍領十方無量無邊世界,是大乘論中說。天親菩薩今言盡十方無礙光如來,即是依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讚歎。故知此句是讚歎門。」

「願生安樂國」者:此一句是「作願門」,天親菩薩歸命之意也。其安樂
義,具在下觀察門中。

問曰:「大乘經論中,處處說眾生畢竟無生如虛空,云何天親菩薩言願生
耶?」

答曰:「說眾生無生如虛空,有二種:一者如凡夫所謂實眾生,如凡夫所
見實生死。此所見事,畢竟無所有;如龜毛,如虛空。二者謂諸法因緣生
故,即是不生,無所有如虛空。天親菩薩所願生者,是因緣義;因緣義故,假名生,非如凡夫謂有實眾生實生死也。」

問曰:「依何義,說往生?」

答曰:「於此間假名人中,修五念門,前念與後念作因。穢土假名人,淨
土假名人,不得決定一,不得決定異。前心後心,亦復如是。何以故?若
一則無因果,若異則非相續。是義觀一異門論中委曲。」

釋第一行三念門竟。

次成優婆提舍名。又成上起下偈。

我依修多羅    真實功德相
說願偈總持    與佛教相應

此一行,云何成優婆提舍名?云何成上三門,起下二門?偈言「我依修多
羅,與佛教相應。」

「修多羅」是佛經名。我論佛經義,與經相應,以入佛法相故,得名優婆
提舍,名成竟。

成上三門,起下二門。何所依?何故依?云何依?「何所依」者:依修多
羅。「何故依」者:以如來即真實功德相故。「云何依」者:修五念門相
應故。成上起下竟。

「修多羅」者:十二部經中直說者名修多羅,謂四阿含三藏等。三藏外大
乘諸經,亦名修多羅。此中言依修多羅者,是三藏外大乘修多羅,非阿含
等經也。

「真實功德」相者,有二種功德:

一者從有漏心生,不順法性。所謂凡夫人天諸善,人天果報,若因若果,
皆是顛倒,皆是虛偽,是故名不實功德。

二者從菩薩智慧清淨業起,莊嚴佛事,依法性入清淨相,是法不顛倒,不
虛偽,名為真實功德。云何不顛倒?依法性,順二諦故;云何不虛偽?攝
眾生,入畢竟淨故。

「說願偈總持,與佛教相應」者:「持」名不散不失;「總」名以少攝多。「偈」言五言句數。「願」名欲樂往生。「說」謂說諸偈論。總而言之,說所願生偈,總持佛經,與佛教相應。「相應」者,譬如函蓋相稱也。

觀彼世界相    勝過三界道

此以下,是第四觀察門。此門中分為二別:一者觀察器世間莊嚴成就,二
者觀察眾生世間莊嚴成就。

此句以下,至願生彼阿彌陀佛國,是觀器世間莊嚴成就。觀器世間中,復
分為十七別,至文當目。

此二句,即是第一事,名為觀察莊嚴清淨功德成就,此清淨是總相。

佛本所以起此莊嚴清淨功德者:見三界是虛偽相,是輪轉相,是無窮相。
如蚇(音尺)蠖(屈伸蟲一郭反)循環,如蠶(才舍反)繭(蠶衣公殄)自縛。哀哉眾生,締(結不解帝音)此三界,顛倒不淨。

欲置眾生於不虛偽處,於不輪轉處,於不無窮處,得畢竟安樂大清淨處,
是故起此清淨莊嚴功德也。

「成就」者:言此清淨不可破壞,不可污染;非如三界,是污染相,是破
壞相也。

「觀」者觀察也。「彼」者彼安樂國也。「世界相」者,彼安樂世界清淨
相也。其相別在下。勝過三界道,「道」者通也。以如此因,得如此果;
以如此果,酬如此因;通因至果,通果酬因,故名為道。

「三界」者:一是欲界:所謂六欲天、四天下人、畜生、餓鬼、地獄等是
也。二是色界:所謂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天等是也。三是無色界:所
謂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天等是也。

此三界,蓋是生死凡夫流轉之闇宅。雖復苦樂小殊,修短暫異。統而觀之,莫非有漏。倚伏相乘,循環無際。雜生觸受,四倒長拘。且因且果,虛偽相襲。

「安樂」是菩薩慈悲正觀之由生,如來神力本願之所建。胎卵濕生,緣茲
高揖;業繫長維,從此永斷。續括之權,不待勸而彎弓;勞謙善讓,齊普
賢而同德。勝過三界,抑是近言。

究竟如虛空    廣大無邊際

此二句,名莊嚴量功德成就。

佛本所以起此莊嚴量功德者:見三界狹(戶甲反)小,墮(敗城阜)陘(山絕坎形音)陪(重土一曰滿文才反)___(此字左為阜右為者)(如渚者___(此字左為:右為者)丘之與反),或宮觀迫(伯音)迮(子格反),或土田逼隘(陋已賣反),或志求路促,或山河隔(塞公戶反)障,或國界分部。有如此等種種拘局事。

是故菩薩興此莊嚴量功德願:願我國土,如虛空廣大無際。

「如虛空」者,言來生者雖眾,猶若無也。「廣大無際」者,成上如虛空
義。何故如虛空,以廣大無際故。

「成就」者,言十方眾生往生者,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雖無量無邊,畢竟常如虛空,廣大無際,終無滿時。是故言「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

問曰:「如維摩方丈,苞容有餘。何必國界無貲(子支反),乃稱廣大?」

答曰:「所言廣大,非必以畦(五十畝下圭反)畹(三十畝一遠一萬反)為喻。
但言如空,亦何累方丈。又方丈之所苞容,在狹 而廣;覈(實下革)論果報,豈若在廣而廣耶!」

正道大慈悲    出世善根生

此二句,名莊嚴性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國土,以愛欲故,則有欲界;以攀厭禪定故,則
有色無色界。此三界,皆是有漏,邪道所生;長寢大夢,莫知悕出。

是故興大悲心:願我成佛,以無上正見道,起清淨土,出於三界。

「性」是本義。言此淨土,隨順法性,不乖法本,事同華嚴經寶王如來性
起義。又言「積習成性」。指法藏菩薩,集諸波羅蜜,積習所成。亦言性
者,是「聖種性」。序法藏菩薩,於世自在王佛所,悟無生法忍,爾時位
名聖種性。於是性中,發四十八大願,修起此土,即曰安樂淨土。是彼因
所得,果中說因,故名為性。又言性是「必然義」,「不改義」。如海性
一味,眾流入者,必為一味,海味不隨彼改也。又如人身性不淨故,種種
妙好色香美味入身,皆為不淨。安樂淨土諸往生者,無不淨色,無不淨心。畢竟皆得清淨平等無為法身,以安樂國土清淨性成就故。

「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者,平等大道也。平等道,所以名為正道者, 平等是諸法體相。以諸法平等,故發心等;發心等,故道等;道等,故大 慈悲等。大慈悲是佛道正因,故言正道大慈悲。慈悲有三緣:一者眾生緣, 是小悲。二者法緣,是中悲。三者無緣,是大悲,大悲即出世善也。安樂 淨土,從此大悲生故,故謂此大悲為淨土之根,故曰「出世善根生」。

淨光明滿足    如鏡日月輪

此二句,名莊嚴形相功德成就。

佛本所以起此莊嚴功德者:見日行四域,光不周三方;庭燎(力小反)在宅,明不滿十仞。

以是故起滿淨光明願:如日月光輪,滿足自體。彼安樂淨土,雖復廣大無
邊;清淨光明,無不充塞。故曰「淨光明滿足,如鏡日月輪。」

備諸珍寶性    具足妙莊嚴

此二句,名莊嚴種種事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國土,以泥土為宮飾,以木石為華觀。或雕金鏤
玉,意願不充;或營備百千,具受辛苦。

以此故,興大悲心:願我成佛,必使珍寶具足,嚴麗自然;相忘於有餘,
得於佛道。

此莊嚴事,縱使毗首羯磨,工稱妙絕,積思竭想,豈能取圖。性者,本義
也。能生既淨,所生焉得不淨。故經言「隨其心淨,則佛土淨」。是故言
「備諸珍寶性,具足妙莊嚴。」

無垢光燄熾    明淨曜世間

此二句,名莊嚴妙色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國土,優劣不同;以不同故,高下以形;高下既
形,是非以起;是非既起,長淪(沒倫音)三有。

是故興大悲心,起平等願:願我國土,光焰熾盛,第一無比;不如人天金
色,能有奪者。

若為相奪?如明鏡在金邊則不現;今日時中金,比佛在時金則不現;佛在
時金,比閻浮那金則不現;閻浮那金,比大海中轉輪王道中金沙則不現;
轉輪王道中金沙,比金山則不現;金山,比須彌山金則不現;須彌山金,
比三十三天瓔珞金則不現;三十三天瓔珞金,比燄摩天金則不現;燄摩天
金,比兜率陀天金則不現;兜率陀天金,比化自在天金則不現;化自在天
金,比他化自在天金則不現;他化自在天金,比安樂國中光明則不現。所
以者何?彼土金光,從絕垢業生故,清淨無不成就故。安樂淨土,是無生
忍菩薩淨業所起,阿彌陀如來法王所領,阿彌陀如來為增上緣故。是故言
無垢光燄熾,明淨曜世間。曜世間者,曜二種世間也。

寶性功德草    柔軟左右旋
觸者生勝樂    過迦旃鄰陀

此四句,名莊嚴觸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國土,雖寶重金玉,不得為衣服;珍玩明鏡,無
議於敷具。斯緣悅於目,不便於身也。身眼二情,豈弗矛盾乎!

是故願言:使我國土人天,六情和於水乳,卒去楚越之勞。所以七寶柔軟,悅目便身。

「迦旃鄰陀」者,天竺柔軟草名也。觸之者能生樂受,故以為喻。注者言:此間土石草木,各有定體。譯者何緣目彼寶為草耶?當以其葻 (草得風貌父虫反)茸__(此字上為艸下為榮)(草旋貌一煢反)__(細草曰__亡小反),故以草目之耳。

餘若參譯,當別有途。「生勝樂」者:觸迦旃鄰陀,生染著樂;觸彼軟寶,生法喜樂。二事相懸,非勝如何。是故言「寶性功德草,柔軟左右旋,觸者生勝樂,過迦旃鄰陀。」

寶華千萬種    彌覆池流泉
微風動華葉    交錯光亂轉

此四句,名莊嚴水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願?見有國土,或澐(雲音)溺(江水大波謂之澐溺)洪濤(大海波,大牢反),滓沫驚人;或凝凘(流冰上支反)浹(古甲反)__(此字左為兩點水,右上為世,右下為木)(凍相著大甲反),蹙(迫子六反)枷懷忒(失常,他則反)。向無安悅之情,背有恐值之慮。

菩薩見此,興大悲心:願我成佛,所有流泉池沼(池子小反),與宮殿相稱(事出經中)。

種種寶華,布為水飾。微風徐扇,映發有序。開神悅體,無一不可。是故言「寶華千萬種,彌覆池流泉,微風動華葉,交錯光亂轉。」

宮殿諸樓閣    觀十方無礙
雜樹異光色    寶欄遍圍繞

此四句,名莊嚴地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國土,嶕(高貌,才消反)嶢(牛消反)峻(高俊音)嶺,枯木橫岑。__(此字上為山下為乍)(才白反)__(此字上為山下為各)(山不齊貌,五白反)陘(深山谷,亦山:貌,形音)嶙(深無崖,力人反),莦(惡草貌,消音)茅(道多草不可行,方交反)盈壑。茫茫滄海,為絕目之川;葻葻廣澤,為無蹤之所。

菩薩見此,興大悲願:願我國土,地平如掌。宮殿樓閣,鏡納十方。的無
所屬,亦非不屬。寶樹寶欄,互為映飾。是故言「宮殿諸樓閣,觀十方無
礙,雜樹異光色,寶欄遍圍繞。」

無量寶交絡    羅網遍虛空
種種鈴發響    宣吐妙法音

此四句,名莊嚴虛空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國土,煙雲塵霧,蔽障太虛;震烈__(此字上為雨下為替)(雨聲,士林反)____(此字上為雨下為隻)(大雨,下郭反),從上而墮;不祥烖(天火,葬才反)霓(屈虹青赤或白色陰氣,五結反),每自空來。憂慮百端,為之毛豎。

菩薩見此,興大悲心:願我國土,寶網交絡,羅遍虛空;鈴鐸(大鈴,大各反)宮商,鳴宣道法。視之無厭,懷道見德。是故言「無量寶交絡,羅網遍虛空,種種鈴發響,宣吐妙法音。」

雨華衣莊嚴    無量香普熏

此二句,名莊嚴雨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興此莊嚴?見有國土,欲以服飾布地,延請所尊;或欲以香華名
寶,用表恭敬。而業貧感薄,是事不果。

是故興大悲願:願我國土,常雨此物,滿眾生意。

何故以雨為言?恐取著雲。若常雨華衣,亦應填塞虛空,何緣不妨。是故
雨為喻。雨適時則無洪滔(水漫大,他高反)之患。安樂報,豈有累情之物乎。經言:「日夜六時,雨寶衣,雨寶華。寶質柔軟,履踐其上,則下四寸;隨舉足時,還復如故;用訖入寶地,如水入坎」。是故言「雨華衣莊嚴,無量香普熏。」

佛慧明淨日    除世癡闇冥

此二句,名莊嚴光明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興此莊嚴?見有國土,雖復頂背日光,而為愚癡所闇。

是故願言:使我國土所有光明,能除癡闇,入佛智慧,不為無記之事。亦
云安樂國土光明,從如來智慧報起,故能除世闇冥。經言:「或有佛土,
以光明為佛事。」即是此也。故言「佛慧明淨日,除世癡闇冥。」

梵聲悟深遠    微妙聞十方

此二句,名莊嚴妙聲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興此願?見有國土,雖有善法,而名聲不遠;有名聲雖遠,復不
微妙;有名聲妙遠,復不能悟物。是故起此莊嚴。

天竺國稱淨行為梵行,稱妙辭為梵言。彼國貴重梵天,多以梵為贊。亦言
中國法,與梵天通故也。「聲」者名也,名謂安樂土名。經言:「若人但
聞安樂淨土之名,欲願往生,亦得 如願。」此名悟物之證也。

釋論言:「如斯淨土,非三界所攝。何以言之?無欲故,非欲界;地居故,非色界;有色故,非無色界。」蓋菩薩別業所致耳。出有而有曰微 (出有者,謂出三有而有者,謂淨土有),名能開悟曰妙(妙,好也,以名能悟物,故稱妙)。是故言「梵聲悟深遠,微妙聞十方。」

正覺阿彌陀    法王善住持

此二句,名莊嚴主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興此願?見有國土,羅:為君,則率土相噉;寶輪駐(止馬,長句反)殿,則四域無虞。譬之風靡,豈無本耶!

是故興願:願我國土,常有法王。法王善力之所住持。

「住持」者,如黃鵠持子安,千齡更起;魚母念持子,經澩(夏有水冬無水曰 澩,火嶽反)不壞。安樂國為正覺善住持,其國豈有非正覺事耶!是故言「正 覺阿彌陀,法王善住持。」

如來淨華眾    正覺華化生

此二句,名莊嚴眷屬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興此願?見有國土,或以胞血為身器,或以糞尿為生元;或槐棘
高圻,出猜狂之子;或豎子婢腹, 出卓犖(角零反)之才。譏誚(才召反)由之懷火,恥辱緣以抱冰。

所以願言:使我國土,悉於如來淨華中生。眷屬平等,與奪無路。故言「如來淨華眾,正覺華化生。」

愛樂佛法味    禪三昧為食

此二句,名莊嚴受用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興此願?見有國土,或探巢破卵,為饛(盛食滿貌,亡公反)饒(飽也,多也,人消反)之膳;或懸沙指袋,為相慰之方。嗚呼諸子,實可痛心。

是故興大悲願:願我國土,以佛法、以禪定、以三昧為食,永絕他食之勞。

「愛樂佛法味」者:如日月燈明佛,說法華經,六十小劫。時會聽者,亦
坐一處,六十小劫,謂如食頃;無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懈倦。

「以禪定為食」者:謂諸大菩薩,常在三昧,無他食也。「三昧」者:彼
諸人天,若須食時,百味嘉饈,羅列在前。眼見色,鼻聞香,身受適悅,
自然飽足。訖已化去,若須復現。其事在經。是故言「愛樂佛法味,禪三
昧為食。」

永離身心惱    受樂常無間

此二句,名莊嚴無諸難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興此願?見有國土,或朝預袞寵,夕惶斧鉞;或幼舍蓬藜,長列
方丈;或鳴笳道出,歷經催還。有如是等種種違奪。

是故願言:使我國土,安樂相續,畢竟無間。

「身惱」者,饑渴寒熱殺害等也。「心惱」者,是非得失三毒等也。是故
言「永離身心惱,受樂常無間。」

大乘善根界    等無譏嫌名
女人及根缺    二乘種不生

此四句,名莊嚴大義門功德成就。

「門」者,通大義之門也。「大義」者,大乘所以也。如人造城,得門則
入。若人得生安樂者,是則成就大乘之門也。

佛本何故興此願?見有國土,雖有佛如來賢聖等眾。由國濁故,分一說三。或以拓(聽各反)眉致誚,或緣指語招譏。

是故願言:使我國土,皆是大乘一味,平等一味。根敗種子,畢竟不生;
女人殘缺,名字亦斷。是故言「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
二乘種不生。」

問曰:「案王舍城所說《無量壽經》,法藏菩薩四十八願中言:『設我得
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知其數者,不取正覺。』是有聲聞一證也。又《十住毗婆沙》中,龍樹菩薩造阿彌陀贊云:『超出三界獄,目如蓮華葉,聲聞眾無量,是故稽首禮。』是有聲聞二證也。又《摩訶衍論》中言:『佛土種種不同:或有佛土,純是聲聞僧;或有佛土,純是菩薩僧;或有佛土,菩薩聲聞會為僧,如阿彌陀安樂國等是也。』是有聲聞三證也。諸經中有說安樂國處,多言有聲聞,不言無聲聞。聲聞即是二乘之一。《論》言乃至無二乘名,此云何會?」

答曰:「以理推之,安樂淨土,不應有二乘。何以言之?夫有病則有藥,
理數之常也。《法華經》言:『釋迦牟尼如來,以出五濁世故,分一為
三。』淨土既非五濁,無三乘明矣。《法華經》言諸聲聞,是人於何而得
解脫?但離虛妄,名為解脫。是人實未得一切解脫,以未得無上道故。覈
推此理,阿羅漢既未得一切解脫,必應有生。此人更不生三界,三界外除
淨土更無生處,是以唯應於淨土生。

如言聲聞者,是他方聲聞來生,仍本名故,稱為聲聞。如天帝釋生人中時,姓憍尸迦;後雖為天主,佛欲使人知其由來,與帝釋語時,猶稱憍尸迦;其此類也。又此《論》但言二乘種不生,謂安樂國不生二乘種子,亦何妨二乘來生耶!譬如橘栽不生江北,河洛果肆亦見有橘;又言鸚鵡不渡隴西,趙魏架桁亦有鸚鵡。此二物,但言其種不渡。彼有聲聞亦如是。作如是解,經論則會。」

問曰:「名以召事,有事乃有名。安樂國既無二乘、女人、根缺之事,亦
何須復言無此三名耶?」

答曰:「如軟心菩薩,不甚勇猛,譏言聲聞。如人諂曲,或復儜弱,譏言
女人。又如眼雖明而不識事,譏言盲人。又如耳雖聰而聽義不解,譏言聾
人。又如舌雖語而訥口謇吃,譏言啞人。有如是等,根雖具足,而有譏嫌
之名。是故須言乃至無名,明淨土無如是等與奪之名。」

問曰:「尋法藏菩薩本願,及龍樹菩薩所贊,皆似以彼國聲聞眾多為奇,
此有何義?」

答曰:「聲聞以實際為證,計不應更能生佛道根芽。而佛以本願不可思議
神力,攝令生彼;必當復以神力,生其無上道心。譬如鴆鳥入水,魚蚌咸
死;犀牛觸之,死者皆活。如此不應生而生,所以可奇。然五不思議中,
佛法最不可思議。佛能使聲聞復生無上道心,真不可思議之至也。」

眾生所願樂    一切能滿足

此二句,名莊嚴一切所求滿足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興此願?見有國土,或名高位重,潛處無由;或人凡姓鄙,悕出
靡路;或修短繫業,制不在己,如阿私陀仙人類也。有如是等,為業風所
吹,不得自在。

是故願言:使我國土,各稱所求,滿足情願。是故言「眾生所願樂,一切
能滿足。」

是故願生彼    阿彌陀佛國

此二句,結成上觀察十七種莊嚴國土成就,所以願生。釋器世間清淨,訖
之於上。

次觀眾生世間清淨。此門中分為二別:一者觀察阿彌陀如來莊嚴功德。二
者觀察彼諸菩薩莊嚴功德。觀察如來莊嚴功德中有八種,至文當目。

問曰:「有論師泛解眾生名義,以其輪轉三有,受眾多生死,故名眾生。
今名佛菩薩為眾生,是義云何?」

答曰:「經言:『一法有無量名,一名有無量義。』如以受眾多生死故,
名為眾生者,此是小乘家釋三界中眾生名義,非大乘家眾生名義也。大乘
家所言眾生者,如《不增不減經》言:『言眾生者,即是不生不滅義。』

何以故?若有生,生已復生,有無窮過故,有不生而生過故,是故無生。
若有生,可有滅;既無生,何得有滅。是故無生無滅,是眾生義。如經中
言:『五受陰通達,空無所有,是苦義。』斯其類也。」

無量大寶王    微妙淨華台

此二句,名莊嚴座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莊嚴此座?見有菩薩,於末後身,敷草而坐,成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人天見者,不生增上信、增上恭敬、增上愛樂、增上修行。

是故願言:我成佛時,使無量大寶王,微妙淨華台,以為佛座。

「無量」者,如《觀無量壽經》言:「七寶地上,有大寶蓮華王座。蓮華
一一葉,作百寶色。有八萬四千脈,猶如天畫,脈有八萬四千光。華葉小
者,縱廣二百五十由旬。如是華,有八萬四千葉。一一葉間,有百億摩尼
珠王,以為映飾。一一摩尼,放千光明;其光如蓋,七寶合成,遍覆地上。
釋迦毗楞伽寶,以為其台。此蓮華台,八萬金剛、甄叔迦寶、梵摩尼寶、
妙真珠網,以為校飾。於其臺上,自然而有四柱寶幢。一一寶幢,如百千
萬億須彌山。幢上寶幔,如夜摩天宮。有五百億微妙寶珠以為映飾。一一
寶珠,有八萬四千光。一一光,作八萬四千異種金色。一一金色,遍安樂
寶土,處處變化,各作異相:或為金剛台,或作真珠網,或作雜華雲。於
十方面,隨意變現,施作佛事。」

如是等事,出過數量。是故言「無量大寶王,微妙淨華台。」

相好光一尋    色像超群生

此二句,名莊嚴身業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莊嚴如此身業?見有佛身,受一丈光明。於人身光,不甚超絕。
如轉輪王相好亦大同,提婆達多所減唯二。致令阿闍世王以茲惑亂,刪闍
耶等敢如螳螂。或如此類也,是故莊嚴如此身業。

案此間詁訓,六尺曰尋。如《觀無量壽經》言:「阿彌陀如來,身高六十
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佛圓光,如百億三千大千世界。」譯者以尋
而言,何其晦(呼內反)乎!裏舍間人,不簡縱橫長短,咸謂橫舒兩手臂為尋。

若譯者或取此類,用准阿彌陀如來,舒臂為言,故稱一尋者,圓光亦應徑
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是故言「相好光一尋,色像超群生。」

問曰:「《觀無量壽經》言:『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
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
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義云何?」

答曰:「身名集成,界名事別。如眼界,緣根色空明作意五因緣生,名為
眼界。是眼,但自行己緣,不行他緣,以事別故。耳鼻等界亦如是。
言『諸佛如來是法界身』者:法界是眾生心法也,以心能生世間出世間一
切諸法,故名心為法界。法界能生諸如來相好身,亦如色等能生眼識,是
故佛身名法界身。是身不行他緣,是故入一切眾生心想中。

『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者:當眾生心想佛時,佛
身相好,顯現眾生心中也。譬如水清則色像現,水之與像,不一不異。故
言佛相好身,即是心想也。

『是心作佛』者:言心能作佛也。『是心是佛』者:心外無佛也。譬如火
從木出,火不能離木也;以不離木故,則能燒木;木為火燒,木即為火也。

『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者:正遍知者,真正如法界而知也。法界無相, 故諸佛無知也。以無知故,無不知也。無知而知者,是正遍知也。是知深 廣,不可測量,故譬海也。」

如來微妙聲    梵響聞十方

此二句,名莊嚴口業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興此莊嚴?見有如來,名似不尊。如外道軵(推車,人塚反)人,稱瞿曇姓;成道日聲,唯徹梵天。

是故願言:使我成佛,妙聲遐布,聞者悟忍。是故言「如來微妙聲,梵響
聞十方。」

同地水火風    虛空無分別

此二句,名莊嚴心業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興此莊嚴?見有如來,說法云:此黑此白,此不黑不白,下法、
中法、上法、上上法。有如是等無量差別品,似有分別。

是故願言:使我成佛,如地荷負,無輕重之殊;如水潤長,無莦(惡草)葀(瑞草,括音)之異;如火成熟,無芳臭之別;如風起發,無眠寤之差;如空苞受,無開塞之念。得之於內,物安於外。虛往實歸,於是乎息。是故言「同地水火風,虛空無分別。」(於是乎息疑是功用皆息)

天人不動眾    清淨智海生

此二句,名莊嚴大眾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如來,說法輪下,所有大眾,諸根性欲,種種不
同。於佛智慧,若退若沒,以不等故,眾不純淨。

所以興願:願我成佛,所有天人,皆從如來智慧清淨海生。

「海」者:言佛一切種智,深廣無涯,不宿二乘雜善中下死屍,喻之如海。是故言「天人不動眾,清淨智海生。」

「不動」者:言彼天人,成就大乘根,不可傾動也。

如須彌山王 勝妙無過者

此二句,名莊嚴上首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願?見有如來眾中,或有強梁者,如提婆達多流比。或有國
王與佛並治,不知甚推佛。或有請佛,以他緣廢忘。有如是等,似上首力
不成就。

是故願言:我為佛時,願一切大眾,無能生心,敢與我等。唯一法王,更
無俗王。是故言「如須彌山王,勝妙無過者。」

天人丈夫眾    恭敬繞瞻仰

此二句,名莊嚴主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佛如來,雖有大眾,眾中亦有不甚恭敬。如一比
丘語釋迦牟尼佛,若不與我解十四難,我當更學餘道。亦如居迦離謗舍利
弗,佛三語而三不受。又如諸外道輩,假入佛眾,而常伺求佛短。又如第
六天魔,常於佛所,作諸留難。有如是等,種種不恭敬相。

是故願言:使我成佛,天人大眾,恭敬無倦。所以但言天人者,淨土無女
人及八部鬼神故也。是故言「天人丈夫眾,恭敬繞瞻仰。」

觀佛本願力    遇無空過者
能令速滿足    功德大寶海

此四句,名莊嚴不虛作住持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如來,但以聲聞為僧,無求佛道者。或有值佛而
不免三途:善星、提婆達多、居迦離等是也。又人聞佛名號,發無上道心;遇惡因緣,退入聲聞、辟支佛地者。有如是等空過者、退沒者。

是故願言:使我成佛時,值遇我者,皆速疾滿足無上大寶。是故言「觀佛
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住持義如上。

觀佛莊嚴八種功德,訖之於上。

次觀安樂國諸大菩薩,四種莊嚴功德成就。

問曰:「觀如來莊嚴功德,何所闕少,復須觀菩薩功德耶?」

答曰:「如有明君,則有賢臣。堯舜之稱無為,是其比也。若使但有如來
法王,而無大菩薩法臣,於翼贊道,豈足雲滿。亦如薪積小,則火不大。

如經言:『阿彌陀佛國,有無量無邊諸大菩薩,如觀世音,大勢至等,皆
當一生,於他方次補佛處』。若人稱名憶念者、歸依者、觀察者,如法華
經普門品說,無願不滿。然菩薩愛樂功德,如海吞流,無止足情。

亦如釋迦牟尼如來,聞一目比丘籲言:『誰愛功德,為我維針』。爾時
如來,從禪定起,來到其所,語言:『我愛福德』。遂為其維針。爾時失
明比丘,暗聞佛語聲,驚喜交集,白佛言:『世尊!世尊功德猶未滿耶?』佛報言:『我功德圓滿,無所復須。但我此身從功德生,知功德恩分故,是故言愛。』

如所問,觀佛功德,實無願不充。所以復觀菩薩功德者,有如上種種義故
耳。」

安樂國清淨    常轉無垢輪
化佛菩薩日    如須彌住持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佛土,但是小菩薩,不能於十方世界,廣作佛事。或但聲聞人天,所利狹小。

是故興願:願我國中,有無量大菩薩眾,不動本處,遍至十方,種種應化,如實修行,常作佛事。

譬如日在天上,而影現百川。日豈來耶?豈不來耶?如《大集經》言:譬
如有人,善治堤塘,量其所宜,及放水時,不加心力。菩薩亦如是,先治
一切諸佛及眾生應供養應教化種種堤塘。及入三昧,身心不動,如實修行,常作佛事。如實修行者,雖常修行,實無所修行也。是故言,「安樂國清淨,常轉無垢輪,化佛菩薩日,如須彌住持。」

無垢莊嚴光    一念及一時
普照諸佛會    利益諸群生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如來眷屬,欲供養他方無量諸佛,或欲教化無量
眾生;此沒彼出,先南後北;不能以一念一時,放光普照,遍至十方世界,教化眾生;有出沒前後相故。

是故興願:願我佛土,諸大菩薩,於一念時頃,遍至十方,作種種佛事。
是故言「無垢莊嚴光,一念及一時,普照諸佛會,利益諸群生。」

問曰:「上章云:『身不動搖,而遍至十方』。不動而至,豈非是一時義
耶?與此若為差別?」

答曰:「上但言不動而至,或容有前後。此言無前無後,是為差別;亦是
成上不動義。若不一時,則是往來;若有往來,則非不動。是故為成上不
動義故,須觀一時。

雨天樂華衣    妙香等供養
贊諸佛功德    無有分別心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佛土,菩薩人天,志趣不廣,不能遍至十方無窮
世界,供養諸佛如來大眾。或以己土穢濁,不敢向詣淨鄉。或以所居清淨,鄙薄穢土。以如此等種種局分。於諸佛如來所,不能周遍供養,發起廣大善根。

是故願言:我成佛時,願我國土一切菩薩聲聞天人大眾,遍至十方一切諸
佛大會處所,雨天樂天華天衣天香,以巧妙辯辭,供養讚歎諸佛功德。雖
歎穢土如來,大慈謙忍,不見佛土有雜穢相;雖歎淨土如來,無量莊嚴,
不見佛土有清淨相。何以故?以諸法等故,諸如來等。是故諸佛如來,名
為等覺。若於佛土,起優劣心,假使供養如來,非法供養也。是故言「雨
天樂華衣,妙香等供養,贊諸佛功德,無有分別心。」

何等世界無    佛法功德寶
我願皆往生    示佛法如佛

佛本何故起此願?見有軟心菩薩,但樂有佛國土修行,無慈悲堅牢心。

是故興願:願我成佛時,我土菩薩,皆慈悲勇猛,堅固志願。能舍清淨土,至他方無佛法僧處,住持莊嚴佛法僧寶,示如有佛,使佛種處處不斷。是故言「何等世界無,佛法功德寶,我願皆往生,示佛法如佛。」

觀菩薩四種莊嚴功德成就,訖之於上。

次下四句,是回向門。

作論說偈    願見彌陀佛
普共諸眾生  往生安樂國

此四句,是論主「回向門」。

「回向」者:回己功德,普施眾生,共見阿彌陀如來,生安樂國。
無量壽修多羅章句,我以偈頌總說竟。

1 問曰:「天親菩薩回向章中言:『普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此指共何眾生耶?」

答曰:「案王舍城所說《無量壽經》,佛告阿難:『十方恒河沙諸佛如來,共稱歎,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案此而言,一切外凡夫人皆得往生。

又如《觀無量壽經》,有九品往生。下下品生者:『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此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於蓮華中,滿十二大劫,蓮華方開 (當以此消五逆罪也)。觀世音、大勢至,以大悲音聲,為其廣說諸法實相,除滅罪法。聞已歡喜,應時即發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以此經證,明知下品凡夫,但令不誹謗正法,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2 問曰:《無量壽經》言:『願往生者,皆得往生;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觀無量壽經》言:『作五逆十惡,具諸不善,亦得往生。』此二經云何會?」

答曰:「一經以具二種重罪:一者五逆,二者誹謗正法。以此二種罪故,
所以不得往生。一經但言作十惡五逆等罪,不言誹謗正法;以不謗正法故,是故得生。」

3 問曰:「假使一人具五逆罪,而不誹謗正法,經許得生;復有一人,但誹謗正法,而無五逆諸罪,願往生者,得生與否?」

答曰:「但令誹謗正法,雖更無餘罪,必不得生。何以言之?經言:五逆
罪人,墮阿鼻大地獄中,具受一劫重罪。誹謗正法人,墮阿鼻大地獄中,
此劫若盡,復轉至他方阿鼻大地獄中。如是輾轉,經百千阿鼻大地獄,佛
不記得出時節;以誹謗正法罪極重故。又正法者,即是佛法。此愚癡人,
既生誹謗,安有願生佛土之理!假使但貪彼土安樂,而願生者,亦如求非
水之冰,無煙之火,豈有得理。」

4 問曰:「何等相是誹謗正法?」

答曰:「若言無佛、無佛法,無菩薩、無菩薩法;如是等見,若心自解,
若從他受,其心決定,皆名誹謗正法。」

5 問曰:「如是等計,但是己事;於眾生有何苦惱,於五逆重罪耶?」

答曰:「若無諸佛菩薩,說世間出世間善道,教化眾生者,豈知有仁義禮
智信耶?如是世間一切善法皆斷,出世間一切賢聖皆滅。汝但知五逆罪為
重,而不知五逆罪,從無正法生。是故謗正法人,其罪最重。」

6 問曰:「《業道經》言:『業道如稱,重者先牽。』如《觀無量壽經》言:
『有人造五逆十惡,具諸不善,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無量苦。臨命終
時,遇善知識,教稱南無阿彌陀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便
得往生安樂淨土,即入大乘正定之聚,畢竟不退,與三途諸苦永隔』。先
牽之義,於理如何?又曠劫以來,備造諸行,有漏之法,繫屬三界。但以
十念,念阿彌陀佛,便出三界。繫業之義,復欲云何?」

答曰:「汝謂五逆十惡繫業等為重,以下下品人十念為輕,應為罪所牽,
先墮地獄,繫在三界者;今當以義較量。輕重之義:在心、在緣、在決定,不在時節久近多少也。

云何「在心」:彼造罪人,自依止虛妄顛倒見生。此十念者,依善知識方
便安慰,聞實相法生。一實一虛,豈得相比。譬如千歲闇室,光若暫至,
即便明朗;闇豈得言,在室千歲,而不去耶!是名在心。

云何「在緣」:彼造罪人,自依止妄想心,依煩惱虛妄果報眾生生。此十
念者,依止無上信心,依阿彌陀如來方便莊嚴真實清淨無量功德名號生。
譬如有人,被毒箭所中,截筋破骨;聞滅除藥鼓,即箭出毒除。
(首楞嚴經言:譬如有藥,名曰滅除。若鬥戰時,用以塗鼓,聞鼓聲者,箭出毒除。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住首楞嚴三昧,聞其名者,三毒之箭,自然拔出。)豈可得言,彼箭深毒厲,聞鼓音聲,不能拔箭去毒耶!是名在緣。云何「在決定」:彼造罪人,依止有後心,有間心生。此十念者,依止無後心,無間心生,是名決定。較量三義,十念者重,重者先牽,能出三有。兩經一義耳。」

7 問曰:「幾時名為一念?」

答曰:「百一生滅,名一:那;六十:那,名為一念。此中云念者,不取
此時節也。但言憶念阿彌陀佛,若總相、若別相,隨所觀緣,心無他想,
十念相續,名為十念。但稱名號,亦復如是。」

8 問曰:「心若他緣,攝之令還,可知念之多少。但知多少,復非無間。若凝心注想,復依何可得紀念之多少?」

答曰:「經言十念者,明業事成辦耳,不必須知頭數也。如言蟪蛄不識春
秋,伊蟲豈知朱陽之節乎!知者言之耳。十念業成者,是亦通神者言之耳。 但積念相續,不緣他事便罷;復何暇須知念之頭數也。若必須知,亦有方 便。必須口授,不得題之筆點。」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註 卷下